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绥远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虽举办过一些公立或私立的中等医科学校,但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十分简陋、落后。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917年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绥远省举办有3所中等医疗卫生学校。1917年,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私立共和医院创办的医学传习所,招收过3期学员,共计100余名学生。1924年,由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天主教会创办的公教医院附设护士养成班,至1939年毕业学生230人。1947年,绥远省政府创办的绥远省立助产学校,至1949年共招收106人。上述3所学校加在一起总共毕业学生400余名,从平均每年仅有中等医学毕业生10余人。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全区的医疗卫生学教育在先办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开始,中等医学教育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学教育的基础和先行。
面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极端缺乏而防病治病任务又十分繁重的实际情况,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民政部卫生局很快成立医务养成所,首期招收学员80人。医务养成所开学,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所在地乌兰浩特鼠疫暴发,学校停课,学员参加防疫工作。鼠疫被扑灭后,医务养成所于1947年底,被改建为喇嘛医学校,40名年轻的喇嘛成为该校的首批学生,进行蒙医专业学习,这些学员尚未结业,喇嘛医学校即停办,在校学员全都由国家分配工作。
194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卫生局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军区卫生部合署办公时,在乌兰浩特市举办过卫生干部训练班,招收一批学生,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一批急需的卫生员、护理员、药剂员、助产士等中、初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
1949年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卫生局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军区卫生部合并,为适应军队和地方的需要,卫生干部训练班被改建为医务学校。5月,医务学校发展扩大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军区卫生干部学校,除继续培训卫生员、护理员,药剂员和助产士外,开办医助班(后改为医士班)。
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绥远省立高级助产学校由绥远省人民政府进行接管和改造。
1950年10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军区、政府卫生部分设后,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军区卫生干部学校改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士学校,归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卫生部领导。该校除原设的医士、助产士专业外,开办护士专业和检验员、防疫员等初级卫生人员学习班。绥远省将绥远省立高级助产学校改为绥远省卫生技术学校后,于是年开办医士、护士、助产士等3个专业,进行招生工作,每个专业招生40人,学制定为3年。
195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和绥远省,仍各设卫生学校1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士学校改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学校(该校于1954年元月又改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乌兰浩特卫生学校),两所卫生学校仍维持原来设置的专业未变。
1952年,绥远省在包头市新设护士学校一所,每年招收护士专业学生40人。是年,绥远省卫生技术学校改建为绥远省归绥卫生学校。
195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和绥远省合并后,决定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乌兰浩特卫生学校、绥远省归绥卫生学校、包头市护士学校等3校合并成为一个学校。校址设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府呼和浩特市,占用绥远省归绥卫生学校的校舍。校名定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和浩特卫生学校(1956年,该校又改名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和浩特卫生学校)。8月,乌兰浩特卫生学校搬迁到呼和浩特市进行并校工作。3所卫校合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大加速这所学校的各项建设。1956年,学校开办医士助产士专业,招收牧区蒙古族学生,用蒙语授课,学制4年。其他专业招收地对象不限民族,但少数民族学生同等条件下则优先录取,学制均为3年。
1957年,呼和浩特卫生学校办过医士、卫生医士、医士助产士、护士、助产士、药剂士、保育护士等7个专业的中等学历专业班。师资队伍逐年壮大,教学设备逐年增添补充,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均按照国家统一制订的执行,因而教学秩序得到相对稳定。同年,该校在校生达到455人,总共有教职工95人。全区中等卫生学校共毕业各类专业学生3281人,由卫生厅直接和委托有关单位举办的各种职工学习班、进修班,共有42个,培训职工达2105人次。
195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医学教育工作掀起大举办、大发展的高潮。1960年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召开以“反右倾,鼓干劲,实现医疗卫生工作大跃进”为中心任务的全区医疗卫生工作四级干部会议。接着,3月27日—4月6日,党中央卫生部在武汉召开全国业余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6月5—7日在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开鲁县召开全区业余医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传达党中央卫生部武汉会议的精神并组织与会人员学习讨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制订的《1960—1969年全区医学教育发展规划(草案)》,一时间全区各地区、各系统、各部门均纷纷办起全日制的和业余的高、中等医学院校。
同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决定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和浩特卫生学校升格为呼和浩特医学专科学校,交由呼和浩特市领导。呼和浩特医学专科学校升格后,实行双轨制,既办大专班也办中专班。
全区中等医疗卫生学校的发展速度较高等医学院校更快。1958年,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批准先后成立包头卫生学校、锡林郭勒盟卫生学校、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卫生学校、哲里木盟卫生学校、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卫生学校和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学校。这6所盟市级和医院办的卫生学校,是年均进行招生。与此同时,一些大型厂矿、企业部门如包头钢铁公司、呼和浩特铁路局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和单位如乌兰浩特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防疫站、包头市第三医院,也都本着因陋就简、自力更生、不伸手向上级要钱要物的原则各自办起自己的卫生学校。这一年,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批准,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又各建立卫生学校1所。1960年,全区中等医疗卫生学校猛增到64所。
1958—1960年全区中等医疗卫生学校设置表
表10-27
1960年全区各盟市卫生部门举办的11所卫生学校基本情况表
表10-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绥远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虽举办过一些公立或私立的中等医科学校,但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十分简陋、落后。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917年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绥远省举办有3所中等医疗卫生学校。1917年,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私立共和医院创办的医学传习所,招收过3期学员,共计100余名学生。1924年,由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天主教会创办的公教医院附设护士养成班,至1939年毕业学生230人。1947年,绥远省政府创办的绥远省立助产学校,至1949年共招收106人。上述3所学校加在一起总共毕业学生400余名,从平均每年仅有中等医学毕业生10余人。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全区的医疗卫生学教育在先办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开始,中等医学教育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学教育的基础和先行。
面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极端缺乏而防病治病任务又十分繁重的实际情况,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民政部卫生局很快成立医务养成所,首期招收学员80人。医务养成所开学,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所在地乌兰浩特鼠疫暴发,学校停课,学员参加防疫工作。鼠疫被扑灭后,医务养成所于1947年底,被改建为喇嘛医学校,40名年轻的喇嘛成为该校的首批学生,进行蒙医专业学习,这些学员尚未结业,喇嘛医学校即停办,在校学员全都由国家分配工作。
194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卫生局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军区卫生部合署办公时,在乌兰浩特市举办过卫生干部训练班,招收一批学生,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一批急需的卫生员、护理员、药剂员、助产士等中、初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
1949年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卫生局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军区卫生部合并,为适应军队和地方的需要,卫生干部训练班被改建为医务学校。5月,医务学校发展扩大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军区卫生干部学校,除继续培训卫生员、护理员,药剂员和助产士外,开办医助班(后改为医士班)。
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绥远省立高级助产学校由绥远省人民政府进行接管和改造。
1950年10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军区、政府卫生部分设后,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军区卫生干部学校改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士学校,归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卫生部领导。该校除原设的医士、助产士专业外,开办护士专业和检验员、防疫员等初级卫生人员学习班。绥远省将绥远省立高级助产学校改为绥远省卫生技术学校后,于是年开办医士、护士、助产士等3个专业,进行招生工作,每个专业招生40人,学制定为3年。
195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和绥远省,仍各设卫生学校1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士学校改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学校(该校于1954年元月又改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乌兰浩特卫生学校),两所卫生学校仍维持原来设置的专业未变。
1952年,绥远省在包头市新设护士学校一所,每年招收护士专业学生40人。是年,绥远省卫生技术学校改建为绥远省归绥卫生学校。
195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和绥远省合并后,决定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乌兰浩特卫生学校、绥远省归绥卫生学校、包头市护士学校等3校合并成为一个学校。校址设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府呼和浩特市,占用绥远省归绥卫生学校的校舍。校名定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和浩特卫生学校(1956年,该校又改名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和浩特卫生学校)。8月,乌兰浩特卫生学校搬迁到呼和浩特市进行并校工作。3所卫校合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大加速这所学校的各项建设。1956年,学校开办医士助产士专业,招收牧区蒙古族学生,用蒙语授课,学制4年。其他专业招收地对象不限民族,但少数民族学生同等条件下则优先录取,学制均为3年。
1957年,呼和浩特卫生学校办过医士、卫生医士、医士助产士、护士、助产士、药剂士、保育护士等7个专业的中等学历专业班。师资队伍逐年壮大,教学设备逐年增添补充,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均按照国家统一制订的执行,因而教学秩序得到相对稳定。同年,该校在校生达到455人,总共有教职工95人。全区中等卫生学校共毕业各类专业学生3281人,由卫生厅直接和委托有关单位举办的各种职工学习班、进修班,共有42个,培训职工达2105人次。
195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医学教育工作掀起大举办、大发展的高潮。1960年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召开以“反右倾,鼓干劲,实现医疗卫生工作大跃进”为中心任务的全区医疗卫生工作四级干部会议。接着,3月27日—4月6日,党中央卫生部在武汉召开全国业余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6月5—7日在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开鲁县召开全区业余医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传达党中央卫生部武汉会议的精神并组织与会人员学习讨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制订的《1960—1969年全区医学教育发展规划(草案)》,一时间全区各地区、各系统、各部门均纷纷办起全日制的和业余的高、中等医学院校。
同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决定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和浩特卫生学校升格为呼和浩特医学专科学校,交由呼和浩特市领导。呼和浩特医学专科学校升格后,实行双轨制,既办大专班也办中专班。
全区中等医疗卫生学校的发展速度较高等医学院校更快。1958年,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批准先后成立包头卫生学校、锡林郭勒盟卫生学校、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卫生学校、哲里木盟卫生学校、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卫生学校和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学校。这6所盟市级和医院办的卫生学校,是年均进行招生。与此同时,一些大型厂矿、企业部门如包头钢铁公司、呼和浩特铁路局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和单位如乌兰浩特市、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防疫站、包头市第三医院,也都本着因陋就简、自力更生、不伸手向上级要钱要物的原则各自办起自己的卫生学校。这一年,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批准,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又各建立卫生学校1所。1960年,全区中等医疗卫生学校猛增到64所。
1958—1960年全区中等医疗卫生学校设置表
表10-27
1960年全区各盟市卫生部门举办的11所卫生学校基本情况表
表10-28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