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我国马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各地拍马、马术、休闲娱乐骑乘等活动风生水起。内蒙古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在马产业发展浪潮中独占鳌头。
2010年,中国马业协会将“中国马都”荣誉称号授予以锡林浩特市为中心的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盟成为中国唯一“马都”。从此,“中国马都”成为锡林郭勒盟旅游最牛名片,锡林郭勒盟各地旅游景区挖掘马文化内涵、开展马种改良和马产品开发、建设马文化景区、开发专项马文化旅游产品积极性空前高涨。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建成马都核心区;太仆寺旗建成皇家御马苑旅游景区;东乌珠穆沁旗建成了以马匹繁育、传统赛马和马文化展示为主的乃林高勒牧马部落和马文化新村;苏尼特左旗建成了以马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蒙古族民俗馆;镶黄旗建成了全国首家蒙古马文化博物馆,正在筹建世界万马园;二连浩特市建有专门为全国、全区民运会繁育良种蒙古马的训练基地。
其中,太仆寺旗皇家御马苑旅游景区建成了以展出马文化和太仆寺文化为主的太仆寺御马苑博物馆免费向游客开放,建成马厩280余间,标准速度赛马场一块,马术绕桶赛场一块,各品种马匹300余匹。游客可以感受到皇家养马、驯马、育马、赛马、打马鬃、烙马印等文化,参观马术表演、绕桶赛,还可以亲身体验骑马、射箭、那达慕、篝火、祭敖包等蒙古族特色项目。
锡林郭勒盟旅游局副局长格日勒图说,锡林郭勒盟95%以上的景区都设有赏马、骑马、马术等旅游项目。锡林郭勒盟已形成了“中国马都”的浓厚气氛,完成了马匹从运输、农耕、军事向体育旅游转化的过程。
在呼伦贝尔草原,马产业和马文化历史悠久,历史资料显示,自1732年索伦部定居于呼伦贝尔草原开始,马产业就始终伴随着草原儿女的生产生活。如今,在呼伦贝尔草原,马产业与旅游业已经完美融合。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依托丰富的草场资源优势,充分挖掘马文化旅游产业,全力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笔者在鄂温克旗走访时发现,当地牧民开始对马匹饲养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马制品销售、马术训练、马业协会等新兴马产业发展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骑马乘驼、马拉爬犁、马术表演等旅游项目得到了快速发展,为马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牧民养马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据了解,2010年鄂温克旗马匹数突破3万匹,2014年已升至38532匹。
鄂温克旗旅游局局长赵艳文告诉笔者,为了拉动鄂温克旗经济,提高牧民收入,旅游部门开始了马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探索,比如以传统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搭建展示马文化的舞台。依托鄂温克瑟宾节、冬季冰雪那达慕、马文化节等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开展相关马产业体育竞技活动,充分带动了牧民的积极性,培育优良品种,促进了草原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和家庭牧户游也开始探索马产业相关旅游项目。鄂温克旗敖包相会景区经理高亭兴告诉笔者,最初,我们的旅游项目仅仅围绕着吃、住、行、游4项,如今,依托鄂温克蓬勃发展的马产业,我们已经将观看赛马、套马、马术表演,乘坐马拉爬犁、米日干车等活动作为重点旅游娱乐项目,同时将下马酒、祝酒歌以及下马酒的介绍等作为景区必备项目进行长期推广,让游客感觉到轻松愉悦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传承了民族文化。在丰富了马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内涵的同时,增加了旅游服务项目种类。
布里亚特蒙古族家庭牧户游业主斯仁达瓦介绍说,马作为我们草原儿女的朋友,在过去为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地方便,如今已经成为我们发展家庭牧户游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不仅兴旺了自家的旅游点,还带动了周边许多牧民家庭的养马育马热情,感染大家都来从事旅游活动,转变仅仅靠天吃饭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让大家都过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
据了解,目前鄂温克旗绝大部分A级景区、规模景区和家庭牧户游经营户均开发了马产业旅游项目,接待游客数量占旅游总人数的13%以上。
来内蒙古拍马、骑马、感受草原马文化是游客不二的选择。内蒙古正在以新型旅游业态产品为载体,充分发挥摄影游、自驾游、房车游等新型旅游业态的作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建立马文化、马运动、马旅游平台,激发群众对马文化旅游的兴趣,营造全区范围马文化旅游氛围。
随着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我国马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各地拍马、马术、休闲娱乐骑乘等活动风生水起。内蒙古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在马产业发展浪潮中独占鳌头。
2010年,中国马业协会将“中国马都”荣誉称号授予以锡林浩特市为中心的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盟成为中国唯一“马都”。从此,“中国马都”成为锡林郭勒盟旅游最牛名片,锡林郭勒盟各地旅游景区挖掘马文化内涵、开展马种改良和马产品开发、建设马文化景区、开发专项马文化旅游产品积极性空前高涨。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建成马都核心区;太仆寺旗建成皇家御马苑旅游景区;东乌珠穆沁旗建成了以马匹繁育、传统赛马和马文化展示为主的乃林高勒牧马部落和马文化新村;苏尼特左旗建成了以马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蒙古族民俗馆;镶黄旗建成了全国首家蒙古马文化博物馆,正在筹建世界万马园;二连浩特市建有专门为全国、全区民运会繁育良种蒙古马的训练基地。
其中,太仆寺旗皇家御马苑旅游景区建成了以展出马文化和太仆寺文化为主的太仆寺御马苑博物馆免费向游客开放,建成马厩280余间,标准速度赛马场一块,马术绕桶赛场一块,各品种马匹300余匹。游客可以感受到皇家养马、驯马、育马、赛马、打马鬃、烙马印等文化,参观马术表演、绕桶赛,还可以亲身体验骑马、射箭、那达慕、篝火、祭敖包等蒙古族特色项目。
锡林郭勒盟旅游局副局长格日勒图说,锡林郭勒盟95%以上的景区都设有赏马、骑马、马术等旅游项目。锡林郭勒盟已形成了“中国马都”的浓厚气氛,完成了马匹从运输、农耕、军事向体育旅游转化的过程。
在呼伦贝尔草原,马产业和马文化历史悠久,历史资料显示,自1732年索伦部定居于呼伦贝尔草原开始,马产业就始终伴随着草原儿女的生产生活。如今,在呼伦贝尔草原,马产业与旅游业已经完美融合。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依托丰富的草场资源优势,充分挖掘马文化旅游产业,全力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笔者在鄂温克旗走访时发现,当地牧民开始对马匹饲养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马制品销售、马术训练、马业协会等新兴马产业发展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骑马乘驼、马拉爬犁、马术表演等旅游项目得到了快速发展,为马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牧民养马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据了解,2010年鄂温克旗马匹数突破3万匹,2014年已升至38532匹。
鄂温克旗旅游局局长赵艳文告诉笔者,为了拉动鄂温克旗经济,提高牧民收入,旅游部门开始了马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探索,比如以传统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搭建展示马文化的舞台。依托鄂温克瑟宾节、冬季冰雪那达慕、马文化节等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开展相关马产业体育竞技活动,充分带动了牧民的积极性,培育优良品种,促进了草原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和家庭牧户游也开始探索马产业相关旅游项目。鄂温克旗敖包相会景区经理高亭兴告诉笔者,最初,我们的旅游项目仅仅围绕着吃、住、行、游4项,如今,依托鄂温克蓬勃发展的马产业,我们已经将观看赛马、套马、马术表演,乘坐马拉爬犁、米日干车等活动作为重点旅游娱乐项目,同时将下马酒、祝酒歌以及下马酒的介绍等作为景区必备项目进行长期推广,让游客感觉到轻松愉悦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传承了民族文化。在丰富了马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内涵的同时,增加了旅游服务项目种类。
布里亚特蒙古族家庭牧户游业主斯仁达瓦介绍说,马作为我们草原儿女的朋友,在过去为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地方便,如今已经成为我们发展家庭牧户游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不仅兴旺了自家的旅游点,还带动了周边许多牧民家庭的养马育马热情,感染大家都来从事旅游活动,转变仅仅靠天吃饭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让大家都过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
据了解,目前鄂温克旗绝大部分A级景区、规模景区和家庭牧户游经营户均开发了马产业旅游项目,接待游客数量占旅游总人数的13%以上。
来内蒙古拍马、骑马、感受草原马文化是游客不二的选择。内蒙古正在以新型旅游业态产品为载体,充分发挥摄影游、自驾游、房车游等新型旅游业态的作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建立马文化、马运动、马旅游平台,激发群众对马文化旅游的兴趣,营造全区范围马文化旅游氛围。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