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歌咏 20世纪50年代,群众性歌咏活动兴起,巴彦浩特有业余合唱团、教师合唱队。1958年,巴彦浩特老大爷老大娘合唱队建立,成员大都年过花甲,演唱《听话要听党的话》《毛主席真伟大》等歌曲。1964年,阿拉善左旗业余合唱团,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排练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效果良好。
1985年10月,阿拉善右旗举办以“团结起来,建设边疆”为主题的大型歌咏比赛,参赛单位20余个。1986年7月1日,阿拉善盟直属机关党委和群艺馆联合举办盟直属机关歌咏比赛,参赛单位54个,演唱歌曲有《英雄战胜了大渡河》《长征》《井岗山》等。阿拉善盟卫校、阿拉善盟电影公司、阿拉善盟干校获集体优秀奖。
1988年9月,额济纳旗举办首届群众业余歌咏大奖赛,达来呼布镇及镇属各单位均派代表队参加,比赛分集体合唱和个人独唱两项,业余歌手巴德玛获个人一等奖。
1989年10月,阿拉善盟群艺馆在新浩特体育场举办大型群众歌咏比赛,以大合唱为主,百余人的合唱队数10个,人数最多的队达400人,观众达6000余人。阿拉善盟广播电视处合唱队、阿拉善盟军区代表队、阿拉善盟武警代表队、阿拉善盟民族中学代表队获优秀集体奖。
秧歌 秧歌是阿拉善盟盛行的一种街头舞蹈艺术,它以粗犷诙谐的艺术表演赢得阿拉善各族人民的喜爱。土生土长的蒙古族秧歌有“雅布根呼格吉木”(汉译步调音乐)和阿拉善右旗巴音温都日苏木流传的“呼图克沁”(汉译祝福、求子之意)。汉族秧歌,多由甘肃民勤等地传入,俗称跑大场,传入阿拉善地区后产生变异,带有当地民风气息。巴彦浩特尚有从山西平遥、孝义等地传入的秧歌,俗称地班子秧歌。秧歌队中有背腰鼓者4人,其余扭秧歌者皆扮演历史英雄人物李存孝、薛仁贵等。这类秧歌一般为祖籍山西晋中人表演。
高跷 阿拉善盟踩高跷的历史由来已久,形式多样。最早的高跷表演大约于清朝道光年间传入。这种高跷由12人组成,表演内容是梁山泊好汉大名府劫法场。梁山泊好汉为营救卢俊义、燕青,派众好汉下山,分别扮作三教九流,五行八业的各式各样人物,这些人物是小二哥、陀头和尚、老撮子、渔翁、樵夫、渔婆、膏药幌子、俊锣、俊鼓、丑鼓、丑锣、傻公子。扮演者在高跷表演中各有唱词。大约在民国14年(1925),巴彦浩特传入山东高跷。高跷队由20人组成,扮演戏剧《自蛇传》中的各式人物,白娘子、小青、许仙、虾兵、蟹将、天神等。踩高跷时演唱山东曲调。这支高跷队中个别人有武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踩高跷这一民间文艺形式得以发扬光大,表演形式内容带有时代特色,扮演人物不拘泥于历史戏剧人物,形式有工、农、兵、学、商等。表演形式兼收并蓄,吸收融合宁夏、甘肃等省区的高跷表演程式。
旱船 阿拉善盟传统的旱船由4人表演。其中坐船者2人。吆船者2人。大约在民国10年(1921)左右,从山西泽州传来12只旱船的表演程式其本地俗称铜匠船。表演内容是《龙凤呈祥》,吆船者扮演孔明、张飞、孙尚香、许盛、丁奉等戏剧人物。每座船前,举莲花灯者来往穿梭,以增添热闹气氛。旱船表演达精彩高潮时,锣鼓齐鸣,锁呐声声,张飞断喝,孔明摇扇,船只变换队形。令人目不暇接。这种形式流传至今。
民间社火 阿拉善各地多年流行的各种社火,由宁夏、甘肃一带传入。具代表性的有:舞龙、舞狮、跑竹马、榔头车、砸铁花、跑驴、担轿、转阁等。历史上,每年正月闹社火,时间长达1月之久。社火在闹市区表演,也在商会、字号门前专门表演,以寻求资金赞助。本地区还有一种自创的社火节目,名叫大头和尚嘻哩哩脆。
群众歌咏 20世纪50年代,群众性歌咏活动兴起,巴彦浩特有业余合唱团、教师合唱队。1958年,巴彦浩特老大爷老大娘合唱队建立,成员大都年过花甲,演唱《听话要听党的话》《毛主席真伟大》等歌曲。1964年,阿拉善左旗业余合唱团,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排练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效果良好。
1985年10月,阿拉善右旗举办以“团结起来,建设边疆”为主题的大型歌咏比赛,参赛单位20余个。1986年7月1日,阿拉善盟直属机关党委和群艺馆联合举办盟直属机关歌咏比赛,参赛单位54个,演唱歌曲有《英雄战胜了大渡河》《长征》《井岗山》等。阿拉善盟卫校、阿拉善盟电影公司、阿拉善盟干校获集体优秀奖。
1988年9月,额济纳旗举办首届群众业余歌咏大奖赛,达来呼布镇及镇属各单位均派代表队参加,比赛分集体合唱和个人独唱两项,业余歌手巴德玛获个人一等奖。
1989年10月,阿拉善盟群艺馆在新浩特体育场举办大型群众歌咏比赛,以大合唱为主,百余人的合唱队数10个,人数最多的队达400人,观众达6000余人。阿拉善盟广播电视处合唱队、阿拉善盟军区代表队、阿拉善盟武警代表队、阿拉善盟民族中学代表队获优秀集体奖。
秧歌 秧歌是阿拉善盟盛行的一种街头舞蹈艺术,它以粗犷诙谐的艺术表演赢得阿拉善各族人民的喜爱。土生土长的蒙古族秧歌有“雅布根呼格吉木”(汉译步调音乐)和阿拉善右旗巴音温都日苏木流传的“呼图克沁”(汉译祝福、求子之意)。汉族秧歌,多由甘肃民勤等地传入,俗称跑大场,传入阿拉善地区后产生变异,带有当地民风气息。巴彦浩特尚有从山西平遥、孝义等地传入的秧歌,俗称地班子秧歌。秧歌队中有背腰鼓者4人,其余扭秧歌者皆扮演历史英雄人物李存孝、薛仁贵等。这类秧歌一般为祖籍山西晋中人表演。
高跷 阿拉善盟踩高跷的历史由来已久,形式多样。最早的高跷表演大约于清朝道光年间传入。这种高跷由12人组成,表演内容是梁山泊好汉大名府劫法场。梁山泊好汉为营救卢俊义、燕青,派众好汉下山,分别扮作三教九流,五行八业的各式各样人物,这些人物是小二哥、陀头和尚、老撮子、渔翁、樵夫、渔婆、膏药幌子、俊锣、俊鼓、丑鼓、丑锣、傻公子。扮演者在高跷表演中各有唱词。大约在民国14年(1925),巴彦浩特传入山东高跷。高跷队由20人组成,扮演戏剧《自蛇传》中的各式人物,白娘子、小青、许仙、虾兵、蟹将、天神等。踩高跷时演唱山东曲调。这支高跷队中个别人有武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踩高跷这一民间文艺形式得以发扬光大,表演形式内容带有时代特色,扮演人物不拘泥于历史戏剧人物,形式有工、农、兵、学、商等。表演形式兼收并蓄,吸收融合宁夏、甘肃等省区的高跷表演程式。
旱船 阿拉善盟传统的旱船由4人表演。其中坐船者2人。吆船者2人。大约在民国10年(1921)左右,从山西泽州传来12只旱船的表演程式其本地俗称铜匠船。表演内容是《龙凤呈祥》,吆船者扮演孔明、张飞、孙尚香、许盛、丁奉等戏剧人物。每座船前,举莲花灯者来往穿梭,以增添热闹气氛。旱船表演达精彩高潮时,锣鼓齐鸣,锁呐声声,张飞断喝,孔明摇扇,船只变换队形。令人目不暇接。这种形式流传至今。
民间社火 阿拉善各地多年流行的各种社火,由宁夏、甘肃一带传入。具代表性的有:舞龙、舞狮、跑竹马、榔头车、砸铁花、跑驴、担轿、转阁等。历史上,每年正月闹社火,时间长达1月之久。社火在闹市区表演,也在商会、字号门前专门表演,以寻求资金赞助。本地区还有一种自创的社火节目,名叫大头和尚嘻哩哩脆。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