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元上都遗址是我国元代都城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完整的都城遗址。以其位处中原农区与亚洲北方牧区交接地带的地理特性,在公元13-14世纪游牧民族从军事征战转向王朝治理的过程中,见证了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与文化在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一种独特产物—“二元文化”,这一文化传统随着游牧民族的发展而向多元文化发展。
元上都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精髓结合于一座城市的杰出范例,展现了忽必烈在创建王朝治理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游牧与农耕文化兼容并蓄的城市模式,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元上都与引发欧洲“大航海时代”的《马可·波罗游记》有密切关联,元上都遗址所在地至今仍传承着游牧文化的传统和体现自然崇拜的“敖包祭祀”,它还作为梦幻花园Xanadu这一文化符号的原型闻名于世,在当今世界的文学、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元上都遗址航拍摄影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在国家文物局、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及有关部委的指导下,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与自治区有关部门、元上都遗址所在地党委、政府和各级文物部门共同努力,从1996年开始历经十余年的努力奋斗,终于在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委员会会议上,元上都遗址作为中国政府申报的中国草原都城遗址,经全体与会代表一致同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元上都遗址成为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2项。元上都遗址申报成功也实现了内蒙古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元上都大安阁遗址
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后,国家文物局于2012年6月29日在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贺电中指出:“元上都遗址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一大喜讯,也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荣誉和骄傲!”“元上都遗址申遗历经十余年努力,成功殊为不易”!“希望及时总结经验,积极践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贯彻落实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有关决议,妥善保护遗产本体和环境景观,完善遗产监测和管理机制,鼓励和支持当地社区参与遗产保护,深化相关国际合作,不断提升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展示、监测管理水平,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再添新彩!”
同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向出席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大会的内蒙古代表团表示热烈祝贺。贺电指出:“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文化、文物等部门高度重视、关心支持的结果。希望自治区文物部门和元上都遗址所在地各级政府,要以元上都申遗成功为新起点,认真履行国际遗产公约,进一步做好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和旅游服务工作,让这颗世界文化遗产的明珠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元上都穆清阁遗址
元上都申遗成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时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书记的胡春华同志指出:“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蒙古民族创造的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应当把他们的民族文化以及对历史的贡献更加充分的向全世界表现并宣传出去 ”。从历史上看,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不但填补了我国元朝时期世界遗产的空白,而且为今后繁荣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基本情况
(一) 元上都遗址的基本情况
元上都遗址,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金莲川草原上,西南距正蓝旗上都镇约20公里,地处滦河上游上都河北岸,北依龙岗,南临滦河。蒙古语中称元上都遗址为佛教寓意的 “兆奈曼苏默”,意为“108座寺庙”。同时,在元上都遗址以东约30公里的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境内,还分布有元上都居民的砧子山墓地,以及元上都的东凉亭等离宫别馆遗址。
元上都作为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第一座都城,与大都(今北京)、中都(今河北张北县)并称中国元朝的三都。
l256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命名臣刘秉忠在金莲川相地形、建城郭。1259年,城郭建好,取《易经》乾卦“会合万物令使开通”以及“云行雨施,天下平也”之意,命名为开平府。1260年3月,忽必烈在开平府召开呼里勒台大会,在各主要蒙古宗王的拥戴下,登上蒙古大汗之位,将开平府作为临时首都。1264年5月,燕京(今北京)建成,忽必烈诏令开平府改为上都,燕京(今北京)改为中都,后又改为大都。由此可知:上都是中国元朝最早建立的都城。元朝时期,人称上都为“圣上龙飞之地,天下视为根本”(《元文类》卷六十五)。又称“上都引控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治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元、虞集《贺丞相墓志铭》)。
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每年的冬半年(从秋分至春分)元帝在大都理政,夏半年(从春分至秋分)元帝则巡游到上都理政,这种两都巡幸制度,适应了当时管理草原与中原,管理多民族事务的需要,也适应了蒙古民俗的传统,便于元帝与蒙古各部宗王联系,还适应了游牧民族设置冬营盘与夏营盘的传统习惯。
这种适应游牧民族设置冬营盘与夏营盘传统习惯的建城布局,在内蒙古其他草原城市中也有体现。后来,清朝在北京建都后在承德建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的做法,源于元朝的两都巡幸制度。
元上都大安阁遗址周边出土的汉白玉龙雕角柱
在都城的规划方面,元上都是一座具有蒙汉民族文化融合典范价值的中国北方草原都城。作为草原上的都市,上都城既有中轴线、三重城垣、皇宫、衙署建筑,以及城门、瓮城、角楼、马面、护城河、道路等中规中矩的建筑,又有大面积的草原、树林、水泊、空地等,这种灵活的设计和布局,使上都成为环境风貌与人文景观和谐相处的一座生态城市。此种独特的城市规划理念,对当代城市规划仍然颇有现实意义。
“一座元上都,半部元朝史”。自忽必烈在上都称汗之后,元朝先后有六位皇帝在上都即位。元帝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此狩猎驻夏,处理政务,接见各国使节、蒙古宗王贵族。当时,元上都也吸引着来自欧亚大陆诸国的使节、旅行家、宗教人士、商人等,使元上都成为公元13~14世纪一座把草原文明、东方文明、欧洲文明汇聚于一地的世界上少有的国际大都会。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也在这一时期传播到欧洲。
在元上都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著名的“佛道大辩论”、元朝宣布成立、元伐南宋、颁行《授时历》、元朝在上都发行纸币、创立影响至今的行省制度等等。
随着13世纪罗马教廷的使者马可·波罗以元上都为终点的东行,促成了影响整个欧洲历史发展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其后,14世纪罗马教皇专使马黎诺里(Marignolli)使团“拂郎国在上都贡天马”之事,进一步增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近代以来,元上都因19世纪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梦幻诗作《忽必烈汗》而成为东方“梦幻花园”(华丽宫殿和神秘仙境)的象征,在世界范围的文学、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获得流传,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精神与情感产生着美妙的影响。
元上都遗址是中国现存少有的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在中国古代都城中,如唐朝的洛阳城、宋朝的汴梁城、元朝的大都城等,由于历史变迁,其遗址的主要部分或是没有保留下来,或是后人在遗址上又建起新的城市。例如:元大都的遗迹在繁华的北京城留存至今的已经很少,元中都的遗迹也相对保存较少,而元上都遗址由于其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良好,故而得以比较完整地在金莲川草原上保存至今,成为中国古代都城特别是游牧民族古代都城罕见的实物例证。
元上都在公元1358-1368年,毁于元末农民战争的战火。其遗址成为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遗存,遗址所在地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和多伦县人民长期保护着元上都遗址及周边文化遗产。而且,这里至今仍保留了浓郁而纯正的蒙古族传统文化,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内蒙古文物考古界就对元上都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勘探发掘,逐步揭示了这座古城遗址的内涵。考古研究说明,元上都遗址内外仍保存着丰富的文物遗存,包括四周城墙、城门、宫殿、官署、商铺、仓库遗址等。这些文物遗存大多数在地下封存保护,地表上的文物建筑遗存也较完整地保持了元上都原有的环境和历史面貌,并证明了元上都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特别是近年来,考古学家还运用了三维摄影、摄像、卫星遥感等新的考古科技手段,为元上都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依据。
(二)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1、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世界文化遗产(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world ),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遗存。
2、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审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是世界遗产的评审机构,它是一个政府间组织,由21个成员国组成,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
3、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评审条件:1972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明确了文化遗产的定义: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洞窟以及联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
同时规定: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根据以上规定,中国申遗专家组认为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以下几个重要理由:
第一、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居住方式与中原农耕社会“背山面水”的传统聚落选址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元上都在承袭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汉地都城规划设计特征“三重城、模数制、中轴线”与“棋盘街”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都城的功能格局和建设布局都产生了直接影响,形成了兼顾游牧文明生活方式和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独特的草原都城形制。
第二、元上都作为蒙元帝国“两都制”的产物,不仅承袭了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冬营地”、“夏营地”住居传统,更是在政治上具备了中国汉地传统“两京制”的政治控制能力伸展功能,展现了不同文明与民族之间在征服与同化过程,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在城市规划方面的交互影响与融合。
在欧亚北方草原都城中具有蒙汉民族文化融合的杰出代表性,在世界文明发展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第三、元上都是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遗址,见证了公元13~14世纪东亚地区规模空前的蒙元帝国的建立。
元上都作为忽必烈的登基所在、作为蒙元帝国的第一个都城,标志了蒙古帝国在其文明发展史上第一次从游牧的军事征掠活动转向农业文明的王朝治理,见证了公元1 3~14纪影响欧亚文明发展的蒙古征服事件的重大转折。
元上都遗址的所在地正蓝旗至今仍保留了浓郁而纯正的蒙古族传统信仰与仪式——敖包祭祀及其庆典活动传统,保留了传统的游牧民族生活方式,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第四、 公元13世纪罗马教廷的使者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 324)以元上都为终点的东行,促成了影响整个欧洲历史发展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
根据以上对比,中国申遗专家组认为元上都遗址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二、三、四、五、六项标准,即:
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开幕式现场
二、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整体过程
(一)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备阶段
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从1996年开始起步,这是中国政府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府进行的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的工作,对扩大中国内蒙古的国际影响,增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力度和进程,具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意义。2004年,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请示,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在党中央领导同志和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关注下进一步予以加强。
在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了由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任组长,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担任副组长的自治区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
2010年9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家文物局正式提交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函》。自治区人民政府郑重承诺,今后将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令,尽全力去做好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等工作,鉴于此,特致函国家文物局,请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元上都遗址列为中国政府在2012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之中。
2010年9月27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复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2012年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向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推荐,拟将“元上都遗址”列为中国2012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9-201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元上都遗址较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正式启动。三年中,共完成55平方公里的考古测绘,400余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并对元上都遗址现存的外城城墙、宫城御天门、穆清阁、护城河桥梁、西关厢和铁幡竿渠等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与局部重点考古发掘。发现房屋遗址1000余座,建筑台基近700处,出土遗物数千件,道路30余条,积水湖泊5处。文物考古发现充分说明元上都自明初废弃成为遗址后,长期处于自然保存状态,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地下埋藏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2009-2010年,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元上都申遗领导小组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和《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此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由陕西古建设计研究所进行编制。
2010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专家在对穆清阁宏大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殿址顶部柱础与铺砖地面,确知了穆清阁基础之上的建筑格局与特点,对研究穆清阁整个建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价值。
2010年10月14日,中国文化报刊登了标题为《内蒙古元上都申遗进入冲刺》的文章。主要提到了以下几个方面:一以科学态度积极申遗;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古发掘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三以竞技状态进入冲刺;最后提到,元上都明德门遗址、御天门遗址、穆清阁遗址的文物保护、展示、考古发掘项目,是元上都申遗工作的重点,也是2011年7月联合国专家组现场考察的重点。
2010年12月3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再次来到内蒙古考察。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分别会见了单霁翔局长一行。自治区领导同志明确表示,要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依照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和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令,全力以赴去做好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等工作。单霁翔局长表示国家文物局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支持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要延续我国历年来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良好态势,切实做好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工作。
2010年10-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了专项的《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等三大支持性文件。
2010年12 月,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负责承担编制的《元上都申遗文本》完成了编制、评审、翻译、校对、制作、包装工作,正式上报国家文物局。并经中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规定的时间,正式送达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此项《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共包括:执行摘要、遗产的辨认、描述、列入理由、遗产保护情况和影响因素、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监测、文件等10大部分,以及大批附属文件、图表、幻灯片,还有12分钟的申报陈述片。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
国家文物局同意向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推荐,将“元上都遗址”列为中国2012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内程序基本圆满运行告一段落。
2010年12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两位领导部署的关于元上都申遗工作要更加细致、分工要更加明确的指示精神,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内蒙古博物院、锡锡林郭勒盟行署、正蓝旗、多伦县人民政府的负责同志召开会议,针对做好2011年元上都申遗工作的细节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下一步工作包括成立文物保护机构、考古发掘、博物馆展览、参观接待、预演排练、翻译讲解、发动群众、安全保卫等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2011年元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同意,中国在2012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申报元上都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元上都遗址申遗工作的冲刺阶段
2011年3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了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指挥部和申遗现场工作指挥部,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正蓝旗党委政府、多伦县党委政府,共同参与总指挥部、现场工作指挥部的领导和各项具体工作。
2011年4月,元上都遗址的现场展示、保护、维修工作全面开展,按照《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的描述,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锡林郭勒盟文化局(文物局)、正蓝旗文物局、多伦县文物局开展了确定元上都遗址展示线路、建立语音导览系统、树立展示说明标牌的工作。其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研究院、辽宁有色金属工程公司等文物保护设计、工程部门,开展了保护元上都明德门、御天门、大安阁、穆清阁遗址的工作。这些工作为元上都遗址的现场展示与元上都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2011年,内蒙古博物院依据元上都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元上都遗址考古发掘所获得的珍贵文物,并参考元代历史文献资料,同时吸收《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的内容,在全区各文博部门大力支持下,在正蓝旗举办了《走进元上都》大型专题文物展览。展示了元上都遗址考古发掘所获得的珍贵文物,以及元上都在元代历史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2011年5月,展览在上都音郭勒镇隆重开幕,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2011年8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国际专家到元上都遗址所在地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对遗址和周边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认真听取了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规划设计、保护管理、考古研究、文物展示的专项介绍,并召开了有当地群众参加的利益相关者座谈会。国际专家对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以及中国政府对元上都遗址的规划、保护、管理、研究、展示、服务、宣传、群众的支持度等,均表示满意。
2011年9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中国元上都遗址提名项目,在进行实地评估考察的基础上,又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对敖包等文物的全面保护,提出了9项询问建议,国家文物局、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等有关部门予以认真回答,并加强了对元上都遗址周边的敖包和其他文物,以及水利工程的保护。同时,还在元上都遗址周边安装了“草原神灯”文物安全报警系统,成立了蒙古族牧民参加的“马背文物保护队”,聘请元上都遗址周边的农牧场负责人,参与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的工作。
2012年5-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常委会,在原则认定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后,又向国家文物局提出6点建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厅(文物局)、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等有关部门再次予以认真答复。
(三)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取得成功
2012年6月24日-7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共有19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代表,以及数百名观察员出席这次盛会。中国政府派出由外交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局)组成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大会。我代表内蒙古文化厅随同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大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也派代表团出席大会。
当地时间6月24日晚7时,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开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主持开幕式,俄罗斯文化部部长梅津斯基、圣彼得堡市市长波尔塔夫琴科发表欢迎讲话。
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执行主席、俄罗斯人米特罗法诺娃指出,世界遗产地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是基于当地的价值观和实践尤其是对当地遗址的保护成果。目前,《世界遗产名录》共列入了936项世界遗产委员会承认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包括725项文化遗产、183项自然遗产以及28项自然及文化混合遗产。本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将审议36处遗产申报项目,包括5项自然遗产、4项自然及文化混合遗产和27项文化遗产。其中,有中国政府申报的元上都遗址和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区。世界遗产委员会还将在大会中审查已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
6月24日-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大会期间出席了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举办的欢迎宴会,拜会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会员国,向各国委员介绍了元上都遗址的独特价值,受到各国代表的普遍关注。其中,亚非地区的代表对元上都遗址尤为关注。
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进入大会表决新的世界遗产名录阶段,元上都遗址排在29日大会第七个表决。圣彼得堡当地时间6月29日18时10分,大会开始审议中国政府申报的元上都遗址。
首先,由世界遗产委员会官员苏珊女士向大会进行陈述。她指出:中国元上都遗址作为草原都城遗址,展示了文化融合的特点,见证了北亚地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及相互交融。元上都遗址符合世界遗产第ⅱ、ⅲ、ⅳ、ⅵ等4条价值标准,满足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此外,世界遗产委员会还充分肯定中国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状况。
18时20分,世界遗产委员会苏珊女士结束了向大会作的精彩而重点突出的陈述报告。在少许等待后,本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米特罗法诺娃讲了一句话:如果对中国申报的元上都遗址感到满意、没有异议与问题的话,就请大家鼓掌通过。在全体与会代表热烈的掌声中,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米特罗法诺娃敲响木槌并宣布:经全体与会代表一致同意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时刻,是北京时间2012年6月29日22时23分,俄罗斯圣彼得堡时间6月29日18时23分,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刻取得最后成功。
这时,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起立向大会主席以及各国代表致谢。出席大会的蒙古、阿尔及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代表,以及国际组织负责人纷纷走到中国—CHINA 席位前,与中国代表团成员拥抱握手表示热烈祝贺。
在大会表决后,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代表中国政府在会议上致辞。他指出: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政府和当地民众遵循《世界遗产公约》的精神,为加强元上都遗址保护,使这处传奇性的都城遗址重现生气做出了巨大努力。在中外专家的帮助下,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坚持保护为主,使元上都城址和相关的墓群,以及草原、森林、沙地和敖包等特色环境景观等得到真实、完整地保存。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有利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类型平衡,也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的贡献。
在大会表决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代表团团长、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应邀接受了自治区主要新闻媒体的采访。刘新乐指出: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文化、文物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国家、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卓有成效工作的结果。
6月29日晚,国家文物局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来贺电,对元上都遗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表示热烈祝贺,并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元上都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出席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内蒙古代表团在圣彼得堡隆重举行庆祝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圆满成功招待会。中国驻俄罗斯圣彼得堡总领事馆、中国政府代表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内蒙古代表团全体代表、新华社和自治区新闻媒体以及当地华人商会、留学生、中资机构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招待会。
在招待会上,大家认真学习了国家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贺电,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王志诚,副厅长、文物局局长安泳鍀,锡林郭勒盟行署盟长刘俊臣,副盟长琪琪格、正蓝旗旗委书记田永,多伦县县长霍炳锦等同志,为热烈庆祝元上都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6月30日上午,为热烈庆祝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圆满成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厅(文物局)、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新华广场举行了庆祝活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也相继举行庆祝活动。
在主会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发表讲话,她代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表示热烈祝贺。乌兰部长指出: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自治区世界遗产零的突破,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元上都遗址重要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以及保护实践的充分肯定,标志着元上都遗址从此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共同保护的遗产,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推动自治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乌兰部长要求,自治区各级相关部门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履行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继续加强元上都遗址保护法规和规章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切实保护、管理、研究、宣传好元上都遗址这个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要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尽快把元上都遗址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以草原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胜,为推动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迈进作出新的贡献,为自治区和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增添新的光彩。
回顾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程,诚如国家文物局贺电所言:“历经十余年艰辛,成功殊为不易”。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文化、文物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国家、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卓有成效工作的结果。在十几年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程中,在元上都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学术研究、考古发现、环境整治、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很好的展现了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以及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因此赢得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赞誉和认同。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厅)
题记:元上都遗址是我国元代都城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完整的都城遗址。以其位处中原农区与亚洲北方牧区交接地带的地理特性,在公元13-14世纪游牧民族从军事征战转向王朝治理的过程中,见证了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与文化在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一种独特产物—“二元文化”,这一文化传统随着游牧民族的发展而向多元文化发展。
元上都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精髓结合于一座城市的杰出范例,展现了忽必烈在创建王朝治理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游牧与农耕文化兼容并蓄的城市模式,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元上都与引发欧洲“大航海时代”的《马可·波罗游记》有密切关联,元上都遗址所在地至今仍传承着游牧文化的传统和体现自然崇拜的“敖包祭祀”,它还作为梦幻花园Xanadu这一文化符号的原型闻名于世,在当今世界的文学、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元上都遗址航拍摄影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在国家文物局、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及有关部委的指导下,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与自治区有关部门、元上都遗址所在地党委、政府和各级文物部门共同努力,从1996年开始历经十余年的努力奋斗,终于在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委员会会议上,元上都遗址作为中国政府申报的中国草原都城遗址,经全体与会代表一致同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元上都遗址成为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2项。元上都遗址申报成功也实现了内蒙古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元上都大安阁遗址
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后,国家文物局于2012年6月29日在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贺电中指出:“元上都遗址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一大喜讯,也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荣誉和骄傲!”“元上都遗址申遗历经十余年努力,成功殊为不易”!“希望及时总结经验,积极践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贯彻落实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有关决议,妥善保护遗产本体和环境景观,完善遗产监测和管理机制,鼓励和支持当地社区参与遗产保护,深化相关国际合作,不断提升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展示、监测管理水平,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再添新彩!”
同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向出席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大会的内蒙古代表团表示热烈祝贺。贺电指出:“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文化、文物等部门高度重视、关心支持的结果。希望自治区文物部门和元上都遗址所在地各级政府,要以元上都申遗成功为新起点,认真履行国际遗产公约,进一步做好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和旅游服务工作,让这颗世界文化遗产的明珠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元上都穆清阁遗址
元上都申遗成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时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书记的胡春华同志指出:“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蒙古民族创造的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应当把他们的民族文化以及对历史的贡献更加充分的向全世界表现并宣传出去 ”。从历史上看,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不但填补了我国元朝时期世界遗产的空白,而且为今后繁荣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基本情况
(一) 元上都遗址的基本情况
元上都遗址,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金莲川草原上,西南距正蓝旗上都镇约20公里,地处滦河上游上都河北岸,北依龙岗,南临滦河。蒙古语中称元上都遗址为佛教寓意的 “兆奈曼苏默”,意为“108座寺庙”。同时,在元上都遗址以东约30公里的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境内,还分布有元上都居民的砧子山墓地,以及元上都的东凉亭等离宫别馆遗址。
元上都作为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第一座都城,与大都(今北京)、中都(今河北张北县)并称中国元朝的三都。
l256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命名臣刘秉忠在金莲川相地形、建城郭。1259年,城郭建好,取《易经》乾卦“会合万物令使开通”以及“云行雨施,天下平也”之意,命名为开平府。1260年3月,忽必烈在开平府召开呼里勒台大会,在各主要蒙古宗王的拥戴下,登上蒙古大汗之位,将开平府作为临时首都。1264年5月,燕京(今北京)建成,忽必烈诏令开平府改为上都,燕京(今北京)改为中都,后又改为大都。由此可知:上都是中国元朝最早建立的都城。元朝时期,人称上都为“圣上龙飞之地,天下视为根本”(《元文类》卷六十五)。又称“上都引控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治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元、虞集《贺丞相墓志铭》)。
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每年的冬半年(从秋分至春分)元帝在大都理政,夏半年(从春分至秋分)元帝则巡游到上都理政,这种两都巡幸制度,适应了当时管理草原与中原,管理多民族事务的需要,也适应了蒙古民俗的传统,便于元帝与蒙古各部宗王联系,还适应了游牧民族设置冬营盘与夏营盘的传统习惯。
这种适应游牧民族设置冬营盘与夏营盘传统习惯的建城布局,在内蒙古其他草原城市中也有体现。后来,清朝在北京建都后在承德建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的做法,源于元朝的两都巡幸制度。
元上都大安阁遗址周边出土的汉白玉龙雕角柱
在都城的规划方面,元上都是一座具有蒙汉民族文化融合典范价值的中国北方草原都城。作为草原上的都市,上都城既有中轴线、三重城垣、皇宫、衙署建筑,以及城门、瓮城、角楼、马面、护城河、道路等中规中矩的建筑,又有大面积的草原、树林、水泊、空地等,这种灵活的设计和布局,使上都成为环境风貌与人文景观和谐相处的一座生态城市。此种独特的城市规划理念,对当代城市规划仍然颇有现实意义。
“一座元上都,半部元朝史”。自忽必烈在上都称汗之后,元朝先后有六位皇帝在上都即位。元帝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此狩猎驻夏,处理政务,接见各国使节、蒙古宗王贵族。当时,元上都也吸引着来自欧亚大陆诸国的使节、旅行家、宗教人士、商人等,使元上都成为公元13~14世纪一座把草原文明、东方文明、欧洲文明汇聚于一地的世界上少有的国际大都会。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也在这一时期传播到欧洲。
在元上都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著名的“佛道大辩论”、元朝宣布成立、元伐南宋、颁行《授时历》、元朝在上都发行纸币、创立影响至今的行省制度等等。
随着13世纪罗马教廷的使者马可·波罗以元上都为终点的东行,促成了影响整个欧洲历史发展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其后,14世纪罗马教皇专使马黎诺里(Marignolli)使团“拂郎国在上都贡天马”之事,进一步增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近代以来,元上都因19世纪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梦幻诗作《忽必烈汗》而成为东方“梦幻花园”(华丽宫殿和神秘仙境)的象征,在世界范围的文学、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获得流传,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精神与情感产生着美妙的影响。
元上都遗址是中国现存少有的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在中国古代都城中,如唐朝的洛阳城、宋朝的汴梁城、元朝的大都城等,由于历史变迁,其遗址的主要部分或是没有保留下来,或是后人在遗址上又建起新的城市。例如:元大都的遗迹在繁华的北京城留存至今的已经很少,元中都的遗迹也相对保存较少,而元上都遗址由于其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良好,故而得以比较完整地在金莲川草原上保存至今,成为中国古代都城特别是游牧民族古代都城罕见的实物例证。
元上都在公元1358-1368年,毁于元末农民战争的战火。其遗址成为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遗存,遗址所在地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和多伦县人民长期保护着元上都遗址及周边文化遗产。而且,这里至今仍保留了浓郁而纯正的蒙古族传统文化,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内蒙古文物考古界就对元上都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勘探发掘,逐步揭示了这座古城遗址的内涵。考古研究说明,元上都遗址内外仍保存着丰富的文物遗存,包括四周城墙、城门、宫殿、官署、商铺、仓库遗址等。这些文物遗存大多数在地下封存保护,地表上的文物建筑遗存也较完整地保持了元上都原有的环境和历史面貌,并证明了元上都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特别是近年来,考古学家还运用了三维摄影、摄像、卫星遥感等新的考古科技手段,为元上都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依据。
(二)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1、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世界文化遗产(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world ),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遗存。
2、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审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是世界遗产的评审机构,它是一个政府间组织,由21个成员国组成,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
3、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评审条件:1972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明确了文化遗产的定义: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洞窟以及联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
同时规定: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根据以上规定,中国申遗专家组认为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以下几个重要理由:
第一、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居住方式与中原农耕社会“背山面水”的传统聚落选址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元上都在承袭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汉地都城规划设计特征“三重城、模数制、中轴线”与“棋盘街”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都城的功能格局和建设布局都产生了直接影响,形成了兼顾游牧文明生活方式和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独特的草原都城形制。
第二、元上都作为蒙元帝国“两都制”的产物,不仅承袭了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冬营地”、“夏营地”住居传统,更是在政治上具备了中国汉地传统“两京制”的政治控制能力伸展功能,展现了不同文明与民族之间在征服与同化过程,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在城市规划方面的交互影响与融合。
在欧亚北方草原都城中具有蒙汉民族文化融合的杰出代表性,在世界文明发展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第三、元上都是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遗址,见证了公元13~14世纪东亚地区规模空前的蒙元帝国的建立。
元上都作为忽必烈的登基所在、作为蒙元帝国的第一个都城,标志了蒙古帝国在其文明发展史上第一次从游牧的军事征掠活动转向农业文明的王朝治理,见证了公元1 3~14纪影响欧亚文明发展的蒙古征服事件的重大转折。
元上都遗址的所在地正蓝旗至今仍保留了浓郁而纯正的蒙古族传统信仰与仪式——敖包祭祀及其庆典活动传统,保留了传统的游牧民族生活方式,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第四、 公元13世纪罗马教廷的使者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 324)以元上都为终点的东行,促成了影响整个欧洲历史发展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
根据以上对比,中国申遗专家组认为元上都遗址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二、三、四、五、六项标准,即:
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开幕式现场
二、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整体过程
(一)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备阶段
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从1996年开始起步,这是中国政府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府进行的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的工作,对扩大中国内蒙古的国际影响,增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力度和进程,具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意义。2004年,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请示,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在党中央领导同志和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关注下进一步予以加强。
在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了由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任组长,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担任副组长的自治区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
2010年9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家文物局正式提交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函》。自治区人民政府郑重承诺,今后将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令,尽全力去做好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等工作,鉴于此,特致函国家文物局,请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元上都遗址列为中国政府在2012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之中。
2010年9月27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复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2012年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向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推荐,拟将“元上都遗址”列为中国2012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9-201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元上都遗址较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正式启动。三年中,共完成55平方公里的考古测绘,400余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并对元上都遗址现存的外城城墙、宫城御天门、穆清阁、护城河桥梁、西关厢和铁幡竿渠等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与局部重点考古发掘。发现房屋遗址1000余座,建筑台基近700处,出土遗物数千件,道路30余条,积水湖泊5处。文物考古发现充分说明元上都自明初废弃成为遗址后,长期处于自然保存状态,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地下埋藏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2009-2010年,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元上都申遗领导小组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和《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此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由陕西古建设计研究所进行编制。
2010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专家在对穆清阁宏大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殿址顶部柱础与铺砖地面,确知了穆清阁基础之上的建筑格局与特点,对研究穆清阁整个建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价值。
2010年10月14日,中国文化报刊登了标题为《内蒙古元上都申遗进入冲刺》的文章。主要提到了以下几个方面:一以科学态度积极申遗;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古发掘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三以竞技状态进入冲刺;最后提到,元上都明德门遗址、御天门遗址、穆清阁遗址的文物保护、展示、考古发掘项目,是元上都申遗工作的重点,也是2011年7月联合国专家组现场考察的重点。
2010年12月3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再次来到内蒙古考察。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分别会见了单霁翔局长一行。自治区领导同志明确表示,要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依照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和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令,全力以赴去做好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等工作。单霁翔局长表示国家文物局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支持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要延续我国历年来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良好态势,切实做好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工作。
2010年10-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了专项的《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等三大支持性文件。
2010年12 月,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负责承担编制的《元上都申遗文本》完成了编制、评审、翻译、校对、制作、包装工作,正式上报国家文物局。并经中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规定的时间,正式送达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此项《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共包括:执行摘要、遗产的辨认、描述、列入理由、遗产保护情况和影响因素、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监测、文件等10大部分,以及大批附属文件、图表、幻灯片,还有12分钟的申报陈述片。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
国家文物局同意向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推荐,将“元上都遗址”列为中国2012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内程序基本圆满运行告一段落。
2010年12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两位领导部署的关于元上都申遗工作要更加细致、分工要更加明确的指示精神,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内蒙古博物院、锡锡林郭勒盟行署、正蓝旗、多伦县人民政府的负责同志召开会议,针对做好2011年元上都申遗工作的细节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下一步工作包括成立文物保护机构、考古发掘、博物馆展览、参观接待、预演排练、翻译讲解、发动群众、安全保卫等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2011年元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同意,中国在2012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申报元上都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元上都遗址申遗工作的冲刺阶段
2011年3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了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指挥部和申遗现场工作指挥部,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正蓝旗党委政府、多伦县党委政府,共同参与总指挥部、现场工作指挥部的领导和各项具体工作。
2011年4月,元上都遗址的现场展示、保护、维修工作全面开展,按照《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的描述,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锡林郭勒盟文化局(文物局)、正蓝旗文物局、多伦县文物局开展了确定元上都遗址展示线路、建立语音导览系统、树立展示说明标牌的工作。其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研究院、辽宁有色金属工程公司等文物保护设计、工程部门,开展了保护元上都明德门、御天门、大安阁、穆清阁遗址的工作。这些工作为元上都遗址的现场展示与元上都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2011年,内蒙古博物院依据元上都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元上都遗址考古发掘所获得的珍贵文物,并参考元代历史文献资料,同时吸收《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的内容,在全区各文博部门大力支持下,在正蓝旗举办了《走进元上都》大型专题文物展览。展示了元上都遗址考古发掘所获得的珍贵文物,以及元上都在元代历史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2011年5月,展览在上都音郭勒镇隆重开幕,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2011年8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国际专家到元上都遗址所在地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对遗址和周边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认真听取了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规划设计、保护管理、考古研究、文物展示的专项介绍,并召开了有当地群众参加的利益相关者座谈会。国际专家对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以及中国政府对元上都遗址的规划、保护、管理、研究、展示、服务、宣传、群众的支持度等,均表示满意。
2011年9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中国元上都遗址提名项目,在进行实地评估考察的基础上,又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对敖包等文物的全面保护,提出了9项询问建议,国家文物局、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等有关部门予以认真回答,并加强了对元上都遗址周边的敖包和其他文物,以及水利工程的保护。同时,还在元上都遗址周边安装了“草原神灯”文物安全报警系统,成立了蒙古族牧民参加的“马背文物保护队”,聘请元上都遗址周边的农牧场负责人,参与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的工作。
2012年5-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常委会,在原则认定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后,又向国家文物局提出6点建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厅(文物局)、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等有关部门再次予以认真答复。
(三)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取得成功
2012年6月24日-7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共有19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代表,以及数百名观察员出席这次盛会。中国政府派出由外交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局)组成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大会。我代表内蒙古文化厅随同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大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也派代表团出席大会。
当地时间6月24日晚7时,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开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主持开幕式,俄罗斯文化部部长梅津斯基、圣彼得堡市市长波尔塔夫琴科发表欢迎讲话。
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执行主席、俄罗斯人米特罗法诺娃指出,世界遗产地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是基于当地的价值观和实践尤其是对当地遗址的保护成果。目前,《世界遗产名录》共列入了936项世界遗产委员会承认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包括725项文化遗产、183项自然遗产以及28项自然及文化混合遗产。本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将审议36处遗产申报项目,包括5项自然遗产、4项自然及文化混合遗产和27项文化遗产。其中,有中国政府申报的元上都遗址和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区。世界遗产委员会还将在大会中审查已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
6月24日-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大会期间出席了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举办的欢迎宴会,拜会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会员国,向各国委员介绍了元上都遗址的独特价值,受到各国代表的普遍关注。其中,亚非地区的代表对元上都遗址尤为关注。
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进入大会表决新的世界遗产名录阶段,元上都遗址排在29日大会第七个表决。圣彼得堡当地时间6月29日18时10分,大会开始审议中国政府申报的元上都遗址。
首先,由世界遗产委员会官员苏珊女士向大会进行陈述。她指出:中国元上都遗址作为草原都城遗址,展示了文化融合的特点,见证了北亚地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及相互交融。元上都遗址符合世界遗产第ⅱ、ⅲ、ⅳ、ⅵ等4条价值标准,满足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此外,世界遗产委员会还充分肯定中国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状况。
18时20分,世界遗产委员会苏珊女士结束了向大会作的精彩而重点突出的陈述报告。在少许等待后,本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米特罗法诺娃讲了一句话:如果对中国申报的元上都遗址感到满意、没有异议与问题的话,就请大家鼓掌通过。在全体与会代表热烈的掌声中,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米特罗法诺娃敲响木槌并宣布:经全体与会代表一致同意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时刻,是北京时间2012年6月29日22时23分,俄罗斯圣彼得堡时间6月29日18时23分,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刻取得最后成功。
这时,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起立向大会主席以及各国代表致谢。出席大会的蒙古、阿尔及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代表,以及国际组织负责人纷纷走到中国—CHINA 席位前,与中国代表团成员拥抱握手表示热烈祝贺。
在大会表决后,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代表中国政府在会议上致辞。他指出: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政府和当地民众遵循《世界遗产公约》的精神,为加强元上都遗址保护,使这处传奇性的都城遗址重现生气做出了巨大努力。在中外专家的帮助下,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坚持保护为主,使元上都城址和相关的墓群,以及草原、森林、沙地和敖包等特色环境景观等得到真实、完整地保存。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有利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类型平衡,也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的贡献。
在大会表决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代表团团长、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应邀接受了自治区主要新闻媒体的采访。刘新乐指出: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文化、文物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国家、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卓有成效工作的结果。
6月29日晚,国家文物局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来贺电,对元上都遗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表示热烈祝贺,并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元上都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出席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内蒙古代表团在圣彼得堡隆重举行庆祝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圆满成功招待会。中国驻俄罗斯圣彼得堡总领事馆、中国政府代表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内蒙古代表团全体代表、新华社和自治区新闻媒体以及当地华人商会、留学生、中资机构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招待会。
在招待会上,大家认真学习了国家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贺电,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王志诚,副厅长、文物局局长安泳鍀,锡林郭勒盟行署盟长刘俊臣,副盟长琪琪格、正蓝旗旗委书记田永,多伦县县长霍炳锦等同志,为热烈庆祝元上都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6月30日上午,为热烈庆祝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圆满成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厅(文物局)、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新华广场举行了庆祝活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也相继举行庆祝活动。
在主会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发表讲话,她代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表示热烈祝贺。乌兰部长指出: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自治区世界遗产零的突破,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元上都遗址重要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以及保护实践的充分肯定,标志着元上都遗址从此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共同保护的遗产,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推动自治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乌兰部长要求,自治区各级相关部门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履行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继续加强元上都遗址保护法规和规章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切实保护、管理、研究、宣传好元上都遗址这个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要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尽快把元上都遗址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以草原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胜,为推动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迈进作出新的贡献,为自治区和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增添新的光彩。
回顾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程,诚如国家文物局贺电所言:“历经十余年艰辛,成功殊为不易”。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文化、文物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国家、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卓有成效工作的结果。在十几年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程中,在元上都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学术研究、考古发现、环境整治、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很好的展现了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以及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因此赢得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赞誉和认同。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厅)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