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文化活动 巴彦浩特和达来呼布是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的两个城镇群众文化中心。在城镇,阿拉善蒙古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形式主要是演唱民歌,举办那达慕和庙会。汉族传入的有秦腔、眉户、山西梆子、皮影、土电影、民间社火等多种文化形式,也有剧社等文化团体。
进入20世纪80年代,阿拉善盟城镇建设发展迅速。盟内有巴彦浩特、达来呼布、额肯呼都格、吉兰泰、呼鲁斯太、古拉本敖包、巴润别立等7个集镇,群众文化在这些集镇形成基本格局,并逐步完善。以集镇文化为中心,呈辐射状,将文化扩展至附近牧区。
自1983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宣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城市、厂矿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印发后,各地先后成立城镇文化工作委员会。把群众文化同“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单位”“五好家庭”活动,同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法制宣传、计划生育,科学普及等中心工作紧密配合,产生良好的效果。有关部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开展书报阅览、电影、电视宣传、讲演会、展览、游艺、智力竞赛、体育比赛、业余文艺会演等文化活动,加速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丰富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牧区群众文化活动阿拉善盟交通不便,15万人口散居于约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牧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演唱民歌,常在重大聚会、婚嫁寿诞、节日等群众集会时即席演唱,以歌声抒发感情、赞美家乡、歌唱生活;另一种是具有民族传统的“那达慕”、庙会、敖包会等文化形式。1950年后,专业文艺团体经常到牧区巡回演出,电影放影队到苏木嘎查、畜群点流动放电影,留声机、收音机等也进入牧人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木文化站的建立使牧区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活跃,一部分苏木文化站,除拥有一般文化体育娱乐器材之外,还增加录相机、电视机、文化车等宣传工具。文化站阵地活动与流动活动相结合,家庭“那达慕”和文化联系户等新生事物相继出现,牧民集资兴办文化室的创举也在牧区兴起。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3个嘎查文化室全部是牧民捐款、捐畜兴办起来的。牧区群众文化一般采取牧闲集中、牧忙分散的方法。每逢节假日举办丰富多彩、牧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宣传;帮助牧民脱贫致富,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讲座;开展各种无偿与有偿服务,修理家用电器,为牧民排忧解难。
文艺会演 阿拉善群众业余文艺汇演可分为两类:一类在盟、旗所在地举办的各类群众业余文艺汇演;另一类是盟、旗代表队参加各级各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文艺汇演。
1956年8月,巴彦浩特举办第一届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群众业余文艺汇演。阿拉善旗和磴口县代表队参加演出,磴口代表队以表演“二人台”为主,阿拉善旗代表队表演民族歌舞,演出小戏《打猪草》。
1959年,第二届群众业余文艺汇演在陕坝镇举办。阿拉善旗代表队参加演出。节目以民族歌舞为主,宗别立苏木一小学教师编排的《骆驼舞》汇演获奖。
1961年初春,阿拉善旗业余文艺代表队到三盛公参加巴彦淖尔盟群众业余汇演。阿拉善旗代表队由小学代表队、中学代表队、老年人代表队组成。演出节目有话剧《台湾人民的心愿》,群众快板《夸公社》,新编小戏曲《打猪草》,各类演唱及民族歌舞等。汇演结束后,部分业余演员被选拔为巴彦淖尔盟歌舞团专业演员。
1965年12月,阿拉善左旗代表队参加巴彦淖尔盟群众业余文艺汇演。汇演节目以自编为主,主要自编节目有:小歌剧《流动书箱》;舞蹈《打草抗旱》《地毯工人舞》;对口词《打井赞》等。汇演结束后,部分节目和演员参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群众业余文艺汇演。
1973年7月,阿拉善左旗群众业余文艺汇演在巴彦浩特举行,共有7个代表队参加。一区代表队的小话剧《选派代表慰问亲人解放军》和巴彦树贵农林场代表队的表演唱《俩老汉看儿子》表演效果最佳。部分演员和优秀节目,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群众业余调演。
1974年7月,阿拉善左旗业余文艺代表队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业余文艺汇演。阿拉善左旗歌舞剧《团结河上》,表演唱《咱草原五朵向阳花》,二重唱《公社放驼员》,相声《乌兰素海》等获优秀节目。大部分创作节目在自治区一级刊物上发表,录音节目通过有钱、无线广播在全自治区播放。
1975年6月,阿拉善右旗业余曲艺代表队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曲艺调演,汇演节目有《好来宝》《蒙语说书》《阿拉善说唱》《快板剧》等。其中,阿拉善说书《雏鹰展翅》,参加全国曲艺调演。
1976年8月,阿拉善左旗举办第二届群众业余文艺汇演,7个苏木,175人参加演出,演出16场节目。节目形式有话剧、歌剧、舞蹈、快板、独唱、好来宝等。
1982年5月,阿拉善盟首届文艺会演在巴彦浩特举行,阿拉善左旗业余文艺代表队和阿拉善盟武警业余文艺代表队参加汇演。业余文艺代表队的相声《方言论唱》获一等创作奖,二重唱《放驼员》获二等创作奖,歌舞《团结河上》获优秀表演奖。阿拉善左旗代表队被评为业余文化活动优秀单位。
1986年9月15—21日,为纪念阿拉善旗开发建设300周年,阿拉善左旗举办为期一周的苏木镇文化站文艺汇演。巴彦木仁、吉兰泰、呼鲁斯太、嘉尔嘎勒赛汉、豪斯布尔都、古拉本敖包、巴润别立、木仁高勒等8个苏木镇文化站代表队参加演出。演员约160人,演出9场100余个节目,创作节目在60%以上。汇演中,36个节目获奖,巴彦木仁、吉兰泰、呼鲁斯太被评为优秀演出单位。哑剧小品《模范丈夫》、表演唱《光荣榜前喜事多》、舞蹈《采蘑菇》《采煤工人》等节目获得观众好评。
1988年5月1日,阿拉善左旗举办巴镇地区首届职工文艺汇演。参加演出的有工交、二轻、财贸、卫生、教育等5个系统的代表队,演出节目10场,创作节目50%以上。其中表演唱《工交英雄赞》、小品《打针》、歌舞《两地书一母子情》、歌舞《蒙古人》、表演唱《老两口逛联营》获得好评。汇演在巴镇地区影响广泛,推动职工业余文化活动的开展。
城镇文化活动 巴彦浩特和达来呼布是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的两个城镇群众文化中心。在城镇,阿拉善蒙古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形式主要是演唱民歌,举办那达慕和庙会。汉族传入的有秦腔、眉户、山西梆子、皮影、土电影、民间社火等多种文化形式,也有剧社等文化团体。
进入20世纪80年代,阿拉善盟城镇建设发展迅速。盟内有巴彦浩特、达来呼布、额肯呼都格、吉兰泰、呼鲁斯太、古拉本敖包、巴润别立等7个集镇,群众文化在这些集镇形成基本格局,并逐步完善。以集镇文化为中心,呈辐射状,将文化扩展至附近牧区。
自1983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宣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城市、厂矿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印发后,各地先后成立城镇文化工作委员会。把群众文化同“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单位”“五好家庭”活动,同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法制宣传、计划生育,科学普及等中心工作紧密配合,产生良好的效果。有关部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开展书报阅览、电影、电视宣传、讲演会、展览、游艺、智力竞赛、体育比赛、业余文艺会演等文化活动,加速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丰富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牧区群众文化活动阿拉善盟交通不便,15万人口散居于约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牧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演唱民歌,常在重大聚会、婚嫁寿诞、节日等群众集会时即席演唱,以歌声抒发感情、赞美家乡、歌唱生活;另一种是具有民族传统的“那达慕”、庙会、敖包会等文化形式。1950年后,专业文艺团体经常到牧区巡回演出,电影放影队到苏木嘎查、畜群点流动放电影,留声机、收音机等也进入牧人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木文化站的建立使牧区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活跃,一部分苏木文化站,除拥有一般文化体育娱乐器材之外,还增加录相机、电视机、文化车等宣传工具。文化站阵地活动与流动活动相结合,家庭“那达慕”和文化联系户等新生事物相继出现,牧民集资兴办文化室的创举也在牧区兴起。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3个嘎查文化室全部是牧民捐款、捐畜兴办起来的。牧区群众文化一般采取牧闲集中、牧忙分散的方法。每逢节假日举办丰富多彩、牧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宣传;帮助牧民脱贫致富,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讲座;开展各种无偿与有偿服务,修理家用电器,为牧民排忧解难。
文艺会演 阿拉善群众业余文艺汇演可分为两类:一类在盟、旗所在地举办的各类群众业余文艺汇演;另一类是盟、旗代表队参加各级各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文艺汇演。
1956年8月,巴彦浩特举办第一届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群众业余文艺汇演。阿拉善旗和磴口县代表队参加演出,磴口代表队以表演“二人台”为主,阿拉善旗代表队表演民族歌舞,演出小戏《打猪草》。
1959年,第二届群众业余文艺汇演在陕坝镇举办。阿拉善旗代表队参加演出。节目以民族歌舞为主,宗别立苏木一小学教师编排的《骆驼舞》汇演获奖。
1961年初春,阿拉善旗业余文艺代表队到三盛公参加巴彦淖尔盟群众业余汇演。阿拉善旗代表队由小学代表队、中学代表队、老年人代表队组成。演出节目有话剧《台湾人民的心愿》,群众快板《夸公社》,新编小戏曲《打猪草》,各类演唱及民族歌舞等。汇演结束后,部分业余演员被选拔为巴彦淖尔盟歌舞团专业演员。
1965年12月,阿拉善左旗代表队参加巴彦淖尔盟群众业余文艺汇演。汇演节目以自编为主,主要自编节目有:小歌剧《流动书箱》;舞蹈《打草抗旱》《地毯工人舞》;对口词《打井赞》等。汇演结束后,部分节目和演员参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群众业余文艺汇演。
1973年7月,阿拉善左旗群众业余文艺汇演在巴彦浩特举行,共有7个代表队参加。一区代表队的小话剧《选派代表慰问亲人解放军》和巴彦树贵农林场代表队的表演唱《俩老汉看儿子》表演效果最佳。部分演员和优秀节目,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群众业余调演。
1974年7月,阿拉善左旗业余文艺代表队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业余文艺汇演。阿拉善左旗歌舞剧《团结河上》,表演唱《咱草原五朵向阳花》,二重唱《公社放驼员》,相声《乌兰素海》等获优秀节目。大部分创作节目在自治区一级刊物上发表,录音节目通过有钱、无线广播在全自治区播放。
1975年6月,阿拉善右旗业余曲艺代表队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曲艺调演,汇演节目有《好来宝》《蒙语说书》《阿拉善说唱》《快板剧》等。其中,阿拉善说书《雏鹰展翅》,参加全国曲艺调演。
1976年8月,阿拉善左旗举办第二届群众业余文艺汇演,7个苏木,175人参加演出,演出16场节目。节目形式有话剧、歌剧、舞蹈、快板、独唱、好来宝等。
1982年5月,阿拉善盟首届文艺会演在巴彦浩特举行,阿拉善左旗业余文艺代表队和阿拉善盟武警业余文艺代表队参加汇演。业余文艺代表队的相声《方言论唱》获一等创作奖,二重唱《放驼员》获二等创作奖,歌舞《团结河上》获优秀表演奖。阿拉善左旗代表队被评为业余文化活动优秀单位。
1986年9月15—21日,为纪念阿拉善旗开发建设300周年,阿拉善左旗举办为期一周的苏木镇文化站文艺汇演。巴彦木仁、吉兰泰、呼鲁斯太、嘉尔嘎勒赛汉、豪斯布尔都、古拉本敖包、巴润别立、木仁高勒等8个苏木镇文化站代表队参加演出。演员约160人,演出9场100余个节目,创作节目在60%以上。汇演中,36个节目获奖,巴彦木仁、吉兰泰、呼鲁斯太被评为优秀演出单位。哑剧小品《模范丈夫》、表演唱《光荣榜前喜事多》、舞蹈《采蘑菇》《采煤工人》等节目获得观众好评。
1988年5月1日,阿拉善左旗举办巴镇地区首届职工文艺汇演。参加演出的有工交、二轻、财贸、卫生、教育等5个系统的代表队,演出节目10场,创作节目50%以上。其中表演唱《工交英雄赞》、小品《打针》、歌舞《两地书一母子情》、歌舞《蒙古人》、表演唱《老两口逛联营》获得好评。汇演在巴镇地区影响广泛,推动职工业余文化活动的开展。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