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古老文化中,最引人入胜的还有久负盛名的“河套文化”。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举世瞩目的古人类“河套人”化石在鄂尔多斯高原南端萨拉乌苏的发现,开创中国古人类化石的最早记录。从此,内蒙古便以著名的古人类“河套人的故乡”而驰名中外!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又在萨拉乌苏地区发现河套人的顶骨和一段股骨化石;20世纪70—80年代,又发现河套人化石19件,包括顶骨、额骨、下颌骨、股骨、胫骨、腓骨和肩胛骨等。到1985年,萨拉乌苏共出土河套人化石23件,成为中国古人类化石数量最多、名列前茅的产区。尤为重要的是,在新发现的材料中,有六件化石是在晚更新世原生地层中发掘出土的,经放射性元素碳14测定,其年代为距今35000年。从而证实“河套人”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老人类。
在萨拉乌苏还找到大量的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主要有纳玛古菱齿象、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原始牛、诺氏驼等,计45种以上。其中在这里出土的野驴、披毛犀、水牛完整化石骨架,是中国古动物化石中的珍品。由于这一地区的化石种类繁多科学上称之为“萨拉乌苏动物群”。它是伴随“河套人”生存的古动物,也是当时“河套人”狩猎的主要对象。由化石资料证实,在3万年前,萨拉乌苏地区有较大的湖泊和河流,湖畔有茂密的森林与广阔的草原,当时气候温暖而湿润,这为“河套人”的生存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此外,萨拉乌苏还发现有“河套人”打制和使用的各种石器,主要有尖状器、刮削器和雕刻器等,这些生产工具个体小而精致,显示出“河套人”在制作石器上有较高的工艺水平。与石制品一起,还找到成堆的灰烬、烧骨和当作“疱厨垃圾”扔下的大量砸碎的兽骨,其中绝大多数是羚羊、鹿类的骨骼和角。这表明,萨拉乌苏地区是“河套人”狩猎、采集、生息、居住的营地。
从上述资料可知,由古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及其他文化遗物而构成的“河套文化”,具有极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它是勤劳、智慧的“河套人”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而谱写下的壮丽篇章。50万年前,作为中国旧石器晚期唯一代表的“河套文化”,在中国古人类学、考古学上仍享有很高的声望,并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古老文化中,最引人入胜的还有久负盛名的“河套文化”。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举世瞩目的古人类“河套人”化石在鄂尔多斯高原南端萨拉乌苏的发现,开创中国古人类化石的最早记录。从此,内蒙古便以著名的古人类“河套人的故乡”而驰名中外!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又在萨拉乌苏地区发现河套人的顶骨和一段股骨化石;20世纪70—80年代,又发现河套人化石19件,包括顶骨、额骨、下颌骨、股骨、胫骨、腓骨和肩胛骨等。到1985年,萨拉乌苏共出土河套人化石23件,成为中国古人类化石数量最多、名列前茅的产区。尤为重要的是,在新发现的材料中,有六件化石是在晚更新世原生地层中发掘出土的,经放射性元素碳14测定,其年代为距今35000年。从而证实“河套人”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老人类。
在萨拉乌苏还找到大量的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主要有纳玛古菱齿象、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原始牛、诺氏驼等,计45种以上。其中在这里出土的野驴、披毛犀、水牛完整化石骨架,是中国古动物化石中的珍品。由于这一地区的化石种类繁多科学上称之为“萨拉乌苏动物群”。它是伴随“河套人”生存的古动物,也是当时“河套人”狩猎的主要对象。由化石资料证实,在3万年前,萨拉乌苏地区有较大的湖泊和河流,湖畔有茂密的森林与广阔的草原,当时气候温暖而湿润,这为“河套人”的生存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此外,萨拉乌苏还发现有“河套人”打制和使用的各种石器,主要有尖状器、刮削器和雕刻器等,这些生产工具个体小而精致,显示出“河套人”在制作石器上有较高的工艺水平。与石制品一起,还找到成堆的灰烬、烧骨和当作“疱厨垃圾”扔下的大量砸碎的兽骨,其中绝大多数是羚羊、鹿类的骨骼和角。这表明,萨拉乌苏地区是“河套人”狩猎、采集、生息、居住的营地。
从上述资料可知,由古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及其他文化遗物而构成的“河套文化”,具有极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它是勤劳、智慧的“河套人”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而谱写下的壮丽篇章。50万年前,作为中国旧石器晚期唯一代表的“河套文化”,在中国古人类学、考古学上仍享有很高的声望,并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