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地区的戏剧源于藏传佛教的“查穆”舞剧。清代道光年间,扎萨克旗扎萨克召乌兰活佛九世(藏名阿旺巴德尼玛)将藏传佛教人物来拉的事迹编成戏剧,借用鄂尔多斯古典歌曲《古日》为剧名,创造一种有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唱词和对话的“查玛”歌舞剧。
叙事体民歌有《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牧童和骏马》《森吉德玛》,反映汉族生活的《丁郎寻父》等。这些作品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生动的人物形象,是为伊克昭盟地区民族民间戏剧的一种源起。
伊克昭盟地区的召庙中,有一种类似木偶戏的“油戏”,蒙古语称为“桃顺戏”,每年正月为演出季节。该戏采用羊油、白酥油为主要原料制成人形、兽形,在召庙门前置木柜以充舞台。舞台上覆盖麻纸,后燃酥油灯照射。人影投于纸上,影像来回走动,伴以螺号、唢呐、大拔,并附解说、对话,以娱观众。
“桃顺戏”兼有木偶戏与皮影戏的特点,是牧区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曾广泛流传于鄂托克旗一带。
20世纪50年代,伊克昭盟牧业地区各苏木产生许多业余文艺队(昂森巴拉),演出新型的蒙古语歌剧。
1954年,鄂托克旗布拉格苏木供销社售货员热西组织昂森巴拉,自编、自导。排练《把一切献给党》《章文轩》《北京喇嘛》《为了集体》等剧目。还把《梁山伯与祝英台》配以鄂尔多斯民歌,用蒙古语歌剧的形式演出。乌审旗乌兰陶勒盖苏木业余文艺队的宝日朝鲁,编写多幕蒙古语歌剧《孟克巴雅尔》。杭锦旗哈劳柴登苏木业余文艺队的劳来编写蒙古语歌剧《在大跃进中》《炼铁》等剧目。
1959年,伊克昭盟文化队吉日嘎拉创作的大型蒙古语歌剧《黎明前》(《森吉德玛》)为蒙古语歌剧繁荣发展的典范代表。
1959年开始,各旗相继建立乌兰牧骑。蒙古语歌剧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1985年,由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创作、排练的大型蒙语歌剧《乌仁都西之歌》参加全区首届蒙语戏剧调演,获得剧目、演出等四种奖,同时也获全区“萨日纳”艺术二等奖。使伊克昭盟民族戏剧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清代中、末叶以来,大批汉族农民从晋西北、陕北等地进入伊克昭盟地区,同时带来汉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如“耍丝弦牌子”“打坐腔”等,还有各种节日的喜庆活动,“闹红火”“社火”“跑围子”“踢鼓子”“码头调”等。这些艺术形式与蒙古族民歌相交融,产生早期称为“蒙古曲”,并发展为“二人台”的戏剧艺术。
晋西北、陕北一带民间艺人“走西口”谋生,经富庶的河套、土默川,到伊克昭盟地区演出。
民国8年(1919)前后,土默川著名二人台艺人云双羊(即老双羊)曾带领“二人台小班”到准格尔旗“赶烟市”演出。准格尔旗五字湾农民越明仰慕云双羊大名,只身投奔,拜师学艺。越明学艺归来后在准格尔旗组建伊克昭盟第一个二人台玩艺班子。民国11年(1922)开始,伊克昭盟地区出现越明小班、王班、李班、趟二广明小班、犟改良小班、丁喜财小班、贾大和贾二和小班。还有傅德茂、许三发子、张高焕、周文义(毛虎子)、周治家、张挨宾、四毛眼等二人台小班。
20世纪20年代初,山西地方剧种晋剧及道情流入伊盟。1929年,晋西北著名北路梆子旦角演员张金花带领她的戏班进入准格尔旗演出。此后常驻准旗纳林。盟境北部沿黄河地区也有晋剧戏班来作短期演出。
20世纪30年代,杨兰兰、于汉如戏班常驻盐店、马场壕,其后,一直活动到1949年前后。
1948年冬,中共伊东工委在准格尔旗杨家湾成立准格尔旗剧团,随军进行宣传演出。到1956年,改称伊克昭盟晋剧团,是为全盟第一个专业戏曲剧团。
20世纪50—60年代初,全盟各旗、县地区相继成立各种戏曲剧团(班),活跃在农村和牧区。
1976年,伊克昭盟戏剧事业得到又一次发展。除进行传统剧目的编创、演出外,出现《巧巧和亮亮》《一担瓜》《找对象》《柳情》《分房》《队日》《三个小红包》《情深谊长》《金凤展翅》《贴广告》《二牛婆姨》《新娘子下轿》《有盼》等优秀剧作。
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地区的戏剧源于藏传佛教的“查穆”舞剧。清代道光年间,扎萨克旗扎萨克召乌兰活佛九世(藏名阿旺巴德尼玛)将藏传佛教人物来拉的事迹编成戏剧,借用鄂尔多斯古典歌曲《古日》为剧名,创造一种有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唱词和对话的“查玛”歌舞剧。
叙事体民歌有《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牧童和骏马》《森吉德玛》,反映汉族生活的《丁郎寻父》等。这些作品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生动的人物形象,是为伊克昭盟地区民族民间戏剧的一种源起。
伊克昭盟地区的召庙中,有一种类似木偶戏的“油戏”,蒙古语称为“桃顺戏”,每年正月为演出季节。该戏采用羊油、白酥油为主要原料制成人形、兽形,在召庙门前置木柜以充舞台。舞台上覆盖麻纸,后燃酥油灯照射。人影投于纸上,影像来回走动,伴以螺号、唢呐、大拔,并附解说、对话,以娱观众。
“桃顺戏”兼有木偶戏与皮影戏的特点,是牧区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曾广泛流传于鄂托克旗一带。
20世纪50年代,伊克昭盟牧业地区各苏木产生许多业余文艺队(昂森巴拉),演出新型的蒙古语歌剧。
1954年,鄂托克旗布拉格苏木供销社售货员热西组织昂森巴拉,自编、自导。排练《把一切献给党》《章文轩》《北京喇嘛》《为了集体》等剧目。还把《梁山伯与祝英台》配以鄂尔多斯民歌,用蒙古语歌剧的形式演出。乌审旗乌兰陶勒盖苏木业余文艺队的宝日朝鲁,编写多幕蒙古语歌剧《孟克巴雅尔》。杭锦旗哈劳柴登苏木业余文艺队的劳来编写蒙古语歌剧《在大跃进中》《炼铁》等剧目。
1959年,伊克昭盟文化队吉日嘎拉创作的大型蒙古语歌剧《黎明前》(《森吉德玛》)为蒙古语歌剧繁荣发展的典范代表。
1959年开始,各旗相继建立乌兰牧骑。蒙古语歌剧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1985年,由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创作、排练的大型蒙语歌剧《乌仁都西之歌》参加全区首届蒙语戏剧调演,获得剧目、演出等四种奖,同时也获全区“萨日纳”艺术二等奖。使伊克昭盟民族戏剧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清代中、末叶以来,大批汉族农民从晋西北、陕北等地进入伊克昭盟地区,同时带来汉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如“耍丝弦牌子”“打坐腔”等,还有各种节日的喜庆活动,“闹红火”“社火”“跑围子”“踢鼓子”“码头调”等。这些艺术形式与蒙古族民歌相交融,产生早期称为“蒙古曲”,并发展为“二人台”的戏剧艺术。
晋西北、陕北一带民间艺人“走西口”谋生,经富庶的河套、土默川,到伊克昭盟地区演出。
民国8年(1919)前后,土默川著名二人台艺人云双羊(即老双羊)曾带领“二人台小班”到准格尔旗“赶烟市”演出。准格尔旗五字湾农民越明仰慕云双羊大名,只身投奔,拜师学艺。越明学艺归来后在准格尔旗组建伊克昭盟第一个二人台玩艺班子。民国11年(1922)开始,伊克昭盟地区出现越明小班、王班、李班、趟二广明小班、犟改良小班、丁喜财小班、贾大和贾二和小班。还有傅德茂、许三发子、张高焕、周文义(毛虎子)、周治家、张挨宾、四毛眼等二人台小班。
20世纪20年代初,山西地方剧种晋剧及道情流入伊盟。1929年,晋西北著名北路梆子旦角演员张金花带领她的戏班进入准格尔旗演出。此后常驻准旗纳林。盟境北部沿黄河地区也有晋剧戏班来作短期演出。
20世纪30年代,杨兰兰、于汉如戏班常驻盐店、马场壕,其后,一直活动到1949年前后。
1948年冬,中共伊东工委在准格尔旗杨家湾成立准格尔旗剧团,随军进行宣传演出。到1956年,改称伊克昭盟晋剧团,是为全盟第一个专业戏曲剧团。
20世纪50—60年代初,全盟各旗、县地区相继成立各种戏曲剧团(班),活跃在农村和牧区。
1976年,伊克昭盟戏剧事业得到又一次发展。除进行传统剧目的编创、演出外,出现《巧巧和亮亮》《一担瓜》《找对象》《柳情》《分房》《队日》《三个小红包》《情深谊长》《金凤展翅》《贴广告》《二牛婆姨》《新娘子下轿》《有盼》等优秀剧作。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