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张纯华老人,虽耄耋之年,腰背因长年辛劳明显的有些弯曲外,精神矍铄,十分健谈,话语中仍带有晋北方言,然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忆及往事,娓娓道来,态度谦和。兹将征访内容及相关资料整理见下。
张纯华,又名张子廷,1922年生于山西定襄,祖上为官宦人家,到父亲时家道衰落,充任乡间教师,母亦识文断字。幼年时母、父、祖母先后去世,9岁入村国民小学读书,两年后因家庭穷困辍学。1936年,为了谋生,沿着前人走西口的道路,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投奔到了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在绥远平市官钱局任职的伯父,伯父与当地有名的“德余泉”商号大掌柜兰银余是相与(挚友),遂介绍他到德余泉学徒,侍候大掌柜,吃住在兰家大院。由于他诚实勤快,吃苦耐劳,办事十分认真,备受主人看好,学徒期间即委以跑街重任,跑商家信息、收账,到火车站提货、外出采买等。大院内住有一山西老乡,平日喜拉板胡,演奏山西民歌曲调和山西梆子曲目,耳濡目染,引发了他对音乐的喜爱,于是他找出了小时候舅舅给买的已被他吹坏的口琴,琢磨着拆卸修好了簧片,模仿吹奏板胡曲调。板胡主人见这孩子聪慧又十分喜爱音乐,回家乡时就将板胡送给了他。余暇,他拉板胡又学会吹笛子,音乐无形中为其增添了不少乐趣,但也少不了对乐器维护修理,他就这样热爱上了音乐。此后,他跟随兰大掌柜到天津作买卖,见多识广,他又迷恋上了脚踏风琴和手风琴等西洋乐器,常喜好研究其原理。
1947年,德余泉老店员苏全与他在津合资另开字号,经营两年,由于战乱歇业。1949年夏,他回到归绥(今呼和浩特市),虽也有一定资金,但时局对经商风险很大,于是他选择乐器修理,经常给教会、一些乐器班子修风琴等民间乐器。1952年,在旧城大什字街租一处二层楼铺面,创办归绥第一家乐器店“和声文艺工业社”,组织了一些工人从事修理配制和经销各种乐器,生产少量板胡、四胡等产品。服务范围,东至大同,西至包头。此后,经1954年公私合营、1956年合作化以后,几经体制变革,但他始终与乐器打交道,尤其与蒙古族弦鸣乐器马头琴的研制结下不解之缘,情有独钟,57年来始终如一,亲手制作,至今不辍。
早在1950年,内蒙古文工团进京参加建国一周年活动演出。
领袖的嘱托,也是对蒙古民族的希冀。乌兰夫随后让秘书在京城寻访修理制作乐器的厂店技师,几经试制,都不理想。1952年,有人建议在马头琴的故乡想办法吧,于是内蒙古文化局成立了专门研制马头琴小组,遍访能人,自然找到了张纯华。为便于实践操作,张纯华负责研究制作改进,色拉西的弟子桑都仍负责检验试拉,从此,改进马头琴的攻坚任务开始了。时任自治区文化艺术部门的领导布赫,对此项工作十分关注,勉励张纯华消除顾虑,放手大胆干,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嘛。加之布赫擅长拉二胡,随着在与张纯华的工作接触中,逐渐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以致后来在张纯华家粗茶便饭,有时深谈到半夜。
说起潮尔,有着悠久历史,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弓弦乐器,由蒙元时期的“火必思”演变而来,史载有“抄兀尔” 、“潮兀尔” 等不同译写法。也可溯源到唐宋时期的奚琴,或更早的秦汉朝代时的胡笳,又称冒顿潮尔、潮尔,其音哀伤凄婉,可谓是马头琴的远祖。到清末民初,潮尔的琴杆顶头逐渐统一为马头形状,因此也称马头琴。草原上还流传着一个有关马的凄凉而美丽的传说,穷人的小白马在赛马时获得头一名,遭王爷嫉恨而被射杀,穷人用马的筋、骨、尾制作为琴,故其音“清越而哀”。
长期以来,马头琴在民间的流传,并无专门制作人员,主要是拉琴者自制自用,因地制宜,因材施制,故无统一规格,其名称、造型、原料、工艺、音色等亦不一致。
张纯华领受改进马头琴这一光荣任务后,面对轻便、看似简单的马头琴,深感责任重大,研制使其进入音乐殿堂,其内涵的民族情意深远。回想当年走西口是为了个人单纯谋生,从商艰辛,战乱不已,终无保障;而今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如此信任自己,为了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繁盛,无论如何也要做好这项工作。当时的内蒙古各项事业毕竟与内地差异很大,于是他不辞劳苦,多次去京、津、苏、沪及羊城等城市,虚心求教音乐大师和乐器制作师,不耻下问,锲而不舍,潜心领悟,反复研制,精益求精,不但提高了乐理知识,做工技艺也在不断升华。经过千万次的探索改革,惮心竭虑,一丝不苟,从取得阶段性成果到稳步发展,最终使古老民族乐器马头琴走向了世界。
最初,潮尔音箱的蒙皮传统用料为羊、 马 、牛、蟒等皮,北方气候干燥,一般不影响发音,但气候潮湿时发音沉闷且跑调。如上世纪50年代初,色拉西到广州演出,尽管事先准备了理发吹风机,在后台烘烤好鼓面蒙皮再上场,仍然大大影响了发挥水准。其后,张纯华试用牛马驴骡及野兽动物各种皮,变换多种做工技艺,虽然获得全国首家成功改革制成的复音筒四胡,并将低音的四胡形制统一的成绩,但对于应用提高马头琴声音并不十分明显。这样,以后在制作传统蟒皮马头琴、旅游小马头琴的同时,用料开始由皮改木,试用杨柳松楸枫等多种木料,采用多项加工技术,终以枫木作共鸣箱,取代了定音皮面。又采用鱼鳞松、梧桐木作腹板,音孔由侧板改在腹板正面,弓杆由普通树枝改为弹力大韧性好的木料制作,琴轴改为机械轴,琴杆由直杆改为带有弯度,琴弓由二索马尾改为金属弦再到尼龙丝弦,琴杆顶部统一为马头造型 。经中国音协和北京乐协专家、马头琴演奏家鉴定,从1962年基本定型,到以后不断改进提高,1983年试制生产乌木主体马头琴、木面中音马头琴,音域从原有两个8度变为三个8度,不仅可以演奏二胡、小提琴的双音和弦传统曲目,还能演奏创作曲中的6、5、4、3度等双音和弦,音量音域大为提高和拓宽,马头琴改革有了根本性突破。其声音柔和、浑厚、明亮、力度强,音质纯净、清晰,音色悠扬动听,保留了传统马头琴的特色。可以满足各种不同场合的演出,可独奏、合奏、伴奏、重奏、协奏,与交响乐团同台演出。马头琴改革大获成功,张纯华没有忘记20世纪60年代初期,第一代马头琴取得阶段性定型成果时,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亲自接见了他,祝贺他取得好成绩,勉励他继续努力,技无止境,再攀高峰。由此激励他数十年为之不断拼搏,无怨无悔,终于不负众望,让马头琴走向殿堂,走向世界。
半个多世纪以来,张纯华老人亲手制作改进的马头琴有上千件,从选购原木、刨层、晾晒、切割、成型,到缝刨面、打磨、贴侧板、雕刻、上弦、漆工等有多道工序,每每浸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勤劳作和心血汗水。经过马头琴演奏家们的实践检验和神韵传情,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到美、法、日、加、德等国和地区,琴声响至欧、亚、非。
半个多世纪以来,张纯华老人由1952年私营“和声文艺工业社”的经理,转制到呼和浩特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民族乐器部主任、呼和浩特民族乐器厂技术副厂长、呼和浩特市二轻科研所(情报站)负责人及副站长,于1984年光荣退休。紧接着又成立张纯华马头琴研制工作室,引领两儿一女继续为马头琴艺术事业服务,亲手制作马头琴重要部件,离休的老伴也热情相助。慕名而来的人很多,记者、采访人员、马头琴专业学生、马头琴爱好者不时登门,他都义务接待,无偿指导。为了宣传内蒙古,传播蒙古族乐器音乐,老人还义助、馈送他人马头琴。他对于马头琴有今之发展与辉煌,深感欣慰:大学开设马头琴专业课,艺校培训马头琴演职人才,研制马头琴人员不断增加,仅呼和浩特地区就有大小147家制作马头琴的。想当年西洋小提琴风靡世界,名琴价格不菲,我们今天的马头琴也可与之媲美,但两者价格差异很大,理应打造精品,创建品牌,希望后继有人,大有作为。因此,张纯华老人退而不休,从不言辍,技无止境,夕阳更红。
张纯华老人是中国乐器学会会员、中国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马头琴协会理事、中国北京乐器协会特邀会员,内蒙古政协第五届委员,被内蒙古民间文艺协会授予“研究制作马头琴大师”称号。1967年以来,经其研制的马头琴成为出口产品,1981年定型的昭君牌马头琴被评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优质产品,1983年获轻工业部少数民族用品优质产品奖,1984年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其数十年默默奉献,受到中国音协、党中央乐团、党中央民委、中国轻工业部的肯定,四部委联合颁发纪念证书。其事迹从1956年《工人日报》、《广州日报》登载,到上世纪末以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关新闻媒体、内蒙古卫视、党中央电视台和国外刊物也进行了宣传报道。2006年5月,马头琴音乐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3月,桑都仍的弟子、中外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在内蒙古卫视节目上动情地说:张纯华老人是汉族,用大半生心血研制蒙古族人民喜爱的马头琴,为此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过批斗,但痴心不改,一直为了马头琴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当人们演奏马头琴的时候,不要忘了有这么一位制作大师。
(作者: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地方志办公室)
见到张纯华老人,虽耄耋之年,腰背因长年辛劳明显的有些弯曲外,精神矍铄,十分健谈,话语中仍带有晋北方言,然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忆及往事,娓娓道来,态度谦和。兹将征访内容及相关资料整理见下。
张纯华,又名张子廷,1922年生于山西定襄,祖上为官宦人家,到父亲时家道衰落,充任乡间教师,母亦识文断字。幼年时母、父、祖母先后去世,9岁入村国民小学读书,两年后因家庭穷困辍学。1936年,为了谋生,沿着前人走西口的道路,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投奔到了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在绥远平市官钱局任职的伯父,伯父与当地有名的“德余泉”商号大掌柜兰银余是相与(挚友),遂介绍他到德余泉学徒,侍候大掌柜,吃住在兰家大院。由于他诚实勤快,吃苦耐劳,办事十分认真,备受主人看好,学徒期间即委以跑街重任,跑商家信息、收账,到火车站提货、外出采买等。大院内住有一山西老乡,平日喜拉板胡,演奏山西民歌曲调和山西梆子曲目,耳濡目染,引发了他对音乐的喜爱,于是他找出了小时候舅舅给买的已被他吹坏的口琴,琢磨着拆卸修好了簧片,模仿吹奏板胡曲调。板胡主人见这孩子聪慧又十分喜爱音乐,回家乡时就将板胡送给了他。余暇,他拉板胡又学会吹笛子,音乐无形中为其增添了不少乐趣,但也少不了对乐器维护修理,他就这样热爱上了音乐。此后,他跟随兰大掌柜到天津作买卖,见多识广,他又迷恋上了脚踏风琴和手风琴等西洋乐器,常喜好研究其原理。
1947年,德余泉老店员苏全与他在津合资另开字号,经营两年,由于战乱歇业。1949年夏,他回到归绥(今呼和浩特市),虽也有一定资金,但时局对经商风险很大,于是他选择乐器修理,经常给教会、一些乐器班子修风琴等民间乐器。1952年,在旧城大什字街租一处二层楼铺面,创办归绥第一家乐器店“和声文艺工业社”,组织了一些工人从事修理配制和经销各种乐器,生产少量板胡、四胡等产品。服务范围,东至大同,西至包头。此后,经1954年公私合营、1956年合作化以后,几经体制变革,但他始终与乐器打交道,尤其与蒙古族弦鸣乐器马头琴的研制结下不解之缘,情有独钟,57年来始终如一,亲手制作,至今不辍。
早在1950年,内蒙古文工团进京参加建国一周年活动演出。
领袖的嘱托,也是对蒙古民族的希冀。乌兰夫随后让秘书在京城寻访修理制作乐器的厂店技师,几经试制,都不理想。1952年,有人建议在马头琴的故乡想办法吧,于是内蒙古文化局成立了专门研制马头琴小组,遍访能人,自然找到了张纯华。为便于实践操作,张纯华负责研究制作改进,色拉西的弟子桑都仍负责检验试拉,从此,改进马头琴的攻坚任务开始了。时任自治区文化艺术部门的领导布赫,对此项工作十分关注,勉励张纯华消除顾虑,放手大胆干,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嘛。加之布赫擅长拉二胡,随着在与张纯华的工作接触中,逐渐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以致后来在张纯华家粗茶便饭,有时深谈到半夜。
说起潮尔,有着悠久历史,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弓弦乐器,由蒙元时期的“火必思”演变而来,史载有“抄兀尔” 、“潮兀尔” 等不同译写法。也可溯源到唐宋时期的奚琴,或更早的秦汉朝代时的胡笳,又称冒顿潮尔、潮尔,其音哀伤凄婉,可谓是马头琴的远祖。到清末民初,潮尔的琴杆顶头逐渐统一为马头形状,因此也称马头琴。草原上还流传着一个有关马的凄凉而美丽的传说,穷人的小白马在赛马时获得头一名,遭王爷嫉恨而被射杀,穷人用马的筋、骨、尾制作为琴,故其音“清越而哀”。
长期以来,马头琴在民间的流传,并无专门制作人员,主要是拉琴者自制自用,因地制宜,因材施制,故无统一规格,其名称、造型、原料、工艺、音色等亦不一致。
张纯华领受改进马头琴这一光荣任务后,面对轻便、看似简单的马头琴,深感责任重大,研制使其进入音乐殿堂,其内涵的民族情意深远。回想当年走西口是为了个人单纯谋生,从商艰辛,战乱不已,终无保障;而今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如此信任自己,为了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繁盛,无论如何也要做好这项工作。当时的内蒙古各项事业毕竟与内地差异很大,于是他不辞劳苦,多次去京、津、苏、沪及羊城等城市,虚心求教音乐大师和乐器制作师,不耻下问,锲而不舍,潜心领悟,反复研制,精益求精,不但提高了乐理知识,做工技艺也在不断升华。经过千万次的探索改革,惮心竭虑,一丝不苟,从取得阶段性成果到稳步发展,最终使古老民族乐器马头琴走向了世界。
最初,潮尔音箱的蒙皮传统用料为羊、 马 、牛、蟒等皮,北方气候干燥,一般不影响发音,但气候潮湿时发音沉闷且跑调。如上世纪50年代初,色拉西到广州演出,尽管事先准备了理发吹风机,在后台烘烤好鼓面蒙皮再上场,仍然大大影响了发挥水准。其后,张纯华试用牛马驴骡及野兽动物各种皮,变换多种做工技艺,虽然获得全国首家成功改革制成的复音筒四胡,并将低音的四胡形制统一的成绩,但对于应用提高马头琴声音并不十分明显。这样,以后在制作传统蟒皮马头琴、旅游小马头琴的同时,用料开始由皮改木,试用杨柳松楸枫等多种木料,采用多项加工技术,终以枫木作共鸣箱,取代了定音皮面。又采用鱼鳞松、梧桐木作腹板,音孔由侧板改在腹板正面,弓杆由普通树枝改为弹力大韧性好的木料制作,琴轴改为机械轴,琴杆由直杆改为带有弯度,琴弓由二索马尾改为金属弦再到尼龙丝弦,琴杆顶部统一为马头造型 。经中国音协和北京乐协专家、马头琴演奏家鉴定,从1962年基本定型,到以后不断改进提高,1983年试制生产乌木主体马头琴、木面中音马头琴,音域从原有两个8度变为三个8度,不仅可以演奏二胡、小提琴的双音和弦传统曲目,还能演奏创作曲中的6、5、4、3度等双音和弦,音量音域大为提高和拓宽,马头琴改革有了根本性突破。其声音柔和、浑厚、明亮、力度强,音质纯净、清晰,音色悠扬动听,保留了传统马头琴的特色。可以满足各种不同场合的演出,可独奏、合奏、伴奏、重奏、协奏,与交响乐团同台演出。马头琴改革大获成功,张纯华没有忘记20世纪60年代初期,第一代马头琴取得阶段性定型成果时,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亲自接见了他,祝贺他取得好成绩,勉励他继续努力,技无止境,再攀高峰。由此激励他数十年为之不断拼搏,无怨无悔,终于不负众望,让马头琴走向殿堂,走向世界。
半个多世纪以来,张纯华老人亲手制作改进的马头琴有上千件,从选购原木、刨层、晾晒、切割、成型,到缝刨面、打磨、贴侧板、雕刻、上弦、漆工等有多道工序,每每浸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勤劳作和心血汗水。经过马头琴演奏家们的实践检验和神韵传情,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到美、法、日、加、德等国和地区,琴声响至欧、亚、非。
半个多世纪以来,张纯华老人由1952年私营“和声文艺工业社”的经理,转制到呼和浩特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民族乐器部主任、呼和浩特民族乐器厂技术副厂长、呼和浩特市二轻科研所(情报站)负责人及副站长,于1984年光荣退休。紧接着又成立张纯华马头琴研制工作室,引领两儿一女继续为马头琴艺术事业服务,亲手制作马头琴重要部件,离休的老伴也热情相助。慕名而来的人很多,记者、采访人员、马头琴专业学生、马头琴爱好者不时登门,他都义务接待,无偿指导。为了宣传内蒙古,传播蒙古族乐器音乐,老人还义助、馈送他人马头琴。他对于马头琴有今之发展与辉煌,深感欣慰:大学开设马头琴专业课,艺校培训马头琴演职人才,研制马头琴人员不断增加,仅呼和浩特地区就有大小147家制作马头琴的。想当年西洋小提琴风靡世界,名琴价格不菲,我们今天的马头琴也可与之媲美,但两者价格差异很大,理应打造精品,创建品牌,希望后继有人,大有作为。因此,张纯华老人退而不休,从不言辍,技无止境,夕阳更红。
张纯华老人是中国乐器学会会员、中国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马头琴协会理事、中国北京乐器协会特邀会员,内蒙古政协第五届委员,被内蒙古民间文艺协会授予“研究制作马头琴大师”称号。1967年以来,经其研制的马头琴成为出口产品,1981年定型的昭君牌马头琴被评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优质产品,1983年获轻工业部少数民族用品优质产品奖,1984年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其数十年默默奉献,受到中国音协、党中央乐团、党中央民委、中国轻工业部的肯定,四部委联合颁发纪念证书。其事迹从1956年《工人日报》、《广州日报》登载,到上世纪末以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关新闻媒体、内蒙古卫视、党中央电视台和国外刊物也进行了宣传报道。2006年5月,马头琴音乐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3月,桑都仍的弟子、中外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在内蒙古卫视节目上动情地说:张纯华老人是汉族,用大半生心血研制蒙古族人民喜爱的马头琴,为此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过批斗,但痴心不改,一直为了马头琴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当人们演奏马头琴的时候,不要忘了有这么一位制作大师。
(作者: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地方志办公室)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