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中国水周,这一时间节点,“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内蒙古水资源占比不到全国的2%,作为严重缺水地区,全区多年来牢固树立“保供水就是保民生”理念,构建起从“水源头”到“水龙头”保障水健康的全链条农村牧区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率由2015年的60%提高到2023年的83.65%,提前2年完成水利部考核指标任务。截至2023年底,内蒙古建成农村牧区供水工程44万处,覆盖农牧民1138万人,千万农牧民实现饮水无忧。
内蒙古不断优化供水布局。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进供水管网向农村牧区延伸,全区建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125处,66.6万农牧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优质供水服务;重点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发展,以千吨万人供水工程为中心,向分散用水户辐射,推动供水工程集点连线、组线成网,建成千吨万人水厂94处,216.4万农牧民享受到水量足、水质优、水长流的现代化供水服务,供水成本较小型工程下降1~2元/立方米;全面推进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改造,建成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7万处,受益农牧民695万人,供水保证率达95%以上;扎实推进“一户一井”“一户一窖”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分散农牧户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障水平,牧区远距离拉水基本控制在5公里之内,同时,积极引进和推广风光互补设备,有效解决牧区水源井用电和设施防冻问题;加快推进应急供水体系建设,推动52个旗县配备332辆应急送水车,全面强化应急保障能力,预防突发饮水事故。
内蒙古依法划定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979处,明确保护范围,制订保护措施,定期组织专人对水源地进行水质检测,并开展随机监督检查,全面强化水源地周边生活垃圾、污水、固体废物、化肥和农药残留等污染物治理力度,消除饮水安全隐患。
通过水源置换、配置集中水处理设备、安装分质供水小站、配套单户水处理设备等多种方式,优化净水工艺,改善供水水质。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全部配套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千人以下供水工程采取次氯酸钠、紫外线等适宜措施净化消毒。
同时,内蒙古建立水利部门检测、生态环境部门监测、疾控部门监督的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发现和消除水质风险隐患。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全部具备日检pH值、微生物、消毒剂等9项能力,小型集中和分散供水工程实现水质巡检全覆盖,重点工程实行在线水质监测,切实把好水质检测关口,保障大家从“喝上水”转向“喝好水”。
内蒙古不断完善农村牧区供水长效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创建10个农村牧区供水县域统管示范旗县,探索不同区域全面推进农村牧区供水高质量发展的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和要素路径。推广“专业化公司或机构直管到户”“1+N”(专业化公司或机构+服务公司、管水员等)专业化管护模式,实现节水、减员、降本、增效多重效益。比如包头市土默特右旗通过建立水投公司专业化标准化管理,每吨水用电能耗同比下降0.25度,人均用水每年节水4.8吨。
对于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内蒙古实行“一个人”“一块牌”“一本账”的管理方式,破解农村牧区供水“最后一公里”管护难题。
同时,加快推进数字化管理模式,以实现农村牧区供水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为目标,加快智慧供水系统建设,增强数据共享和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构建农村牧区供水风险防控平台,对管网运行和漏损状况进行监控,特别是在汛期、强降雨、干旱、低温冰冻等特殊时期,全面加强实时监控与预测,切实保障稳定供水和管网安全。并且,在基础条件成熟的地区先行发展牧区供水信息化及现代化家庭牧场等智能供水形式,进一步提升牧区用水便利化水平。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中国水周,这一时间节点,“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内蒙古水资源占比不到全国的2%,作为严重缺水地区,全区多年来牢固树立“保供水就是保民生”理念,构建起从“水源头”到“水龙头”保障水健康的全链条农村牧区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率由2015年的60%提高到2023年的83.65%,提前2年完成水利部考核指标任务。截至2023年底,内蒙古建成农村牧区供水工程44万处,覆盖农牧民1138万人,千万农牧民实现饮水无忧。
内蒙古不断优化供水布局。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进供水管网向农村牧区延伸,全区建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125处,66.6万农牧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优质供水服务;重点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发展,以千吨万人供水工程为中心,向分散用水户辐射,推动供水工程集点连线、组线成网,建成千吨万人水厂94处,216.4万农牧民享受到水量足、水质优、水长流的现代化供水服务,供水成本较小型工程下降1~2元/立方米;全面推进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改造,建成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7万处,受益农牧民695万人,供水保证率达95%以上;扎实推进“一户一井”“一户一窖”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分散农牧户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障水平,牧区远距离拉水基本控制在5公里之内,同时,积极引进和推广风光互补设备,有效解决牧区水源井用电和设施防冻问题;加快推进应急供水体系建设,推动52个旗县配备332辆应急送水车,全面强化应急保障能力,预防突发饮水事故。
内蒙古依法划定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979处,明确保护范围,制订保护措施,定期组织专人对水源地进行水质检测,并开展随机监督检查,全面强化水源地周边生活垃圾、污水、固体废物、化肥和农药残留等污染物治理力度,消除饮水安全隐患。
通过水源置换、配置集中水处理设备、安装分质供水小站、配套单户水处理设备等多种方式,优化净水工艺,改善供水水质。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全部配套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千人以下供水工程采取次氯酸钠、紫外线等适宜措施净化消毒。
同时,内蒙古建立水利部门检测、生态环境部门监测、疾控部门监督的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发现和消除水质风险隐患。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全部具备日检pH值、微生物、消毒剂等9项能力,小型集中和分散供水工程实现水质巡检全覆盖,重点工程实行在线水质监测,切实把好水质检测关口,保障大家从“喝上水”转向“喝好水”。
内蒙古不断完善农村牧区供水长效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创建10个农村牧区供水县域统管示范旗县,探索不同区域全面推进农村牧区供水高质量发展的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和要素路径。推广“专业化公司或机构直管到户”“1+N”(专业化公司或机构+服务公司、管水员等)专业化管护模式,实现节水、减员、降本、增效多重效益。比如包头市土默特右旗通过建立水投公司专业化标准化管理,每吨水用电能耗同比下降0.25度,人均用水每年节水4.8吨。
对于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内蒙古实行“一个人”“一块牌”“一本账”的管理方式,破解农村牧区供水“最后一公里”管护难题。
同时,加快推进数字化管理模式,以实现农村牧区供水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为目标,加快智慧供水系统建设,增强数据共享和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构建农村牧区供水风险防控平台,对管网运行和漏损状况进行监控,特别是在汛期、强降雨、干旱、低温冰冻等特殊时期,全面加强实时监控与预测,切实保障稳定供水和管网安全。并且,在基础条件成熟的地区先行发展牧区供水信息化及现代化家庭牧场等智能供水形式,进一步提升牧区用水便利化水平。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