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交流研究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至“文化大革命”之前,自治区党委、政府在领导全区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十分重视自治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乌兰夫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957年10月14日,乌兰夫出席内蒙古大学成立大会,并以内蒙古大学校长身份讲话。他指出,内蒙古大学今后要担负两项任务,一方面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培养我们国家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是我们党急需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另一方面要担负起繁荣和发展内蒙古的民族文化,进行多学科高技术的科学研究的任务(王树盛、郝玉峰主编,《乌兰夫年谱》上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378页)。
乌兰夫在《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经验(1962年4月13日)》(《乌兰夫文选》下卷,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15页)一文中指出,民族文化是民族问题的一部分,发展繁荣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特点、地区特点的民族文化,对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自治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发展繁荣民族文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乌兰夫在《积极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文艺(1964年12月29日)》(《乌兰夫文选》下卷,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06页)一文中指出,为了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各民族应该进行文化交流,互相吸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不接受其他民族先进的东西,那么其文化艺术就不可能得到丰富和提高。
乌兰夫《在创造新历史的道路上胜利前进——庆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四十周年(1987年7月16日)》(《乌兰夫文选》下卷,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448页)一文,在总结自治区成立40年来取得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宝贵经验时指出,要根据内蒙古的特点发展经济、发展文化,普遍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逐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民族文化交流研究代表性的论著及其主要观点还有:
邢亦尘的《蒙汉各族人民思想文化交流的新时期》(《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认为,近百年来是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当时,尽管旧的民族歧视和压迫依然存在,但是,共同的民族命运和斗争事业将各族人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意识,唤起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觉悟。这是近代蒙汉各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各族人民之间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
照格德尔玛的《蒙汉民族文化交往浅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认为,蒙古族文化的发展长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蒙古族文化也影响了汉族文化。这两种文化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交往中得到了共同发展。
武·呼格吉勒图的《从语言文字看其他民族文化对蒙古文化的影响》(《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认为,蒙古族在周围民族文化的影响下,自13世纪以来创制或使用过多种文字,记载了自己的灿烂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契丹、汉、突厥(回鹘)、梵、藏、女真(满族)、阿拉伯、波斯、高丽(朝鲜)、日本等诸民族及欧洲诸国对蒙古族语言文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二、文化学方法论研究
1.蒙古族文化方法论研究
关于蒙古族文化方法论研究代表性的论文及其主要观点有:
玛·尼扎布的《利用文化遗产之谈》(《蒙古语言》1957年第10期)认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利用前苏联、蒙古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兄弟民族尤其是汉族文化的遗产,与此同时,搜集、整理、研究好民间文学,创作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是文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钦达木尼的《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进行新的探究》(《蒙古学研究》1990年第3期)认为,人们必须全面认识游牧经济的落后之处,在全面认识传统文化不足之处的同时,以科学的态度去改造它,人们必须用科学的世界观来进行新的探究。
格日乐图的《熟悉自己文化的原因》(《蒙古语文》1998年第2期)认为,关于蒙古族的学术研究已经成为独立的研究体系。在阅读国内外学者的著作过程中,可以了解到蒙古学研究领域在大为扩展的同时,已出现了用现代科学的新方法去研究蒙古学的现象。
乌兰察夫的《关于拓展蒙古学研究的几点思路》(《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00年第2期)认为,扩展蒙古学研究时必须重视研究的制高点,以外国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参照点,改变研究方法,提高知识结构。
白那仁毕力格的《蒙古实物文化的类型》(《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认为,蒙古族神话被系统研究的时候,体现出它是原始先民们的“物质”,是在感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拉·陶克敦巴雅尔的《谈蒙古学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论述了当代蒙古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领域的扩展以及创新趋势等问题。
色·乌日斯嘎拉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认为,《蒙古族传统形象思维》一书把形象思维作为蒙古学的组成部分,以形象思维的方式系统分析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
齐秀华的《西部开发中如何维护和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蒙古学研究》2004年第4期)认为,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和发展的。西部开发与现代化建设中怎样保护和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保护多元文化渊源的实际需要。
奥其的《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之我见》(《中国蒙古学》2005年第1期),从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保护和建设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
波·索德的《关于科尔沁文化研究若干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就科尔沁文化研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从文化学的视角去研究科尔沁文化;加强田野调查和资料的建设;广泛搜集对科尔沁文化研究有用的实物。
2.游牧文明方法论研究
关于游牧文明方法论研究代表性的论文及其主要观点有:
格·孟和的《对游牧文明研究之我见》(《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认为,研究游牧文明要把研究注意力放在研究人、人的精神实质、文化名人与国家、民族之关系等方面。
3.文化学其他方法论研究
关于文化学其他方法论研究代表性的论文及其主要观点有:
林幹的《应大力开展北方民族文化的研究》(《昭乌达蒙古族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提出研究北方民族文化的四个步骤:即必须掌握好原始资料,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在研究范围内写专题论文,在专题论文的基础上写专著。
扎·图乐嘎日苏荣的《关于文化研究发展学的问题》(《金钥匙》1998年第1期)认为,文化研究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所以在社会知识系统中它应有自己的重要位置。
乌冉的《从文化传播视角看草原精神文化变迁》(《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认为,今天人们研究草原文化的时候,不仅要研究它辉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以现代意识去审视草原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草原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怎样构建新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
4.田野调查研究
关于田野调查研究代表性的论文有: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编辑组的《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该书的内容有概况、经济、政治、宗教、生活习俗等。
纳钦的《多层次信仰:一个蒙古村落传统民俗社会的维系——在珠腊沁村的田野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是一项关于蒙古民间信仰的田野调查研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选择了一个民间信仰比较密集的蒙古村落——珠腊沁村,从村落的角度对多层次信仰问题作出了结论。
3.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交流研究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至“文化大革命”之前,自治区党委、政府在领导全区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十分重视自治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乌兰夫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957年10月14日,乌兰夫出席内蒙古大学成立大会,并以内蒙古大学校长身份讲话。他指出,内蒙古大学今后要担负两项任务,一方面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培养我们国家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是我们党急需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另一方面要担负起繁荣和发展内蒙古的民族文化,进行多学科高技术的科学研究的任务(王树盛、郝玉峰主编,《乌兰夫年谱》上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378页)。
乌兰夫在《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经验(1962年4月13日)》(《乌兰夫文选》下卷,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15页)一文中指出,民族文化是民族问题的一部分,发展繁荣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特点、地区特点的民族文化,对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自治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发展繁荣民族文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乌兰夫在《积极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文艺(1964年12月29日)》(《乌兰夫文选》下卷,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06页)一文中指出,为了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各民族应该进行文化交流,互相吸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不接受其他民族先进的东西,那么其文化艺术就不可能得到丰富和提高。
乌兰夫《在创造新历史的道路上胜利前进——庆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四十周年(1987年7月16日)》(《乌兰夫文选》下卷,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448页)一文,在总结自治区成立40年来取得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宝贵经验时指出,要根据内蒙古的特点发展经济、发展文化,普遍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逐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民族文化交流研究代表性的论著及其主要观点还有:
邢亦尘的《蒙汉各族人民思想文化交流的新时期》(《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认为,近百年来是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当时,尽管旧的民族歧视和压迫依然存在,但是,共同的民族命运和斗争事业将各族人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意识,唤起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觉悟。这是近代蒙汉各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各族人民之间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
照格德尔玛的《蒙汉民族文化交往浅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认为,蒙古族文化的发展长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蒙古族文化也影响了汉族文化。这两种文化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交往中得到了共同发展。
武·呼格吉勒图的《从语言文字看其他民族文化对蒙古文化的影响》(《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认为,蒙古族在周围民族文化的影响下,自13世纪以来创制或使用过多种文字,记载了自己的灿烂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契丹、汉、突厥(回鹘)、梵、藏、女真(满族)、阿拉伯、波斯、高丽(朝鲜)、日本等诸民族及欧洲诸国对蒙古族语言文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二、文化学方法论研究
1.蒙古族文化方法论研究
关于蒙古族文化方法论研究代表性的论文及其主要观点有:
玛·尼扎布的《利用文化遗产之谈》(《蒙古语言》1957年第10期)认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利用前苏联、蒙古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兄弟民族尤其是汉族文化的遗产,与此同时,搜集、整理、研究好民间文学,创作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是文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钦达木尼的《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进行新的探究》(《蒙古学研究》1990年第3期)认为,人们必须全面认识游牧经济的落后之处,在全面认识传统文化不足之处的同时,以科学的态度去改造它,人们必须用科学的世界观来进行新的探究。
格日乐图的《熟悉自己文化的原因》(《蒙古语文》1998年第2期)认为,关于蒙古族的学术研究已经成为独立的研究体系。在阅读国内外学者的著作过程中,可以了解到蒙古学研究领域在大为扩展的同时,已出现了用现代科学的新方法去研究蒙古学的现象。
乌兰察夫的《关于拓展蒙古学研究的几点思路》(《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00年第2期)认为,扩展蒙古学研究时必须重视研究的制高点,以外国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参照点,改变研究方法,提高知识结构。
白那仁毕力格的《蒙古实物文化的类型》(《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认为,蒙古族神话被系统研究的时候,体现出它是原始先民们的“物质”,是在感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拉·陶克敦巴雅尔的《谈蒙古学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论述了当代蒙古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领域的扩展以及创新趋势等问题。
色·乌日斯嘎拉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认为,《蒙古族传统形象思维》一书把形象思维作为蒙古学的组成部分,以形象思维的方式系统分析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
齐秀华的《西部开发中如何维护和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蒙古学研究》2004年第4期)认为,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和发展的。西部开发与现代化建设中怎样保护和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保护多元文化渊源的实际需要。
奥其的《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之我见》(《中国蒙古学》2005年第1期),从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保护和建设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
波·索德的《关于科尔沁文化研究若干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就科尔沁文化研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从文化学的视角去研究科尔沁文化;加强田野调查和资料的建设;广泛搜集对科尔沁文化研究有用的实物。
2.游牧文明方法论研究
关于游牧文明方法论研究代表性的论文及其主要观点有:
格·孟和的《对游牧文明研究之我见》(《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认为,研究游牧文明要把研究注意力放在研究人、人的精神实质、文化名人与国家、民族之关系等方面。
3.文化学其他方法论研究
关于文化学其他方法论研究代表性的论文及其主要观点有:
林幹的《应大力开展北方民族文化的研究》(《昭乌达蒙古族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提出研究北方民族文化的四个步骤:即必须掌握好原始资料,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在研究范围内写专题论文,在专题论文的基础上写专著。
扎·图乐嘎日苏荣的《关于文化研究发展学的问题》(《金钥匙》1998年第1期)认为,文化研究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所以在社会知识系统中它应有自己的重要位置。
乌冉的《从文化传播视角看草原精神文化变迁》(《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认为,今天人们研究草原文化的时候,不仅要研究它辉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以现代意识去审视草原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草原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怎样构建新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
4.田野调查研究
关于田野调查研究代表性的论文有: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编辑组的《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该书的内容有概况、经济、政治、宗教、生活习俗等。
纳钦的《多层次信仰:一个蒙古村落传统民俗社会的维系——在珠腊沁村的田野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是一项关于蒙古民间信仰的田野调查研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选择了一个民间信仰比较密集的蒙古村落——珠腊沁村,从村落的角度对多层次信仰问题作出了结论。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