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古迹遗址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Monuments and Sites
1982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突尼斯举办科学研讨会,同期在哈马马特召开的执行局会议上,有代表首次提出建立国际古迹遗址日,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举办全球性的庆祝活动。这一建议经执行委员会讨论后通过,并于次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上得到批准。大会在一项决议中号召各成员国倡导并推行“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从未中断的文明古国,各类古迹遗址数不胜数。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几个内蒙古值得一去的古迹遗址,看看有没有你的心仪之地吧!
01▶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地处闪电河畔金莲川草原之上,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总占地面积达250平方千米,是中国历史政权元朝的首都遗址,也曾是元朝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对外交往中心。
元上都遗址主要由宫城、皇城、外城、关厢、寺庙、墓群、水利工程等遗存组成,以宫殿为中心,呈分层、放射状分布,既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古代城市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的突出代表。
元上都遗址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明阶段。保存良好的宫城、皇城、外城城墙、整齐对称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建筑遗迹、自然生态良好的草原共同构成了元上都这座大型古代都城遗址,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文明交融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
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02▶敖伦苏木城遗址◀
敖伦苏木城遗址,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文都日哈布其勒,地处百灵庙镇以北30余千米处的艾不盖河北岸冲积平原上。敖伦苏木为蒙古语,意思是“众多的庙”,是一处元代(1271—1368)的城市遗址。敖伦苏木古城俗称赵王城、“五英雄城”,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城墙的四面辟有城门,四角筑有角楼,城门、角楼与城墙的轮廓清晰。城墙墙基宽约3米,残高2~3米。城址内发现有建筑遗址17处、高台和土包99处,城东300米处还发现有墓地一处。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石碑、石兽以及景教墓石等遗物。
敖伦苏木古城是内蒙古高原上仅次于元上都的第二大城池,也是欧洲文明传入东方的主要中转站。同时,它还是沟通内蒙古高原西北部和内地之间的要冲,具有独特的历史和考古价值。今日置身古城中央,漠南烽烟恍在眼前,美妙神奇的“36敖包”“五英雄城”的传说源远流长。从古城的断壁残垣中,隐约可见当年草原世家的繁盛。
1996年,敖伦苏木城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3▶黑城遗址◀
黑城遗址,又称黑水古城,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南偏东方向约22公里,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黑城蒙古语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现存城墙为元代扩筑而成。平面为长方形,周长约1千米,东西434米,南北384米,周围约1600米,最高达10米,东西两面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约13米的覆钵式塔一座,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兰教拱北一座,巍然耸立地表。
黑城始建于公元9世纪的西夏时期,位于居延地区。因此,黑城属于居延文明的一部分。“居延”一词为匈奴语,其意为“天”。19岁的汉朝将军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曾在居延屯兵戍边,创造了居延地区灿烂的汉文明。
2001年6月25日,黑城遗址作为夏至元时期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归入居延遗址项中。
古迹遗址作为人类发展历史上最直观也最宏大的遗产,以近乎直击人心的方式对后人讲述着文明的故事。走进遗址,也是走进那段失落的历史,感受时间长河的奔流与涌动,触摸文明的兴衰与变迁。
国际古迹遗址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Monuments and Sites
1982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突尼斯举办科学研讨会,同期在哈马马特召开的执行局会议上,有代表首次提出建立国际古迹遗址日,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举办全球性的庆祝活动。这一建议经执行委员会讨论后通过,并于次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上得到批准。大会在一项决议中号召各成员国倡导并推行“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从未中断的文明古国,各类古迹遗址数不胜数。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几个内蒙古值得一去的古迹遗址,看看有没有你的心仪之地吧!
01▶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地处闪电河畔金莲川草原之上,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总占地面积达250平方千米,是中国历史政权元朝的首都遗址,也曾是元朝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对外交往中心。
元上都遗址主要由宫城、皇城、外城、关厢、寺庙、墓群、水利工程等遗存组成,以宫殿为中心,呈分层、放射状分布,既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古代城市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的突出代表。
元上都遗址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明阶段。保存良好的宫城、皇城、外城城墙、整齐对称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建筑遗迹、自然生态良好的草原共同构成了元上都这座大型古代都城遗址,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文明交融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
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02▶敖伦苏木城遗址◀
敖伦苏木城遗址,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文都日哈布其勒,地处百灵庙镇以北30余千米处的艾不盖河北岸冲积平原上。敖伦苏木为蒙古语,意思是“众多的庙”,是一处元代(1271—1368)的城市遗址。敖伦苏木古城俗称赵王城、“五英雄城”,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城墙的四面辟有城门,四角筑有角楼,城门、角楼与城墙的轮廓清晰。城墙墙基宽约3米,残高2~3米。城址内发现有建筑遗址17处、高台和土包99处,城东300米处还发现有墓地一处。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石碑、石兽以及景教墓石等遗物。
敖伦苏木古城是内蒙古高原上仅次于元上都的第二大城池,也是欧洲文明传入东方的主要中转站。同时,它还是沟通内蒙古高原西北部和内地之间的要冲,具有独特的历史和考古价值。今日置身古城中央,漠南烽烟恍在眼前,美妙神奇的“36敖包”“五英雄城”的传说源远流长。从古城的断壁残垣中,隐约可见当年草原世家的繁盛。
1996年,敖伦苏木城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3▶黑城遗址◀
黑城遗址,又称黑水古城,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南偏东方向约22公里,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黑城蒙古语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现存城墙为元代扩筑而成。平面为长方形,周长约1千米,东西434米,南北384米,周围约1600米,最高达10米,东西两面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约13米的覆钵式塔一座,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兰教拱北一座,巍然耸立地表。
黑城始建于公元9世纪的西夏时期,位于居延地区。因此,黑城属于居延文明的一部分。“居延”一词为匈奴语,其意为“天”。19岁的汉朝将军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曾在居延屯兵戍边,创造了居延地区灿烂的汉文明。
2001年6月25日,黑城遗址作为夏至元时期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归入居延遗址项中。
古迹遗址作为人类发展历史上最直观也最宏大的遗产,以近乎直击人心的方式对后人讲述着文明的故事。走进遗址,也是走进那段失落的历史,感受时间长河的奔流与涌动,触摸文明的兴衰与变迁。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