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虫病
1.牛羊胃肠道线虫病
血矛线虫(捻转胃虫、捻转血矛线虫)病
内蒙古已发现的病原有血矛线虫、似血矛线虫和长柄血矛线虫3种,以血矛线虫为优势种。
早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初期,群众即反映牛羊胃肠道内有大量麻花虫(捻转血矛线虫)。60年代调查,锡盟羊血矛线虫感染率为52.6%,感染强度为0~1.5万条。1960~1984年间,伊盟每年死于血矛线虫病为主的胃肠道线虫病的羊只平均达1.5万只。
对血矛线虫病的防制,除加强牲畜的饲养管理,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外,主要是药物防制。1949~1955年,主要应用硫酸铜;1955~1959年,主要应用硫化二苯胺;1960~1975年,多用敌百虫;而1976~1982年间,则采用四咪唑。1983年以后,广泛应用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一些地区还应用灵特防制。
毛圆线虫病 毛圆科线虫病除了包括血矛属线虫病外,尚包括奥斯特、马歇尔、古柏、毛圆、细颈属线虫病。至1987年,全区各盟市已发现20多种毛圆科线虫。
内蒙古地区家畜毛圆线虫病流行广泛,各地牛羊均有不同程度感染。1978~1981年间,经对伊盟的乌审旗、杭锦旗和鄂托克旗调查,毛圆线虫最高感染强度奥斯特属羊为1.6万条,牛为2436条;毛圆属牛为1.2万条;古柏属牛为2580条。锡盟奥斯特属羊的感染率为61~100%。
“一五”计划期间,毛圆线虫病被列为自治区重点防制的畜禽疾患之一。1954年,开始大规模防制,主要应用硫酸铜进行灌服。1955~1956年,自治区畜研所应用国产硫化二苯胺防制取得成功,并在生产中应用。1958~1960年间,首次进行敌百虫驱除羊内寄生虫剂量、安全性和效果试验。1961年,呼盟畜研所以敌百虫和四氯化碳合剂进行肌肉注射防制内寄生虫病,收到较好效果。其中对肝片吸虫、血矛、夏柏特、细颈、毛首线虫等驱虫率达100%。此间,一些地区还应用敌百虫、硫酸铜合剂灌服。1964年,赤峰市畜研所应用敌百虫、硫酸铜、四氯化碳混悬液口服驱治内寄生虫,取得满意效果。1975年,呼盟畜研所成功地完成了四咪唑水溶液喷洒羊草(晒干)喂饲试验。1976年以后,全自治区大面积应用四咪唑驱治内寄生虫。1985年,自治区牧科院经寄生虫季节动态调查后,提出成虫前驱虫的措施,后自治区兽医站改为冬春驱虫,并被列为自治区实用增产技术之一。
1982年,农业部关于淘汰四咪唑的规定下达后,各地又以左旋咪唑取代四咪唑,收到了用量小、效果高、毒性低、安全幅度大的效果。80年代中期,各地还试用和推广了丙硫苯咪唑、丙噻咪唑等新驱虫药。该药高效、低毒、广谱、安全和使用方便,对胃肠道的成、幼线虫均有驱杀作用。其中丙硫苯咪唑还对部分吸虫有驱杀作用,是目前仍在使用的驱杀胃肠道线虫理想药物。
牛羊食道口线虫(结节虫)病 自治区成立初期,群众中就有“牛羊肠壁有肠痘子(结节)”的说法,证明当时已经有食道口线虫病。1958年据伊盟调查,鄂托克旗羊食道口线虫的感染率为100%,感染强度为16~271条;锡盟羊食道口线虫感染率平均为83.3%。80年代,全自治区调查,羊食道口线虫平均感染率呼盟为17.07%、兴安盟为45.6%、哲盟为54.7%、乌盟为53.6%。牛食道口线虫平均感染率呼盟为25%、兴安盟为50%,赤峰市部分旗县为75~100%。
早在1951年,即开始食道口线虫病的防制,总结出“实行科学养畜,加强饲养管理,进行药物防治,减少感染机会”等综合措施。药物治疗曾以0.5%的福尔马林灌肠驱治。1957年又应用硫化二苯胺驱治。60年代初,开始应用敌百虫驱治,其防制效果随着药物的更新逐步提高。
2.牛羊肺丝虫病 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伊盟、阿盟和昭盟等地曾多次爆发肺丝虫病并导致成批牛羊死亡。感染率一度高达70%。
50年代,对肺丝虫病的治疗采用碘溶液气管注射、氰乙酰肼口服,效果不理想。1973年10月,自治区兽医站、内蒙古农牧学院共同在乌审旗图克公社应用驱虫净驱杀绵羊肺丝虫及羊消化道线虫获得成功,驱虫率达100%。1974年,在全自治区大量推广使用国产四咪唑以来,明显地控制了肺丝虫病的发生。
3.马圆形线虫病
内蒙古地区马的圆形线虫种类繁多、分布广、危害大,已查到的就有46个种,多为圆形科和盅口科等线虫混合感染。1981年至1983年,对6盟、市13个旗县重点抽查,受查马匹全部带虫,其中最多寄生22.6万多条。每年3月、6月、11月为感染的最高峰。
对马圆形线虫病的防制始于60年代。1965年,自治区畜研所与锡盟白音希勒种畜场、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协作,首次应用敌百虫饮水驱虫方法获得成功,通过鉴定后在全自治区推广。1975~1976年,自治区畜研所与部分兽医站协作,试验成功应用敌敌畏饮水驱虫的新方法。此法对内寄生虫杀灭率高,牛、马、羊和驼均可应用。1975年3月,呼盟畜研所在陈巴尔虎旗兽医站协助下,完成了牧区群马自动饮服低浓度四咪唑、敌百虫水剂驱虫方法和效果试验,同时制定《家畜饮水驱虫技术操作规程》。进入80年代,一些地区选用丙硫苯咪唑进行早春驱虫,收到良好效果。
4.骆驼毛圆线虫病
骆驼毛圆线虫病主要发生在乌盟四子王旗、阿盟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等西部养驼地区。40年代末期,因该病死亡骆驼350余峰。阿左旗从50年代至70年代末,因该病死亡骆驼3000多峰,给养驼业造成巨大损失。
1975~1976年,自治区畜研所查明了内蒙古西部养驼地区骆驼拉稀病因系寄生的枪形毛圆线虫所致,其感染强度高达24万条。1981年,自治区兽医站派员诊断,再次认定骆驼拉稀病因系毛园线虫引起。用口服四咪唑治疗方法,完全控制了该病发生和死亡。
5.猪蛔虫病
猪蛔虫病分布广泛,感染率一般在80%左右,尤以农区、半农半牧区和养猪场为严重。1960年昭盟畜研所在宁城县食品公司猪场调查,仔猪感染率为95%。
猪蛔虫防制通常是每年进行两次定期驱虫。自治区成立初期,主要应用山道年与甘汞合剂、氟化钠等驱治。60年代以后,使用时间最长的是敌百虫。80年代初期,推广应用驱蛔灵、灵特等药物,驱虫率可达96.1~100%。80年代中期,改用左旋咪唑和丙硫苯咪哇。1986年,伊盟又试用猪耳背涂擦剂驱虫,受到用户欢迎。
二、吸虫病
1.肝片吸虫病
自治区成立后,肝片吸虫病一直流行。70年代,全区12个盟市的57个旗县为常发区。主要分布在伊盟沙丘间草场地带及黄河沿岸地带。其中乌审旗50年代羊肝片吸虫感染率平均为33%。呼盟岭南的各旗,兴安盟洮儿河、归流河两岸,哲盟的辽河流域,赤峰市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两岸,锡盟的上都河流域,乌盟的岱海、黄旗海四周,巴盟的乌梁素海四周,阿盟的贺兰山麓和呼市地区大黑河流域等地区是肝片吸虫病老疫区。肝片吸虫病多雨年份多发,感染高峰一般多在8~10月份。
50年代初开始,就采取“国家技术指导,群众集资买药,适时组织驱虫”的办法,开展肝片吸虫病的防制一直延续至今。1949年至60年代初,药物治疗主要使用四氯化碳、六氯乙烷、硫双二氯酚。70年代,主要应用硝氯酚,并将驱治时间提前到每年12月至翌年1月。硝氯酚对肝片吸虫有100%的驱杀效果。1975年,自治区石油化工研究所与达拉特旗兽医站合作,应用该所合成的硫双三氯酚针剂驱杀山羊肝片吸虫,驱杀率95%。1971~1979年自治区石油化工研究所完成了肝三号驱杀肝片吸虫药效及条件试验。1981年,自治区兽医药品监察所完成了肝九号驱杀肝片吸虫的试验研究。不久,又完成了肝15号驱杀肝片吸虫试验并取得更理想的效果。80年代,除继续使用硝氯酚药物外,一些地区在应用丙硫苯咪唑驱治胃肠道线虫的同时,加大剂量,驱杀大龄肝片吸虫。1986年以后,各地先后使用了进口的三氯苯咪唑(肝蛭净),解决了不同发育阶段的肝片吸虫驱治问题。
2.牛羊东毕吸虫病
东毕吸虫在内蒙古地区的大多数盟市的63个旗县发现,以土尔其斯坦东毕吸虫和程氏东毕吸虫为主。
据80年代食品部门统计,供屠宰的牛羊东毕吸虫平均感染率最高的在76~100%,最低的也在1~25%。其中呼盟抽检的1只绵羊感染强度在385条。伊盟采用肠系膜一肝脏冲洗法,在1个羊体内竟找出2.68万条东毕吸虫成虫。
1980年,呼盟畜研所同厦门大学合作,对自治区东部区的绵羊东毕吸虫病流行情况以及病原的生活史进行了2年的调查研究,并用扫描电镜拍摄了虫体体表结节和虫体微细结构的照片,确定体表结节即为感觉体。
60年代,用酒石酸锑钾进行静脉注射,防制东毕吸虫,效果不理想。70年代,改用血防846,以后又应用砒喹酮进行驱治。1978年,内蒙古农牧学院、自治区兽医站等单位在乌审旗应用硝硫氰胺(7505)驱杀羊东毕吸虫,取得成功。80年代后,开始应用硝硫氰胺和硝硫氰醚(7804)进行驱杀。
3.牛羊双腔吸虫病
双腔吸虫病主要在呼盟岭南扎兰屯市,兴安盟、哲盟和赤峰市的全部旗县以及锡盟的正蓝旗、正镶白旗、太仆寺旗、多伦县、阿盟的阿左旗等旗县流行。感染率在1~20%左右。兴安盟危害严重,感染强度牛为26~323条,羊为79~4112条。
1978年,呼盟畜研所与厦门大学、山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对中华双腔吸虫生活史进行研究。认为第一中间宿主为陆地蜗,第二中间宿主为蚂蚁,1980年又进行了防制措施的研究。
双腔吸虫病最初以海涛林、血防946进行防制。70年代末期改用吡喹酮。也有用噻苯唑进行治疗。在疫区曾发动群众以火烧、水淹、鸡吃和药物等方法灭蜗和灭蚂蚁,消灭中间宿主,但未能推广。
4.牛羊阔盘吸虫病
内蒙古地区流行的阔盘吸虫病主要是胰阔盘吸虫病,少数地区为腔阔盘吸虫病。主要分布于呼盟岭南各旗、兴安盟、哲盟、赤峰市全境和锡盟东乌珠穆沁旗等地。感染率为20~50%。兴安盟有的地区感染率高达90%以上。
1978年,呼盟畜研所与扎赉特旗畜牧兽医站协作,应用血防846对胰阔盘吸虫、中华双腔吸虫进行综合防制,其驱虫率对牛胰阔盘吸虫为99.2%,中华双腔吸虫为100%。一些地区还应用吡喹酮口服或注射进行驱治。
三、绦虫病
1.牛羊绦虫病
牛羊绦虫病在内蒙古地区流行广泛,危害严重。1955~1981年,哲盟6个旗县共有绦虫病羊、牛1.26万只(头),致死率为15.7%。70年代,锡盟畜研所调查,患绦虫当年羔羊产肉量比无绦虫羔羊产肉量下降8.6%。
绦虫病防制开展较早,多与防制胃肠道线虫病同时进行。自治区成立初期,每年应用硫酸铜于春末夏初、秋末冬初对牛羊普遍进行驱虫。60年代,虽然广泛应用四氯化碳、敌百虫等广谱驱虫药,但对绦虫驱杀作用甚微。70年代,内蒙古研制和生产对绦虫有相当驱杀效果的氯硝柳胺呱嗪(驱绦净),为驱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药物。80年代以后,以吡喹酮、丙硫苯咪唑等新药物取代了四氯化碳、敌百虫、驱绦净等,并一直使用至今。
1973年12月,自治区兽医站用国产灭绦灵给狗口服驱绦,驱绦率达100%。1979年,自治区石油化工研究所、自治区畜研所共同完成了槟榔素的提取试验。1980~1981年,自治区兽医药品监察所、自治区兽医站和四子王旗畜研所合作,完成了化学合成氢溴酸槟榔碱的研究,为驱治狗绦虫提供了新的药源。
2.棘球蚴病
1955年哲盟开鲁县保安农场最早发现羊棘球蚴病。1973年,阿右旗兽医站调查25峰骆驼,感染率为48%。1981年,呼盟屠宰猪10.24万口,检出率为8%。科右前旗兽医站在乌兰毛都公社对45条犬进行检查,感染率为24.4%,最高感染强度5265条。
60年代以前,对棘球蚴病缺乏理想的防制办法。70年代人工合成的氢溴酸槟榔碱问世后,少数地区才开始对主要传染源犬进行驱蚴工作,并收到较好效果。80年代,开始应用吡喹酮、丙硫苯咪唑等驱治成、幼虫。
3.牛羊多头蚴病
多头蚴(脑包虫)病在内蒙古地区发生流行很广,牛、羊发病率平均在1%以上。1957~1974年,锡盟对17个公社29个生产队的149群7.82万只羊连续6次调查,发病率为1.07%。1979~1980年,赤峰市6个旗县统计,发病率为0.4~7.14%。此间,兴安盟、哲盟、呼盟、乌盟、伊盟和巴盟的平均感染率为0.4~3%,个别地区高达10%。
80年代开始,对多头蚴病进行防制,除加强对犬的饲养管理外,主要应用氢溴酸槟榔碱驱狗绦虫以减少传染源。各地还举办摘除脑包虫技术培训班,在确诊的情况下,实行手术摘除治疗,收到一定效果。
4.猪囊虫(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是历史遗留下的一大病害。自治区成立后,各盟市都有发生,对养猪业危害极大。据自治区食品部门1975~1979年屠宰检疫检查,5年间猪囊尾蚴病平均检出率分别为2.63%、3%、3.2%、5.1%和6.8%。1970~1982年,赤峰市肉联厂囊尾蚴病检出率为5.5%。哲盟1970~1982年屠宰生猪检出率为14.29%。
自治区成立以后,对猪囊尾蚴病的诊断,一直沿用宰前开口验囊的传统办法。宰后检验为剖割指定的肌肉进行眼观检查。80年代中期,哲盟、兴安盟等地开始应用间接血凝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检出率高而准确,间接血凝方法准确率在98%以上。
50年代开始,对猪囊尾蚴病进行防制,主要采取加强饲养管理,实行“人有厕所,猪有圈”,无害处理和销毁患病肉尸等项综合措施,曾收到一定效果。70年代,应用甲苯咪唑、氟苯咪唑等进行治疗。80年代中期,东部盟市开始应用吡喹进行治疗。不久,丙硫苯咪唑也广泛被应用,收到较理想的效果。1978~1980年,哲盟畜研所成功地完成猪囊虫病疫苗的试验研究,该苗应用后,对仔猪产生88.9%的保护率。
四、蜘蛛昆虫病
1.牛羊驼疥癣病
疥癣(痒螨)病在内蒙古地区流行历史很久,发生范围广泛,危害严重。1931年马癞(疥癣病)在东部地区16个旗县市发生,造成大批牲畜死亡。1936年西部地区“疥癣流行于羊及骆驼,为害甚烈,冬季流行尤甚,驯致牲畜全体濯濯不,寒冬而死,骆驼起疥,传颇速,系由背鞍荷物直接感染”。1940年,昭盟北5旗因疥癣病死亡牲畜占牲畜总数的5~6%以上,其中骆驼最为严重。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后,疥癣病在全区一直流行。大流行有3次:1953~1956年;1960~1966年;1977~1982年。其中最严重的为1982年。
牛羊疥螨病少发。只在50年代,巴盟磴口县、乌盟达茂旗有报道,其发病率分别为40%和23.8%。骆驼的疥癣病主要是疥螨引起的,发生在阿盟、巴盟、锡盟、呼盟等地。1983年,全区骆驼的疥癣病基本平息。1987年,全区牛羊疥癣病被控制。
内蒙古地区疥癣病防制工作是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的家畜寄生虫病防制最早开展的项目。1949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农牧部组织防制疥癣病工作队,深入疫区开展杀螨灭疥工作。195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厅制定了疥癣病防制办法。1959年,自治区兽医局发出《关于抓紧时机大力开展防治疥癣病的通知》。1960年8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又下达了《消灭疥癣大力开展驱虫运动的紧急通知》。
疥癣病防制三十多年的历史,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7~1955年。主要应用石灰硫黄合剂或硫黄加猪油进行涂擦。有的地方还用烟梗水或五虎药涂擦。西部地区曾用中草药熏治。
第二阶段为1956~1980年。各地大面积应用“666粉克辽林”乳剂定期进行药浴。1958年,自治区畜研所建成数个水泥固定药浴池投入使用。1963年,在牧区出现了药浴帆布、帆布药浴袋。1964年,又制造出活动铁药浴槽。同年,自治区兽医局加工改装了10辆药浴喷雾车,分发给重点旗县使用。70年代,部分地区开始研制和使用喷灌机、消防水泵和喷淋机等半机械化或机械化药浴设施。1971~1979年,锡盟畜牧机械研究所与锡盟通用机械厂合作,研制成功9CP-10型兽医喷浴装置。1976年,呼盟畜研所、兽医站又共同研制成呼盟10型家畜机械药浴池,提高药浴工效几十倍。
第三阶段为1981~1985年。国家禁止使用666汾后,开始使用林丹乳油药浴。1980~1981年,自治区兽医药品监察所、自治区兽医站、牙克石兽药厂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纺织公司合作,研制成功20%的林丹乳油后,在全区推广应用,加快了防制步伐,收到明显效益。此间,一些地区还进行菊脂类、甲咪类药物防制疥癣病的药效试验。
第四阶段为1986年以后。此间国家禁止使用林丹乳油。经过多次药物筛选试验,先后使用了单甲咪、畜癞灵、双甲咪、螨净。部分地区还应用赛福丁等药物,也都收到良好效果。
2.马胃蝇蛆(瘦虫)病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地发现的马胃蝇蛆病病原有肠胃蝇、鼻胃蝇、黑腹胃蝇、红尾胃蝇、黑角胃蝇和小胃蝇六种,几乎所有马匹都感染。
马胃蝇蛆病在自治区成立前就有发生。
1983~1985年据各盟市调查,经剖检和粪检验证,马匹马胃蝇蛆感染率为100%。
防制工作始于50年代,主要应用二硫化碳驱治。60年代,广泛应用敌百虫、硫化二苯胺等广谱杀虫药物,与驱治胃肠道线虫合并进行。1965年,在部分旗县推广了自治区畜研所等单位试验成功的低浓度敌百虫饮水驱虫新方法。1975年,又推广敌敌畏饮水驱虫方法。这两种方法使牧区牲畜由个体治疗发展到群体防制,解决了劳动力少、抓畜难的问题,提高工效10多倍。
3.牛皮蝇蛆(崩虫)病
纹皮蝇是引起内蒙古地区牛皮蝇蛆病的优势种,主要发生在呼盟、兴安盟、哲盟、锡盟、乌盟、巴盟和赤峰市。1936年有关资料记载“蒙旗一带及武川淖尔梁大草地,每年夏季,蠓虻飞翔,畜牛畏啮狂奔,此草地常见之事实”。1973年,正蓝旗上都河苏木白音希勒大队有牛1821头,因牛皮蝇蛆病死亡445头。
牛皮蝇蛆病的防制办法不断改进。1951年的《兽医常识》介绍了切开疙瘩(牛皮蝇幼虫的寄生瘤肿)挤出幼虫后,以过锰酸钾溶液洗涤患部的治疗方法。1960年,中国兽医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全苏兽医卫生研讨会,介绍了内蒙古防制牛皮蝇蛆病的方法。1964~196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综合研究所与呼和浩特市化工厂合作,改革了皮蝇磷合成工艺,其产品应用于牛皮蝇蛆病防制。1966年,自治区兽医局、锡盟畜牧兽医学校、锡盟兽医站与武汉市医药工业研究所合作,在锡盟毛登牧场对国产倍硫磷杀灭皮蝇蛆的效果及毒性进行试验,收到较好的效果。1967~1979年间,锡盟畜研所、正蓝旗兽医站联合应用倍硫磷注射、涂擦和泼浇法,驱治牛皮蝇蛆,驱杀效果达92~100%,绝对治愈率在60%以上。1976年,牙克石兽药厂与武汉市医药工业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倍硫磷注射液,1978年开始推广应用。198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委员会将注射倍硫磷防制牛皮蝇蛆病的技术作为自治区农业适用增产技术之一,在全区推广。
4.羊鼻蝇蛆病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羊鼻蝇蛆病一直流行。70年代初据锡盟畜研所调查,正蓝旗“五一”牧场改良绵羊平均感染率为100%。锡林浩特市区山羊的平均感染率为72.6%。而同期,阿盟、乌盟以及赤峰市羊鼻蝇蛆病的平均感染率为80~100%。
羊鼻蝇蛆病的大规模防制始于70年代,最初应用敌百虫和敌敌畏与驱治胃肠道线虫同时进行。1973~1975年,锡盟畜研所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研究中心合作,试验成功微量敌敌畏熏蒸驱治羊鼻蝇方法后,1976年,在全自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此法对羊鼻蝇第一期幼虫驱杀效果达96.5%。70年代末,部分旗县应用5~10%敌百虫水溶液气雾驱杀和敌敌畏烟雾驱杀方法,效果分别为95~98%和100%。1977年全自治区推广应用。
五、原虫病
1.牛环形泰勒焦虫病
牛环形泰勒焦虫病在内蒙古地区流行已有百年历史。疫区主要集中在兴安盟、哲盟、锡盟、乌盟、伊盟、巴盟和赤峰市。据统计,1953~1987年,全自治区共发现牛环形泰勒焦虫病患牛5741头,致死率为44.34%。
牛环形泰勒焦虫病防制原则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注意防蜱,改善饲养管理。60年代中期,主要应用贝尼尔、阿卡普林等药物进行治疗,但因价格高未能大面积推开。后虽国产贝尼尔问世,但效果不理想,使用时需加大剂量。1973年6月,自治区兽医站与内蒙古农牧学院合作,在包头市黄河奶牛场,成功地使用血虫净静脉注射,收到良好效果。80年代初,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牛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胶陈细胞苗后,以免疫的方法开辟了防制牛环形泰勒焦虫病的新途径。80年代中期,赤峰市兽医站引进该项技术,连续多年自行制造细胞苗,开展大面积免疫,基本控制了疫情的发生。
各地在防制牛环形泰勒焦虫病中采用了堵塞墙缝、树洞、烧烤圈舍墙壁、地面、牲畜体表喷洒药液等杀灭牛舍和牛体表蜱的工作。
2.马焦虫病
1954年春,在锡盟的东、西乌旗最早发现马焦虫病。以后在该盟的多数旗县有发生。昭盟、哲盟、伊盟和乌盟也相继于1958年、1962年、1964年和1973年发现马焦虫病。经过连续防制,至1987年底,疫情基本平息。
马焦虫病的防制,除进行可能的防蜱、灭蜱外,主要应用台盘兰、黄色素、焦虫素和贝尼尔等药物治疗。其中台盘兰、贝尼尔有较好的效果。50~60年代,有的地方还采用中西兽药结合的办法进行治疗。
一、线虫病
1.牛羊胃肠道线虫病
血矛线虫(捻转胃虫、捻转血矛线虫)病
内蒙古已发现的病原有血矛线虫、似血矛线虫和长柄血矛线虫3种,以血矛线虫为优势种。
早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初期,群众即反映牛羊胃肠道内有大量麻花虫(捻转血矛线虫)。60年代调查,锡盟羊血矛线虫感染率为52.6%,感染强度为0~1.5万条。1960~1984年间,伊盟每年死于血矛线虫病为主的胃肠道线虫病的羊只平均达1.5万只。
对血矛线虫病的防制,除加强牲畜的饲养管理,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外,主要是药物防制。1949~1955年,主要应用硫酸铜;1955~1959年,主要应用硫化二苯胺;1960~1975年,多用敌百虫;而1976~1982年间,则采用四咪唑。1983年以后,广泛应用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一些地区还应用灵特防制。
毛圆线虫病 毛圆科线虫病除了包括血矛属线虫病外,尚包括奥斯特、马歇尔、古柏、毛圆、细颈属线虫病。至1987年,全区各盟市已发现20多种毛圆科线虫。
内蒙古地区家畜毛圆线虫病流行广泛,各地牛羊均有不同程度感染。1978~1981年间,经对伊盟的乌审旗、杭锦旗和鄂托克旗调查,毛圆线虫最高感染强度奥斯特属羊为1.6万条,牛为2436条;毛圆属牛为1.2万条;古柏属牛为2580条。锡盟奥斯特属羊的感染率为61~100%。
“一五”计划期间,毛圆线虫病被列为自治区重点防制的畜禽疾患之一。1954年,开始大规模防制,主要应用硫酸铜进行灌服。1955~1956年,自治区畜研所应用国产硫化二苯胺防制取得成功,并在生产中应用。1958~1960年间,首次进行敌百虫驱除羊内寄生虫剂量、安全性和效果试验。1961年,呼盟畜研所以敌百虫和四氯化碳合剂进行肌肉注射防制内寄生虫病,收到较好效果。其中对肝片吸虫、血矛、夏柏特、细颈、毛首线虫等驱虫率达100%。此间,一些地区还应用敌百虫、硫酸铜合剂灌服。1964年,赤峰市畜研所应用敌百虫、硫酸铜、四氯化碳混悬液口服驱治内寄生虫,取得满意效果。1975年,呼盟畜研所成功地完成了四咪唑水溶液喷洒羊草(晒干)喂饲试验。1976年以后,全自治区大面积应用四咪唑驱治内寄生虫。1985年,自治区牧科院经寄生虫季节动态调查后,提出成虫前驱虫的措施,后自治区兽医站改为冬春驱虫,并被列为自治区实用增产技术之一。
1982年,农业部关于淘汰四咪唑的规定下达后,各地又以左旋咪唑取代四咪唑,收到了用量小、效果高、毒性低、安全幅度大的效果。80年代中期,各地还试用和推广了丙硫苯咪唑、丙噻咪唑等新驱虫药。该药高效、低毒、广谱、安全和使用方便,对胃肠道的成、幼线虫均有驱杀作用。其中丙硫苯咪唑还对部分吸虫有驱杀作用,是目前仍在使用的驱杀胃肠道线虫理想药物。
牛羊食道口线虫(结节虫)病 自治区成立初期,群众中就有“牛羊肠壁有肠痘子(结节)”的说法,证明当时已经有食道口线虫病。1958年据伊盟调查,鄂托克旗羊食道口线虫的感染率为100%,感染强度为16~271条;锡盟羊食道口线虫感染率平均为83.3%。80年代,全自治区调查,羊食道口线虫平均感染率呼盟为17.07%、兴安盟为45.6%、哲盟为54.7%、乌盟为53.6%。牛食道口线虫平均感染率呼盟为25%、兴安盟为50%,赤峰市部分旗县为75~100%。
早在1951年,即开始食道口线虫病的防制,总结出“实行科学养畜,加强饲养管理,进行药物防治,减少感染机会”等综合措施。药物治疗曾以0.5%的福尔马林灌肠驱治。1957年又应用硫化二苯胺驱治。60年代初,开始应用敌百虫驱治,其防制效果随着药物的更新逐步提高。
2.牛羊肺丝虫病 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伊盟、阿盟和昭盟等地曾多次爆发肺丝虫病并导致成批牛羊死亡。感染率一度高达70%。
50年代,对肺丝虫病的治疗采用碘溶液气管注射、氰乙酰肼口服,效果不理想。1973年10月,自治区兽医站、内蒙古农牧学院共同在乌审旗图克公社应用驱虫净驱杀绵羊肺丝虫及羊消化道线虫获得成功,驱虫率达100%。1974年,在全自治区大量推广使用国产四咪唑以来,明显地控制了肺丝虫病的发生。
3.马圆形线虫病
内蒙古地区马的圆形线虫种类繁多、分布广、危害大,已查到的就有46个种,多为圆形科和盅口科等线虫混合感染。1981年至1983年,对6盟、市13个旗县重点抽查,受查马匹全部带虫,其中最多寄生22.6万多条。每年3月、6月、11月为感染的最高峰。
对马圆形线虫病的防制始于60年代。1965年,自治区畜研所与锡盟白音希勒种畜场、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协作,首次应用敌百虫饮水驱虫方法获得成功,通过鉴定后在全自治区推广。1975~1976年,自治区畜研所与部分兽医站协作,试验成功应用敌敌畏饮水驱虫的新方法。此法对内寄生虫杀灭率高,牛、马、羊和驼均可应用。1975年3月,呼盟畜研所在陈巴尔虎旗兽医站协助下,完成了牧区群马自动饮服低浓度四咪唑、敌百虫水剂驱虫方法和效果试验,同时制定《家畜饮水驱虫技术操作规程》。进入80年代,一些地区选用丙硫苯咪唑进行早春驱虫,收到良好效果。
4.骆驼毛圆线虫病
骆驼毛圆线虫病主要发生在乌盟四子王旗、阿盟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等西部养驼地区。40年代末期,因该病死亡骆驼350余峰。阿左旗从50年代至70年代末,因该病死亡骆驼3000多峰,给养驼业造成巨大损失。
1975~1976年,自治区畜研所查明了内蒙古西部养驼地区骆驼拉稀病因系寄生的枪形毛圆线虫所致,其感染强度高达24万条。1981年,自治区兽医站派员诊断,再次认定骆驼拉稀病因系毛园线虫引起。用口服四咪唑治疗方法,完全控制了该病发生和死亡。
5.猪蛔虫病
猪蛔虫病分布广泛,感染率一般在80%左右,尤以农区、半农半牧区和养猪场为严重。1960年昭盟畜研所在宁城县食品公司猪场调查,仔猪感染率为95%。
猪蛔虫防制通常是每年进行两次定期驱虫。自治区成立初期,主要应用山道年与甘汞合剂、氟化钠等驱治。60年代以后,使用时间最长的是敌百虫。80年代初期,推广应用驱蛔灵、灵特等药物,驱虫率可达96.1~100%。80年代中期,改用左旋咪唑和丙硫苯咪哇。1986年,伊盟又试用猪耳背涂擦剂驱虫,受到用户欢迎。
二、吸虫病
1.肝片吸虫病
自治区成立后,肝片吸虫病一直流行。70年代,全区12个盟市的57个旗县为常发区。主要分布在伊盟沙丘间草场地带及黄河沿岸地带。其中乌审旗50年代羊肝片吸虫感染率平均为33%。呼盟岭南的各旗,兴安盟洮儿河、归流河两岸,哲盟的辽河流域,赤峰市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两岸,锡盟的上都河流域,乌盟的岱海、黄旗海四周,巴盟的乌梁素海四周,阿盟的贺兰山麓和呼市地区大黑河流域等地区是肝片吸虫病老疫区。肝片吸虫病多雨年份多发,感染高峰一般多在8~10月份。
50年代初开始,就采取“国家技术指导,群众集资买药,适时组织驱虫”的办法,开展肝片吸虫病的防制一直延续至今。1949年至60年代初,药物治疗主要使用四氯化碳、六氯乙烷、硫双二氯酚。70年代,主要应用硝氯酚,并将驱治时间提前到每年12月至翌年1月。硝氯酚对肝片吸虫有100%的驱杀效果。1975年,自治区石油化工研究所与达拉特旗兽医站合作,应用该所合成的硫双三氯酚针剂驱杀山羊肝片吸虫,驱杀率95%。1971~1979年自治区石油化工研究所完成了肝三号驱杀肝片吸虫药效及条件试验。1981年,自治区兽医药品监察所完成了肝九号驱杀肝片吸虫的试验研究。不久,又完成了肝15号驱杀肝片吸虫试验并取得更理想的效果。80年代,除继续使用硝氯酚药物外,一些地区在应用丙硫苯咪唑驱治胃肠道线虫的同时,加大剂量,驱杀大龄肝片吸虫。1986年以后,各地先后使用了进口的三氯苯咪唑(肝蛭净),解决了不同发育阶段的肝片吸虫驱治问题。
2.牛羊东毕吸虫病
东毕吸虫在内蒙古地区的大多数盟市的63个旗县发现,以土尔其斯坦东毕吸虫和程氏东毕吸虫为主。
据80年代食品部门统计,供屠宰的牛羊东毕吸虫平均感染率最高的在76~100%,最低的也在1~25%。其中呼盟抽检的1只绵羊感染强度在385条。伊盟采用肠系膜一肝脏冲洗法,在1个羊体内竟找出2.68万条东毕吸虫成虫。
1980年,呼盟畜研所同厦门大学合作,对自治区东部区的绵羊东毕吸虫病流行情况以及病原的生活史进行了2年的调查研究,并用扫描电镜拍摄了虫体体表结节和虫体微细结构的照片,确定体表结节即为感觉体。
60年代,用酒石酸锑钾进行静脉注射,防制东毕吸虫,效果不理想。70年代,改用血防846,以后又应用砒喹酮进行驱治。1978年,内蒙古农牧学院、自治区兽医站等单位在乌审旗应用硝硫氰胺(7505)驱杀羊东毕吸虫,取得成功。80年代后,开始应用硝硫氰胺和硝硫氰醚(7804)进行驱杀。
3.牛羊双腔吸虫病
双腔吸虫病主要在呼盟岭南扎兰屯市,兴安盟、哲盟和赤峰市的全部旗县以及锡盟的正蓝旗、正镶白旗、太仆寺旗、多伦县、阿盟的阿左旗等旗县流行。感染率在1~20%左右。兴安盟危害严重,感染强度牛为26~323条,羊为79~4112条。
1978年,呼盟畜研所与厦门大学、山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对中华双腔吸虫生活史进行研究。认为第一中间宿主为陆地蜗,第二中间宿主为蚂蚁,1980年又进行了防制措施的研究。
双腔吸虫病最初以海涛林、血防946进行防制。70年代末期改用吡喹酮。也有用噻苯唑进行治疗。在疫区曾发动群众以火烧、水淹、鸡吃和药物等方法灭蜗和灭蚂蚁,消灭中间宿主,但未能推广。
4.牛羊阔盘吸虫病
内蒙古地区流行的阔盘吸虫病主要是胰阔盘吸虫病,少数地区为腔阔盘吸虫病。主要分布于呼盟岭南各旗、兴安盟、哲盟、赤峰市全境和锡盟东乌珠穆沁旗等地。感染率为20~50%。兴安盟有的地区感染率高达90%以上。
1978年,呼盟畜研所与扎赉特旗畜牧兽医站协作,应用血防846对胰阔盘吸虫、中华双腔吸虫进行综合防制,其驱虫率对牛胰阔盘吸虫为99.2%,中华双腔吸虫为100%。一些地区还应用吡喹酮口服或注射进行驱治。
三、绦虫病
1.牛羊绦虫病
牛羊绦虫病在内蒙古地区流行广泛,危害严重。1955~1981年,哲盟6个旗县共有绦虫病羊、牛1.26万只(头),致死率为15.7%。70年代,锡盟畜研所调查,患绦虫当年羔羊产肉量比无绦虫羔羊产肉量下降8.6%。
绦虫病防制开展较早,多与防制胃肠道线虫病同时进行。自治区成立初期,每年应用硫酸铜于春末夏初、秋末冬初对牛羊普遍进行驱虫。60年代,虽然广泛应用四氯化碳、敌百虫等广谱驱虫药,但对绦虫驱杀作用甚微。70年代,内蒙古研制和生产对绦虫有相当驱杀效果的氯硝柳胺呱嗪(驱绦净),为驱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药物。80年代以后,以吡喹酮、丙硫苯咪唑等新药物取代了四氯化碳、敌百虫、驱绦净等,并一直使用至今。
1973年12月,自治区兽医站用国产灭绦灵给狗口服驱绦,驱绦率达100%。1979年,自治区石油化工研究所、自治区畜研所共同完成了槟榔素的提取试验。1980~1981年,自治区兽医药品监察所、自治区兽医站和四子王旗畜研所合作,完成了化学合成氢溴酸槟榔碱的研究,为驱治狗绦虫提供了新的药源。
2.棘球蚴病
1955年哲盟开鲁县保安农场最早发现羊棘球蚴病。1973年,阿右旗兽医站调查25峰骆驼,感染率为48%。1981年,呼盟屠宰猪10.24万口,检出率为8%。科右前旗兽医站在乌兰毛都公社对45条犬进行检查,感染率为24.4%,最高感染强度5265条。
60年代以前,对棘球蚴病缺乏理想的防制办法。70年代人工合成的氢溴酸槟榔碱问世后,少数地区才开始对主要传染源犬进行驱蚴工作,并收到较好效果。80年代,开始应用吡喹酮、丙硫苯咪唑等驱治成、幼虫。
3.牛羊多头蚴病
多头蚴(脑包虫)病在内蒙古地区发生流行很广,牛、羊发病率平均在1%以上。1957~1974年,锡盟对17个公社29个生产队的149群7.82万只羊连续6次调查,发病率为1.07%。1979~1980年,赤峰市6个旗县统计,发病率为0.4~7.14%。此间,兴安盟、哲盟、呼盟、乌盟、伊盟和巴盟的平均感染率为0.4~3%,个别地区高达10%。
80年代开始,对多头蚴病进行防制,除加强对犬的饲养管理外,主要应用氢溴酸槟榔碱驱狗绦虫以减少传染源。各地还举办摘除脑包虫技术培训班,在确诊的情况下,实行手术摘除治疗,收到一定效果。
4.猪囊虫(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是历史遗留下的一大病害。自治区成立后,各盟市都有发生,对养猪业危害极大。据自治区食品部门1975~1979年屠宰检疫检查,5年间猪囊尾蚴病平均检出率分别为2.63%、3%、3.2%、5.1%和6.8%。1970~1982年,赤峰市肉联厂囊尾蚴病检出率为5.5%。哲盟1970~1982年屠宰生猪检出率为14.29%。
自治区成立以后,对猪囊尾蚴病的诊断,一直沿用宰前开口验囊的传统办法。宰后检验为剖割指定的肌肉进行眼观检查。80年代中期,哲盟、兴安盟等地开始应用间接血凝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检出率高而准确,间接血凝方法准确率在98%以上。
50年代开始,对猪囊尾蚴病进行防制,主要采取加强饲养管理,实行“人有厕所,猪有圈”,无害处理和销毁患病肉尸等项综合措施,曾收到一定效果。70年代,应用甲苯咪唑、氟苯咪唑等进行治疗。80年代中期,东部盟市开始应用吡喹进行治疗。不久,丙硫苯咪唑也广泛被应用,收到较理想的效果。1978~1980年,哲盟畜研所成功地完成猪囊虫病疫苗的试验研究,该苗应用后,对仔猪产生88.9%的保护率。
四、蜘蛛昆虫病
1.牛羊驼疥癣病
疥癣(痒螨)病在内蒙古地区流行历史很久,发生范围广泛,危害严重。1931年马癞(疥癣病)在东部地区16个旗县市发生,造成大批牲畜死亡。1936年西部地区“疥癣流行于羊及骆驼,为害甚烈,冬季流行尤甚,驯致牲畜全体濯濯不,寒冬而死,骆驼起疥,传颇速,系由背鞍荷物直接感染”。1940年,昭盟北5旗因疥癣病死亡牲畜占牲畜总数的5~6%以上,其中骆驼最为严重。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后,疥癣病在全区一直流行。大流行有3次:1953~1956年;1960~1966年;1977~1982年。其中最严重的为1982年。
牛羊疥螨病少发。只在50年代,巴盟磴口县、乌盟达茂旗有报道,其发病率分别为40%和23.8%。骆驼的疥癣病主要是疥螨引起的,发生在阿盟、巴盟、锡盟、呼盟等地。1983年,全区骆驼的疥癣病基本平息。1987年,全区牛羊疥癣病被控制。
内蒙古地区疥癣病防制工作是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的家畜寄生虫病防制最早开展的项目。1949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农牧部组织防制疥癣病工作队,深入疫区开展杀螨灭疥工作。195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厅制定了疥癣病防制办法。1959年,自治区兽医局发出《关于抓紧时机大力开展防治疥癣病的通知》。1960年8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又下达了《消灭疥癣大力开展驱虫运动的紧急通知》。
疥癣病防制三十多年的历史,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7~1955年。主要应用石灰硫黄合剂或硫黄加猪油进行涂擦。有的地方还用烟梗水或五虎药涂擦。西部地区曾用中草药熏治。
第二阶段为1956~1980年。各地大面积应用“666粉克辽林”乳剂定期进行药浴。1958年,自治区畜研所建成数个水泥固定药浴池投入使用。1963年,在牧区出现了药浴帆布、帆布药浴袋。1964年,又制造出活动铁药浴槽。同年,自治区兽医局加工改装了10辆药浴喷雾车,分发给重点旗县使用。70年代,部分地区开始研制和使用喷灌机、消防水泵和喷淋机等半机械化或机械化药浴设施。1971~1979年,锡盟畜牧机械研究所与锡盟通用机械厂合作,研制成功9CP-10型兽医喷浴装置。1976年,呼盟畜研所、兽医站又共同研制成呼盟10型家畜机械药浴池,提高药浴工效几十倍。
第三阶段为1981~1985年。国家禁止使用666汾后,开始使用林丹乳油药浴。1980~1981年,自治区兽医药品监察所、自治区兽医站、牙克石兽药厂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纺织公司合作,研制成功20%的林丹乳油后,在全区推广应用,加快了防制步伐,收到明显效益。此间,一些地区还进行菊脂类、甲咪类药物防制疥癣病的药效试验。
第四阶段为1986年以后。此间国家禁止使用林丹乳油。经过多次药物筛选试验,先后使用了单甲咪、畜癞灵、双甲咪、螨净。部分地区还应用赛福丁等药物,也都收到良好效果。
2.马胃蝇蛆(瘦虫)病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地发现的马胃蝇蛆病病原有肠胃蝇、鼻胃蝇、黑腹胃蝇、红尾胃蝇、黑角胃蝇和小胃蝇六种,几乎所有马匹都感染。
马胃蝇蛆病在自治区成立前就有发生。
1983~1985年据各盟市调查,经剖检和粪检验证,马匹马胃蝇蛆感染率为100%。
防制工作始于50年代,主要应用二硫化碳驱治。60年代,广泛应用敌百虫、硫化二苯胺等广谱杀虫药物,与驱治胃肠道线虫合并进行。1965年,在部分旗县推广了自治区畜研所等单位试验成功的低浓度敌百虫饮水驱虫新方法。1975年,又推广敌敌畏饮水驱虫方法。这两种方法使牧区牲畜由个体治疗发展到群体防制,解决了劳动力少、抓畜难的问题,提高工效10多倍。
3.牛皮蝇蛆(崩虫)病
纹皮蝇是引起内蒙古地区牛皮蝇蛆病的优势种,主要发生在呼盟、兴安盟、哲盟、锡盟、乌盟、巴盟和赤峰市。1936年有关资料记载“蒙旗一带及武川淖尔梁大草地,每年夏季,蠓虻飞翔,畜牛畏啮狂奔,此草地常见之事实”。1973年,正蓝旗上都河苏木白音希勒大队有牛1821头,因牛皮蝇蛆病死亡445头。
牛皮蝇蛆病的防制办法不断改进。1951年的《兽医常识》介绍了切开疙瘩(牛皮蝇幼虫的寄生瘤肿)挤出幼虫后,以过锰酸钾溶液洗涤患部的治疗方法。1960年,中国兽医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全苏兽医卫生研讨会,介绍了内蒙古防制牛皮蝇蛆病的方法。1964~196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综合研究所与呼和浩特市化工厂合作,改革了皮蝇磷合成工艺,其产品应用于牛皮蝇蛆病防制。1966年,自治区兽医局、锡盟畜牧兽医学校、锡盟兽医站与武汉市医药工业研究所合作,在锡盟毛登牧场对国产倍硫磷杀灭皮蝇蛆的效果及毒性进行试验,收到较好的效果。1967~1979年间,锡盟畜研所、正蓝旗兽医站联合应用倍硫磷注射、涂擦和泼浇法,驱治牛皮蝇蛆,驱杀效果达92~100%,绝对治愈率在60%以上。1976年,牙克石兽药厂与武汉市医药工业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倍硫磷注射液,1978年开始推广应用。198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委员会将注射倍硫磷防制牛皮蝇蛆病的技术作为自治区农业适用增产技术之一,在全区推广。
4.羊鼻蝇蛆病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羊鼻蝇蛆病一直流行。70年代初据锡盟畜研所调查,正蓝旗“五一”牧场改良绵羊平均感染率为100%。锡林浩特市区山羊的平均感染率为72.6%。而同期,阿盟、乌盟以及赤峰市羊鼻蝇蛆病的平均感染率为80~100%。
羊鼻蝇蛆病的大规模防制始于70年代,最初应用敌百虫和敌敌畏与驱治胃肠道线虫同时进行。1973~1975年,锡盟畜研所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研究中心合作,试验成功微量敌敌畏熏蒸驱治羊鼻蝇方法后,1976年,在全自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此法对羊鼻蝇第一期幼虫驱杀效果达96.5%。70年代末,部分旗县应用5~10%敌百虫水溶液气雾驱杀和敌敌畏烟雾驱杀方法,效果分别为95~98%和100%。1977年全自治区推广应用。
五、原虫病
1.牛环形泰勒焦虫病
牛环形泰勒焦虫病在内蒙古地区流行已有百年历史。疫区主要集中在兴安盟、哲盟、锡盟、乌盟、伊盟、巴盟和赤峰市。据统计,1953~1987年,全自治区共发现牛环形泰勒焦虫病患牛5741头,致死率为44.34%。
牛环形泰勒焦虫病防制原则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注意防蜱,改善饲养管理。60年代中期,主要应用贝尼尔、阿卡普林等药物进行治疗,但因价格高未能大面积推开。后虽国产贝尼尔问世,但效果不理想,使用时需加大剂量。1973年6月,自治区兽医站与内蒙古农牧学院合作,在包头市黄河奶牛场,成功地使用血虫净静脉注射,收到良好效果。80年代初,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牛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胶陈细胞苗后,以免疫的方法开辟了防制牛环形泰勒焦虫病的新途径。80年代中期,赤峰市兽医站引进该项技术,连续多年自行制造细胞苗,开展大面积免疫,基本控制了疫情的发生。
各地在防制牛环形泰勒焦虫病中采用了堵塞墙缝、树洞、烧烤圈舍墙壁、地面、牲畜体表喷洒药液等杀灭牛舍和牛体表蜱的工作。
2.马焦虫病
1954年春,在锡盟的东、西乌旗最早发现马焦虫病。以后在该盟的多数旗县有发生。昭盟、哲盟、伊盟和乌盟也相继于1958年、1962年、1964年和1973年发现马焦虫病。经过连续防制,至1987年底,疫情基本平息。
马焦虫病的防制,除进行可能的防蜱、灭蜱外,主要应用台盘兰、黄色素、焦虫素和贝尼尔等药物治疗。其中台盘兰、贝尼尔有较好的效果。50~60年代,有的地方还采用中西兽药结合的办法进行治疗。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