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滑雪
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北欧国家
比如瑞典、芬兰、瑞士
其实
古代人类滑雪运动起源地不在欧洲
而在中国
早在一万年前
新疆便有了滑雪狩猎的人
他们出现在阿勒泰地区的岩画中
【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局部)】
我国记载雪上运动的最早资料
来自《山海经》
“有钉灵之国,
其民从膝以下有毛。
马蹄善走。”
有学者认为
“膝下有毛”说的是他们穿着类似于一种
毛朝外的长筒皮革鞋子
“马蹄”就是脚穿的滑雪器具
在《史记·夏本纪》中
大禹治水
泥行乘橇
那时便有了用橇滑动行走的方法
隋唐时代
“木马”出现了
这种滑雪板已经在北方寒冷多雪地区的
民族和部落中广为流行
这种滑雪板用松木做板芯
再覆以马皮包裹
用一根木制手杖控制方向
上山时逆毛
增加摩擦和抓地作用
下山时顺毛
滑行如风
更加适合滑野雪
也更轻便实用
宋朝有了滑冰运动
那时滑冰被称为“冰嬉”
《宋史·礼志》称
“幸后苑观花作冰嬉。”
冰嬉到明朝时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
《明宫史》中记载说
“阳德门外,
冬至冰冻,
可拉拖床,
以木作平板,
上加床或藁荐(草垫子),
一人在前引绳,
可拉二三人,
行冰上如飞。”
到了清代时
北京一入冬季便天寒地冻
古都内外十里冰封
每年的农历十月
清朝王室都要在北京的北海冰面上
检阅八旗冰鞋营的滑冰技术
作为训练部队的内容之一
朝廷以包括北海在内的御苑三海作为场地
特意为“八旗冰鞋营”设计了一个
冰上竞技军事体育项目
叫做“大阅冰鞋”
后来这种军事活动逐步演变成为
一年一度的太液池冰嬉
清代乾隆年间的《冰嬉图》
就描绘了花样滑冰和冰上杂技
【冰嬉图(局部)】
花样滑冰的动作有大蝎子、
金鸡独立、哪吒闹海、双飞燕等
杂技滑冰有射箭、爬竿、翻杠子、
飞叉、耍刀、使棒、弄幡等
受皇室的影响
原来在关外流行的冰雪运动
在北京民间也迅速蔚然成风
由于隆冬时河流封冻
漕运停驶
纤夫为了生计
自制简易冰床做起拖冰床生意
他们的冰床大约像单人床大小
四周围有布帷或有伞盖
床内可坐二三人
乘冰床者多是富贵子弟或文人墨客
多为欣赏京城冬日的冰雪风光
【结语】
面对冬季恶劣的生存环境
古人用智慧发明出了冰雪运动及工具
既提升了冬季出行的便利程度
也丰富了冬季娱乐方式
现今的冰雪运动已经逐渐由
利于出行、狩猎的实用功能
演变为休闲娱乐功能
冰雪运动的功能在变
但人们对于冰雪运动的热爱
对于冬季想要亲近户外的渴望一直没变
一提到滑雪
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北欧国家
比如瑞典、芬兰、瑞士
其实
古代人类滑雪运动起源地不在欧洲
而在中国
早在一万年前
新疆便有了滑雪狩猎的人
他们出现在阿勒泰地区的岩画中
【墩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局部)】
我国记载雪上运动的最早资料
来自《山海经》
“有钉灵之国,
其民从膝以下有毛。
马蹄善走。”
有学者认为
“膝下有毛”说的是他们穿着类似于一种
毛朝外的长筒皮革鞋子
“马蹄”就是脚穿的滑雪器具
在《史记·夏本纪》中
大禹治水
泥行乘橇
那时便有了用橇滑动行走的方法
隋唐时代
“木马”出现了
这种滑雪板已经在北方寒冷多雪地区的
民族和部落中广为流行
这种滑雪板用松木做板芯
再覆以马皮包裹
用一根木制手杖控制方向
上山时逆毛
增加摩擦和抓地作用
下山时顺毛
滑行如风
更加适合滑野雪
也更轻便实用
宋朝有了滑冰运动
那时滑冰被称为“冰嬉”
《宋史·礼志》称
“幸后苑观花作冰嬉。”
冰嬉到明朝时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
《明宫史》中记载说
“阳德门外,
冬至冰冻,
可拉拖床,
以木作平板,
上加床或藁荐(草垫子),
一人在前引绳,
可拉二三人,
行冰上如飞。”
到了清代时
北京一入冬季便天寒地冻
古都内外十里冰封
每年的农历十月
清朝王室都要在北京的北海冰面上
检阅八旗冰鞋营的滑冰技术
作为训练部队的内容之一
朝廷以包括北海在内的御苑三海作为场地
特意为“八旗冰鞋营”设计了一个
冰上竞技军事体育项目
叫做“大阅冰鞋”
后来这种军事活动逐步演变成为
一年一度的太液池冰嬉
清代乾隆年间的《冰嬉图》
就描绘了花样滑冰和冰上杂技
【冰嬉图(局部)】
花样滑冰的动作有大蝎子、
金鸡独立、哪吒闹海、双飞燕等
杂技滑冰有射箭、爬竿、翻杠子、
飞叉、耍刀、使棒、弄幡等
受皇室的影响
原来在关外流行的冰雪运动
在北京民间也迅速蔚然成风
由于隆冬时河流封冻
漕运停驶
纤夫为了生计
自制简易冰床做起拖冰床生意
他们的冰床大约像单人床大小
四周围有布帷或有伞盖
床内可坐二三人
乘冰床者多是富贵子弟或文人墨客
多为欣赏京城冬日的冰雪风光
【结语】
面对冬季恶劣的生存环境
古人用智慧发明出了冰雪运动及工具
既提升了冬季出行的便利程度
也丰富了冬季娱乐方式
现今的冰雪运动已经逐渐由
利于出行、狩猎的实用功能
演变为休闲娱乐功能
冰雪运动的功能在变
但人们对于冰雪运动的热爱
对于冬季想要亲近户外的渴望一直没变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