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发明与积累的经验集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和东方医学的组成部分。
蒙古族自以古游牧为主,由于长期居住在高原寒冷的生活环境而多患因阴冷潮湿所致的寒冷性疾患。在生活实践中发明和积累了许多适合于本民族生活习俗、生产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特点的医疗保健知识;逐步萌芽形成了以调理寒冷为基础的民族医学体系。如:用酸马奶、红食(牛羊肉及牛羊肉汤)滋补强身法;骨折脱位的手法复整法;以震治震之理治疗脑震荡;放血化瘀之法治疗气血瘀滞;以及针刺、灸爇疗法;天然温泉疗法;特别是对战伤的急救蒙医有独特绝技。14世纪蒙古地区还传入了印度经典《金光经》和《回回药方》,16世纪末藏医《四部医典》和印度《医经八支》等医学经典著作传入蒙古地区。蒙古族医学家们在已有的医疗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了印度、藏医学阴阳五元学说为核心的“三元·七素”理论,并接受汉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临床实践中使其结合蒙古地区特点丰富了蒙医学内容。18世纪蒙古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所著的《四部医经甘露》是蒙医学经典著作之一,首次提出“六种基本病症”(简称六基症)理论,认为一切疾病发生根源可归纳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黄水、菌虫等6种因素。
蒙医学范围甚广,主要可概括为基础理论研究、蒙药方剂学研究、疗术研究及临床研究四大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包括阴阳五行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等内容。蒙药方剂研究包括以六味、八功、二力、十七效为理论指导的药理学研究和汤剂、散剂、丸剂、油剂、搅合剂、膏剂等各种剂型的炮制配伍原理,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研究等内容。疗术包括放血、灸疗、针刺、以震治震等治疗;以及罨疗,推拿按摩和阿尔山疗法(药浴、矿泉、温泉)等柔疗的研究内容,临床包括各种以“六基症”和“寒热学说”为指导的内科、外科、温病、寒病、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以及正骨等诸学科的研究内容。此外饮食起居及临床护理亦在蒙医临床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治区蒙医药事业空前发展。1956年和1958年先后在呼和浩特市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研究所、内蒙古中蒙医院。后来在锡林郭勒盟、伊克昭盟等多数盟市陆续成立了蒙医研究所和蒙医医院。1987年,全区旗县以上蒙医院所64个,共有3051张床位。1958年在内蒙古医学院设立蒙医专业,1978年在内蒙古通辽成立了内蒙古民族医学院(1988年改名为内蒙古蒙医学院),先后培养了千余名蒙医大学生。1974年创办了《蒙医药》杂志。1977年4月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学会。1980年9月内蒙古医学院白清云教授招收了自治区第一个蒙医研究生。1958年开始整理、翻译、编写出版了数十部蒙医药古籍和专著。1984年,成立了高等医药院校蒙医药学统编教材编审委员会,开始编写《蒙医基础理论》、《蒙医诊断学》、《蒙药学》、《蒙医内科学》等门类齐全的25门学科统编教材,部分教材已出版。1986年由国家卫生部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分卷》。
蒙医临床方面,开展蒙医蒙药治疗萨病(脑血管病)、血液病、切格(酸马奶)治疗心血管病、蒙药治疗子宫颈糜烂等课题。
一、蒙医史
(一)12世纪以前
13世纪初,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适合于本民族社会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地理气候特点的医疗保健方法。主要有:
针刺疗术 20世纪60年代在锡林郭勒盟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石针,70年代在伊克昭盟发现了匈奴时期的青铜针,表明先民们很早就开始应用针刺疗术。
蒙古灸疗法 这是蒙古民族传统疗术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操作简便、用具简单,适合于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条件以及蒙古高原寒冷气候的特点。蒙古灸疗法是从古代热敷疗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即有记述,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也有“蒙古灸”的记载。
饮食疗法 古人最初生食,常发生消化不良和食物中毒。人类用火以后,渐渐改为熟食,消化系统疾患发病率下降。适当食用奶食、肉食、肉汤之类便可起到滋补、防病、治病作用。
酸马奶疗法 酸马奶是用马奶发酵而成的一种美味可口的饮料,又称马奶酒。《匈奴史》载述,两千多年前匈奴就掌握了马奶发酵技术。《蒙古秘史》记载12世纪以前的蒙古人每日都饮用“额酥克”(酸马奶)。有在战场上用额酥克治疗受伤大出血而昏厥的伤病员的史实。两千多年来,酸马奶一直是蒙古人特别喜欢饮用的高级传统饮料。
正骨法 由于蒙古人民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骑马射箭经常发生跌伤、骨折、脱臼、脑震荡等外伤。因此,自古以来就积累了不少正骨经验。同时,由于蒙古族长期征战,古代蒙古人对战场外科亦积累了丰富经验。《蒙古秘史》中就有用烧红的烙铁烙治伤口止血;用牛羊胃内的反刍物热罨治疗脏腑疾患;用热血浸疗法治愈箭伤等记载。
蒙药方剂知识 古代蒙古族人民生活环境以草原、森林为主,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在有关古典著作中记载了内蒙古地区特产—肉丛蓉。《史集》中记载成吉思汗以前居住在鄂毕河上游的森林里,这些部落熟悉蒙古药剂, 以用蒙古方法有效治病闻名于世。
随着蒙古民族医药知识的不断积累与丰富,出现了专门医生。公元前《后汉书》记载的“胡医”是匈奴医生。《大宇妥传》中提到的“曹格布满巴”(曹格布意为蒙古、满巴意为医生)是蒙古人及其祖先的医家。古代蒙医与萨满教有一定的联系。如安代舞是由古代蒙古萨满巫师们治病所进行的精神—体育合为一体的疗法中演变而来。
(二)13世纪至16世纪上半叶
13世纪初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了大漠南北的70多个部落,于1206年在斡难河畔建立了蒙古帝国,蒙古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随着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强大,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扩大,欧亚两洲各国间频繁交流,蒙医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产生了初步的医疗理论,形成了古代蒙医药学。原始时期产生的蒙医针刺、灸疗、骨科和外伤治疗,饮食疗法,酸马奶疗法,以及药物学知识有了新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开始进行尸体解剖研究,结合治疗外伤,促进了骨伤外科的发展。
骨伤外科到了这个时期已成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临床学科。后来这种正骨术传入内地。明朝末期,蒙古地区出现了不少正骨学家。13世纪时蒙古人已使用宰杀牲畜,立即剥其皮,披在患者身上或裹在患者患病部位的皮疗术。《高丽史》中还有用鱼皮治“脚瞳”的记载。
蒙医学的饮食疗法当时已渐成熟,并有饮食营养学专著问世。1330年,元太医忽思慧用汉文编写了《饮膳正要》。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营养学著作。
药物方剂知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随着蒙古族同国内各民族和阿拉伯、欧洲各国的通商和文化交流,内地和国外一些药物进入蒙古。蒙古草原的物产肉苁蓉等药物也输送到内地和国外,元代大量药材输入波斯和中亚。1292年,上都(今正蓝旗境内)建立了“回回药物院”。《回回药方》一书34卷,编入了大量的阿拉伯药方和医疗经验。锡林郭勒盟蒙古学者官布扎布所著《药方》一书收载了印度、西藏、回、汉医使用的药物和验方。
长期医疗实践和经验产生了古代蒙古医学初步医疗理论,核心是寒热对立统一的辩证学说。这种以寒治热,以热治寒对立统一学说是古代蒙医医疗理论的总纲。
古代蒙医独特的传统脑震荡疗法,理论原理值得研究。现代蒙医学者将传统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以震治震、震静结合、先震后静”的辩证学说。
古代蒙药学的形成受到印度医学理论影响。14世纪著名翻译家希拉布僧格将古印度经典《金光经》译成蒙文,传播于蒙古地区。此外汉医、阿拉伯医、意大利医的医疗经验开始传入蒙古地区,蒙医从中吸收了适合本民族和本地区特点的医疗经验,丰富了古代蒙医学的内容。12世纪的蒙古族也曾借用维吾尔医学的经验。由于这个时期蒙医学术的发展,给蒙医的社会地位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如:在元朝以前,成吉思汗治理法典中明确指出“免除医生的税赋”。在1206年后,蒙古军队里设有军医,专门负责战伤外科。
(三)16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中叶
蒙古民族经历了明清封建社会和1840年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方面逐步形成了以牧为主,半农半牧,并有少量手工业,成为多种经济经营地区。16世纪末,蒙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派别。
古代蒙医学派。这是13世纪后形成的古代蒙医学的继承,具有独特内容的骨伤科和饮食疗法经验。著名正骨医师觉罗·伊桑阿和著名外科、正骨医师淖尔济·墨日根等人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个学派的某些疗法带有蒙古传统宗教——萨满教的色彩。
藏医学派。藏医经典《四部医典》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后,蒙古医学界坚持其理论者日增,成为一个学派。与古代蒙医学派进行争论。当时人们称这派医师为“雄根额木其”(经典医生之意)。他们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很多医生精通《四部医典》,编写了许多医学著作,对于藏医理论和医疗经验的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
近代蒙医学派。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从上述两个学派的争鸣中产生的又一学派。这派学者既熟悉古代蒙医的传统医疗经验,又精通藏医《四部医典》的理论,18世纪后成为蒙医学主流。代表人物有19世纪著名药物学家占布拉道尔吉,著名蒙医学家伊希旦金旺吉拉等人。
医学教育与临床基地的兴建。蒙医最初以家传和带徒方式继承,历史漫长。后来随着蒙医理论和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兴办了蒙医学校和蒙医学院。17世纪以来在内蒙古地区建有十几所蒙医药院校,当时称满巴拉仓。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满巴拉仓。在校生曾达百余名,毕业者获“满仁巴”(高级医师)学位。1935年,德穆楚克东鲁普等人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那仁胡都格创办了西部地区最早的蒙医医院。1947年乌兰浩特市设立了喇嘛医诊疗所,后改名为蒙医联合诊所。
理论体系。蒙医学在原有的古代蒙医初步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学,五大元素(土、水、火、风、空间)学,以及印度医和藏医理论精华,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地整理提高,形成了“气、胆、痰”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有:阴阳学说,五大元素学说,寒热对立统一学说,七津三秽学说,六因辩证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蒙医临床。近代蒙医学的临床分科为内科、骨伤科、温病、传染病、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基础分科为基础理论(包括诊断)、药理、方剂学等。
二、蒙医学论著
(一)14世纪论著
元天历年间(1330年),元太医忽思慧用汉文编写《饮膳正要》一书(木刻版),共3卷161页,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营养学专著。书中还有不少插图。1982年,呼和禄蒙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18世纪论著
《药方》,18世纪初乌珠穆沁公·台吉·关布扎布所著蒙文方药专著,全书42页,曾以木刻版印行。
《藏蒙汉合璧药名》,雍正十二年(1734年)上述作者著,曾以木刻版印行。是一部三种文字对照的药名词典。
《认药学》(藏名:满乌西吉德),18世纪锡盟镶黄旗人罗布桑苏勒和木用藏文所著的蒙药学著作,共4卷148页,曾以木刻版印行,在北京松竹寺有版本保存。
《油剂制法》(藏名:巴斯满玛莫日古苏勒),作者同上,18世纪用藏文著。共16页,北京松竹寺有木刻版本。
《脉诊概要》(藏名:扎达嘎苏勒道兑),作者同上,18世纪用藏文所著,北京松竹寺存有木刻版本。
《甘露四部》及《认药白晶药鉴》,清朝时(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市)乌素图召用藏文木刻版出版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1704~1788年)所著的5部经典著作,19世纪时被译成蒙文以手抄本形式流传。1971年由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蒙译出版。其中《甘露四部》于1981年获自治区科技成果四等奖。
(三)19世纪论著
《普济方集》(又名金色词子集),锡林郭勒盟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格根召活佛阿格旺·罗布桑旦毕扎拉僧于1813年用藏文著。1986年8月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蒙译,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无误蒙药鉴》(藏名:索斯尔米格金) ,19世纪哲里木盟奈曼旗托音(法师)占布拉道尔吉藏文著作,全书284页,有木刻版本。
《普济杂方》,清同治年间(19世纪)阿拉善旗高世格亲用蒙文编著。全书61页,在阿拉善东庙存有木刻本。
《珊瑚验方》(藏名:朱如道沙拉),19世纪末伊克昭盟郡王旗公召庙的伊希丹金旺吉拉用藏文写成。原著曾以木刻版印行,共84页。1977年由巴彦淖尔盟临河县人民医院蒙医科蒙译,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改为《蒙医药简编》。
《医学歌诀》,作者同上,19世纪按歌赋体裁用蒙文写成,共154 阙。是用歌赋体编写蒙医首创之作,曾一度以手抄形式流传。
(四)20世纪论著
《观者之喜》(藏名:通瓦嘎吉德),1901年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吉格木德丹金扎木苏以藏文所著,木刻版本,共194页。1974年由巴彦淖尔盟临河县人民医院蒙医科蒙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普济验方手册》(又名:普济临床之甘露饮与药手册),20世纪30年代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班智达·扎拉森敖斯尔藏文著作。共44页,为手抄本。1982年由伊克昭盟鄂托克旗蒙医医院译成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珊瑚串珠》(又称:珊瑚)(藏名:珠如皮仁瓦或珠如古勒金),20世纪伊克昭盟郡王旗公召庙图布德尼玛藏文著作,共118页。
《各体全录》,1929年锡盟正蓝旗召德巴扎布等人用蒙文翻译的第一部蒙文西医书籍,由北平蒙文书社出版,共4卷。
《保产机要》,1935年锡盟正蓝旗召德巴扎布等人用蒙文翻译的第一部蒙文中医古籍,由北平蒙文书社出版,全书共4卷646页。
《四部医典》,195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著名蒙医古拿巴达拉(汉名马俊生)、白清云、金巴和敖连和合作,第一次把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翻译为蒙文,油印200册。1959年蒙文《四部医典》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蒙医治疗肝炎验方》,蒙医巴拉珠尔著,约2万字。1963年8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系蒙医界临床专科研究首创之作。
《蒙医药选编》(藏名:哲兑宁诺尔),1974年12月,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蒙医考古室用蒙文翻译了19世纪外蒙古达来王旗蒙医布桑确泊勒的藏文著作,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蒙医临床经验》,内蒙古中蒙医院阿拉坦仓编著,共10万字。1976 年2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6月获自治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蒙医内科学》,内蒙古医学院扎布等和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合作编写,共40万字。1976年8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获自治区科枝成果二等奖。
《蒙医药方汇编》,1977年6月由昭乌达盟蒙医进修班编写,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30万字,是当代蒙医教学、临床、科研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方海》(藏名:满阿嘎仁钦纵乃),19世纪青海蒙医占布拉用藏文所著,共6篇,木刻本。1977年5月由巴彦淖尔盟临河县人民医院蒙医科和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研究所合作蒙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临症医药鉴》,金巴编。1977年11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58万字。
《蒙医伤科简编》,沙木腾和罗布桑合作编写。1978年5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10万字。1980年获自治区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
《蓝琉璃》(上册)(藏名:碧都力亚文布) ,1640年弟司·桑结嘉措藏文著作。1978年11月由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蒙医教研室译成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四部医典》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注解。
《心脏病》,内蒙古医学院敖拉哈和扎布合著。1980年6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16万字。
《蒙药志》(上册),内蒙古医学院罗布桑编著,全书60万字。1980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编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学技术优秀成果。
《蒙医疗术》,内蒙古医学院明安巴雅尔编著,16万字。1982年2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蒙医蒙藏文词典》,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齐· 嘎拉桑编著,1982年9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3.8万字。书中收载蒙文翻译15000余条藏语词,获内蒙古科技成果三等奖。
《简明蒙医学》,内蒙古医学院琪格其图编著,全书38万字。1983年8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蒙医学论集》,内蒙古蒙医医学会编写,1983年12月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论文集收入66篇学术论文,是蒙医界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论文集。
《五代海螺之音》,希莱德·巴拉敦著。1984年1月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蒙医祖传正骨》,哲里木盟科左后旗包金山等编著,全书26万字。1984年4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内蒙古蒙成药标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包景荣等编定,1984年7月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标准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本蒙成药标准。1985年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蒙医基础理论》,内蒙古医学院巴·吉格木德著。全书16.6万字,1984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9年建国40周年首届蒙文图书评奖中获二等奖。
《金光注释》(上下册),1984年12月由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鲁来等人蒙文翻译17世纪达日茂玛仁巴·罗布桑朝日格藏文著作,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四部医典》第二部的注解。
《医药月帝》,公元初期之作,作者不详。1985年7月哲里木盟蒙医研究所吴井昌、甘殊加布、高尼拉扎布由藏文译成蒙文,全书20.7万字,112章。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7年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王永福医案》(l~2册),全书41万字。1985年8月至1987年4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1987年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蒙医简史》,内蒙古医学院巴·吉格木德所著,8万字,1985年10月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6年获北方十省(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蒙药方剂》,内蒙古医药总公司于庆祥著,全书22万字。1986年1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酸马奶疗法》,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乌·扎木苏著,全书15万字。1986年4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获自治医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上下册),国家卫生部组织编写,全书190万字。白清云教授任主编。1986年7月至1987年5月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出版。1987年获北方省(区)优秀图书二等奖。
《百验宝珠》,16世纪官其格盘达尔著。全书60章。1986年哲里木盟蒙医研究所由藏文译成蒙文,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高等医药院校蒙医药学统编教材》,1984年成立的高等医药院校蒙医药学统编教材编审委员会由扎布任总编,罗布桑、巴·吉格木德、琪格其图任副总编,编审委员会编写了《蒙医基础理论》、《蒙医诊断学》、《蒙药学》、《蒙医内科学》等一套25门学科教材。该套教材自1986年开始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等部门分别陆续出版。
《白清云医案》,内蒙古医学院斯琴其木格整理编著。1987年7 月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兰塔布》,1987年8月由内蒙古医学院特·特木热勘校整理,民族出版社出版。《兰塔布》为《四部医典》的后补论,1691年弟司·桑结嘉措藏文著作,1746年外蒙古罗布桑扎木苏等人首次用蒙文翻译。
《哲对盘德宁布》,官其格入盘旺布藏文著作,1987年10月由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蒙文翻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内蒙古科技成果四等奖。
《蒙西医结合防治常见病》,阿古拉编著,全书共16万字。1980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蒙医临床手册》,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章布拉少努等编著,获内蒙古科技成果四等奖。
《蒙医补笔》,巴彦淖尔盟蒙中医研究所财扎木苏著,获内蒙古科技成果四等奖。
三、蒙医学基础理论
蒙医学基础理论来源于古代蒙古族传统医疗实践,它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蒙医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的同时,创造性地吸收印度医学、藏医学的部分理论和汉医学知识,逐步形成独特的民族医学理论体系。
传统蒙医疗法中很早就有以寒热来解释疾病本质的理论。如:古代北方民族的蒙古灸就是以热治寒的原理治疗寒症的;又如传统的冷罨法和酸马奶疗法是以冷治热症的疗法。这些治疗原理是蒙医学寒热理论的起源。
蒙古族先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以红白食(红食:牛肉、羊肉、牛羊肉汤等;白食:各种奶食品)为主积累了许多养身扶体知识。
14世纪《金光经》被译成蒙文,从而对蒙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6世纪末叶藏医《四部医典》、印度医《医经八支》等经典著作,以及五元学说、三元(根)(赫依、希拉、巴达干)·七津(饮食精华、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理论传入蒙古地区后,蒙医学基础理论逐渐系统化。
17世纪以来蒙医学者们编著了许多蒙医学专著,如伊希巴拉珠尔所著的《四部甘露》中,专章论述以“沿土般——寒症的治疗”、“野牛回击般——寒热相互转化”、“强敌对抗般——寒热相搏症”等理论,阐明了寒热症的病理理论。并提出“疾病的根源可归纳为赫依病、希拉病、巴达干病、血病、黄水病、菌虫病等6种基本病症”(简称六基症)。从而奠定了病因治疗学理论基础,即六因辩证学说。从此蒙医学就有了独立的理论体系。
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设立蒙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研究人员以蒙医经典理论为依据,深入系统地研究蒙医学基础理论,创造性地提出:蒙医学基础理论的突出特点是阴阳五元学说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辩证施治的论点。这样蒙医基础理论研究发展以三元理论为指导,发展成为以阴阳学说、五大元素学说、寒热对立统一学说、七津三秽学说、六因辩证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为主要内容的完整而独特的民族医学理论体系。
四、蒙医学临床
自古蒙古族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带,形成以逐水草而游牧和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因而对饮食、气候与疾病的关系尤为注意。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即有用骆驼奶做“酥”补养身体的习俗,在《黄帝内经》中有所记载。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全蒙古以后,同国内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蒙医临床也得以不断发展。当时在马背民族的征战中,战伤骨折屡见不鲜,从而对治疗战伤外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蒙古秘史》等历史文献中就有用烧红的烙铁,烙治流血伤口;用蒸气热罨的活血法治疗内伤;用热血浸疗治疗箭伤等记载。《元史》中记载成吉思汗的名将布智儿用牛腹浸血治病之事。清初正骨医师进行股骨骨折手术时使用了低温麻醉术。正骨医师觉罗·伊桑阿和外科医生淖尔济·墨日根就是这个时期的名医。正骨术不仅传到内地,而且在1728年传授予在北京的俄罗斯学员。清朝政府在上驷院设“蒙古医士”。其它疗法如“正脑术”、“酸马奶疗法”、“蒙古灸”、“饮食疗法”等颇具特色,疗效甚佳。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来,蒙医临床研究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立自治区中蒙医院、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等临床科研机构,并且各盟市也先后成立了相应的蒙医医疗研究机构。蒙医研究人员进行临床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撰写临床研究论著相继出版。在“文化大革命”中蒙医队伍遭到严重摧残。1978年召开全国科技大会,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蒙医临床科研工作进入了鼎盛时期。1980年2月,兴安盟科右中旗蒙医研究所承担的“蒙医治疗肝病的疗效观察”课题,获自治区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198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院阿古拉主持的“蒙医药治疗萨病”(脑血管病)研究课题,获国家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1986年,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乌扎木苏等人主持的“马奶酒疗法的研究”课题,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另外,内蒙古医学院乌恩主持研究的“格根钦治疗高血脂症”课题;内蒙古中蒙医院陈玉良主持进行的“通拉嘎601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碍性贫血”课题,1991年获得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伊克昭盟蒙医研究所王永福等主持的“加味拉西那木吉拉临床应用体会”;包头市第二医院海日布、杨拉巴哈等人主持的“蒙药嘎日迪——五昧治疗腰腿痛、骨关节疾患及剂型改革”等课题,均已通过成果鉴定。
——源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略有改动)
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发明与积累的经验集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和东方医学的组成部分。
蒙古族自以古游牧为主,由于长期居住在高原寒冷的生活环境而多患因阴冷潮湿所致的寒冷性疾患。在生活实践中发明和积累了许多适合于本民族生活习俗、生产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特点的医疗保健知识;逐步萌芽形成了以调理寒冷为基础的民族医学体系。如:用酸马奶、红食(牛羊肉及牛羊肉汤)滋补强身法;骨折脱位的手法复整法;以震治震之理治疗脑震荡;放血化瘀之法治疗气血瘀滞;以及针刺、灸爇疗法;天然温泉疗法;特别是对战伤的急救蒙医有独特绝技。14世纪蒙古地区还传入了印度经典《金光经》和《回回药方》,16世纪末藏医《四部医典》和印度《医经八支》等医学经典著作传入蒙古地区。蒙古族医学家们在已有的医疗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了印度、藏医学阴阳五元学说为核心的“三元·七素”理论,并接受汉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临床实践中使其结合蒙古地区特点丰富了蒙医学内容。18世纪蒙古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所著的《四部医经甘露》是蒙医学经典著作之一,首次提出“六种基本病症”(简称六基症)理论,认为一切疾病发生根源可归纳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黄水、菌虫等6种因素。
蒙医学范围甚广,主要可概括为基础理论研究、蒙药方剂学研究、疗术研究及临床研究四大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包括阴阳五行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等内容。蒙药方剂研究包括以六味、八功、二力、十七效为理论指导的药理学研究和汤剂、散剂、丸剂、油剂、搅合剂、膏剂等各种剂型的炮制配伍原理,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研究等内容。疗术包括放血、灸疗、针刺、以震治震等治疗;以及罨疗,推拿按摩和阿尔山疗法(药浴、矿泉、温泉)等柔疗的研究内容,临床包括各种以“六基症”和“寒热学说”为指导的内科、外科、温病、寒病、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以及正骨等诸学科的研究内容。此外饮食起居及临床护理亦在蒙医临床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治区蒙医药事业空前发展。1956年和1958年先后在呼和浩特市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研究所、内蒙古中蒙医院。后来在锡林郭勒盟、伊克昭盟等多数盟市陆续成立了蒙医研究所和蒙医医院。1987年,全区旗县以上蒙医院所64个,共有3051张床位。1958年在内蒙古医学院设立蒙医专业,1978年在内蒙古通辽成立了内蒙古民族医学院(1988年改名为内蒙古蒙医学院),先后培养了千余名蒙医大学生。1974年创办了《蒙医药》杂志。1977年4月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学会。1980年9月内蒙古医学院白清云教授招收了自治区第一个蒙医研究生。1958年开始整理、翻译、编写出版了数十部蒙医药古籍和专著。1984年,成立了高等医药院校蒙医药学统编教材编审委员会,开始编写《蒙医基础理论》、《蒙医诊断学》、《蒙药学》、《蒙医内科学》等门类齐全的25门学科统编教材,部分教材已出版。1986年由国家卫生部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分卷》。
蒙医临床方面,开展蒙医蒙药治疗萨病(脑血管病)、血液病、切格(酸马奶)治疗心血管病、蒙药治疗子宫颈糜烂等课题。
一、蒙医史
(一)12世纪以前
13世纪初,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适合于本民族社会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地理气候特点的医疗保健方法。主要有:
针刺疗术 20世纪60年代在锡林郭勒盟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石针,70年代在伊克昭盟发现了匈奴时期的青铜针,表明先民们很早就开始应用针刺疗术。
蒙古灸疗法 这是蒙古民族传统疗术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操作简便、用具简单,适合于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条件以及蒙古高原寒冷气候的特点。蒙古灸疗法是从古代热敷疗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即有记述,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也有“蒙古灸”的记载。
饮食疗法 古人最初生食,常发生消化不良和食物中毒。人类用火以后,渐渐改为熟食,消化系统疾患发病率下降。适当食用奶食、肉食、肉汤之类便可起到滋补、防病、治病作用。
酸马奶疗法 酸马奶是用马奶发酵而成的一种美味可口的饮料,又称马奶酒。《匈奴史》载述,两千多年前匈奴就掌握了马奶发酵技术。《蒙古秘史》记载12世纪以前的蒙古人每日都饮用“额酥克”(酸马奶)。有在战场上用额酥克治疗受伤大出血而昏厥的伤病员的史实。两千多年来,酸马奶一直是蒙古人特别喜欢饮用的高级传统饮料。
正骨法 由于蒙古人民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骑马射箭经常发生跌伤、骨折、脱臼、脑震荡等外伤。因此,自古以来就积累了不少正骨经验。同时,由于蒙古族长期征战,古代蒙古人对战场外科亦积累了丰富经验。《蒙古秘史》中就有用烧红的烙铁烙治伤口止血;用牛羊胃内的反刍物热罨治疗脏腑疾患;用热血浸疗法治愈箭伤等记载。
蒙药方剂知识 古代蒙古族人民生活环境以草原、森林为主,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在有关古典著作中记载了内蒙古地区特产—肉丛蓉。《史集》中记载成吉思汗以前居住在鄂毕河上游的森林里,这些部落熟悉蒙古药剂, 以用蒙古方法有效治病闻名于世。
随着蒙古民族医药知识的不断积累与丰富,出现了专门医生。公元前《后汉书》记载的“胡医”是匈奴医生。《大宇妥传》中提到的“曹格布满巴”(曹格布意为蒙古、满巴意为医生)是蒙古人及其祖先的医家。古代蒙医与萨满教有一定的联系。如安代舞是由古代蒙古萨满巫师们治病所进行的精神—体育合为一体的疗法中演变而来。
(二)13世纪至16世纪上半叶
13世纪初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了大漠南北的70多个部落,于1206年在斡难河畔建立了蒙古帝国,蒙古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随着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强大,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扩大,欧亚两洲各国间频繁交流,蒙医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产生了初步的医疗理论,形成了古代蒙医药学。原始时期产生的蒙医针刺、灸疗、骨科和外伤治疗,饮食疗法,酸马奶疗法,以及药物学知识有了新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开始进行尸体解剖研究,结合治疗外伤,促进了骨伤外科的发展。
骨伤外科到了这个时期已成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临床学科。后来这种正骨术传入内地。明朝末期,蒙古地区出现了不少正骨学家。13世纪时蒙古人已使用宰杀牲畜,立即剥其皮,披在患者身上或裹在患者患病部位的皮疗术。《高丽史》中还有用鱼皮治“脚瞳”的记载。
蒙医学的饮食疗法当时已渐成熟,并有饮食营养学专著问世。1330年,元太医忽思慧用汉文编写了《饮膳正要》。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营养学著作。
药物方剂知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随着蒙古族同国内各民族和阿拉伯、欧洲各国的通商和文化交流,内地和国外一些药物进入蒙古。蒙古草原的物产肉苁蓉等药物也输送到内地和国外,元代大量药材输入波斯和中亚。1292年,上都(今正蓝旗境内)建立了“回回药物院”。《回回药方》一书34卷,编入了大量的阿拉伯药方和医疗经验。锡林郭勒盟蒙古学者官布扎布所著《药方》一书收载了印度、西藏、回、汉医使用的药物和验方。
长期医疗实践和经验产生了古代蒙古医学初步医疗理论,核心是寒热对立统一的辩证学说。这种以寒治热,以热治寒对立统一学说是古代蒙医医疗理论的总纲。
古代蒙医独特的传统脑震荡疗法,理论原理值得研究。现代蒙医学者将传统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以震治震、震静结合、先震后静”的辩证学说。
古代蒙药学的形成受到印度医学理论影响。14世纪著名翻译家希拉布僧格将古印度经典《金光经》译成蒙文,传播于蒙古地区。此外汉医、阿拉伯医、意大利医的医疗经验开始传入蒙古地区,蒙医从中吸收了适合本民族和本地区特点的医疗经验,丰富了古代蒙医学的内容。12世纪的蒙古族也曾借用维吾尔医学的经验。由于这个时期蒙医学术的发展,给蒙医的社会地位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如:在元朝以前,成吉思汗治理法典中明确指出“免除医生的税赋”。在1206年后,蒙古军队里设有军医,专门负责战伤外科。
(三)16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中叶
蒙古民族经历了明清封建社会和1840年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方面逐步形成了以牧为主,半农半牧,并有少量手工业,成为多种经济经营地区。16世纪末,蒙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派别。
古代蒙医学派。这是13世纪后形成的古代蒙医学的继承,具有独特内容的骨伤科和饮食疗法经验。著名正骨医师觉罗·伊桑阿和著名外科、正骨医师淖尔济·墨日根等人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个学派的某些疗法带有蒙古传统宗教——萨满教的色彩。
藏医学派。藏医经典《四部医典》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后,蒙古医学界坚持其理论者日增,成为一个学派。与古代蒙医学派进行争论。当时人们称这派医师为“雄根额木其”(经典医生之意)。他们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很多医生精通《四部医典》,编写了许多医学著作,对于藏医理论和医疗经验的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
近代蒙医学派。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从上述两个学派的争鸣中产生的又一学派。这派学者既熟悉古代蒙医的传统医疗经验,又精通藏医《四部医典》的理论,18世纪后成为蒙医学主流。代表人物有19世纪著名药物学家占布拉道尔吉,著名蒙医学家伊希旦金旺吉拉等人。
医学教育与临床基地的兴建。蒙医最初以家传和带徒方式继承,历史漫长。后来随着蒙医理论和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兴办了蒙医学校和蒙医学院。17世纪以来在内蒙古地区建有十几所蒙医药院校,当时称满巴拉仓。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满巴拉仓。在校生曾达百余名,毕业者获“满仁巴”(高级医师)学位。1935年,德穆楚克东鲁普等人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那仁胡都格创办了西部地区最早的蒙医医院。1947年乌兰浩特市设立了喇嘛医诊疗所,后改名为蒙医联合诊所。
理论体系。蒙医学在原有的古代蒙医初步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学,五大元素(土、水、火、风、空间)学,以及印度医和藏医理论精华,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地整理提高,形成了“气、胆、痰”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有:阴阳学说,五大元素学说,寒热对立统一学说,七津三秽学说,六因辩证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蒙医临床。近代蒙医学的临床分科为内科、骨伤科、温病、传染病、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基础分科为基础理论(包括诊断)、药理、方剂学等。
二、蒙医学论著
(一)14世纪论著
元天历年间(1330年),元太医忽思慧用汉文编写《饮膳正要》一书(木刻版),共3卷161页,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营养学专著。书中还有不少插图。1982年,呼和禄蒙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18世纪论著
《药方》,18世纪初乌珠穆沁公·台吉·关布扎布所著蒙文方药专著,全书42页,曾以木刻版印行。
《藏蒙汉合璧药名》,雍正十二年(1734年)上述作者著,曾以木刻版印行。是一部三种文字对照的药名词典。
《认药学》(藏名:满乌西吉德),18世纪锡盟镶黄旗人罗布桑苏勒和木用藏文所著的蒙药学著作,共4卷148页,曾以木刻版印行,在北京松竹寺有版本保存。
《油剂制法》(藏名:巴斯满玛莫日古苏勒),作者同上,18世纪用藏文著。共16页,北京松竹寺有木刻版本。
《脉诊概要》(藏名:扎达嘎苏勒道兑),作者同上,18世纪用藏文所著,北京松竹寺存有木刻版本。
《甘露四部》及《认药白晶药鉴》,清朝时(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市)乌素图召用藏文木刻版出版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1704~1788年)所著的5部经典著作,19世纪时被译成蒙文以手抄本形式流传。1971年由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蒙译出版。其中《甘露四部》于1981年获自治区科技成果四等奖。
(三)19世纪论著
《普济方集》(又名金色词子集),锡林郭勒盟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格根召活佛阿格旺·罗布桑旦毕扎拉僧于1813年用藏文著。1986年8月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蒙译,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无误蒙药鉴》(藏名:索斯尔米格金) ,19世纪哲里木盟奈曼旗托音(法师)占布拉道尔吉藏文著作,全书284页,有木刻版本。
《普济杂方》,清同治年间(19世纪)阿拉善旗高世格亲用蒙文编著。全书61页,在阿拉善东庙存有木刻本。
《珊瑚验方》(藏名:朱如道沙拉),19世纪末伊克昭盟郡王旗公召庙的伊希丹金旺吉拉用藏文写成。原著曾以木刻版印行,共84页。1977年由巴彦淖尔盟临河县人民医院蒙医科蒙译,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改为《蒙医药简编》。
《医学歌诀》,作者同上,19世纪按歌赋体裁用蒙文写成,共154 阙。是用歌赋体编写蒙医首创之作,曾一度以手抄形式流传。
(四)20世纪论著
《观者之喜》(藏名:通瓦嘎吉德),1901年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吉格木德丹金扎木苏以藏文所著,木刻版本,共194页。1974年由巴彦淖尔盟临河县人民医院蒙医科蒙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普济验方手册》(又名:普济临床之甘露饮与药手册),20世纪30年代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班智达·扎拉森敖斯尔藏文著作。共44页,为手抄本。1982年由伊克昭盟鄂托克旗蒙医医院译成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珊瑚串珠》(又称:珊瑚)(藏名:珠如皮仁瓦或珠如古勒金),20世纪伊克昭盟郡王旗公召庙图布德尼玛藏文著作,共118页。
《各体全录》,1929年锡盟正蓝旗召德巴扎布等人用蒙文翻译的第一部蒙文西医书籍,由北平蒙文书社出版,共4卷。
《保产机要》,1935年锡盟正蓝旗召德巴扎布等人用蒙文翻译的第一部蒙文中医古籍,由北平蒙文书社出版,全书共4卷646页。
《四部医典》,195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著名蒙医古拿巴达拉(汉名马俊生)、白清云、金巴和敖连和合作,第一次把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翻译为蒙文,油印200册。1959年蒙文《四部医典》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蒙医治疗肝炎验方》,蒙医巴拉珠尔著,约2万字。1963年8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系蒙医界临床专科研究首创之作。
《蒙医药选编》(藏名:哲兑宁诺尔),1974年12月,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蒙医考古室用蒙文翻译了19世纪外蒙古达来王旗蒙医布桑确泊勒的藏文著作,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蒙医临床经验》,内蒙古中蒙医院阿拉坦仓编著,共10万字。1976 年2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6月获自治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蒙医内科学》,内蒙古医学院扎布等和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合作编写,共40万字。1976年8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获自治区科枝成果二等奖。
《蒙医药方汇编》,1977年6月由昭乌达盟蒙医进修班编写,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30万字,是当代蒙医教学、临床、科研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方海》(藏名:满阿嘎仁钦纵乃),19世纪青海蒙医占布拉用藏文所著,共6篇,木刻本。1977年5月由巴彦淖尔盟临河县人民医院蒙医科和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研究所合作蒙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临症医药鉴》,金巴编。1977年11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58万字。
《蒙医伤科简编》,沙木腾和罗布桑合作编写。1978年5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10万字。1980年获自治区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
《蓝琉璃》(上册)(藏名:碧都力亚文布) ,1640年弟司·桑结嘉措藏文著作。1978年11月由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蒙医教研室译成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四部医典》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注解。
《心脏病》,内蒙古医学院敖拉哈和扎布合著。1980年6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16万字。
《蒙药志》(上册),内蒙古医学院罗布桑编著,全书60万字。1980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编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学技术优秀成果。
《蒙医疗术》,内蒙古医学院明安巴雅尔编著,16万字。1982年2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蒙医蒙藏文词典》,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齐· 嘎拉桑编著,1982年9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3.8万字。书中收载蒙文翻译15000余条藏语词,获内蒙古科技成果三等奖。
《简明蒙医学》,内蒙古医学院琪格其图编著,全书38万字。1983年8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蒙医学论集》,内蒙古蒙医医学会编写,1983年12月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论文集收入66篇学术论文,是蒙医界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论文集。
《五代海螺之音》,希莱德·巴拉敦著。1984年1月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蒙医祖传正骨》,哲里木盟科左后旗包金山等编著,全书26万字。1984年4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内蒙古蒙成药标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包景荣等编定,1984年7月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标准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本蒙成药标准。1985年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蒙医基础理论》,内蒙古医学院巴·吉格木德著。全书16.6万字,1984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9年建国40周年首届蒙文图书评奖中获二等奖。
《金光注释》(上下册),1984年12月由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鲁来等人蒙文翻译17世纪达日茂玛仁巴·罗布桑朝日格藏文著作,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四部医典》第二部的注解。
《医药月帝》,公元初期之作,作者不详。1985年7月哲里木盟蒙医研究所吴井昌、甘殊加布、高尼拉扎布由藏文译成蒙文,全书20.7万字,112章。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7年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王永福医案》(l~2册),全书41万字。1985年8月至1987年4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1987年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蒙医简史》,内蒙古医学院巴·吉格木德所著,8万字,1985年10月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6年获北方十省(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蒙药方剂》,内蒙古医药总公司于庆祥著,全书22万字。1986年1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酸马奶疗法》,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乌·扎木苏著,全书15万字。1986年4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获自治医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上下册),国家卫生部组织编写,全书190万字。白清云教授任主编。1986年7月至1987年5月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出版。1987年获北方省(区)优秀图书二等奖。
《百验宝珠》,16世纪官其格盘达尔著。全书60章。1986年哲里木盟蒙医研究所由藏文译成蒙文,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高等医药院校蒙医药学统编教材》,1984年成立的高等医药院校蒙医药学统编教材编审委员会由扎布任总编,罗布桑、巴·吉格木德、琪格其图任副总编,编审委员会编写了《蒙医基础理论》、《蒙医诊断学》、《蒙药学》、《蒙医内科学》等一套25门学科教材。该套教材自1986年开始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等部门分别陆续出版。
《白清云医案》,内蒙古医学院斯琴其木格整理编著。1987年7 月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兰塔布》,1987年8月由内蒙古医学院特·特木热勘校整理,民族出版社出版。《兰塔布》为《四部医典》的后补论,1691年弟司·桑结嘉措藏文著作,1746年外蒙古罗布桑扎木苏等人首次用蒙文翻译。
《哲对盘德宁布》,官其格入盘旺布藏文著作,1987年10月由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蒙文翻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内蒙古科技成果四等奖。
《蒙西医结合防治常见病》,阿古拉编著,全书共16万字。1980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蒙医临床手册》,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章布拉少努等编著,获内蒙古科技成果四等奖。
《蒙医补笔》,巴彦淖尔盟蒙中医研究所财扎木苏著,获内蒙古科技成果四等奖。
三、蒙医学基础理论
蒙医学基础理论来源于古代蒙古族传统医疗实践,它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蒙医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的同时,创造性地吸收印度医学、藏医学的部分理论和汉医学知识,逐步形成独特的民族医学理论体系。
传统蒙医疗法中很早就有以寒热来解释疾病本质的理论。如:古代北方民族的蒙古灸就是以热治寒的原理治疗寒症的;又如传统的冷罨法和酸马奶疗法是以冷治热症的疗法。这些治疗原理是蒙医学寒热理论的起源。
蒙古族先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以红白食(红食:牛肉、羊肉、牛羊肉汤等;白食:各种奶食品)为主积累了许多养身扶体知识。
14世纪《金光经》被译成蒙文,从而对蒙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6世纪末叶藏医《四部医典》、印度医《医经八支》等经典著作,以及五元学说、三元(根)(赫依、希拉、巴达干)·七津(饮食精华、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理论传入蒙古地区后,蒙医学基础理论逐渐系统化。
17世纪以来蒙医学者们编著了许多蒙医学专著,如伊希巴拉珠尔所著的《四部甘露》中,专章论述以“沿土般——寒症的治疗”、“野牛回击般——寒热相互转化”、“强敌对抗般——寒热相搏症”等理论,阐明了寒热症的病理理论。并提出“疾病的根源可归纳为赫依病、希拉病、巴达干病、血病、黄水病、菌虫病等6种基本病症”(简称六基症)。从而奠定了病因治疗学理论基础,即六因辩证学说。从此蒙医学就有了独立的理论体系。
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设立蒙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研究人员以蒙医经典理论为依据,深入系统地研究蒙医学基础理论,创造性地提出:蒙医学基础理论的突出特点是阴阳五元学说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辩证施治的论点。这样蒙医基础理论研究发展以三元理论为指导,发展成为以阴阳学说、五大元素学说、寒热对立统一学说、七津三秽学说、六因辩证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为主要内容的完整而独特的民族医学理论体系。
四、蒙医学临床
自古蒙古族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带,形成以逐水草而游牧和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因而对饮食、气候与疾病的关系尤为注意。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即有用骆驼奶做“酥”补养身体的习俗,在《黄帝内经》中有所记载。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全蒙古以后,同国内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蒙医临床也得以不断发展。当时在马背民族的征战中,战伤骨折屡见不鲜,从而对治疗战伤外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蒙古秘史》等历史文献中就有用烧红的烙铁,烙治流血伤口;用蒸气热罨的活血法治疗内伤;用热血浸疗治疗箭伤等记载。《元史》中记载成吉思汗的名将布智儿用牛腹浸血治病之事。清初正骨医师进行股骨骨折手术时使用了低温麻醉术。正骨医师觉罗·伊桑阿和外科医生淖尔济·墨日根就是这个时期的名医。正骨术不仅传到内地,而且在1728年传授予在北京的俄罗斯学员。清朝政府在上驷院设“蒙古医士”。其它疗法如“正脑术”、“酸马奶疗法”、“蒙古灸”、“饮食疗法”等颇具特色,疗效甚佳。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来,蒙医临床研究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立自治区中蒙医院、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等临床科研机构,并且各盟市也先后成立了相应的蒙医医疗研究机构。蒙医研究人员进行临床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撰写临床研究论著相继出版。在“文化大革命”中蒙医队伍遭到严重摧残。1978年召开全国科技大会,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蒙医临床科研工作进入了鼎盛时期。1980年2月,兴安盟科右中旗蒙医研究所承担的“蒙医治疗肝病的疗效观察”课题,获自治区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198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院阿古拉主持的“蒙医药治疗萨病”(脑血管病)研究课题,获国家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1986年,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乌扎木苏等人主持的“马奶酒疗法的研究”课题,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另外,内蒙古医学院乌恩主持研究的“格根钦治疗高血脂症”课题;内蒙古中蒙医院陈玉良主持进行的“通拉嘎601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碍性贫血”课题,1991年获得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伊克昭盟蒙医研究所王永福等主持的“加味拉西那木吉拉临床应用体会”;包头市第二医院海日布、杨拉巴哈等人主持的“蒙药嘎日迪——五昧治疗腰腿痛、骨关节疾患及剂型改革”等课题,均已通过成果鉴定。
——源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科学技术志》(略有改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