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魏晋南北朝、隋唐,至元朝时期,蒙古医药学处在积累经验阶段。元朝建立前,蒙古先民积累的许多医疗保健经验,与匈奴医学、契丹医学等胡戎(北方少数民族)医学混杂在一起而逐渐被世人所认识,其中最负盛名的有饮食疗法、正骨及外伤治疗等。
一、饮食疗法
合理的膳食成为人们维持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在身体一旦得病时,又成了人们驱除病痛的首选“药物”。
关于古代蒙古民族的饮食结构,13世纪时出使过蒙元帝国的南宋官吏彭大雅在其所著的《黑鞑事略》中有详细的记载:“其食肉而不粒。猎而得者,曰兔、曰鹿、曰野彘、曰顽羊、曰黄羊、曰野马、曰河源之鱼。牧而疱者,以羊为常,牛次之。非大宴,不刑马。火燎者十之九,鼎烹者,十二三。其次,马乳与羊牛酪。其味盐一而已。”
羊肉具有养生保健、滋补祛病等作用,自古以来就是蒙古族民众不可或缺的饮食主餐。
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远祖孛端察尔早年在流浪生涯的时候,经常向“林中百姓”乞讨“额苏克”度日。额苏克,就是酸马奶。
酸马奶俗称马奶酒,是游牧为生的蒙古族牧民,因地制宜将马奶发酵后酿造的一种味美可口的健身饮料,亦是蒙医饮食疗法中传播最广、声名最著的一项保健、治疗内容。草原牧民饮用的酸奶除酸马奶外,有酸驼奶、酸牛奶、酸羊奶、酸山羊奶等,其性、味、功能大致与酸马奶相似,但疗效不及酸马奶。
二、正骨及外伤治疗
在周秦以前,以狩猎、游牧为生的蒙古族先民就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明和创造了许多适合当时社会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地理气候条件的正骨治疗方法。懂得“前臂往内开放骨折,则往外牵拉;若往外开放骨折,则往内牵拉。归位后腋下垫物包扎前臂,或用‘充气皮桶’进行复位”。若系闭合性骨折,则在交叉复位后“用煮在肉汤里的毡子或木板作压垫固定,或者将温血或鲜奶搅拌调匀后涂抹在患处”,以促进和加速负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并根据老年人、年轻人、年幼者年纪大小的不同,分别给以补酒、补酸奶、补奶油等饮食,进行辅助治疗。
蒙古医生外伤救治的范例,大多记载于《元史》、《蒙古秘史》、《史集》等中外著名的几部历史著作中。治疗方法归纳在一起,大约有以下数种:
第一,用火进行局部消毒或清理创口。如《蒙古秘史》记载:“窝阔台颈上中箭,孛罗忽将凝住的血咂去。成吉思汗见了,潸然泪下,心理难忍了,便用火将窝阔台的箭疮烙了。”类似的疗法,亦见载于《辽史》:“时赵仲哥犯宫,劫宫女、御物,上京副留守马人望率众追捕,左臂中矢,御医炷以艾。”
第二,内服或外敷药物进行救治。如《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一次鏖战中颈部受伤,他精疲力竭地说‘我血已自干,好生渴得甚。’者勒蔑乃裸身径去敌人营内,于车箱中寻马乳不得,正有酪一桶挈回来。其来往给间无一人见者。又寻水来将酪调开,与成吉思汗饮。成吉思汗旋饮旋歇,三次方已,说:‘我眼已明,心已省了。”遂起身坐。这则记载中,受伤的成吉思汗接受的是饮食治疗,喝下的是掺了水的酸马奶,采用的是类似现代医学的“补液疗法”。
《元史》记载有忽必烈亲赐“血竭”,使负伤深重的大将张禧起死回生的一段史实,转战良久,禧身中十八矢,一矢簇贯腹,闷绝复醒。曰:“得血竭饮之,血出可生。世祖亟命取血竭,遣入往疗之。创既愈,复从大将纳利忽与宋兵战于金口、李家洲。”这一次,给负伤者服下的是治疗出血性休克的特效药,采用的是内外兼治的治疗方法。血竭,又名骐膦竭,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记载骐辚竭时曰:“骐瞵,亦马名也。此物如干血,故谓之血竭。”又曰:“今南番诸国及广州皆出之,木高数丈,婆娑可爱,叶似樱桃而有三角,其脂液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怡状,久而坚凝,乃成竭,赤作血色。”
将一种出产于东南亚和广州一带的木本植物分泌的脂液,作为止血、活血化瘀的特效药,珍藏于军中、宫内,并用蒙古人酷爱的名马作为它的别名。
第三,热血或热皮浸浴急救疗法。让受伤严重、昏迷或出血不止的伤员,坐卧在掏空内脏的牛肚子里,或将其用一张刚刚剥下来的大牲畜皮包裹起来,进行抢救或治疗。《元史》记载说,成吉思汗西征斡罗斯等国时,“布智儿奋身力战,身中数矢,太祖亲视之,令人拔其矢,血流满体,闷仆几绝。太祖命取一牛,剖其腹,纳布智儿于牛腹,浸热血中,移时遂苏”。《列传第十·布智儿》
《元史列传第四十九》在述及元军与南宋军队进行的一次战斗中,千户李庭“中炮隧城下,矢贯于胸,气垂绝,伯颜命剖水牛腹纳其中,良久乃苏。以功加明威将军”。
热血浸浴所用的牲畜限于牛,清代文献中亦有将重伤者纳入骆驼的腹腔中,让其复苏的记载。
第四,采用按摩疗法。蒙医按摩既可以进行急救,也可以帮助和促进骨折的迅速痊愈,可以治疗腰腿痛、关节炎、子宫移位等许多内外科疾病。
蒙古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摩捋”、“转摩”、“按压”、“蹭摩”、“揉摩”、“摇晃”、“搓合”、“抖动”、“挤推”、“攥捏”、“掐摩”、“踩压”等几十种治疗骨折和外伤的按摩手法,发明了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按摩器械。这些“器械”有的像一只盛喝牛奶的银碗,有的只是一块平淡无奇的鹅卵石。
蒙医按摩常常在按摩器械上涂抹一点黄油,或者在按摩部位喷洒一些白酒或奶酒。据《新元史·阿尔浑传》记载,窝阔台可汗患腰痛病,他手下的大臣献给他一条镶嵌着宝石的腰带,自从系上这条腰带后,窝阔台的腰痛居然渐渐地不疼了。
第五,正脑治疗。《辽史》记载有耶律敌鲁经治的一个病例:“初枢密使耶律斜轸妻有沉疴,易数医不能治。敌鲁视之曰:‘心有蓄热,非药石所及,当以意疗,因其聩聒之使狂,用泄其毒则可。’于是令大击钲鼓于前,翌日果狂,呼叫怒骂,力极而止,遂愈。治法多类此,人莫能测。”
据蒙医典籍《甘露四部》记载,正脑治疗牧民落乘、摔伤等所致的脑震荡,方法有四种,但无论哪种方法,都离不开“以震治震”的原理。震动敲打的方法有木臼法、棒击法、脚底敲击法等。
为了提高正骨和外伤治疗的疗效,减少治疗过程中对正常组织不必要的损伤,在13世纪前,蒙古医生通过人体解剖实验,研究如何快速、准确地通过手术摘取出嵌陷于人体内的箭镞。据《新元史·赵厘刺传》(第63卷)记载,公元1263年,
在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的一次对抗中,“宋兵大败,匣刺亦被三创,镞中左肩不得出。钦察惜其晓勇,取死囚二人,剖其肩,视骨节浅深,知可出,凿创拔镞出之,匣刺神色不动”。
两汉经魏晋南北朝、隋唐,至元朝时期,蒙古医药学处在积累经验阶段。元朝建立前,蒙古先民积累的许多医疗保健经验,与匈奴医学、契丹医学等胡戎(北方少数民族)医学混杂在一起而逐渐被世人所认识,其中最负盛名的有饮食疗法、正骨及外伤治疗等。
一、饮食疗法
合理的膳食成为人们维持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在身体一旦得病时,又成了人们驱除病痛的首选“药物”。
关于古代蒙古民族的饮食结构,13世纪时出使过蒙元帝国的南宋官吏彭大雅在其所著的《黑鞑事略》中有详细的记载:“其食肉而不粒。猎而得者,曰兔、曰鹿、曰野彘、曰顽羊、曰黄羊、曰野马、曰河源之鱼。牧而疱者,以羊为常,牛次之。非大宴,不刑马。火燎者十之九,鼎烹者,十二三。其次,马乳与羊牛酪。其味盐一而已。”
羊肉具有养生保健、滋补祛病等作用,自古以来就是蒙古族民众不可或缺的饮食主餐。
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远祖孛端察尔早年在流浪生涯的时候,经常向“林中百姓”乞讨“额苏克”度日。额苏克,就是酸马奶。
酸马奶俗称马奶酒,是游牧为生的蒙古族牧民,因地制宜将马奶发酵后酿造的一种味美可口的健身饮料,亦是蒙医饮食疗法中传播最广、声名最著的一项保健、治疗内容。草原牧民饮用的酸奶除酸马奶外,有酸驼奶、酸牛奶、酸羊奶、酸山羊奶等,其性、味、功能大致与酸马奶相似,但疗效不及酸马奶。
二、正骨及外伤治疗
在周秦以前,以狩猎、游牧为生的蒙古族先民就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明和创造了许多适合当时社会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地理气候条件的正骨治疗方法。懂得“前臂往内开放骨折,则往外牵拉;若往外开放骨折,则往内牵拉。归位后腋下垫物包扎前臂,或用‘充气皮桶’进行复位”。若系闭合性骨折,则在交叉复位后“用煮在肉汤里的毡子或木板作压垫固定,或者将温血或鲜奶搅拌调匀后涂抹在患处”,以促进和加速负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并根据老年人、年轻人、年幼者年纪大小的不同,分别给以补酒、补酸奶、补奶油等饮食,进行辅助治疗。
蒙古医生外伤救治的范例,大多记载于《元史》、《蒙古秘史》、《史集》等中外著名的几部历史著作中。治疗方法归纳在一起,大约有以下数种:
第一,用火进行局部消毒或清理创口。如《蒙古秘史》记载:“窝阔台颈上中箭,孛罗忽将凝住的血咂去。成吉思汗见了,潸然泪下,心理难忍了,便用火将窝阔台的箭疮烙了。”类似的疗法,亦见载于《辽史》:“时赵仲哥犯宫,劫宫女、御物,上京副留守马人望率众追捕,左臂中矢,御医炷以艾。”
第二,内服或外敷药物进行救治。如《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一次鏖战中颈部受伤,他精疲力竭地说‘我血已自干,好生渴得甚。’者勒蔑乃裸身径去敌人营内,于车箱中寻马乳不得,正有酪一桶挈回来。其来往给间无一人见者。又寻水来将酪调开,与成吉思汗饮。成吉思汗旋饮旋歇,三次方已,说:‘我眼已明,心已省了。”遂起身坐。这则记载中,受伤的成吉思汗接受的是饮食治疗,喝下的是掺了水的酸马奶,采用的是类似现代医学的“补液疗法”。
《元史》记载有忽必烈亲赐“血竭”,使负伤深重的大将张禧起死回生的一段史实,转战良久,禧身中十八矢,一矢簇贯腹,闷绝复醒。曰:“得血竭饮之,血出可生。世祖亟命取血竭,遣入往疗之。创既愈,复从大将纳利忽与宋兵战于金口、李家洲。”这一次,给负伤者服下的是治疗出血性休克的特效药,采用的是内外兼治的治疗方法。血竭,又名骐膦竭,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记载骐辚竭时曰:“骐瞵,亦马名也。此物如干血,故谓之血竭。”又曰:“今南番诸国及广州皆出之,木高数丈,婆娑可爱,叶似樱桃而有三角,其脂液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怡状,久而坚凝,乃成竭,赤作血色。”
将一种出产于东南亚和广州一带的木本植物分泌的脂液,作为止血、活血化瘀的特效药,珍藏于军中、宫内,并用蒙古人酷爱的名马作为它的别名。
第三,热血或热皮浸浴急救疗法。让受伤严重、昏迷或出血不止的伤员,坐卧在掏空内脏的牛肚子里,或将其用一张刚刚剥下来的大牲畜皮包裹起来,进行抢救或治疗。《元史》记载说,成吉思汗西征斡罗斯等国时,“布智儿奋身力战,身中数矢,太祖亲视之,令人拔其矢,血流满体,闷仆几绝。太祖命取一牛,剖其腹,纳布智儿于牛腹,浸热血中,移时遂苏”。《列传第十·布智儿》
《元史列传第四十九》在述及元军与南宋军队进行的一次战斗中,千户李庭“中炮隧城下,矢贯于胸,气垂绝,伯颜命剖水牛腹纳其中,良久乃苏。以功加明威将军”。
热血浸浴所用的牲畜限于牛,清代文献中亦有将重伤者纳入骆驼的腹腔中,让其复苏的记载。
第四,采用按摩疗法。蒙医按摩既可以进行急救,也可以帮助和促进骨折的迅速痊愈,可以治疗腰腿痛、关节炎、子宫移位等许多内外科疾病。
蒙古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摩捋”、“转摩”、“按压”、“蹭摩”、“揉摩”、“摇晃”、“搓合”、“抖动”、“挤推”、“攥捏”、“掐摩”、“踩压”等几十种治疗骨折和外伤的按摩手法,发明了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按摩器械。这些“器械”有的像一只盛喝牛奶的银碗,有的只是一块平淡无奇的鹅卵石。
蒙医按摩常常在按摩器械上涂抹一点黄油,或者在按摩部位喷洒一些白酒或奶酒。据《新元史·阿尔浑传》记载,窝阔台可汗患腰痛病,他手下的大臣献给他一条镶嵌着宝石的腰带,自从系上这条腰带后,窝阔台的腰痛居然渐渐地不疼了。
第五,正脑治疗。《辽史》记载有耶律敌鲁经治的一个病例:“初枢密使耶律斜轸妻有沉疴,易数医不能治。敌鲁视之曰:‘心有蓄热,非药石所及,当以意疗,因其聩聒之使狂,用泄其毒则可。’于是令大击钲鼓于前,翌日果狂,呼叫怒骂,力极而止,遂愈。治法多类此,人莫能测。”
据蒙医典籍《甘露四部》记载,正脑治疗牧民落乘、摔伤等所致的脑震荡,方法有四种,但无论哪种方法,都离不开“以震治震”的原理。震动敲打的方法有木臼法、棒击法、脚底敲击法等。
为了提高正骨和外伤治疗的疗效,减少治疗过程中对正常组织不必要的损伤,在13世纪前,蒙古医生通过人体解剖实验,研究如何快速、准确地通过手术摘取出嵌陷于人体内的箭镞。据《新元史·赵厘刺传》(第63卷)记载,公元1263年,
在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的一次对抗中,“宋兵大败,匣刺亦被三创,镞中左肩不得出。钦察惜其晓勇,取死囚二人,剖其肩,视骨节浅深,知可出,凿创拔镞出之,匣刺神色不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