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后,蒙古高原上几十个民族都成为蒙古民族,这是广义的蒙古人。本文所谈到的是狭义的蒙古人,即成吉思汗的祖先、蒙古人的发源地额尔古纳北部的蒙兀室韦,是何时南下与西迁的。这里要提一下孛尔贴赤那率众南下和西迁的传说——其中南下和西迁是真实的,但却不是孛儿贴赤那这一代人完成的,因为这一过程是相当缓慢的。那么,蒙古人到底是何时南下与西迁的?何时到达三河之源的?走的是哪一条路线?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阻力?这正是本文探讨的历史之谜。
一、苍狼与白鹿相爱的时代是怎样的历史客观环境?
从成吉思汗这一代上溯到孛儿贴赤那,一共是22代人,相隔年代约为420年到450年,经考证成吉思汗出生于1162年,那么孛儿贴赤那(苍狼)和豁埃马阑勒(白鹿)生活的年代约在8世纪中叶。①在8世纪中叶及其以后的一个半世纪里,大漠南北一直为突厥系民族所控制,蒙兀室韦自身又处于室韦各部的三面包围之中,特别是南下之路有大室韦挡着(即后来的塔塔儿。关于大室韦的位置及与塔塔儿的渊源关系,笔者在《蒙古人发源地新考证》有阐述);而这一时期蒙兀室韦一直保持着以渔猎为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他们在额尔古纳河下游依山傍水、“野物广有”的自然环境满足了他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与世无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突然长途远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到了10世纪初期,契丹兴起,西边驱逐了黠戛斯,东边击溃了室韦和靺鞨。这时蒙兀室韦有了向外活动的可能。但是,契丹人继续长期地控制着大漠中、南部和呼伦贝尔草原一带;在大漠的北边还有“阻卜、术不姑大国以十数”。②这时的蒙兀室韦即使离开了他们的发祥地开始南下,长时期内恐怕还最多只能徘徊于额尔古纳河中上游一带。(这一段的额尔古纳河基本走向是由南向北流,而蒙兀室韦沿河南下的路线实际上也就是溯河而上。)
二、仍以狩猎为主的阿兰高娃时代
阿兰高娃(阿阑豁阿,阿阑郭斡)在蒙古传说里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阿兰娘娘。是她生育并创建了蒙古尼伦部。她的时代正处于孛儿贴赤那与成吉思汗的中间时代,是成吉思汗的上溯11世祖母。史书对于阿兰高娃的婚姻作了有趣的描述:
据说都蛙锁豁儿与弟弟朵奔蔑儿干(后者是成吉思汗的11世祖)正在打猎,看到一丛百姓顺水行来。哥哥说:“有一个黑车子前头有一个女儿生得好,若是不曾嫁人呵,索与弟弟朵奔蔑儿干做妻。”朵奔蔑儿干去看了,“这女儿名阿阑豁阿,果然生得好,也不曾嫁人。”他于是就“取了阿阑豁阿为妻。”③(注意,是“取”而不是“娶”)这是对于蒙古人历史上较早出现的抢婚现象的经过加工的描述。
婚后阿兰高娃与朵奔蔑儿干共生二子。这一天朵奔蔑儿干前往脱豁察温都儿山打捕野兽,“于树木内遇兀良哈部落(南下蒙古人的一支)的人,在那里将杀了一个三岁鹿的胁扇肚脏烧着。朵奔蔑儿干问他索肉。兀良哈人将这鹿取下头皮带肺子自要了,其余的肉都与了朵奔蔑儿干”,④“朵奔蔑儿干将得的鹿肉驮着回去,路上遇着一人引着一个儿子行来。……其人说:‘我是马阿里黑伯牙兀歹人氏。我而今穷乏,你那鹿肉将与我,我把这儿子与你去。’朵奔蔑儿干将鹿的一只后腿的肉与了,将那人的儿子换去家做使唤的了。”⑤
史书还记载了阿兰高娃父亲的故事,他住的地方因野火燃烧把野兽都吓跑了,听得不儿罕山野物广有,遂带全家迁去(很明显,阿兰高娃没有去,因为她已经出嫁了)。
以上故事说明在阿兰高娃时代,仍是以狩猎为主,间接证明这时南下到额尔古纳河上游的蒙古人仍在这一带生存,没有走远。但这并不是说这时没有驯养牲畜,据史书记载,朵奔蔑儿干和阿兰高娃的上一代脱罗豁勒真及其妻孛罗黑臣,曾有“两个好骟马”,而朵奔蔑儿干“驮肉”,自然也是用马。要知道,额尔古纳南部分布着世界上最优良的草甸草场,这里很可能是内蒙古高原畜牧业的起点和摇篮。
三、阿兰高娃的后代多半留在额尔古纳南部,没有西迁
阿兰高娃在她丈夫死后,又连生三子,她以前所生二子怀疑这三子是其母与家里用人马阿里黑伯牙兀歹所生。阿兰高娃则托言是受神明之光照射而有孕,化解了这件事,并用“折箭的故事”教导五个儿子团结才能力量大。后生的三子是不忽哈塔吉(后代为哈塔斤氏);不合秃撒勒只(后代为撒勒只兀氏);孛端察儿蒙合黑(后代是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的祖先)。后来,蒙古人即以孛端察儿三人之裔为“尼伦”,意为“清洁”。据《元朝秘史》记载,这3人的后裔后来发展成近30个部落,其中仅孛端察儿后裔就有孛儿只斤部、札只剌部、泰亦赤乌部及巴阿邻、照烈、那也勤、巴鲁拉思、兀鲁兀、忙兀、主儿勤等;再加上孛端察儿三哥、四哥的后裔撒勒只兀、哈塔斤,统称为“尼伦蒙古”。而阿兰高娃前两个孩子的后裔以及那些不属于阿兰高娃后裔的蒙古人,统称为“迭儿列斤蒙古”,意为一般蒙古人,包括有兀良哈、弘吉剌、朵儿边、亦乞列思、斡勒忽讷兀惕、哈拉讷兀惕、火罗拉思、也里吉斤、许兀慎、速勒都思、伯岳吾、不古讷惕、别勒古讷惕等。
这些部落有些是蒙兀室韦南下时就已经有的部落,比较古老,比如弘吉剌氏、兀良哈等;有些是南下后繁殖起来的部落,这一部分占多数。
从后来成吉思汗崛起时代的各部落分布位置看,在阿兰高娃后裔中有好多部落在几百年间一直生活在额尔古纳南部,没有西迁。比如撒勒只兀、哈塔斤、札答阑部(孛端察儿之妾的后裔)等,另外还有朵奔蔑儿干的哥哥都蛙锁豁儿的后裔朵儿边部落,以及赫赫有名的“美女部落”弘吉拉部(不属于尼伦蒙古)。这说明,至少在阿兰高娃的儿子这一辈,也就是孛端察儿这一辈,还没有离开额尔古纳南部。这样一来,脉络就清晰多了,历史之谜快要解开了。
四、血战札剌亦儿,打通西进之路
与札剌亦儿人发生血腥冲突的是孛端察儿之孙蔑年土敦的妻子莫孥伦,当时她是蒙古部落首领。莫孥伦是个很厉害的女性,在她统治的时期,母权氏族社会的传统还有很大的活力。传说莫孥伦被百姓称为“答儿衮”,“义为有力”。⑥这同我们所常见的蒙古人加于男性的美称如“蔑儿干”(射手)、“把阿秃儿”(擒鹿的勇士)等的性质是相同的。说明莫孥伦在当时蒙古人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尊崇地位。与札剌亦儿人发生冲突的时间约在11世纪中叶。在这之前,一部分蒙古人(注意,只是一部分)已经越过额尔古纳河,沿克鲁伦河西迁来到“诺赛儿吉和黑山之地”(克鲁伦河的中游北岸),⑦到了莫孥伦时期,蒙古人的畜牧经济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已经由狩猎人转化为草原游牧人了。据史书记载,他们在克鲁伦河中游北岸有了自己的固定的牧场,与驻牧在克鲁伦河中上游的札剌亦儿人相邻。他们(蒙古人)“畜牧饶富”,“牲畜遍野”,⑧这说明他们已经进一步掌握了驯养和繁殖牲畜的技能。
掌握比较熟练的驯养和繁殖牲畜技术以及发展这么多的牲畜是需要时间的,从这一点分析,越过额尔古纳河西迁的不大可能是蔑年土敦和莫孥伦这一代人。在上面,我们也分析了不是孛端察儿这一代,这样一来,事情就非常明显了,当初真正越过额尔古纳河开始西迁的蒙古人,极有可能是孛端察儿的儿子合必赤这一代人。
这样,历史之谜(这只是其中一个)就基本解开了。从孛儿贴赤那(苍狼)到孛端察儿,蒙兀室韦沿额尔古纳河南下过程经历了13代人,时间是260年左右,而这段路程的直线距离,只不过千里左右。
由此我们也可以推算出,孛端察儿的儿子合必赤越过额尔古纳河开始西迁的时间约在11世纪初。(注意,这个时间很重要)
前面说过,到莫孥伦时期,已经“牲畜遍野”,牧场自然要扩大,他们与强邻札剌亦儿人又紧挨着,中间没有缓冲地带,双方发生矛盾是早晚的事。我们还是先了解一下札剌亦儿人的情况。札剌亦儿人是比蒙古人更早出山走向草原的古老部落,当时他们的畜牧业要比蒙古人更为发达。据说札剌亦儿部“以车为阑,每一千车为一库伦,共有库伦七十,常恃其众,挑起战争。”⑨这里的所谓“车”,就是“户”,(注,同上)一车即一户(或一帐),是一个家庭单位。七十库伦或七十千户,有夸大之疑,但史书明言他们“常恃其众”,而且敢与契丹挑战。《辽史》把札剌部置于阻卜之下,而阻卜与术不姑等称为“大国”。⑩这些都说明札剌亦儿部至少是一个人数相当众多的强大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札剌亦儿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蒙古人远为先进。例如,他们的库伦(一作古列延,意为“圈子”)这种组织形式,直到一个多世纪之后,即到12世纪末成吉思汗登上历史舞台之初,才被蒙古人所普遍采用。?輥?輯?訛这说明札剌亦儿人早已跨入了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
蒙古人同札剌亦儿的斗争,是他们第一次参与地对外的部落战争,它对蒙古人后来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战争的起因是争夺牧地草场。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本来是极为悬殊的,但由于札剌亦儿人闯入莫孥伦牧地的只是为数不多的一部分人,而且是在对契丹人的战争中遭到惨重挫败的残部,因此蒙古人在怒不可遏的女头领莫孥伦率领下追杀这部分札剌亦儿人,取得了初胜。然而这一下却惹下了灭族大祸,札剌亦儿人很快就组织力量进行反扑,在一个夜晚杀来,进行疯狂的血腥报复。其结局是蒙古人的牲畜全部被夺,莫孥伦诸子和她本人惨遭杀害,连整个部落也几乎为之消灭。当时莫孥伦的幼子纳臣外出不在现场,莫孥伦的长孙海都尚在襁褓中熟睡,在慌乱中被人塞到积木的空隙中,这两人得以幸存。后来纳臣将海都抚养大,海都逐步积聚了自己的力量,才得“以兵攻取札剌亦儿人而役属之”,从而结束了这场前后历经三代人的长期斗争,蒙古人最终取得了胜利。
对于战败的札剌亦儿人的处置,蒙古人采取了我们后来在成吉思汗时期所常见的那种残酷的屠杀俘虏的办法。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史集》有如下一段重要的记述:
“……把他们全部屠杀了以资报复,他们的妇女和儿童全部成了海都的奴隶……从那时到现在,这个札剌亦儿部落便(世代)成为兀贴古·孛斡勒(家庭奴隶),并按照继承传给了成吉思汗……其中有的人还做了大官。”?輥?輰?訛
这里清楚地谈到了蒙古人把那些锋镝之余的札剌亦儿妇女和儿童变成了“部落奴隶”或“门户奴隶”。这次战争出现的大量俘虏,为蒙古奴隶制的初次大发展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蒙古人通过对札剌亦儿人奴役,不但恢复了自己原有的牲畜群,而且还占有了原属于札剌亦儿人的、应该是为数更多的畜群。海都因此“有了无数的妻子、奴仆、马群和畜群”。?輥?輱?訛这样,蒙古人控制了札剌亦儿人原来在鄂嫩河、克鲁伦河之间的大面积的草场牧地,为他们进一步西迁进入三河之源地区(不儿罕山)扫清了前进道路。
五、海都控制三河之源,合不勒汗建立合木黑蒙古
有一点我们应该弄清楚,当初蒙古人被札剌亦儿人打败,纳臣从外地回来看到一片废墟,又听到木头堆里有婴儿哭声,他把海都救起后,远远地逃走了。他们到哪儿去了呢?他是在哪儿将海都抚养大的?史书记载:
“海都稍长,纳真(纳臣)率八剌忽怯谷诸民共立为君,以兵攻押剌亦而(札剌亦儿),臣属之,形势渐大。列营帐于八剌合黑河上,跨河为梁,以便往来。由是四傍部族归之者渐众。”?輥?輲?訛
原来他们逃到了北方的巴儿忽真地面,在那儿休生养息,积蓄力量。后来南下报仇雪恨,海都的部落联盟除了蒙古部落参加外,至少还应包括当时可能分布在薛灵哥河以东和贝加尔湖以东巴儿忽真河沿岸属于巴儿忽惕部的一些非蒙古部落在内。战胜札剌亦儿人之后,海都势力大增,从巴儿忽真地面向南扩展到克鲁伦河的上中游的北岸。当时海都“列营帐于八剌合黑河上”,这无疑是部落联盟中心所在地(中心并没有南移);而“纳臣则居鄂嫩河”,?輥?輳?訛叔侄二人之所以分驻两地,一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基础主要在北方,二是纳真在南部起到了一个前沿据点的作用,便于就近统治监管被征服的札剌亦儿人。这一切说明,蒙古人的势力在海都时代已经到达并控制了三河之源地区(不儿罕山),这个时间是在11世纪60年代前后(这个时间很重要)。但是他们的活动中心不在这儿,仍然在巴儿忽真地面。后来逐渐南移,又历经几代人,是在12世纪之初的时候。成吉思汗后来所说的“三河祖宗肇基之地”(三河之源的不儿罕山),应是合不勒汗及其以后的事情了。
后来,海都的长子伯升豁儿的子孙组成为乞颜部,即成吉思汗所在部;海都次子察剌合的子孙组成为泰亦赤乌部。乞颜部和泰亦赤乌部发展成为孛儿只斤部落中的两个强大的部落,蒙古部的统治权一直掌握在这两家贵族手里,其它几十个部落的蒙古部众都成了他们的属民。到12世纪上半叶,有一个人把尼伦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统一起来,建立了合木黑蒙古国(全体蒙古人),这个人就是海都的重孙子、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汗,他是第一代汗,从此合木黑蒙古国成了统一蒙古的核心。蒙古人的活动中心也从巴儿忽真地面南移到了三河之源的不儿罕山地区。当时的合不勒汗是北方很出名的人物,甚至强大的金朝也认为合不勒汗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英雄,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伟人,想团结、拉拢他,封合不勒汗为国王,遭拒绝。合不勒汗自封为祖元皇帝,建元天兴。他统治时期是蒙古非常兴盛的时期,但与后来的成吉思汗相比,合不勒汗的合木黑蒙古国只是个松散的联盟,不能同日而语。
六、蒙古人南下与西迁的时间和路线图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孛儿贴赤那率众离开蒙古人发祥地动身南迁时间约在八世纪上半叶,南迁历经13代人,260年左右;合必赤越过额尔古纳河开始西迁的时间约在11世纪初;海都从北方杀回战胜札剌亦儿人,到达并控制不儿罕山的时间约在11世纪60年代前后。
对于蒙古人的南下与西迁,历来史学家容易忽略三点:
(一)先南下,后西迁——以前史学家一般只谈蒙古人的西迁,不谈南下;还有的说是蒙古人分为两支,一支南下,一支西迁。实际上,先是全体南下(而且用的时间最长),南下受阻,被迫西迁(西迁只是一部分);西迁再次受阻,被迫北上;积蓄力量后又再次南下,最后到达并控制了三河之源(不儿罕山)。
(二)蒙古人最初是在哪儿发展成为有力量的民族?——蒙古人西迁遭遇灭族的重创,被迫北上,积蓄力量20年后又南下报仇,这以后蒙古人的统治中心在北方的巴儿忽真地方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合不勒汗时期才把根据地建立在蒙古人心中的圣地——不儿罕山。这就是说,从孛儿贴赤那到成吉思汗这450多年间,蒙古人以不儿罕山为根据地只有不长的时间。如果说,蒙古人在额尔古纳繁衍了众多的部落,人丁兴旺,形成最初的发展壮大,那么成为一个有力量的民族,是在北方的巴儿忽真地方兴起的,那儿应该与额尔古纳一样,成为蒙古人的另一个圣地,其历史作用和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不次于不儿罕山。
(三)绕湖而过的历史之谜——蒙兀室韦沿额尔古纳河南下,他们曾接近北方大湖——呼伦湖,众所周知,呼伦、贝尔两湖一带是最宽广、最丰美、最富饶的草原,是一个迷人的、而又吸引人的梦幻般的地方,可是蒙古人却绕过了两湖之滨,走上西迁之路。这是为什么?这是一个容易被史学家忽略的历史之谜。要解开这个谜,还得从塔塔儿人说起。
(四)蒙古人与塔塔儿之关系——塔塔儿的前身是大室韦,长期居住在额尔古纳中部和南部地区。塔塔儿人也有个南下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至今在额尔古纳河中游右岸河畔,仍有一坐小镇名叫室韦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隋朝时即有室韦的记载,说明在隋朝之前各室韦部落早已存在了。),这个小镇最初是大室韦的活动中心,大室韦南迁后,蒙兀室韦跟进,这个地方又成为蒙兀室韦的活动中心。大室韦从额尔古纳中部地区南移到额尔古纳南部地区,曾长期占据着额尔古纳南部四河流域(额尔古纳河、根河、得耳布干河、哈乌鲁河)那一带水草丰美的大片草甸草原,挡住了蒙兀室韦南下之路。那时的大室韦及后来的塔塔儿,一直是北方强大的部落(后来发展成为30多个强大部落),当时还很弱小的蒙兀室韦当然不敢贸然行事,只能小心翼翼地跟在大室韦(塔塔儿人)的后面,塔塔人走后腾出了地方,蒙古人才敢进入。直到塔塔儿人南下进入到两湖之滨,发现这个地方真是太美了,太好了,就占据了两湖一带,世世代代居住,再也不走了。而蒙古人也得以在额尔古纳南部四河流域水草丰美的地方生存居住了100多年,繁衍了好多部落。当然蒙古人也知道两个大湖一带是更好的地方,他们也非常想往,但是他们不敢靠近,那儿是强大的塔塔儿人的地盘。
蒙古人南下受阻,要想再继续发展,就只好越过额尔古纳河,绕过两个大湖,沿着克鲁伦河西迁。当然,西迁的只是一部分,留下的是大部分。直到后来成吉思汗崛起,又打回并占据了呼伦贝尔大草原,消灭了塔塔儿部落,降服了原来那些没有西迁的蒙古部落,最终用武力统一了蒙古高原,将这个高原上所有的民族和部落都变成了蒙古人。成吉思汗的母亲和妻子,都出生于额尔古纳南部那些没有西迁的蒙古部落。这就是说,无论是从蒙古人的发祥地说起,还是后来成吉思汗的出生和崛起,都与额尔古纳这个神秘的地方密切相关。
注 释:
⑴《元史译文证补》卷1上.
⑵《辽史》卷46《百官志》二.
⑶《元朝秘史》第5、6、7、9节.
⑷《元朝秘史》第12、13节.
⑸《元朝秘史》第14、15、16节.
⑹《元史译文证补》卷1上.
⑺《元史译文证补》卷1上.
⑻《元史译文证补》卷1上.
⑼《元史译文证补》卷1上.
⑽《辽史》卷46《百官志》一.
⑾《元朝秘史》第122、129节.
⑿《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19页.
⒀《》引文见《史集》。转引自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俄文本第77页.
⒁《元史》卷1《太祖记》.
⒂《元史译文证补》卷1上.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档案史志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后,蒙古高原上几十个民族都成为蒙古民族,这是广义的蒙古人。本文所谈到的是狭义的蒙古人,即成吉思汗的祖先、蒙古人的发源地额尔古纳北部的蒙兀室韦,是何时南下与西迁的。这里要提一下孛尔贴赤那率众南下和西迁的传说——其中南下和西迁是真实的,但却不是孛儿贴赤那这一代人完成的,因为这一过程是相当缓慢的。那么,蒙古人到底是何时南下与西迁的?何时到达三河之源的?走的是哪一条路线?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阻力?这正是本文探讨的历史之谜。
一、苍狼与白鹿相爱的时代是怎样的历史客观环境?
从成吉思汗这一代上溯到孛儿贴赤那,一共是22代人,相隔年代约为420年到450年,经考证成吉思汗出生于1162年,那么孛儿贴赤那(苍狼)和豁埃马阑勒(白鹿)生活的年代约在8世纪中叶。①在8世纪中叶及其以后的一个半世纪里,大漠南北一直为突厥系民族所控制,蒙兀室韦自身又处于室韦各部的三面包围之中,特别是南下之路有大室韦挡着(即后来的塔塔儿。关于大室韦的位置及与塔塔儿的渊源关系,笔者在《蒙古人发源地新考证》有阐述);而这一时期蒙兀室韦一直保持着以渔猎为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他们在额尔古纳河下游依山傍水、“野物广有”的自然环境满足了他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与世无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突然长途远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到了10世纪初期,契丹兴起,西边驱逐了黠戛斯,东边击溃了室韦和靺鞨。这时蒙兀室韦有了向外活动的可能。但是,契丹人继续长期地控制着大漠中、南部和呼伦贝尔草原一带;在大漠的北边还有“阻卜、术不姑大国以十数”。②这时的蒙兀室韦即使离开了他们的发祥地开始南下,长时期内恐怕还最多只能徘徊于额尔古纳河中上游一带。(这一段的额尔古纳河基本走向是由南向北流,而蒙兀室韦沿河南下的路线实际上也就是溯河而上。)
二、仍以狩猎为主的阿兰高娃时代
阿兰高娃(阿阑豁阿,阿阑郭斡)在蒙古传说里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阿兰娘娘。是她生育并创建了蒙古尼伦部。她的时代正处于孛儿贴赤那与成吉思汗的中间时代,是成吉思汗的上溯11世祖母。史书对于阿兰高娃的婚姻作了有趣的描述:
据说都蛙锁豁儿与弟弟朵奔蔑儿干(后者是成吉思汗的11世祖)正在打猎,看到一丛百姓顺水行来。哥哥说:“有一个黑车子前头有一个女儿生得好,若是不曾嫁人呵,索与弟弟朵奔蔑儿干做妻。”朵奔蔑儿干去看了,“这女儿名阿阑豁阿,果然生得好,也不曾嫁人。”他于是就“取了阿阑豁阿为妻。”③(注意,是“取”而不是“娶”)这是对于蒙古人历史上较早出现的抢婚现象的经过加工的描述。
婚后阿兰高娃与朵奔蔑儿干共生二子。这一天朵奔蔑儿干前往脱豁察温都儿山打捕野兽,“于树木内遇兀良哈部落(南下蒙古人的一支)的人,在那里将杀了一个三岁鹿的胁扇肚脏烧着。朵奔蔑儿干问他索肉。兀良哈人将这鹿取下头皮带肺子自要了,其余的肉都与了朵奔蔑儿干”,④“朵奔蔑儿干将得的鹿肉驮着回去,路上遇着一人引着一个儿子行来。……其人说:‘我是马阿里黑伯牙兀歹人氏。我而今穷乏,你那鹿肉将与我,我把这儿子与你去。’朵奔蔑儿干将鹿的一只后腿的肉与了,将那人的儿子换去家做使唤的了。”⑤
史书还记载了阿兰高娃父亲的故事,他住的地方因野火燃烧把野兽都吓跑了,听得不儿罕山野物广有,遂带全家迁去(很明显,阿兰高娃没有去,因为她已经出嫁了)。
以上故事说明在阿兰高娃时代,仍是以狩猎为主,间接证明这时南下到额尔古纳河上游的蒙古人仍在这一带生存,没有走远。但这并不是说这时没有驯养牲畜,据史书记载,朵奔蔑儿干和阿兰高娃的上一代脱罗豁勒真及其妻孛罗黑臣,曾有“两个好骟马”,而朵奔蔑儿干“驮肉”,自然也是用马。要知道,额尔古纳南部分布着世界上最优良的草甸草场,这里很可能是内蒙古高原畜牧业的起点和摇篮。
三、阿兰高娃的后代多半留在额尔古纳南部,没有西迁
阿兰高娃在她丈夫死后,又连生三子,她以前所生二子怀疑这三子是其母与家里用人马阿里黑伯牙兀歹所生。阿兰高娃则托言是受神明之光照射而有孕,化解了这件事,并用“折箭的故事”教导五个儿子团结才能力量大。后生的三子是不忽哈塔吉(后代为哈塔斤氏);不合秃撒勒只(后代为撒勒只兀氏);孛端察儿蒙合黑(后代是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的祖先)。后来,蒙古人即以孛端察儿三人之裔为“尼伦”,意为“清洁”。据《元朝秘史》记载,这3人的后裔后来发展成近30个部落,其中仅孛端察儿后裔就有孛儿只斤部、札只剌部、泰亦赤乌部及巴阿邻、照烈、那也勤、巴鲁拉思、兀鲁兀、忙兀、主儿勤等;再加上孛端察儿三哥、四哥的后裔撒勒只兀、哈塔斤,统称为“尼伦蒙古”。而阿兰高娃前两个孩子的后裔以及那些不属于阿兰高娃后裔的蒙古人,统称为“迭儿列斤蒙古”,意为一般蒙古人,包括有兀良哈、弘吉剌、朵儿边、亦乞列思、斡勒忽讷兀惕、哈拉讷兀惕、火罗拉思、也里吉斤、许兀慎、速勒都思、伯岳吾、不古讷惕、别勒古讷惕等。
这些部落有些是蒙兀室韦南下时就已经有的部落,比较古老,比如弘吉剌氏、兀良哈等;有些是南下后繁殖起来的部落,这一部分占多数。
从后来成吉思汗崛起时代的各部落分布位置看,在阿兰高娃后裔中有好多部落在几百年间一直生活在额尔古纳南部,没有西迁。比如撒勒只兀、哈塔斤、札答阑部(孛端察儿之妾的后裔)等,另外还有朵奔蔑儿干的哥哥都蛙锁豁儿的后裔朵儿边部落,以及赫赫有名的“美女部落”弘吉拉部(不属于尼伦蒙古)。这说明,至少在阿兰高娃的儿子这一辈,也就是孛端察儿这一辈,还没有离开额尔古纳南部。这样一来,脉络就清晰多了,历史之谜快要解开了。
四、血战札剌亦儿,打通西进之路
与札剌亦儿人发生血腥冲突的是孛端察儿之孙蔑年土敦的妻子莫孥伦,当时她是蒙古部落首领。莫孥伦是个很厉害的女性,在她统治的时期,母权氏族社会的传统还有很大的活力。传说莫孥伦被百姓称为“答儿衮”,“义为有力”。⑥这同我们所常见的蒙古人加于男性的美称如“蔑儿干”(射手)、“把阿秃儿”(擒鹿的勇士)等的性质是相同的。说明莫孥伦在当时蒙古人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尊崇地位。与札剌亦儿人发生冲突的时间约在11世纪中叶。在这之前,一部分蒙古人(注意,只是一部分)已经越过额尔古纳河,沿克鲁伦河西迁来到“诺赛儿吉和黑山之地”(克鲁伦河的中游北岸),⑦到了莫孥伦时期,蒙古人的畜牧经济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已经由狩猎人转化为草原游牧人了。据史书记载,他们在克鲁伦河中游北岸有了自己的固定的牧场,与驻牧在克鲁伦河中上游的札剌亦儿人相邻。他们(蒙古人)“畜牧饶富”,“牲畜遍野”,⑧这说明他们已经进一步掌握了驯养和繁殖牲畜的技能。
掌握比较熟练的驯养和繁殖牲畜技术以及发展这么多的牲畜是需要时间的,从这一点分析,越过额尔古纳河西迁的不大可能是蔑年土敦和莫孥伦这一代人。在上面,我们也分析了不是孛端察儿这一代,这样一来,事情就非常明显了,当初真正越过额尔古纳河开始西迁的蒙古人,极有可能是孛端察儿的儿子合必赤这一代人。
这样,历史之谜(这只是其中一个)就基本解开了。从孛儿贴赤那(苍狼)到孛端察儿,蒙兀室韦沿额尔古纳河南下过程经历了13代人,时间是260年左右,而这段路程的直线距离,只不过千里左右。
由此我们也可以推算出,孛端察儿的儿子合必赤越过额尔古纳河开始西迁的时间约在11世纪初。(注意,这个时间很重要)
前面说过,到莫孥伦时期,已经“牲畜遍野”,牧场自然要扩大,他们与强邻札剌亦儿人又紧挨着,中间没有缓冲地带,双方发生矛盾是早晚的事。我们还是先了解一下札剌亦儿人的情况。札剌亦儿人是比蒙古人更早出山走向草原的古老部落,当时他们的畜牧业要比蒙古人更为发达。据说札剌亦儿部“以车为阑,每一千车为一库伦,共有库伦七十,常恃其众,挑起战争。”⑨这里的所谓“车”,就是“户”,(注,同上)一车即一户(或一帐),是一个家庭单位。七十库伦或七十千户,有夸大之疑,但史书明言他们“常恃其众”,而且敢与契丹挑战。《辽史》把札剌部置于阻卜之下,而阻卜与术不姑等称为“大国”。⑩这些都说明札剌亦儿部至少是一个人数相当众多的强大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札剌亦儿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蒙古人远为先进。例如,他们的库伦(一作古列延,意为“圈子”)这种组织形式,直到一个多世纪之后,即到12世纪末成吉思汗登上历史舞台之初,才被蒙古人所普遍采用。?輥?輯?訛这说明札剌亦儿人早已跨入了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
蒙古人同札剌亦儿的斗争,是他们第一次参与地对外的部落战争,它对蒙古人后来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战争的起因是争夺牧地草场。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本来是极为悬殊的,但由于札剌亦儿人闯入莫孥伦牧地的只是为数不多的一部分人,而且是在对契丹人的战争中遭到惨重挫败的残部,因此蒙古人在怒不可遏的女头领莫孥伦率领下追杀这部分札剌亦儿人,取得了初胜。然而这一下却惹下了灭族大祸,札剌亦儿人很快就组织力量进行反扑,在一个夜晚杀来,进行疯狂的血腥报复。其结局是蒙古人的牲畜全部被夺,莫孥伦诸子和她本人惨遭杀害,连整个部落也几乎为之消灭。当时莫孥伦的幼子纳臣外出不在现场,莫孥伦的长孙海都尚在襁褓中熟睡,在慌乱中被人塞到积木的空隙中,这两人得以幸存。后来纳臣将海都抚养大,海都逐步积聚了自己的力量,才得“以兵攻取札剌亦儿人而役属之”,从而结束了这场前后历经三代人的长期斗争,蒙古人最终取得了胜利。
对于战败的札剌亦儿人的处置,蒙古人采取了我们后来在成吉思汗时期所常见的那种残酷的屠杀俘虏的办法。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史集》有如下一段重要的记述:
“……把他们全部屠杀了以资报复,他们的妇女和儿童全部成了海都的奴隶……从那时到现在,这个札剌亦儿部落便(世代)成为兀贴古·孛斡勒(家庭奴隶),并按照继承传给了成吉思汗……其中有的人还做了大官。”?輥?輰?訛
这里清楚地谈到了蒙古人把那些锋镝之余的札剌亦儿妇女和儿童变成了“部落奴隶”或“门户奴隶”。这次战争出现的大量俘虏,为蒙古奴隶制的初次大发展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蒙古人通过对札剌亦儿人奴役,不但恢复了自己原有的牲畜群,而且还占有了原属于札剌亦儿人的、应该是为数更多的畜群。海都因此“有了无数的妻子、奴仆、马群和畜群”。?輥?輱?訛这样,蒙古人控制了札剌亦儿人原来在鄂嫩河、克鲁伦河之间的大面积的草场牧地,为他们进一步西迁进入三河之源地区(不儿罕山)扫清了前进道路。
五、海都控制三河之源,合不勒汗建立合木黑蒙古
有一点我们应该弄清楚,当初蒙古人被札剌亦儿人打败,纳臣从外地回来看到一片废墟,又听到木头堆里有婴儿哭声,他把海都救起后,远远地逃走了。他们到哪儿去了呢?他是在哪儿将海都抚养大的?史书记载:
“海都稍长,纳真(纳臣)率八剌忽怯谷诸民共立为君,以兵攻押剌亦而(札剌亦儿),臣属之,形势渐大。列营帐于八剌合黑河上,跨河为梁,以便往来。由是四傍部族归之者渐众。”?輥?輲?訛
原来他们逃到了北方的巴儿忽真地面,在那儿休生养息,积蓄力量。后来南下报仇雪恨,海都的部落联盟除了蒙古部落参加外,至少还应包括当时可能分布在薛灵哥河以东和贝加尔湖以东巴儿忽真河沿岸属于巴儿忽惕部的一些非蒙古部落在内。战胜札剌亦儿人之后,海都势力大增,从巴儿忽真地面向南扩展到克鲁伦河的上中游的北岸。当时海都“列营帐于八剌合黑河上”,这无疑是部落联盟中心所在地(中心并没有南移);而“纳臣则居鄂嫩河”,?輥?輳?訛叔侄二人之所以分驻两地,一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基础主要在北方,二是纳真在南部起到了一个前沿据点的作用,便于就近统治监管被征服的札剌亦儿人。这一切说明,蒙古人的势力在海都时代已经到达并控制了三河之源地区(不儿罕山),这个时间是在11世纪60年代前后(这个时间很重要)。但是他们的活动中心不在这儿,仍然在巴儿忽真地面。后来逐渐南移,又历经几代人,是在12世纪之初的时候。成吉思汗后来所说的“三河祖宗肇基之地”(三河之源的不儿罕山),应是合不勒汗及其以后的事情了。
后来,海都的长子伯升豁儿的子孙组成为乞颜部,即成吉思汗所在部;海都次子察剌合的子孙组成为泰亦赤乌部。乞颜部和泰亦赤乌部发展成为孛儿只斤部落中的两个强大的部落,蒙古部的统治权一直掌握在这两家贵族手里,其它几十个部落的蒙古部众都成了他们的属民。到12世纪上半叶,有一个人把尼伦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统一起来,建立了合木黑蒙古国(全体蒙古人),这个人就是海都的重孙子、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汗,他是第一代汗,从此合木黑蒙古国成了统一蒙古的核心。蒙古人的活动中心也从巴儿忽真地面南移到了三河之源的不儿罕山地区。当时的合不勒汗是北方很出名的人物,甚至强大的金朝也认为合不勒汗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英雄,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伟人,想团结、拉拢他,封合不勒汗为国王,遭拒绝。合不勒汗自封为祖元皇帝,建元天兴。他统治时期是蒙古非常兴盛的时期,但与后来的成吉思汗相比,合不勒汗的合木黑蒙古国只是个松散的联盟,不能同日而语。
六、蒙古人南下与西迁的时间和路线图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孛儿贴赤那率众离开蒙古人发祥地动身南迁时间约在八世纪上半叶,南迁历经13代人,260年左右;合必赤越过额尔古纳河开始西迁的时间约在11世纪初;海都从北方杀回战胜札剌亦儿人,到达并控制不儿罕山的时间约在11世纪60年代前后。
对于蒙古人的南下与西迁,历来史学家容易忽略三点:
(一)先南下,后西迁——以前史学家一般只谈蒙古人的西迁,不谈南下;还有的说是蒙古人分为两支,一支南下,一支西迁。实际上,先是全体南下(而且用的时间最长),南下受阻,被迫西迁(西迁只是一部分);西迁再次受阻,被迫北上;积蓄力量后又再次南下,最后到达并控制了三河之源(不儿罕山)。
(二)蒙古人最初是在哪儿发展成为有力量的民族?——蒙古人西迁遭遇灭族的重创,被迫北上,积蓄力量20年后又南下报仇,这以后蒙古人的统治中心在北方的巴儿忽真地方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合不勒汗时期才把根据地建立在蒙古人心中的圣地——不儿罕山。这就是说,从孛儿贴赤那到成吉思汗这450多年间,蒙古人以不儿罕山为根据地只有不长的时间。如果说,蒙古人在额尔古纳繁衍了众多的部落,人丁兴旺,形成最初的发展壮大,那么成为一个有力量的民族,是在北方的巴儿忽真地方兴起的,那儿应该与额尔古纳一样,成为蒙古人的另一个圣地,其历史作用和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不次于不儿罕山。
(三)绕湖而过的历史之谜——蒙兀室韦沿额尔古纳河南下,他们曾接近北方大湖——呼伦湖,众所周知,呼伦、贝尔两湖一带是最宽广、最丰美、最富饶的草原,是一个迷人的、而又吸引人的梦幻般的地方,可是蒙古人却绕过了两湖之滨,走上西迁之路。这是为什么?这是一个容易被史学家忽略的历史之谜。要解开这个谜,还得从塔塔儿人说起。
(四)蒙古人与塔塔儿之关系——塔塔儿的前身是大室韦,长期居住在额尔古纳中部和南部地区。塔塔儿人也有个南下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至今在额尔古纳河中游右岸河畔,仍有一坐小镇名叫室韦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隋朝时即有室韦的记载,说明在隋朝之前各室韦部落早已存在了。),这个小镇最初是大室韦的活动中心,大室韦南迁后,蒙兀室韦跟进,这个地方又成为蒙兀室韦的活动中心。大室韦从额尔古纳中部地区南移到额尔古纳南部地区,曾长期占据着额尔古纳南部四河流域(额尔古纳河、根河、得耳布干河、哈乌鲁河)那一带水草丰美的大片草甸草原,挡住了蒙兀室韦南下之路。那时的大室韦及后来的塔塔儿,一直是北方强大的部落(后来发展成为30多个强大部落),当时还很弱小的蒙兀室韦当然不敢贸然行事,只能小心翼翼地跟在大室韦(塔塔儿人)的后面,塔塔人走后腾出了地方,蒙古人才敢进入。直到塔塔儿人南下进入到两湖之滨,发现这个地方真是太美了,太好了,就占据了两湖一带,世世代代居住,再也不走了。而蒙古人也得以在额尔古纳南部四河流域水草丰美的地方生存居住了100多年,繁衍了好多部落。当然蒙古人也知道两个大湖一带是更好的地方,他们也非常想往,但是他们不敢靠近,那儿是强大的塔塔儿人的地盘。
蒙古人南下受阻,要想再继续发展,就只好越过额尔古纳河,绕过两个大湖,沿着克鲁伦河西迁。当然,西迁的只是一部分,留下的是大部分。直到后来成吉思汗崛起,又打回并占据了呼伦贝尔大草原,消灭了塔塔儿部落,降服了原来那些没有西迁的蒙古部落,最终用武力统一了蒙古高原,将这个高原上所有的民族和部落都变成了蒙古人。成吉思汗的母亲和妻子,都出生于额尔古纳南部那些没有西迁的蒙古部落。这就是说,无论是从蒙古人的发祥地说起,还是后来成吉思汗的出生和崛起,都与额尔古纳这个神秘的地方密切相关。
注 释:
⑴《元史译文证补》卷1上.
⑵《辽史》卷46《百官志》二.
⑶《元朝秘史》第5、6、7、9节.
⑷《元朝秘史》第12、13节.
⑸《元朝秘史》第14、15、16节.
⑹《元史译文证补》卷1上.
⑺《元史译文证补》卷1上.
⑻《元史译文证补》卷1上.
⑼《元史译文证补》卷1上.
⑽《辽史》卷46《百官志》一.
⑾《元朝秘史》第122、129节.
⑿《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19页.
⒀《》引文见《史集》。转引自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俄文本第77页.
⒁《元史》卷1《太祖记》.
⒂《元史译文证补》卷1上.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档案史志局)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