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自治旗是中国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是鄂温克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大兴安岭西侧、呼伦贝尔大草原东南部,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在-2.4~2.2℃之间,自治旗以鄂温克族为主体,由蒙古、汉、达斡尔等20余个民族组成,总人口14.95万。鄂温克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鄂温克族人口30505人,其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26201人。200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鄂温克族人口为29589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陈巴尔虎旗、扎兰屯市和根河市。
“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或“住在山南坡的人们”。鄂温克人把大兴安岭一带的大山林,包括外兴安岭至阿玛扎尔河、勒拿河等地域,统称“额格都乌日”或“额格登”(鄂温克语“大山”之意),住在这个广大山林中的鄂温克人,历来自称鄂温克。从这个自称来看,鄂温克族是山居民族、森林民族。
鄂温克人住桦树皮搭盖的“撮罗子”,穿兽皮,以狩猎、捕鱼和饲养驯鹿为生,历史上长期处于氏族家长制社会阶段。鄂温克人的古代部族可能包括在上古至秦汉时期的“肃慎”、隋唐时期的“黑水靺鞨”、元代的“林木中百姓”、明代的“北山野人”等部落集团中。明末清初,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一带的鄂温克人、达斡尔人和鄂伦春人,形成一个很大的部落集团,被称为“索伦”部。17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索伦部被清军击败后,大部分人被编入军役沦为奴隶;一部分人被清政府内迁流放到齐齐哈尔一带,编为八个“牛录”。“牛录”原为满语“大箭”之意,后来固定为清朝在本民族中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基层军政组织“佐”的名称,称为牛录“索伦”。后来沙俄东侵,留在黑龙江北的部分鄂温克人被迫内迁至大兴安岭东麓嫩江各支流一带居住,清政府将他们编为“布特哈”(满语“打牲”“虞猎”之意)打牲部,其中一部分于清雍正十年(1732)从雅鲁河、阿伦河移驻呼伦贝尔草原戍边。另外还有在俄国(今俄罗斯)居住的一部分鄂温克人迁入额尔古纳河流域。由于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造成居住地区分散,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的鄂温克人,现在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猎业,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上述鄂温克人被称为“索伦”人;生活在大兴安岭西北坡根河市的鄂温克人于17世纪时从勒拿河迁来,现仍饲养驯鹿和从事狩猎生产,因以前与雅库特民族为邻,所以曾被称为“雅库特”人;陈巴尔虎的鄂温克人于民国6年(1918)从额尔古纳河北岸迁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被称为“通古斯”人。
清代,称鄂温克为“索伦”部。称使鹿的鄂温克为“喀木尼堪”(索伦别部)。这是鄂温克族的较正式的一个族称(他称)。“索伦”,满语意为“先锋”,又有“自(河)上边招来的人”之说。又按部落居住地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分别称为索伦别部、使马部、使鹿部。与布利亚特为邻的鄂温克人称为“通古斯”;对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沿岸的鄂温克人称为“雅库特”(这部分鄂温克人原曾居住在勒拿河流域,同突厥语族的雅库特人为邻,所以被误称为“雅库特”)。被称为“索伦”或“打牲索伦”的这部分人数最多,占总数的85%以上,分布区域广大,现多居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和浩特市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市、嫩江县等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有少量居住。被称为“通古斯”的人数较少,居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锡尼河流域和陈巴尔虎旗莫日格勒河一带。被称为“雅库特”或称为“使鹿部”,居住于额尔古纳河右岸(后移居敖鲁古雅),人数最少。这三部本是一个民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只是方言上有些区别,生产上有畜牧业、农业、半农半牧、猎业的区别。“索伦”这个称呼,最早包括达斡尔、锡伯、鄂伦春等族,后来专称鄂温克人。
20世纪50年代,三部分鄂温克族人都有恢复本民族固有称谓的意愿。1954年,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普查会议上,鄂温克族代表共同提议统一鄂温克族名称,以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也利于实现民族内部的团结和统一。1957年,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人民委员会根据鄂温克族人民的愿望,恢复、统一民族名称的要求和历史现状召集民族代表召开座谈会,专门研究讨论鄂温克族族称问题,决定将“索伦”“雅库特”“通古斯”等名称统一改称为鄂温克族,并上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备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于1958年3月5日发出通知,同意将“索伦”“雅库特”“通古斯”等名称统一改称为鄂温克族。至此,结束鄂温克民族被分别称为3个不同民族的历史,实现民族统一的愿望,恢复固有的民族称谓。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在牧区通用蒙古文,在农区通用汉文。历史上曾使用过满文。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北语支(鄂温克语支)。鄂温克语有18个辅音,9个元音。分长元音短元音。元音和谐体比较完整,基本语序为主语在前,宾语在后,谓语动词在宾语之后。体词有数、格、领属等语法范畴。80%以上的词为多音节,表示狩猎、畜牧、地貌、植物等方面的词汇较多。另外在萨满教中仍保留着许多古老词汇。
鄂温克语作为鄂温克人的主要交际工具和一种文化,至今还十分完整地保存着。由于居住分散,形成布特哈(包括海拉尔地区)、莫日格勒和额尔古纳等三大方言区。
布特哈方言区(又称辉河或海拉尔方言),分布在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市、嫩江县等地。这部分鄂温克人也可以称为布特哈(原索伦)地区鄂温克族,说此方言的人口占使用鄂温克语人口的80~90%。
莫尔格勒(陈巴尔虎)方言:分布在呼伦贝尔市的陈巴尔虎旗。
额尔古纳(敖鲁古雅)方言:分布在呼伦贝尔市的额尔古纳左旗(今根河市)。这3种方言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语音方面的差异比较突出,王要表现在辅音上。
词汇方面的差异,大部分固有词在3个方言里都是相同的,但有的词在意义上略有不同。例如:“山”在布特哈方言、额尔古纳方言为urэ,但在莫尔格勒方言为rn;而此词的本义是“上面”。另外,额尔古纳方言、莫尔格勒方言有较多的俄语借词。在莫尔格勒方言中还有一些蒙古语和达斡尔语的借词。布特哈方言里有关农业、林业、牧业方面的词语比较丰富;莫尔格勒方言里有关牧业、林业方面的词语比较丰富;额尔古纳(敖鲁古雅)方言里狩猎业和林业的词语比较多。讲布特哈方言的鄂温克人与讲莫尔格勒方言的鄂温克人完全可以直接交流,而他们与讲额尔古纳(敖鲁古雅)方言的鄂温克人交流时却非常困难,因为彼此的方言差别较大。
语法方面的差异,要比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小。如莫尔格勒和额尔古纳方言有第三人称代词,布特哈方言没有。莫尔格勒、额尔古纳方言的动词使用流动态的附加成分与布特哈方言不同。
从鄂温克语的使用情况来看,牧区和猎区鄂温克族内部普遍以鄂温克语作为交流工具,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多使用汉语、蒙古语和达斡尔语。生活在城镇的老一代鄂温克人大多会说本民族语言,而他们的后代大多数已不会说鄂温克语,以汉语作为交流工具。在农区的鄂温克人则鄂温克语和汉语、达斡尔语并用。
鄂温克语的调查研究工作,远在18世纪初就开始了。首次对鄂温克语进行田野调查的人是德国的民族学者G·威森(WETION·G)先生。他的成果有《鄂温克语词汇笔记原稿》(1705年、威斯巴登)。其后,于19世纪50年代前后,欧洲的个别传教士以及民族学家,也到鄂温克族生活区开展过田野调查,并收集或记录过有一定数量和学术价值的鄂温克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资料。其中,包括俄国语言学家阿里克桑德尔(M.ALEXANDER CASTRéN’S)于1856年撰写的《通古斯诸语语法教科书》,以及伊瓦诺夫斯基(A.O.IVAN OVSKI)于1894年撰写的《索伦语与达斡尔语》之薄册子等。可以说,这些成果的完成,向世人展示了鄂温克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结构特征。到20世纪初,俄罗斯的著名阿尔泰语言学家波普(H.H.POPPE),把对索伦语进行田野调查的资料整理成142页的俄文版《索伦语调查资料》之稿,并于1931年在俄罗斯的列宁格勒正式出版。
20世纪40年代以后至80年代初期的约40余年时间里,国外对于鄂温克语的研究成绩不太明显。似乎没有什么专家到鄂温克人居住地区,对鄂温克语作田野调查或开展实地研究工作。不过,值得提出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的有关大学或研究机构,先后培养像林赛(美国)、格林伯尔(美国)、津曲敏郎(日本)、风间伸次郎(日本)、金周源(韩国)、杨虎嫩(芬兰)等从事鄂温克研究的高级人才。正是这些后起之秀,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于鄂温克语研究事业做出相当重要的学术成绩。从此往后的20余年的时间里,他们多次到鄂温克人的生活区,对于鄂温克语以及各方言土语作了较全面、较系统的田野调查,收集大量的鄂温克语语音、词汇、语法、方言土语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一些成果被陆续公开发表和出版。
中国的鄂温克语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科学院民族语言研究所组织以胡增益为首的田野调查组,到鄂温克族生活的广阔草原牧区、林区和农区进行第一次大调查,从而获得十分丰厚的第一手语言资料。但是,对其资料的整理和学术研究工作,一直拖延到20世纪70年末。也就是说,中国的鄂温克语研究事业,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才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并取得令人鼓舞的学术发展和进步,还陆续发表和出版一些科研成果。其中,包括有贺兴格等编写的《鄂温克语词汇》(1983年、民族出版社、蒙古文版)、胡增益等撰写的《鄂温克语简志》(1986年、民族出版社)、朝克等撰写的《索伦鄂温克语基本例文集》(1991年、北海道大学、日文)、朝克先后撰写出版的《鄂温克语基础语汇》(1991年、东京外国语大学、日文)、《鄂温克语研究》(1995年、民族出版社)、《鄂温克语三大方言对照基础语汇集》(1995年、日本小樽商科大学、日文)、道尔吉编写的《鄂温克语汉语词典》(1998年、民族出版社)、涂吉昌等编写的《鄂温克语汉语对照词汇》(1999年、黑龙江鄂温克研究会)、朝克撰写的《鄂温克语形态语音论及语法形态论》(2003年、东京外国语大学、日文)、朝克等编写的《基础鄂温克语》(2005年、东京大学书林、日文)等。另外,还公开发表了,对于鄂温克语语音、词汇、语法、方言、语言文字使用、语言接触、地名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以及语言比较和对比研究方面的上百篇学术论文。所有这些,为鄂温克语研究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十分雄厚而理想的资料基础和理论基础。
鄂温克族主要居住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苏木、额尔古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巴彦鄂温克族乡和杜拉尔鄂温克族乡、阿荣旗查巴旗鄂温克族乡、扎兰屯市萨马街鄂温克族乡等地。另外,也有一部人居住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讷河县、嫩江县以及新疆伊犁地区等地。境外的鄂温克族,主要生活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等。中国国内的鄂温克语没有文字,俄罗斯的鄂温克语有用斯拉夫字母创制的文字。中国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但生活在农区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生产。同时,有200余人口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在山林里以饲养驯鹿谋生。鄂温克人有着传统而十分丰富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世界,以万物有灵论为核心的萨满信仰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鄂温克族人口,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为32600人,其中约有21300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占总人口的66%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方民族语言研究室主任朝克研究员在2003年对鄂温克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的基本数据如下表:
除此之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地区等地还约有60~70名鄂温克人,但他们几乎失去使用母语的功能。中国的鄂温克族,就像在上面的表格里所记述的那样,在不同的生活地域、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社会语言条件下,不同程度地使用着母语。但是,作为一个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能够用一定人口比例较理想地使用到今天确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鄂温克族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尤其是中老年人基本上都用本民族语进行交流,青少年之间也说本民族语,但绝大多数鄂温克族兼通汉语、蒙古语、达斡尔语、鄂伦春语等民族语。可以说,直到现在,中国的鄂温克语被保存得相当完美和理想,使用率也比较高。不过,就像在上面提到的那样,由于鄂温克族常年与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蒙古族、汉族杂居或共同生产生活,使他们在社会活动和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这些民族语言。所以,在现代鄂温克人当中,懂三至四种民族语的人有很多,甚至有的鄂温克人掌握五种以上民族语,经常在不同的民族语言环境里使用不同民族语,从而达到最理想、最有效的语言交流之目的。由于中国境内的鄂温克人没有本民族文字,所以适龄儿童都到蒙古文授课学校或汉文授课学校,通过蒙古文或汉文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参加工作的鄂温克人,在工作中使用的也都是蒙古文或汉文。城镇或农区鄂温克人开会或集会时用的基本上是汉文或蒙古文,但有时也用本民族语或用达斡尔语等,对于那些不懂汉文或蒙古文的鄂温克人进行解释或说明。牧区的鄂温克人开会时主要使用蒙古文资料或蒙古文会议文件。20世纪80年代以后,鄂温克族居住地的政府部门下大力气抓了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使鄂温克人的文化知识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已经普及中小学义务教育,使他们的入学率和升学率不断得到提高和巩固,甚至是上大学的概率也得到明显提高。鄂温克族全民的文化知识的不断提高,以及不断上升的大学入学率、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入学率,使鄂温克人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包括对于本民族语的热爱、保护以及使用意识等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进而有力地推动着鄂温克语研究向着深度和广度发展、使鄂温克语研究事业不断走向成熟和理论化。完全可以说,现在中国的鄂温克语研究事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科学轨道。
鄂温克族自治旗是中国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是鄂温克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大兴安岭西侧、呼伦贝尔大草原东南部,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在-2.4~2.2℃之间,自治旗以鄂温克族为主体,由蒙古、汉、达斡尔等20余个民族组成,总人口14.95万。鄂温克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鄂温克族人口30505人,其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26201人。200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鄂温克族人口为29589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陈巴尔虎旗、扎兰屯市和根河市。
“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或“住在山南坡的人们”。鄂温克人把大兴安岭一带的大山林,包括外兴安岭至阿玛扎尔河、勒拿河等地域,统称“额格都乌日”或“额格登”(鄂温克语“大山”之意),住在这个广大山林中的鄂温克人,历来自称鄂温克。从这个自称来看,鄂温克族是山居民族、森林民族。
鄂温克人住桦树皮搭盖的“撮罗子”,穿兽皮,以狩猎、捕鱼和饲养驯鹿为生,历史上长期处于氏族家长制社会阶段。鄂温克人的古代部族可能包括在上古至秦汉时期的“肃慎”、隋唐时期的“黑水靺鞨”、元代的“林木中百姓”、明代的“北山野人”等部落集团中。明末清初,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一带的鄂温克人、达斡尔人和鄂伦春人,形成一个很大的部落集团,被称为“索伦”部。17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索伦部被清军击败后,大部分人被编入军役沦为奴隶;一部分人被清政府内迁流放到齐齐哈尔一带,编为八个“牛录”。“牛录”原为满语“大箭”之意,后来固定为清朝在本民族中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基层军政组织“佐”的名称,称为牛录“索伦”。后来沙俄东侵,留在黑龙江北的部分鄂温克人被迫内迁至大兴安岭东麓嫩江各支流一带居住,清政府将他们编为“布特哈”(满语“打牲”“虞猎”之意)打牲部,其中一部分于清雍正十年(1732)从雅鲁河、阿伦河移驻呼伦贝尔草原戍边。另外还有在俄国(今俄罗斯)居住的一部分鄂温克人迁入额尔古纳河流域。由于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造成居住地区分散,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的鄂温克人,现在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猎业,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上述鄂温克人被称为“索伦”人;生活在大兴安岭西北坡根河市的鄂温克人于17世纪时从勒拿河迁来,现仍饲养驯鹿和从事狩猎生产,因以前与雅库特民族为邻,所以曾被称为“雅库特”人;陈巴尔虎的鄂温克人于民国6年(1918)从额尔古纳河北岸迁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被称为“通古斯”人。
清代,称鄂温克为“索伦”部。称使鹿的鄂温克为“喀木尼堪”(索伦别部)。这是鄂温克族的较正式的一个族称(他称)。“索伦”,满语意为“先锋”,又有“自(河)上边招来的人”之说。又按部落居住地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分别称为索伦别部、使马部、使鹿部。与布利亚特为邻的鄂温克人称为“通古斯”;对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沿岸的鄂温克人称为“雅库特”(这部分鄂温克人原曾居住在勒拿河流域,同突厥语族的雅库特人为邻,所以被误称为“雅库特”)。被称为“索伦”或“打牲索伦”的这部分人数最多,占总数的85%以上,分布区域广大,现多居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和浩特市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市、嫩江县等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有少量居住。被称为“通古斯”的人数较少,居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锡尼河流域和陈巴尔虎旗莫日格勒河一带。被称为“雅库特”或称为“使鹿部”,居住于额尔古纳河右岸(后移居敖鲁古雅),人数最少。这三部本是一个民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只是方言上有些区别,生产上有畜牧业、农业、半农半牧、猎业的区别。“索伦”这个称呼,最早包括达斡尔、锡伯、鄂伦春等族,后来专称鄂温克人。
20世纪50年代,三部分鄂温克族人都有恢复本民族固有称谓的意愿。1954年,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普查会议上,鄂温克族代表共同提议统一鄂温克族名称,以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也利于实现民族内部的团结和统一。1957年,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人民委员会根据鄂温克族人民的愿望,恢复、统一民族名称的要求和历史现状召集民族代表召开座谈会,专门研究讨论鄂温克族族称问题,决定将“索伦”“雅库特”“通古斯”等名称统一改称为鄂温克族,并上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备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于1958年3月5日发出通知,同意将“索伦”“雅库特”“通古斯”等名称统一改称为鄂温克族。至此,结束鄂温克民族被分别称为3个不同民族的历史,实现民族统一的愿望,恢复固有的民族称谓。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在牧区通用蒙古文,在农区通用汉文。历史上曾使用过满文。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北语支(鄂温克语支)。鄂温克语有18个辅音,9个元音。分长元音短元音。元音和谐体比较完整,基本语序为主语在前,宾语在后,谓语动词在宾语之后。体词有数、格、领属等语法范畴。80%以上的词为多音节,表示狩猎、畜牧、地貌、植物等方面的词汇较多。另外在萨满教中仍保留着许多古老词汇。
鄂温克语作为鄂温克人的主要交际工具和一种文化,至今还十分完整地保存着。由于居住分散,形成布特哈(包括海拉尔地区)、莫日格勒和额尔古纳等三大方言区。
布特哈方言区(又称辉河或海拉尔方言),分布在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市、嫩江县等地。这部分鄂温克人也可以称为布特哈(原索伦)地区鄂温克族,说此方言的人口占使用鄂温克语人口的80~90%。
莫尔格勒(陈巴尔虎)方言:分布在呼伦贝尔市的陈巴尔虎旗。
额尔古纳(敖鲁古雅)方言:分布在呼伦贝尔市的额尔古纳左旗(今根河市)。这3种方言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语音方面的差异比较突出,王要表现在辅音上。
词汇方面的差异,大部分固有词在3个方言里都是相同的,但有的词在意义上略有不同。例如:“山”在布特哈方言、额尔古纳方言为urэ,但在莫尔格勒方言为rn;而此词的本义是“上面”。另外,额尔古纳方言、莫尔格勒方言有较多的俄语借词。在莫尔格勒方言中还有一些蒙古语和达斡尔语的借词。布特哈方言里有关农业、林业、牧业方面的词语比较丰富;莫尔格勒方言里有关牧业、林业方面的词语比较丰富;额尔古纳(敖鲁古雅)方言里狩猎业和林业的词语比较多。讲布特哈方言的鄂温克人与讲莫尔格勒方言的鄂温克人完全可以直接交流,而他们与讲额尔古纳(敖鲁古雅)方言的鄂温克人交流时却非常困难,因为彼此的方言差别较大。
语法方面的差异,要比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小。如莫尔格勒和额尔古纳方言有第三人称代词,布特哈方言没有。莫尔格勒、额尔古纳方言的动词使用流动态的附加成分与布特哈方言不同。
从鄂温克语的使用情况来看,牧区和猎区鄂温克族内部普遍以鄂温克语作为交流工具,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多使用汉语、蒙古语和达斡尔语。生活在城镇的老一代鄂温克人大多会说本民族语言,而他们的后代大多数已不会说鄂温克语,以汉语作为交流工具。在农区的鄂温克人则鄂温克语和汉语、达斡尔语并用。
鄂温克语的调查研究工作,远在18世纪初就开始了。首次对鄂温克语进行田野调查的人是德国的民族学者G·威森(WETION·G)先生。他的成果有《鄂温克语词汇笔记原稿》(1705年、威斯巴登)。其后,于19世纪50年代前后,欧洲的个别传教士以及民族学家,也到鄂温克族生活区开展过田野调查,并收集或记录过有一定数量和学术价值的鄂温克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资料。其中,包括俄国语言学家阿里克桑德尔(M.ALEXANDER CASTRéN’S)于1856年撰写的《通古斯诸语语法教科书》,以及伊瓦诺夫斯基(A.O.IVAN OVSKI)于1894年撰写的《索伦语与达斡尔语》之薄册子等。可以说,这些成果的完成,向世人展示了鄂温克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结构特征。到20世纪初,俄罗斯的著名阿尔泰语言学家波普(H.H.POPPE),把对索伦语进行田野调查的资料整理成142页的俄文版《索伦语调查资料》之稿,并于1931年在俄罗斯的列宁格勒正式出版。
20世纪40年代以后至80年代初期的约40余年时间里,国外对于鄂温克语的研究成绩不太明显。似乎没有什么专家到鄂温克人居住地区,对鄂温克语作田野调查或开展实地研究工作。不过,值得提出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的有关大学或研究机构,先后培养像林赛(美国)、格林伯尔(美国)、津曲敏郎(日本)、风间伸次郎(日本)、金周源(韩国)、杨虎嫩(芬兰)等从事鄂温克研究的高级人才。正是这些后起之秀,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于鄂温克语研究事业做出相当重要的学术成绩。从此往后的20余年的时间里,他们多次到鄂温克人的生活区,对于鄂温克语以及各方言土语作了较全面、较系统的田野调查,收集大量的鄂温克语语音、词汇、语法、方言土语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一些成果被陆续公开发表和出版。
中国的鄂温克语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科学院民族语言研究所组织以胡增益为首的田野调查组,到鄂温克族生活的广阔草原牧区、林区和农区进行第一次大调查,从而获得十分丰厚的第一手语言资料。但是,对其资料的整理和学术研究工作,一直拖延到20世纪70年末。也就是说,中国的鄂温克语研究事业,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才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并取得令人鼓舞的学术发展和进步,还陆续发表和出版一些科研成果。其中,包括有贺兴格等编写的《鄂温克语词汇》(1983年、民族出版社、蒙古文版)、胡增益等撰写的《鄂温克语简志》(1986年、民族出版社)、朝克等撰写的《索伦鄂温克语基本例文集》(1991年、北海道大学、日文)、朝克先后撰写出版的《鄂温克语基础语汇》(1991年、东京外国语大学、日文)、《鄂温克语研究》(1995年、民族出版社)、《鄂温克语三大方言对照基础语汇集》(1995年、日本小樽商科大学、日文)、道尔吉编写的《鄂温克语汉语词典》(1998年、民族出版社)、涂吉昌等编写的《鄂温克语汉语对照词汇》(1999年、黑龙江鄂温克研究会)、朝克撰写的《鄂温克语形态语音论及语法形态论》(2003年、东京外国语大学、日文)、朝克等编写的《基础鄂温克语》(2005年、东京大学书林、日文)等。另外,还公开发表了,对于鄂温克语语音、词汇、语法、方言、语言文字使用、语言接触、地名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以及语言比较和对比研究方面的上百篇学术论文。所有这些,为鄂温克语研究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十分雄厚而理想的资料基础和理论基础。
鄂温克族主要居住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苏木、额尔古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巴彦鄂温克族乡和杜拉尔鄂温克族乡、阿荣旗查巴旗鄂温克族乡、扎兰屯市萨马街鄂温克族乡等地。另外,也有一部人居住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讷河县、嫩江县以及新疆伊犁地区等地。境外的鄂温克族,主要生活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等。中国国内的鄂温克语没有文字,俄罗斯的鄂温克语有用斯拉夫字母创制的文字。中国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但生活在农区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生产。同时,有200余人口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在山林里以饲养驯鹿谋生。鄂温克人有着传统而十分丰富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世界,以万物有灵论为核心的萨满信仰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鄂温克族人口,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为32600人,其中约有21300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占总人口的66%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方民族语言研究室主任朝克研究员在2003年对鄂温克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的基本数据如下表:
除此之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地区等地还约有60~70名鄂温克人,但他们几乎失去使用母语的功能。中国的鄂温克族,就像在上面的表格里所记述的那样,在不同的生活地域、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社会语言条件下,不同程度地使用着母语。但是,作为一个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能够用一定人口比例较理想地使用到今天确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鄂温克族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尤其是中老年人基本上都用本民族语进行交流,青少年之间也说本民族语,但绝大多数鄂温克族兼通汉语、蒙古语、达斡尔语、鄂伦春语等民族语。可以说,直到现在,中国的鄂温克语被保存得相当完美和理想,使用率也比较高。不过,就像在上面提到的那样,由于鄂温克族常年与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蒙古族、汉族杂居或共同生产生活,使他们在社会活动和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这些民族语言。所以,在现代鄂温克人当中,懂三至四种民族语的人有很多,甚至有的鄂温克人掌握五种以上民族语,经常在不同的民族语言环境里使用不同民族语,从而达到最理想、最有效的语言交流之目的。由于中国境内的鄂温克人没有本民族文字,所以适龄儿童都到蒙古文授课学校或汉文授课学校,通过蒙古文或汉文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参加工作的鄂温克人,在工作中使用的也都是蒙古文或汉文。城镇或农区鄂温克人开会或集会时用的基本上是汉文或蒙古文,但有时也用本民族语或用达斡尔语等,对于那些不懂汉文或蒙古文的鄂温克人进行解释或说明。牧区的鄂温克人开会时主要使用蒙古文资料或蒙古文会议文件。20世纪80年代以后,鄂温克族居住地的政府部门下大力气抓了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使鄂温克人的文化知识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已经普及中小学义务教育,使他们的入学率和升学率不断得到提高和巩固,甚至是上大学的概率也得到明显提高。鄂温克族全民的文化知识的不断提高,以及不断上升的大学入学率、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入学率,使鄂温克人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包括对于本民族语的热爱、保护以及使用意识等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进而有力地推动着鄂温克语研究向着深度和广度发展、使鄂温克语研究事业不断走向成熟和理论化。完全可以说,现在中国的鄂温克语研究事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科学轨道。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