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以前,内蒙古地区几乎年年都有鼠疫在人间发生和流行。其中,比较大的暴发流行至少有5次。这5次鼠疫大流行,有3次发生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有2次发生在内蒙古西部地区。
1887—1959年内蒙古人间鼠疫发生不完全表
表3-1
一、东部地区
内蒙古东部地区是历史上传统的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初,几乎没有间断过在人间的流行。
《呼伦贝尔盟卫生志》记载了当地多次人间鼠疫的流行。东部地区人间鼠疫比较大的流行有三次,分别发生于1910—1911年,1920—1921年,1945—1947年。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初鼠疫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流行总共导致该地区将近8万人患病,65 300多人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1910—1911)
内蒙古东部地区进入20世纪后暴发的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是1910年9月下旬从满洲里地区首先开始流行的。然后沿铁路从海拉尔传到了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沈阳乃至山海关内的河北、山东等地。疫情一直到1911年4月下旬才告终止,流行7个多月。在中国东北地区波及了70余个县(市),在关内波及了11个县(市),共导致60 468人因之死亡。其中,现今的呼伦贝尔地区的满洲里死亡5211人,海拉尔死亡20人。这次鼠疫人间暴发流行的起因,是猎人捕食旱獭传染肺鼠疫所致。
2.第二次鼠疫大流行(1920—1921)
1920—1921年,内蒙古东部发生的第二次鼠疫大流行,首发地区依旧是满洲里地区。1920年的7月,先是在海拉尔捕猎旱獭的人群中有疑似鼠疫的流行,死亡19人。接着,海拉尔皮毛厂的1名工人在同年10月被确诊为感染了肺鼠疫。患者逃至扎赉诺尔矿区,致使肺鼠疫在4000多名矿工中流行,结果造成了1067人死亡。
1921年初,肺鼠疫又从扎赉诺尔传播到了满洲里市,又有1141人因之丧命(其中有334名俄罗斯人)。由于苏联国内革命战争刚刚结束,许多沙俄白军由外贝加尔逃至满洲里,车站秩序混乱,防疫工作受到干扰,致使一些潜伏期患者沿铁路线外逃,将鼠疫传到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等地,当年9月才得以终息,前后总共死亡9300多人(包括600名俄国人)其中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地区死亡2343人。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1945—1947年)
1945—1947年,发生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首当其冲的地区是刚刚被苏联红军解放的东部重镇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
现今内蒙古东部的兴安盟地区,历史上并非传统的鼠疫流行区,尤其是乌兰浩特(王爷庙)和科尔沁右翼前旗一带,在1945年以前并无鼠疫流行的记载。可是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投降前后,却突然在乌兰浩特市内和周围环绕的科尔沁右翼前旗乡村暴发鼠疫流行,其中有关情况值得历史学家和卫生防疫专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据2005年7月22日,《内蒙古日报》(第七版)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披露,发生在乌兰浩特(王爷庙)的这次鼠疫流行是侵华日军在溃败前夕,将存放于伪满洲国兴安总省兴安医学院细菌库中的饱菌鼠和带菌蚤大量释放到乌兰浩特(王爷庙)城市内外,人为造成的。
1945—1954年兴安盟地区鼠疫人间流行情况表
表3-2
在赤峰范围内,1887—1954年,该地区有24个年度发生过鼠疫的人间流行。疫情波及该市的克什克腾旗、阿鲁科尔沁旗、敖汉旗、赤峰县、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巴林左旗等9个旗县(1949年以前的区划)509个村屯,总计死亡20 021人。
清光绪十二年(1887)、清光绪二十年(1895)两个年度中,克什克腾旗有3个村屯发生过鼠疫,死亡了55人。但是,赤峰地区鼠疫流行最为严重的时期却集中在1946—1948年这几个年度里,亦不能排除与日军在兴安盟进行细菌战有关的可能。
1887—1954年赤峰地区鼠疫人间流行表
表3-3
通辽市(原称哲里木盟)属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早在1917—1918年,哲里木盟通辽县以北就有不明恶疫流行的记载,其后每年都在察罕套拉搞(今通辽市查干乡)一带流行。随着1921年,郑家屯至大虎山的铁路建成通车和内地移民的不断涌入,恶疫在垦荒、放牧的移民人群中发生的次数逐渐频繁。1927年,班禅喇嘛来到哲里木盟科左中旗的唐格勒庙讲经,各地的喇嘛、信徒纷纷前来朝拜,出现了鼠疫在哲里木盟地区流行的第一次高峰。后经伍连德、陈永泉及一名伪满铁日本医生先后进行的人体和啮齿动物尸解证实,上述地区流行的恶疫确实为鼠疫。
1930年后,哲里木地区鼠疫流行连年频发,最终导致了1947年整个哲里木地区的鼠疫暴发流行。疫区遍及哲里木盟的通辽县、奈曼旗、科左中旗、开鲁县、库伦旗、科左后旗、扎鲁特旗,疫点多达178处,发病17 498人。19个村屯因之成为废墟,316户人家被鼠疫吞噬,全家灭绝。从1918—1959年,整个哲里木地区鼠疫发病39 746人,死亡33 255人。
1918—1959年哲里木地区人间鼠疫流行情况
表3-4
二、西部地区
内蒙古西部地区是历史上传统的长爪沙鼠疫源地,进入20世纪后发生的几次鼠疫较大流行,几乎涵盖了西部的阿拉善、鄂尔多斯(原伊克昭盟)、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等地区。其中,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次鼠疫流行发生于1902年。1902—1946年,内蒙古西部地区死于鼠疫者总计20 000人左右。其中:鄂尔多斯(原伊克昭盟)地区死亡2822人,巴彦淖尔地区死亡2093人,包头地区死亡3946人,呼和浩特地区死亡3805人,乌兰察布地区死亡5000人以上。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1917—1918)
内蒙古西部有文字可查的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最先记载于伍连德等1937年编著的《鼠疫概论》一书中:“1917年11月末期,内蒙古扒子补隆之附近,曾有肺鼠疫发生,该地位于鄂尔多斯之北,黄河之左岸,由包头骑行,约有三日路程。该传染由扒子补隆循商旅大道,借由肺鼠疫逃出之人众传带,而向东散布,于12月时侵入包头镇,同月23日至萨拉齐,1918年1月3日至归化……”
扒子补隆,即绥远省安北县所在地(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新安镇)。据《巴彦淖尔盟志》记载: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临河市以及杭锦后旗所在的河套平原、狼山地区及明安川一带,是该地区主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地区,1902—1945年,曾发生鼠疫流行11次,死亡2093人。
1917年,由扒子补隆起源的内蒙古西部第一次鼠疫大流行,除波及到现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的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和乌兰察布市的27个旗县外,还波及到全国的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区,导致了16 000余人因感染鼠疫而死亡。内蒙古地区在此次流行中死亡的人数为13 782人。
内蒙古西部地区在1917年第一次鼠疫大流行以前就发生过鼠疫疫情。例如,《呼和浩特市卫生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12月至1903年4月,在现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三个村庄就曾经发生过一次肺鼠疫流行,患病的56个人,无一康复,全部死亡。
此外,《包头市卫生志》在转引绥远省鼠疫防治站1952年的一个工作总结时曾提及,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7月绥远省萨拉齐县也发生过一次流行规模比较小的鼠疫流行。最先发病的是萨拉齐县毛岱村的两个村民,于1903年7月15日发病,三四天后先后死亡。共同的症状为淋巴腺肿,推测患的可能是腺鼠疫,此次流行大约导致了70多人死亡。
2.第二次鼠疫大流行(1928—)
发生于1928年的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第二次鼠疫大流行,最先起始于现今鄂尔多斯市的达拉特旗,后来波及伊克昭盟全境以及现今的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的17个旗县,使3365人发病,死亡3093人。这次鼠疫暴发流行,是绥远省地区严重干旱,穷苦百姓四下外出逃荒,许多人靠挖草根、捕野鼠充饥所致。同年,绥远地区鼠间鼠疫流行。
1928年,鼠疫大流行之后,内蒙古西部地区于民国26年(1937)、民国35年(1946)等年度发生过多次鼠疫流行。其中1937年,发生在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的一次腺鼠疫流行,导致了该旗30余人死亡。1946年7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在包头郊区壕赖沟村的一次鼠疫流行,导致该村5个院落15人患病,13人死亡。
1970年,在内蒙古西部长爪沙鼠、布氏田鼠鼠疫疫源地发生了鼠间鼠疫大流行,波及20多个旗县(市),给当地的经济建设和人民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党中央对此极为重视,周总理亲自指示由甘肃、黑龙江、吉林、北京等省、市和北京军区、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派出大批防疫人员赶赴疫区,通过广泛发动群众灭鼠,及时处理疫区,上述地区出现的鼠间鼠疫疫情于1972年得到控制。1970—1972年,内蒙古西部地区总共发生3例人间鼠疫,由于处理及时、彻底,措施得力,疫情被就地扑灭,防止了人间鼠疫的流行。
20世纪50年代以前,内蒙古地区几乎年年都有鼠疫在人间发生和流行。其中,比较大的暴发流行至少有5次。这5次鼠疫大流行,有3次发生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有2次发生在内蒙古西部地区。
1887—1959年内蒙古人间鼠疫发生不完全表
表3-1
一、东部地区
内蒙古东部地区是历史上传统的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初,几乎没有间断过在人间的流行。
《呼伦贝尔盟卫生志》记载了当地多次人间鼠疫的流行。东部地区人间鼠疫比较大的流行有三次,分别发生于1910—1911年,1920—1921年,1945—1947年。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初鼠疫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流行总共导致该地区将近8万人患病,65 300多人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1910—1911)
内蒙古东部地区进入20世纪后暴发的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是1910年9月下旬从满洲里地区首先开始流行的。然后沿铁路从海拉尔传到了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沈阳乃至山海关内的河北、山东等地。疫情一直到1911年4月下旬才告终止,流行7个多月。在中国东北地区波及了70余个县(市),在关内波及了11个县(市),共导致60 468人因之死亡。其中,现今的呼伦贝尔地区的满洲里死亡5211人,海拉尔死亡20人。这次鼠疫人间暴发流行的起因,是猎人捕食旱獭传染肺鼠疫所致。
2.第二次鼠疫大流行(1920—1921)
1920—1921年,内蒙古东部发生的第二次鼠疫大流行,首发地区依旧是满洲里地区。1920年的7月,先是在海拉尔捕猎旱獭的人群中有疑似鼠疫的流行,死亡19人。接着,海拉尔皮毛厂的1名工人在同年10月被确诊为感染了肺鼠疫。患者逃至扎赉诺尔矿区,致使肺鼠疫在4000多名矿工中流行,结果造成了1067人死亡。
1921年初,肺鼠疫又从扎赉诺尔传播到了满洲里市,又有1141人因之丧命(其中有334名俄罗斯人)。由于苏联国内革命战争刚刚结束,许多沙俄白军由外贝加尔逃至满洲里,车站秩序混乱,防疫工作受到干扰,致使一些潜伏期患者沿铁路线外逃,将鼠疫传到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等地,当年9月才得以终息,前后总共死亡9300多人(包括600名俄国人)其中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地区死亡2343人。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1945—1947年)
1945—1947年,发生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首当其冲的地区是刚刚被苏联红军解放的东部重镇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
现今内蒙古东部的兴安盟地区,历史上并非传统的鼠疫流行区,尤其是乌兰浩特(王爷庙)和科尔沁右翼前旗一带,在1945年以前并无鼠疫流行的记载。可是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投降前后,却突然在乌兰浩特市内和周围环绕的科尔沁右翼前旗乡村暴发鼠疫流行,其中有关情况值得历史学家和卫生防疫专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据2005年7月22日,《内蒙古日报》(第七版)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披露,发生在乌兰浩特(王爷庙)的这次鼠疫流行是侵华日军在溃败前夕,将存放于伪满洲国兴安总省兴安医学院细菌库中的饱菌鼠和带菌蚤大量释放到乌兰浩特(王爷庙)城市内外,人为造成的。
1945—1954年兴安盟地区鼠疫人间流行情况表
表3-2
在赤峰范围内,1887—1954年,该地区有24个年度发生过鼠疫的人间流行。疫情波及该市的克什克腾旗、阿鲁科尔沁旗、敖汉旗、赤峰县、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巴林左旗等9个旗县(1949年以前的区划)509个村屯,总计死亡20 021人。
清光绪十二年(1887)、清光绪二十年(1895)两个年度中,克什克腾旗有3个村屯发生过鼠疫,死亡了55人。但是,赤峰地区鼠疫流行最为严重的时期却集中在1946—1948年这几个年度里,亦不能排除与日军在兴安盟进行细菌战有关的可能。
1887—1954年赤峰地区鼠疫人间流行表
表3-3
通辽市(原称哲里木盟)属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早在1917—1918年,哲里木盟通辽县以北就有不明恶疫流行的记载,其后每年都在察罕套拉搞(今通辽市查干乡)一带流行。随着1921年,郑家屯至大虎山的铁路建成通车和内地移民的不断涌入,恶疫在垦荒、放牧的移民人群中发生的次数逐渐频繁。1927年,班禅喇嘛来到哲里木盟科左中旗的唐格勒庙讲经,各地的喇嘛、信徒纷纷前来朝拜,出现了鼠疫在哲里木盟地区流行的第一次高峰。后经伍连德、陈永泉及一名伪满铁日本医生先后进行的人体和啮齿动物尸解证实,上述地区流行的恶疫确实为鼠疫。
1930年后,哲里木地区鼠疫流行连年频发,最终导致了1947年整个哲里木地区的鼠疫暴发流行。疫区遍及哲里木盟的通辽县、奈曼旗、科左中旗、开鲁县、库伦旗、科左后旗、扎鲁特旗,疫点多达178处,发病17 498人。19个村屯因之成为废墟,316户人家被鼠疫吞噬,全家灭绝。从1918—1959年,整个哲里木地区鼠疫发病39 746人,死亡33 255人。
1918—1959年哲里木地区人间鼠疫流行情况
表3-4
二、西部地区
内蒙古西部地区是历史上传统的长爪沙鼠疫源地,进入20世纪后发生的几次鼠疫较大流行,几乎涵盖了西部的阿拉善、鄂尔多斯(原伊克昭盟)、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等地区。其中,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次鼠疫流行发生于1902年。1902—1946年,内蒙古西部地区死于鼠疫者总计20 000人左右。其中:鄂尔多斯(原伊克昭盟)地区死亡2822人,巴彦淖尔地区死亡2093人,包头地区死亡3946人,呼和浩特地区死亡3805人,乌兰察布地区死亡5000人以上。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1917—1918)
内蒙古西部有文字可查的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最先记载于伍连德等1937年编著的《鼠疫概论》一书中:“1917年11月末期,内蒙古扒子补隆之附近,曾有肺鼠疫发生,该地位于鄂尔多斯之北,黄河之左岸,由包头骑行,约有三日路程。该传染由扒子补隆循商旅大道,借由肺鼠疫逃出之人众传带,而向东散布,于12月时侵入包头镇,同月23日至萨拉齐,1918年1月3日至归化……”
扒子补隆,即绥远省安北县所在地(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新安镇)。据《巴彦淖尔盟志》记载: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临河市以及杭锦后旗所在的河套平原、狼山地区及明安川一带,是该地区主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地区,1902—1945年,曾发生鼠疫流行11次,死亡2093人。
1917年,由扒子补隆起源的内蒙古西部第一次鼠疫大流行,除波及到现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的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和乌兰察布市的27个旗县外,还波及到全国的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区,导致了16 000余人因感染鼠疫而死亡。内蒙古地区在此次流行中死亡的人数为13 782人。
内蒙古西部地区在1917年第一次鼠疫大流行以前就发生过鼠疫疫情。例如,《呼和浩特市卫生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12月至1903年4月,在现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三个村庄就曾经发生过一次肺鼠疫流行,患病的56个人,无一康复,全部死亡。
此外,《包头市卫生志》在转引绥远省鼠疫防治站1952年的一个工作总结时曾提及,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7月绥远省萨拉齐县也发生过一次流行规模比较小的鼠疫流行。最先发病的是萨拉齐县毛岱村的两个村民,于1903年7月15日发病,三四天后先后死亡。共同的症状为淋巴腺肿,推测患的可能是腺鼠疫,此次流行大约导致了70多人死亡。
2.第二次鼠疫大流行(1928—)
发生于1928年的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第二次鼠疫大流行,最先起始于现今鄂尔多斯市的达拉特旗,后来波及伊克昭盟全境以及现今的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的17个旗县,使3365人发病,死亡3093人。这次鼠疫暴发流行,是绥远省地区严重干旱,穷苦百姓四下外出逃荒,许多人靠挖草根、捕野鼠充饥所致。同年,绥远地区鼠间鼠疫流行。
1928年,鼠疫大流行之后,内蒙古西部地区于民国26年(1937)、民国35年(1946)等年度发生过多次鼠疫流行。其中1937年,发生在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的一次腺鼠疫流行,导致了该旗30余人死亡。1946年7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在包头郊区壕赖沟村的一次鼠疫流行,导致该村5个院落15人患病,13人死亡。
1970年,在内蒙古西部长爪沙鼠、布氏田鼠鼠疫疫源地发生了鼠间鼠疫大流行,波及20多个旗县(市),给当地的经济建设和人民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党中央对此极为重视,周总理亲自指示由甘肃、黑龙江、吉林、北京等省、市和北京军区、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派出大批防疫人员赶赴疫区,通过广泛发动群众灭鼠,及时处理疫区,上述地区出现的鼠间鼠疫疫情于1972年得到控制。1970—1972年,内蒙古西部地区总共发生3例人间鼠疫,由于处理及时、彻底,措施得力,疫情被就地扑灭,防止了人间鼠疫的流行。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