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克,蒙古语音译,意为摔跤。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男儿三项竞技之一。搏克是蒙古男子比试力量、技巧与智慧的体育娱乐活动。关于搏克最早纪录起源于匈奴时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技巧和引人注目的蒙古搏克文化。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红格尔苏木境内就有一幅表现搏克题材的岩画,为铁器时代作品。此外,陕西西安市客省庄遗址140号墓所发现的二人角斗纹饰牌亦是一例。牌饰正中饰有二人角斗图案:二人披发赤肩,下着紧腿裤,相互搂抱作相扑状,左右各有一匹马,马有鞍辔,马头上方各有一棵大树,二人头上还有一只鸟,表现了游牧人骑马在野外悠闲自得进行摔跤游戏。13世纪时,搏克盛行于北方草原,不仅对蒙古人强身健体起到关键性作用,而且与蒙古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也有着密切关联。搏克不仅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也是一项颇受大众所喜爱的文体娱乐活动。以往搏克多在祭祀敖包等民众集会时进行,到近代成为了那达慕大会的主要内容。
蒙古搏克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也不受地区、年龄、体重的限制。参加的人数不限,但必须是8乘以2的幂次。如:8、16、32、64、128、256、512、1024、2048等。2004年,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2048搏克大赛”中,就有2048个搏克选手参赛。搏克比赛采取单淘汰法,一跤定胜负。此外,搏克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许抱腿。蒙古搏克手将他们的训练同日常生活劳动和坚强意志的磨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博克赛中体现了多种文化因素,赛手穿着的服饰上身坚固、下身宽大,象征着朝气蓬勃与吉祥如意;蒙古搏克的出场音乐《邀跤歌》具有蒙古长调的特点,体现了豪放与气势;入场时似雄鹰飞翔般的热身动作具有蒙古舞蹈的特点,表现了雄浑与气魄;景嘎是蒙古搏克获胜的标志。在多场摔跤中取得名次的选手举行佩带景嘎、封号等仪式。据说,最早是一位活佛亲手把撕开的绸布条挂在优胜者的颈后,这便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沿袭至今。景嘎上的彩带越多,表明获胜的次数也越多。并且在老搏克手退役的仪式上将景嘎传给具有潜力的新搏克手。搏克的服饰由昭达格(摔跤衣)、浩日枚布其(摔跤裙)、套胡(大套裤)、阪吉勒(摔跤裤)、古图勒(蒙古靴子)等组成。
博克赛正式进行时,先由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安排比赛对手,并负责裁判。在选手上场前,扎苏尔(指导)要向观众介绍自己的选手(同时在比赛中也可以入场地作现场指导)。之后专门的歌手站在场边高唱《布赫音·乌日拉嘎》——即《邀跤歌》。歌毕,搏克选手们便跳着狮子舞步或鹰舞步入场,在裁判的指令下双方展开激烈交锋,使对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被认为取胜。搏克手们在比赛中运用的技巧可分为十八种基本摔法、三十六技、七十二巧,即:阿其呼(大别绊)、甘吉格拉(跳勾)、朝赫亚(横打)、德格勒呼(勾子)、摩斯黑雅(扭拽)、努古斯拉呼(搂要后压)、额布德格·努古拉呼(骑腿)、额勒古格(拉)、赫西格(踩拽)、哈西胡(挡腿)等。
蒙古族非常重视博克比赛的获胜者的奖品。大型比赛为前32名,中型比赛为前16名,小型比赛则为前8名或前4名获胜者颁发奖品。奖品根据比赛规模而定,多为牛、羊、马、驼等畜类和绸缎、毛毯、砖茶等生活用品。一般来说,第一名可获得配有马鞍的马、哈达、砖茶等奖品,第二名开始逐次递减。据罗布桑却丹的《蒙古风俗鉴》记载,搏克比赛中最高的奖赏是用九九八十一个白色的奖品奖励第一名,其中还要有一峰配有银制鼻勒的白骆驼。
搏克,蒙古语音译,意为摔跤。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男儿三项竞技之一。搏克是蒙古男子比试力量、技巧与智慧的体育娱乐活动。关于搏克最早纪录起源于匈奴时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技巧和引人注目的蒙古搏克文化。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红格尔苏木境内就有一幅表现搏克题材的岩画,为铁器时代作品。此外,陕西西安市客省庄遗址140号墓所发现的二人角斗纹饰牌亦是一例。牌饰正中饰有二人角斗图案:二人披发赤肩,下着紧腿裤,相互搂抱作相扑状,左右各有一匹马,马有鞍辔,马头上方各有一棵大树,二人头上还有一只鸟,表现了游牧人骑马在野外悠闲自得进行摔跤游戏。13世纪时,搏克盛行于北方草原,不仅对蒙古人强身健体起到关键性作用,而且与蒙古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也有着密切关联。搏克不仅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也是一项颇受大众所喜爱的文体娱乐活动。以往搏克多在祭祀敖包等民众集会时进行,到近代成为了那达慕大会的主要内容。
蒙古搏克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也不受地区、年龄、体重的限制。参加的人数不限,但必须是8乘以2的幂次。如:8、16、32、64、128、256、512、1024、2048等。2004年,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2048搏克大赛”中,就有2048个搏克选手参赛。搏克比赛采取单淘汰法,一跤定胜负。此外,搏克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许抱腿。蒙古搏克手将他们的训练同日常生活劳动和坚强意志的磨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博克赛中体现了多种文化因素,赛手穿着的服饰上身坚固、下身宽大,象征着朝气蓬勃与吉祥如意;蒙古搏克的出场音乐《邀跤歌》具有蒙古长调的特点,体现了豪放与气势;入场时似雄鹰飞翔般的热身动作具有蒙古舞蹈的特点,表现了雄浑与气魄;景嘎是蒙古搏克获胜的标志。在多场摔跤中取得名次的选手举行佩带景嘎、封号等仪式。据说,最早是一位活佛亲手把撕开的绸布条挂在优胜者的颈后,这便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沿袭至今。景嘎上的彩带越多,表明获胜的次数也越多。并且在老搏克手退役的仪式上将景嘎传给具有潜力的新搏克手。搏克的服饰由昭达格(摔跤衣)、浩日枚布其(摔跤裙)、套胡(大套裤)、阪吉勒(摔跤裤)、古图勒(蒙古靴子)等组成。
博克赛正式进行时,先由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安排比赛对手,并负责裁判。在选手上场前,扎苏尔(指导)要向观众介绍自己的选手(同时在比赛中也可以入场地作现场指导)。之后专门的歌手站在场边高唱《布赫音·乌日拉嘎》——即《邀跤歌》。歌毕,搏克选手们便跳着狮子舞步或鹰舞步入场,在裁判的指令下双方展开激烈交锋,使对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被认为取胜。搏克手们在比赛中运用的技巧可分为十八种基本摔法、三十六技、七十二巧,即:阿其呼(大别绊)、甘吉格拉(跳勾)、朝赫亚(横打)、德格勒呼(勾子)、摩斯黑雅(扭拽)、努古斯拉呼(搂要后压)、额布德格·努古拉呼(骑腿)、额勒古格(拉)、赫西格(踩拽)、哈西胡(挡腿)等。
蒙古族非常重视博克比赛的获胜者的奖品。大型比赛为前32名,中型比赛为前16名,小型比赛则为前8名或前4名获胜者颁发奖品。奖品根据比赛规模而定,多为牛、羊、马、驼等畜类和绸缎、毛毯、砖茶等生活用品。一般来说,第一名可获得配有马鞍的马、哈达、砖茶等奖品,第二名开始逐次递减。据罗布桑却丹的《蒙古风俗鉴》记载,搏克比赛中最高的奖赏是用九九八十一个白色的奖品奖励第一名,其中还要有一峰配有银制鼻勒的白骆驼。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