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和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后中医药工作持之以恒的一贯方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创办或新建一所集中医药医疗、科研、教学机构或旗县以上大中型综合性医院时,都延揽和引进一些有名望的老中医。著名中医陈清濂、关瑞森、冯振玺、刘济民、李枝、苑继长、张锡九、钱问亭、白之炯等,都是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呼和浩特市医院、包头市第二医院、昭乌达盟医院、哲里木盟医院等刚刚成立或成立被聘请到这些单位工作的。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工作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起步的。具体做法是先由各盟市对当地中医药科技人员进行摸底排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将其中确有真才实学者列为学术继承对象,并根据各人不同的身体状况,有的放矢地采取因人而异的继承方法。
1958年前,全区共有87位名老中蒙医被确定为学术继承人,围绕这些学术继承人搜集整理的有关学术资料有210种。
1958~1961年,全区还在群众中大力开展采方献方活动,总共征集验方2万多首,并将其中的一部分整理印刷成册,分发各地供中医同人互相学习。这一行动亦可视为是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一种收集与保存。
1991年、1997年、2003年,国家两部一局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总共遴选了22位名老中蒙医,并安排了33名学术继承人。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发掘、整理与继承,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具体情况,大致有老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结对子”,学生通过随师伴诊的方式继承,组成专业对口的专门班子抢救式地继承,收集整理出版已故名医的遗著,鼓励名老中医著书立说等。
一、随师临诊
包头市是最先采取这种方式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地方之一。1954年,该市就有2名中医经组织同意以随师临诊的方式带了3名学术继承人。到1958年,包头市的中医学术继承人已由1956年的20人增加为26人。为了加强对中医学术继承工作的领导,1959年初,包头市卫生局还召开了一个有中医老师和中医继承人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对中医学术继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出台了有关规定:被继承的中医老师必须是从医多年、有一定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水平的老中医;遴选的中医继承人必须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热爱中医事业自愿学习中医的男女青年。双方要自愿结合,要签订有合同,经所在单位同意,报市卫生局批准。与此同时,包头市卫生局对中医继承人的待遇和学习时间也作了明确规定。中医继承人第1年每月发18元生活补贴,第2年每月发20元生活补贴,以后以此类推,最多每月不得超过28元。1959年3月,包头市卫生局对1956年前的中医继承人进行了包头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中医继承人出师考试。20名考生有4名考试合格,被批准出师,并被评定为中医师,工资待遇按大学专科毕业对待。这一年,包头市又新招中医学术继承人90名,其中45名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8名是离职进行学术继承的在编初、中级卫生人员。剩下的37名是不脱产的在职医务人员,自愿学习中医,但本职工作又不容许离职学习。后来的实践证明,让中医不脱产地搞继承这种作法不是很成功的。
196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颁发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药带徒弟办法》,1963年又对此《办法》进行了修订,其中对有关师承条件、学习期限、学习内容、生活待遇和出师考试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到1987年,仅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以中医师承方式培养出的中医就有656名。其中,仅当时昭乌达盟的宁城县、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汉旗、克什克腾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等几个旗县区,从1978~1984年就举办了8期中医师承学习班,参加学习的中医学员有272名。
199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府的《实施意见》精神,继承发扬中蒙医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树立“名医”形象,充分发挥在全区中蒙医事业中的作用,振兴中蒙医事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中蒙医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评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著名中蒙医”活动。为了切实抓好评选工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还专门下发了内卫中发〔1998〕第122号《关于印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著名中蒙医评选办法和条件〉的通知》。各盟市、单位推荐的候选人,经评委会评选,卫生厅党组研究决定,于1999年7月21日正式授予18名中蒙医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著名中蒙医”荣誉称号(有效期五年)。
2000年3月10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又向全区发文,要求获得荣誉称号的专家积极把自己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传授给青年医师,以推动全区中蒙医事业的发展。被评选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著名名医,也没有辜负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信任,通过随师临诊,把自己的学术经验传授给学生。
二、组织班子抢救式地继承
195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为了及时抢救继承陈清濂的学术经验,从呼和浩特和包头临时聘调了陈清濂的4个门徒,组成了专业对口的专门班子,集中力量整理、继承陈清濂从医半个多世纪的宝贵经验。1962年,《陈清濂临床经验选辑》初稿杀青,拟分为数集逐步印行。是年,《陈清濂临床经验选集》第一辑(油印本)面世。
1959年,昭乌达盟(今赤峰市)为抢救正骨医师赵真声的临床经验,专门安排了两名中年中医负责该项工作,举办了有9名高级西医参加的整骨学习班,共同参与抢救,最终编写并内部印行了《林西整骨》一书。1962年,昭乌达盟安排两名中医负责抢救昭乌达盟盟医院副院长名老中医张锡久的学术经验,用半年多时间编写完成并内部印行了《张锡久医案》。
196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联合举办了一期16名学员参加的中医徒弟学习班。该班的学员每天上午集中在教室学习中医理论课,下午走出课堂各自跟随自己的老师到中医门诊或病房临床伴诊。
1960年2月包头市集中了青山、昆都仑、东河等3个市区的50名中医徒弟随班上课,重点学习了《中医学概论》、《中药学概论》、《中医诊断学》、《汤头》和《针灸》课程。暑假后,中医徒弟返回各单位跟师学习,每日半天临床,半天自学,每周定期集中授课2至3个半天。
1963年,呼和浩特市卫生局为了抢救名老中医经验,对呼和浩特地区著名的妇科老中医刘济民经验进行整理,特意安排两名中医协助完成了《刘济民医案》一书的印行。
从此,中医继承工作相继在全区各盟市展开。至1965年,全区约有1 800多名中蒙医学徒出师。
1987年,仅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以中医带徒弟方式培养出的中医学员,出师者就有656名。其中,仅当时昭乌达盟的宁城县、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汉旗、克什克腾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等几个旗县区,1978~1984年,这些旗县区举办了8期中蒙医学徒班,招收学员272名。全区各地用类似办法抢救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例子还可举出许多。
三、由国家遴选学术继承人
1991年,根据国务院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人职发〔1991〕3号)的文件精神,在两部一局开展的第一批全国500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全国名老中蒙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有5名著名中蒙医被国家遴选为学术继承人。5名徒弟于1994年通过了国家组织的严格考核,圆满结业。
1997年,在全国开展的第二批500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又有9名中蒙医专家被国家遴选为学术继承人。15名继承人被批准为师承教育对象。为提高中蒙医药整体学术水平,在部署和落实这一遴选和继承工作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要求各盟市一定要充分认识继承工作的重要性,要把该项工作作为振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扎扎实实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求各位指导老师与学术继承人的继承教学协议要充分反映学科特点、指导老师专长,并根据指导老师的经验专长、身体状况、工作环境条件以及单位的有关制度,制定继承教学计划。保证对继承人要严格按照协议书的内容进行管理。这15名继承人亦于2000年通过了国家组织的严格考核,结业出师。
2003年,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学术继承人名单的通知》精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又有8名中蒙医专家被批准为学术继承对象。13名继承人正在学习继承之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还于2003年1月10日隆重召开了继承拜师大会,同时为参加第二批学术继承工作的有关人员颁发证书。
为了确保学术继承工作保质保量地有序进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有关管理部门特别强调继承学习的关键要狠抓带教跟师。不带教,指导老师就不能把经验专长传授给继承人;不跟师,继承人就无法学到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为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严格要求带教跟师实践的时间一定要保证,要杜绝“带徒不带教、拜师不跟师”的现象。并规定:凡不能达到带教跟师时间基本要求者,累计教学实践时间少于半年以上,无法完成既定继承教学计划者,将中止甚至取消其继承学习资格。在结业考核时,对未达到规定教学实践时间者,也不能结业出师。
为加强继承教学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对加强继承人跟师学习的笔记、月记、中蒙医病案书写、实践操作记录、结业论文等原始资料的管理,也作了许多具体的规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要求带教双方主动做好此项工作的同时,各带教单位要经常检查,有关盟市卫生局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有关处室要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抽查,加强督促管理,确保这些资料的真实可信。2003年10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召开了第三批学术继承工作座谈会,同时检查了继承人有关继承工作的阶段材料,各位带教老师和学术继承人分别介绍了带教跟师的情况、经验和心得,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四、收集整理出版名医的经验与科技著作
1985年,呼和浩特市卫生局为了抢救名老中医的经验,抽调专人编写并内部出版了《老中医经验选》一书。
邓占元是呼和浩特地区著名的老中医,他从事中医临床50多年,长于治疗杂病。他逝世后,呼和浩特市卫生局先后两次组织专人整理其遗著,于1985年编写并铅印了《邓占元医涯拾遗》一书(内部发行)。1987年,其子邓培德在《邓占元医涯拾遗》的基础上,又编成了《邓占元医萃》一书,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
199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王鹏宇主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粹》(中国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该书收集了48位长期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盟市地区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在当地有一定学术成就、在群众中有一定知名度的老中医,将经验编撰成书籍。
1992年,包头市科委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40年来国内公开报告的141 452例病例和721例癌症效案研究,总结提炼出治疗癌症的三大规律,创造性地提出治癌指导思想是多维求协论,理论基础是藏象正邪论,诊疗特色是病机中心论,并提出辨象论治、辨癌论治、辨时论治、杂合以治等方法,在理论上有突破性的发展。全部研究成果汇编为《癌症效案研究》一书,分上下编,计200余万字。上编为效案理论,下编为效案类析,将721案分八个部分,逐案以病相属、以类相似,总结其得失,详细综合各种癌症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1996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的科研教学人员,在发掘整理中蒙医药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区生产的植物动物矿物药中可作饮食应用的中蒙药,并结合编者的临床体会,编辑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食疗药》一书。书中植物药分全草叶类、根茎类、瓜菜类、禾菽类、仁果类、藻菌类、花茶料类、调料及加工品类共364种,动物药分禽鸟类、兽畜鼠类、虫蛇鱼虾类、乳品类共170种,矿物药8种,总计542种,食疗药方计2 445首。本书的编写采取食用和药用结合,填补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食疗药专门研究的空白,其中,食用蒙药的研究整理属于全国首创。
199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包头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编著的《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新书,是一项新研究得出的新结论,该项研究创立了横断学科统一的科学方法论——信息控制系统理论,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一种新的白箱方法——信息控制系统分析方法。依据上述理论和方法,该书在汇总大量生理学实验资料的基础上,首次发表并阐明了人体客观存在的双向信息控制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和双向控制原理,创立了人体双向往处控制系统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同时又在汇总大量中医药实验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创立了现代中医表里阴阳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和治则药理学。证明了中医八纲辨证中的诸证正好是人体双向信息控制系统失调的诸种疾病,人体阴阳的气正是控制内脏功能活动的双向信息控制系统,证明了中医表里阴阳现代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就是人体双向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
2000年,《咳喘病》一书出版,该书是一部现代中医治疗咳喘病的专著,书中着重叙述了中医对咳喘病的辨证论治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喘病,是一部科学性较强,融中西医为一体的中医临床研究著作。
五、鼓励名老中医著书立说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由名老中医个人编著的学术著作时有所见。其中有呼和浩特市著名老中医黄惠卿编著的《妇科证治验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伊克昭盟人民医院著名老中医徐宝源编写的《试论取象学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院李凤林编著的《临证实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解放军291医院金虎编写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外科疾病》(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原明忠编写的《冠心病证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白璧臣编写的《临证新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胡志坚编写的《中药临床应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刘玉书编著的《古今奇症妙治揭秘》(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年出版)等,有许多名医将自己的经验编写成书。
1959年,包头市第三人民医院组织专人对当地著名老中医冯骐的经验进行整理,冯骐多年从事医疗、教学工作,他对《伤寒论》有研究。整理者对他学习运用《伤寒论》的体会进行了整理、编辑与注释,编成《伤寒论集注》,内部印行。医院将该书分发给各有关单位,供医师参考学习。
1962年,昭乌达盟医院党委组织专人整理编印了《张锡九医案》,在全盟内外广为交流。
1979年,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教师梁运通编著了《金匮按》一书,全书分48个病证。他根据《金匮要略》的要义,除参选历代各名家的注解外,亦融入了个人的学习心得和实践体会,从辨证论治到理法方药,诠释系统,通俗易懂。该书于1984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0年,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举办中医研究班期间,全体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黄帝内经》重新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翻译注释,编辑了名为《黄帝内经类析》一书。该书于1986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著名中医学家学术经验》一书,收录了呼和浩特市医院刘济民的部分医疗经验。
1983年,根据卫生部下达的古代医书整理研究项目计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刘玉书点校的元代宫廷御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于198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此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又先后出版了分别由朱宗元、刘玉书点校完成的明代戴起宗的《脉诀刊误》及清代郭右陶的《痧胀玉衡》。经过整理的《饮膳正要》除改正了原版本内容与目录不一致的26处问题之外,还校勘出脱、漏、衍、倒等错误169条。
1984年,崔文彬晚年著有《崔文彬临证所得》一书,为其临床积累宝贵经验之结晶。
198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内蒙古医学院张斌编著的《伤寒理法析》一书。
六、自学或承业继承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成立前,有许多中医药人员崇拜中医老前辈自学成才,走上了行医之路。1947年,有一些中医掌握的中医知识和技术既非家传,又未经过名师的传授指点,而是全凭通过个人自学,在实践中磨炼成才的。在成才和行医过程中,大多崇奉某一家学说,或者善用某一家的医方经验,通过自学继承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行医梦想,把这种以前辈名医为师承的自学方法,有人称之为私淑。
赤峰市翁牛特旗中医李振亚(1900~1970),就是在学生时期刻苦攻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在临床实践中又研读了张景岳、陈修园等各家医著,靠私淑从一个普通医生成长为知名中医专家的。1937年他定居现今的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行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建立初期,乌丹鼠疫大流行,为救治病患,李振亚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废寝忘食,投身救治,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振亚联合赵敏恭等人于1950年在乌丹镇成立了翁牛特旗第一个中医联合诊所,对带动全旗广大中医走联合发展的道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54年该诊所发展为旗中医院,李振亚任院长。1957年李振亚一度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工作,晚年在体弱多病情况下仍坚持不懈,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尽责尽力。撰有《临床试验录》一书。
1979年,根据国家卫生部、国家劳动总局下发的《关于从集体所有制和散在城乡的中医中吸收中医药人员,充实加强全民所有制中医药机构问题的通知》精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通过考试和推荐,择优录用充实到国家一些医疗机构的110名中蒙医中,其中的一些人就是属于靠私淑而自学成才的。
从1956年起步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医函授教育,到1987年,总共招收函授学员9 116名。函授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以自学为主的教育形式,中医函授教育的举办,实际上是中医传统的私淑形式在新时代的一个新发展。
自古以来,中医药的传承离不开长辈将祖宗的经验传给下代,下代承接,代代相传,以此方法来完成中医药的继承。人们将这样传承的中医叫做“祖传中医”,以此来敬重家传中医。仅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在归绥市以家传方式行医的名医就有很多,如崔文彬(1903~1986),汉族,辽宁省绥中县人。他在乌兰浩特行医之际,恰逢刚刚解放的乌兰浩特鼠疫流行,数日之间城内死者无数,有的甚至一家数口皆亡,崔文彬冒着被传染的危险,不分昼夜,废寝忘食进行抢救。1958年,他因支边由沈阳来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工作,任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临床教研组主任。崔文彬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积累有很多宝贵的临床资料,晚年著有《崔文彬临证所得》一书,为其临床积累宝贵经验之结晶,他将经验传给其孙子——内蒙古医学院崔东详。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赵振纲,从医四十余年,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群众和中医界均享有盛誉。其擅长临床各科,对中医内科妇科尤具独到见解。他对待外感热病历来主张寒热并存说,坚持既要辨证中辨病,又要辨病中辨证。赵振纲主张用药贵在取效,组方宜专精,不宜庞杂。赵振纲施方一般只有六七味药,最多十几味。他自拟的“百效散”仅有三味药,却可以治疗十多种疑难疾病。赵振纲长期忙于业务,无暇著述,他的宝贵临床经验未能很好地加以总结,只有少部分由同道整理成文,他将经验传给其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赵广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董树山出身于中医世家,9岁即随父学医,兼学文化。20岁出师,先后在萨拉齐、托克托县、包头以及呼和浩特市行医。1952年应聘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门诊部工作。他擅长治疗妇科、儿科疾病。他将经验传给其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董正英。呼和浩特市医院刘济民出生中医世家,他将中医药经验传给其子刘树雄。巴彦淖尔盟中医院岳中和老中医将经验传给其子——巴彦淖尔盟中医院岳振逸。家传继承,举不胜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就有将近一百余名中医世家的家传弟子,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也有几十个出身中医家庭的家传弟子。
重视和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后中医药工作持之以恒的一贯方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创办或新建一所集中医药医疗、科研、教学机构或旗县以上大中型综合性医院时,都延揽和引进一些有名望的老中医。著名中医陈清濂、关瑞森、冯振玺、刘济民、李枝、苑继长、张锡九、钱问亭、白之炯等,都是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呼和浩特市医院、包头市第二医院、昭乌达盟医院、哲里木盟医院等刚刚成立或成立被聘请到这些单位工作的。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工作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起步的。具体做法是先由各盟市对当地中医药科技人员进行摸底排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将其中确有真才实学者列为学术继承对象,并根据各人不同的身体状况,有的放矢地采取因人而异的继承方法。
1958年前,全区共有87位名老中蒙医被确定为学术继承人,围绕这些学术继承人搜集整理的有关学术资料有210种。
1958~1961年,全区还在群众中大力开展采方献方活动,总共征集验方2万多首,并将其中的一部分整理印刷成册,分发各地供中医同人互相学习。这一行动亦可视为是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一种收集与保存。
1991年、1997年、2003年,国家两部一局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总共遴选了22位名老中蒙医,并安排了33名学术继承人。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发掘、整理与继承,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具体情况,大致有老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结对子”,学生通过随师伴诊的方式继承,组成专业对口的专门班子抢救式地继承,收集整理出版已故名医的遗著,鼓励名老中医著书立说等。
一、随师临诊
包头市是最先采取这种方式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地方之一。1954年,该市就有2名中医经组织同意以随师临诊的方式带了3名学术继承人。到1958年,包头市的中医学术继承人已由1956年的20人增加为26人。为了加强对中医学术继承工作的领导,1959年初,包头市卫生局还召开了一个有中医老师和中医继承人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对中医学术继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出台了有关规定:被继承的中医老师必须是从医多年、有一定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水平的老中医;遴选的中医继承人必须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热爱中医事业自愿学习中医的男女青年。双方要自愿结合,要签订有合同,经所在单位同意,报市卫生局批准。与此同时,包头市卫生局对中医继承人的待遇和学习时间也作了明确规定。中医继承人第1年每月发18元生活补贴,第2年每月发20元生活补贴,以后以此类推,最多每月不得超过28元。1959年3月,包头市卫生局对1956年前的中医继承人进行了包头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中医继承人出师考试。20名考生有4名考试合格,被批准出师,并被评定为中医师,工资待遇按大学专科毕业对待。这一年,包头市又新招中医学术继承人90名,其中45名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8名是离职进行学术继承的在编初、中级卫生人员。剩下的37名是不脱产的在职医务人员,自愿学习中医,但本职工作又不容许离职学习。后来的实践证明,让中医不脱产地搞继承这种作法不是很成功的。
196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颁发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药带徒弟办法》,1963年又对此《办法》进行了修订,其中对有关师承条件、学习期限、学习内容、生活待遇和出师考试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到1987年,仅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以中医师承方式培养出的中医就有656名。其中,仅当时昭乌达盟的宁城县、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汉旗、克什克腾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等几个旗县区,从1978~1984年就举办了8期中医师承学习班,参加学习的中医学员有272名。
199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府的《实施意见》精神,继承发扬中蒙医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树立“名医”形象,充分发挥在全区中蒙医事业中的作用,振兴中蒙医事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中蒙医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评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著名中蒙医”活动。为了切实抓好评选工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还专门下发了内卫中发〔1998〕第122号《关于印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著名中蒙医评选办法和条件〉的通知》。各盟市、单位推荐的候选人,经评委会评选,卫生厅党组研究决定,于1999年7月21日正式授予18名中蒙医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著名中蒙医”荣誉称号(有效期五年)。
2000年3月10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又向全区发文,要求获得荣誉称号的专家积极把自己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传授给青年医师,以推动全区中蒙医事业的发展。被评选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著名名医,也没有辜负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信任,通过随师临诊,把自己的学术经验传授给学生。
二、组织班子抢救式地继承
195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为了及时抢救继承陈清濂的学术经验,从呼和浩特和包头临时聘调了陈清濂的4个门徒,组成了专业对口的专门班子,集中力量整理、继承陈清濂从医半个多世纪的宝贵经验。1962年,《陈清濂临床经验选辑》初稿杀青,拟分为数集逐步印行。是年,《陈清濂临床经验选集》第一辑(油印本)面世。
1959年,昭乌达盟(今赤峰市)为抢救正骨医师赵真声的临床经验,专门安排了两名中年中医负责该项工作,举办了有9名高级西医参加的整骨学习班,共同参与抢救,最终编写并内部印行了《林西整骨》一书。1962年,昭乌达盟安排两名中医负责抢救昭乌达盟盟医院副院长名老中医张锡久的学术经验,用半年多时间编写完成并内部印行了《张锡久医案》。
196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联合举办了一期16名学员参加的中医徒弟学习班。该班的学员每天上午集中在教室学习中医理论课,下午走出课堂各自跟随自己的老师到中医门诊或病房临床伴诊。
1960年2月包头市集中了青山、昆都仑、东河等3个市区的50名中医徒弟随班上课,重点学习了《中医学概论》、《中药学概论》、《中医诊断学》、《汤头》和《针灸》课程。暑假后,中医徒弟返回各单位跟师学习,每日半天临床,半天自学,每周定期集中授课2至3个半天。
1963年,呼和浩特市卫生局为了抢救名老中医经验,对呼和浩特地区著名的妇科老中医刘济民经验进行整理,特意安排两名中医协助完成了《刘济民医案》一书的印行。
从此,中医继承工作相继在全区各盟市展开。至1965年,全区约有1 800多名中蒙医学徒出师。
1987年,仅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以中医带徒弟方式培养出的中医学员,出师者就有656名。其中,仅当时昭乌达盟的宁城县、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汉旗、克什克腾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等几个旗县区,1978~1984年,这些旗县区举办了8期中蒙医学徒班,招收学员272名。全区各地用类似办法抢救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例子还可举出许多。
三、由国家遴选学术继承人
1991年,根据国务院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人职发〔1991〕3号)的文件精神,在两部一局开展的第一批全国500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全国名老中蒙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有5名著名中蒙医被国家遴选为学术继承人。5名徒弟于1994年通过了国家组织的严格考核,圆满结业。
1997年,在全国开展的第二批500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又有9名中蒙医专家被国家遴选为学术继承人。15名继承人被批准为师承教育对象。为提高中蒙医药整体学术水平,在部署和落实这一遴选和继承工作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要求各盟市一定要充分认识继承工作的重要性,要把该项工作作为振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扎扎实实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求各位指导老师与学术继承人的继承教学协议要充分反映学科特点、指导老师专长,并根据指导老师的经验专长、身体状况、工作环境条件以及单位的有关制度,制定继承教学计划。保证对继承人要严格按照协议书的内容进行管理。这15名继承人亦于2000年通过了国家组织的严格考核,结业出师。
2003年,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学术继承人名单的通知》精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又有8名中蒙医专家被批准为学术继承对象。13名继承人正在学习继承之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还于2003年1月10日隆重召开了继承拜师大会,同时为参加第二批学术继承工作的有关人员颁发证书。
为了确保学术继承工作保质保量地有序进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有关管理部门特别强调继承学习的关键要狠抓带教跟师。不带教,指导老师就不能把经验专长传授给继承人;不跟师,继承人就无法学到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为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严格要求带教跟师实践的时间一定要保证,要杜绝“带徒不带教、拜师不跟师”的现象。并规定:凡不能达到带教跟师时间基本要求者,累计教学实践时间少于半年以上,无法完成既定继承教学计划者,将中止甚至取消其继承学习资格。在结业考核时,对未达到规定教学实践时间者,也不能结业出师。
为加强继承教学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对加强继承人跟师学习的笔记、月记、中蒙医病案书写、实践操作记录、结业论文等原始资料的管理,也作了许多具体的规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要求带教双方主动做好此项工作的同时,各带教单位要经常检查,有关盟市卫生局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有关处室要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抽查,加强督促管理,确保这些资料的真实可信。2003年10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召开了第三批学术继承工作座谈会,同时检查了继承人有关继承工作的阶段材料,各位带教老师和学术继承人分别介绍了带教跟师的情况、经验和心得,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四、收集整理出版名医的经验与科技著作
1985年,呼和浩特市卫生局为了抢救名老中医的经验,抽调专人编写并内部出版了《老中医经验选》一书。
邓占元是呼和浩特地区著名的老中医,他从事中医临床50多年,长于治疗杂病。他逝世后,呼和浩特市卫生局先后两次组织专人整理其遗著,于1985年编写并铅印了《邓占元医涯拾遗》一书(内部发行)。1987年,其子邓培德在《邓占元医涯拾遗》的基础上,又编成了《邓占元医萃》一书,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
199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王鹏宇主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粹》(中国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该书收集了48位长期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盟市地区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在当地有一定学术成就、在群众中有一定知名度的老中医,将经验编撰成书籍。
1992年,包头市科委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40年来国内公开报告的141 452例病例和721例癌症效案研究,总结提炼出治疗癌症的三大规律,创造性地提出治癌指导思想是多维求协论,理论基础是藏象正邪论,诊疗特色是病机中心论,并提出辨象论治、辨癌论治、辨时论治、杂合以治等方法,在理论上有突破性的发展。全部研究成果汇编为《癌症效案研究》一书,分上下编,计200余万字。上编为效案理论,下编为效案类析,将721案分八个部分,逐案以病相属、以类相似,总结其得失,详细综合各种癌症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1996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的科研教学人员,在发掘整理中蒙医药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区生产的植物动物矿物药中可作饮食应用的中蒙药,并结合编者的临床体会,编辑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食疗药》一书。书中植物药分全草叶类、根茎类、瓜菜类、禾菽类、仁果类、藻菌类、花茶料类、调料及加工品类共364种,动物药分禽鸟类、兽畜鼠类、虫蛇鱼虾类、乳品类共170种,矿物药8种,总计542种,食疗药方计2 445首。本书的编写采取食用和药用结合,填补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食疗药专门研究的空白,其中,食用蒙药的研究整理属于全国首创。
199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包头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编著的《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新书,是一项新研究得出的新结论,该项研究创立了横断学科统一的科学方法论——信息控制系统理论,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一种新的白箱方法——信息控制系统分析方法。依据上述理论和方法,该书在汇总大量生理学实验资料的基础上,首次发表并阐明了人体客观存在的双向信息控制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和双向控制原理,创立了人体双向往处控制系统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同时又在汇总大量中医药实验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创立了现代中医表里阴阳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和治则药理学。证明了中医八纲辨证中的诸证正好是人体双向信息控制系统失调的诸种疾病,人体阴阳的气正是控制内脏功能活动的双向信息控制系统,证明了中医表里阴阳现代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就是人体双向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
2000年,《咳喘病》一书出版,该书是一部现代中医治疗咳喘病的专著,书中着重叙述了中医对咳喘病的辨证论治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喘病,是一部科学性较强,融中西医为一体的中医临床研究著作。
五、鼓励名老中医著书立说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由名老中医个人编著的学术著作时有所见。其中有呼和浩特市著名老中医黄惠卿编著的《妇科证治验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伊克昭盟人民医院著名老中医徐宝源编写的《试论取象学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院李凤林编著的《临证实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解放军291医院金虎编写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外科疾病》(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原明忠编写的《冠心病证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白璧臣编写的《临证新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胡志坚编写的《中药临床应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刘玉书编著的《古今奇症妙治揭秘》(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年出版)等,有许多名医将自己的经验编写成书。
1959年,包头市第三人民医院组织专人对当地著名老中医冯骐的经验进行整理,冯骐多年从事医疗、教学工作,他对《伤寒论》有研究。整理者对他学习运用《伤寒论》的体会进行了整理、编辑与注释,编成《伤寒论集注》,内部印行。医院将该书分发给各有关单位,供医师参考学习。
1962年,昭乌达盟医院党委组织专人整理编印了《张锡九医案》,在全盟内外广为交流。
1979年,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教师梁运通编著了《金匮按》一书,全书分48个病证。他根据《金匮要略》的要义,除参选历代各名家的注解外,亦融入了个人的学习心得和实践体会,从辨证论治到理法方药,诠释系统,通俗易懂。该书于1984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0年,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举办中医研究班期间,全体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黄帝内经》重新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翻译注释,编辑了名为《黄帝内经类析》一书。该书于1986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著名中医学家学术经验》一书,收录了呼和浩特市医院刘济民的部分医疗经验。
1983年,根据卫生部下达的古代医书整理研究项目计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刘玉书点校的元代宫廷御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于198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此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又先后出版了分别由朱宗元、刘玉书点校完成的明代戴起宗的《脉诀刊误》及清代郭右陶的《痧胀玉衡》。经过整理的《饮膳正要》除改正了原版本内容与目录不一致的26处问题之外,还校勘出脱、漏、衍、倒等错误169条。
1984年,崔文彬晚年著有《崔文彬临证所得》一书,为其临床积累宝贵经验之结晶。
198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内蒙古医学院张斌编著的《伤寒理法析》一书。
六、自学或承业继承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成立前,有许多中医药人员崇拜中医老前辈自学成才,走上了行医之路。1947年,有一些中医掌握的中医知识和技术既非家传,又未经过名师的传授指点,而是全凭通过个人自学,在实践中磨炼成才的。在成才和行医过程中,大多崇奉某一家学说,或者善用某一家的医方经验,通过自学继承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行医梦想,把这种以前辈名医为师承的自学方法,有人称之为私淑。
赤峰市翁牛特旗中医李振亚(1900~1970),就是在学生时期刻苦攻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在临床实践中又研读了张景岳、陈修园等各家医著,靠私淑从一个普通医生成长为知名中医专家的。1937年他定居现今的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行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建立初期,乌丹鼠疫大流行,为救治病患,李振亚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废寝忘食,投身救治,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振亚联合赵敏恭等人于1950年在乌丹镇成立了翁牛特旗第一个中医联合诊所,对带动全旗广大中医走联合发展的道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54年该诊所发展为旗中医院,李振亚任院长。1957年李振亚一度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工作,晚年在体弱多病情况下仍坚持不懈,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尽责尽力。撰有《临床试验录》一书。
1979年,根据国家卫生部、国家劳动总局下发的《关于从集体所有制和散在城乡的中医中吸收中医药人员,充实加强全民所有制中医药机构问题的通知》精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通过考试和推荐,择优录用充实到国家一些医疗机构的110名中蒙医中,其中的一些人就是属于靠私淑而自学成才的。
从1956年起步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医函授教育,到1987年,总共招收函授学员9 116名。函授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以自学为主的教育形式,中医函授教育的举办,实际上是中医传统的私淑形式在新时代的一个新发展。
自古以来,中医药的传承离不开长辈将祖宗的经验传给下代,下代承接,代代相传,以此方法来完成中医药的继承。人们将这样传承的中医叫做“祖传中医”,以此来敬重家传中医。仅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在归绥市以家传方式行医的名医就有很多,如崔文彬(1903~1986),汉族,辽宁省绥中县人。他在乌兰浩特行医之际,恰逢刚刚解放的乌兰浩特鼠疫流行,数日之间城内死者无数,有的甚至一家数口皆亡,崔文彬冒着被传染的危险,不分昼夜,废寝忘食进行抢救。1958年,他因支边由沈阳来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工作,任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临床教研组主任。崔文彬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积累有很多宝贵的临床资料,晚年著有《崔文彬临证所得》一书,为其临床积累宝贵经验之结晶,他将经验传给其孙子——内蒙古医学院崔东详。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赵振纲,从医四十余年,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群众和中医界均享有盛誉。其擅长临床各科,对中医内科妇科尤具独到见解。他对待外感热病历来主张寒热并存说,坚持既要辨证中辨病,又要辨病中辨证。赵振纲主张用药贵在取效,组方宜专精,不宜庞杂。赵振纲施方一般只有六七味药,最多十几味。他自拟的“百效散”仅有三味药,却可以治疗十多种疑难疾病。赵振纲长期忙于业务,无暇著述,他的宝贵临床经验未能很好地加以总结,只有少部分由同道整理成文,他将经验传给其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赵广元。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董树山出身于中医世家,9岁即随父学医,兼学文化。20岁出师,先后在萨拉齐、托克托县、包头以及呼和浩特市行医。1952年应聘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门诊部工作。他擅长治疗妇科、儿科疾病。他将经验传给其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董正英。呼和浩特市医院刘济民出生中医世家,他将中医药经验传给其子刘树雄。巴彦淖尔盟中医院岳中和老中医将经验传给其子——巴彦淖尔盟中医院岳振逸。家传继承,举不胜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就有将近一百余名中医世家的家传弟子,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也有几十个出身中医家庭的家传弟子。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