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年间,在萨拉齐二十四顷地和包头小巴拉盖等地天主教和耶稣教所办学校内,学生以课外活动方式,开始接触田径、球类等近代体育项目。此后在两等学堂等新式学堂中亦开始设体操课,以兵式体操队列操练为主,每周上课1~2节,一些军人充当体操教员。
民国12年(1923),根据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新学制”,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在中小学体育课中一律剔除“兵操”。此后,田径、球类等体育活动在包头地区学校中开展。民国14年(1925),绥远二中(包一中前身)开辟设有篮球场的操场和网球场各一处,学生和教师开始有体育活动场所。
民国17年(1928)夏,从归绥师范学校毕业的邬震任马王庙小学校长,并兼任音乐与体育课,成为第一位包头籍体育教师,他也是在包头小学校中开展体育活动主要奠基人之一。马王庙小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多次在包头县(市)小学生运动会上夺冠,被人们称誉为“白马”(因该校运动员身着白色运动服)。
20世纪30年代初,包头县教育局从归绥、大同、太原等地师范学校招聘小学教师;绥远二中也从北京等地聘请大学生来包任教。这些教师都受过较正规体育训练,他们影响并推动包头地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民国21年(1932),以体育教师及学生为主组成包头县代表队参加绥远省第一届体育运动大会,官井梁女子完全小学李志翔夺得女子跳高第一名。同年,她代表绥远省参加在河南开封举办的第十六届华北运动会。民国22年(1933),包头清真小学在绥远省小学体育运动大会上获集体总分第一和个人总分第一。同年,蒙古族篮球运动员巴靖远代表绥远省参加在南京举行的中华民国第五届全运会。1934年,在天津举行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上,李志翔获得女子跳高第三名,成绩为1.22米,打破绥远省纪录。民国24年(1935),包头籍吴懋功(回族)从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后,回包任绥远二中体育教师。同年,吴懋功、丁文思、李志翔代表绥远省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华民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李志翔成为包头第一个参加全运会的女运动员。
1937年秋,日军侵占包头后,在南门外附近建立1所日本小学,体育设施有乒乓球台、单双杠、跳箱;有400米跑道操场1个,可以进行足球、篮球等比赛。冬天有30平方米的冰场,夏天可以去“小河套”游泳。1940年后,日伪政权每年组织一次秋季运动会,各中小学校组队参加学生组比赛。
20世纪40年代中期,包头5所中学体育设施十分简陋,体育教师多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体育经费投入很少,体育教学基本无计划、无目的,不少学校设置体育课只是为应付上级规定与检查。但12所小学体育活动较活跃,每年都举办小学生运动会,马王庙、清真、牛桥街等3所小学具有一定实力。马王庙和清真小学轮替夺冠,竞争激烈。清真小学校长马逸尘强调德智体三育并进,特别重视体育,他要求学生要有一个强健体格,高年级学生每天必须晨跑2~3华里,运动员跑步时小腿要绑沙袋。他训练与组织的团体操(叠罗汉)尤被人称道,花样多达几十种,55人叠高10层,快速敏捷,准确安全,在包头各学校中独一无二。1945—1949年,在南门外的大广场(今包一中东墙外)举办3次中小学生运动会,约有500余人参加比赛。
清光绪年间,在萨拉齐二十四顷地和包头小巴拉盖等地天主教和耶稣教所办学校内,学生以课外活动方式,开始接触田径、球类等近代体育项目。此后在两等学堂等新式学堂中亦开始设体操课,以兵式体操队列操练为主,每周上课1~2节,一些军人充当体操教员。
民国12年(1923),根据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新学制”,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在中小学体育课中一律剔除“兵操”。此后,田径、球类等体育活动在包头地区学校中开展。民国14年(1925),绥远二中(包一中前身)开辟设有篮球场的操场和网球场各一处,学生和教师开始有体育活动场所。
民国17年(1928)夏,从归绥师范学校毕业的邬震任马王庙小学校长,并兼任音乐与体育课,成为第一位包头籍体育教师,他也是在包头小学校中开展体育活动主要奠基人之一。马王庙小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多次在包头县(市)小学生运动会上夺冠,被人们称誉为“白马”(因该校运动员身着白色运动服)。
20世纪30年代初,包头县教育局从归绥、大同、太原等地师范学校招聘小学教师;绥远二中也从北京等地聘请大学生来包任教。这些教师都受过较正规体育训练,他们影响并推动包头地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民国21年(1932),以体育教师及学生为主组成包头县代表队参加绥远省第一届体育运动大会,官井梁女子完全小学李志翔夺得女子跳高第一名。同年,她代表绥远省参加在河南开封举办的第十六届华北运动会。民国22年(1933),包头清真小学在绥远省小学体育运动大会上获集体总分第一和个人总分第一。同年,蒙古族篮球运动员巴靖远代表绥远省参加在南京举行的中华民国第五届全运会。1934年,在天津举行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上,李志翔获得女子跳高第三名,成绩为1.22米,打破绥远省纪录。民国24年(1935),包头籍吴懋功(回族)从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后,回包任绥远二中体育教师。同年,吴懋功、丁文思、李志翔代表绥远省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华民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李志翔成为包头第一个参加全运会的女运动员。
1937年秋,日军侵占包头后,在南门外附近建立1所日本小学,体育设施有乒乓球台、单双杠、跳箱;有400米跑道操场1个,可以进行足球、篮球等比赛。冬天有30平方米的冰场,夏天可以去“小河套”游泳。1940年后,日伪政权每年组织一次秋季运动会,各中小学校组队参加学生组比赛。
20世纪40年代中期,包头5所中学体育设施十分简陋,体育教师多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体育经费投入很少,体育教学基本无计划、无目的,不少学校设置体育课只是为应付上级规定与检查。但12所小学体育活动较活跃,每年都举办小学生运动会,马王庙、清真、牛桥街等3所小学具有一定实力。马王庙和清真小学轮替夺冠,竞争激烈。清真小学校长马逸尘强调德智体三育并进,特别重视体育,他要求学生要有一个强健体格,高年级学生每天必须晨跑2~3华里,运动员跑步时小腿要绑沙袋。他训练与组织的团体操(叠罗汉)尤被人称道,花样多达几十种,55人叠高10层,快速敏捷,准确安全,在包头各学校中独一无二。1945—1949年,在南门外的大广场(今包一中东墙外)举办3次中小学生运动会,约有500余人参加比赛。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