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多措并举,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内蒙古农牧业稳步发展,农村牧区面貌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脱贫攻坚成果显著,全区农牧民生活品质改善
(一)大量农牧民迁入城镇,全区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
伴随自治区现代化进程,大量农村牧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市民化进程稳步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逐年减少。数据显示,2012—2021年全区农牧民从1024.5万人减少到763万人,超过260万农牧民迁入城镇工作或到区外生活,全区城镇化率提高了9.78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
(二)农牧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持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脱贫劳动力就业帮扶,农村牧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全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337元,是10年前的2.3倍。2021年,全区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15691元,同2012年相比增长96.83%,农牧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7.3%降低到2021年的30.1%。
(三)农牧民生活条件显著变好
全区农牧民居住环境持续向好,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全区33.95%的农村牧区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31.78平方米,自来水使用率超过62%,厨房配置率接近90%,清洁能源使用率超过20%,厕所普及率超过69%,洗澡设施配置率超过29%,农村牧区更加宜居宜业。
二、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民深度老龄化
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迁移流动,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农村牧区人口持续减少,坚守农村牧区的多半是老年人和儿童。数据显示,2020年全区农村牧区人口年龄中位数接近50岁,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7%,处于深度老龄化阶段。有人感叹20多年的时间或许能培养出一名博士,但未必能培养出一名从事农牧业生产的行家里手。随着农村牧区青壮年人口流失,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势必影响我区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缺乏特色高效农业
以种植业为例,全区种植业以玉米为主,具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规模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对当地农业带动作用不够,农民增收渠道少。相对于城镇,农村牧区道路、供水、能源、通信、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投入少,基础设施薄弱,不仅制约着农业多种功能拓展,也制约着农村牧区的多元价值有效开发,影响着我区农业全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三)农牧民参与意识有待提高
个别农村牧区,以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边缘化为代表的新“三农”问题突出,留在农村牧区就业的农牧民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相关引导和培训,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精神知之甚少,不了解支农惠农相关内容,相对于政府积极部署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本土“原住民”左右观望;另一方面,有些基层干部为了及时完成工作,过多代办了本该农牧民该办的事情,一些农牧民形成“等、靠、要”思想,诸事依赖政府,参与农村改革意识不强。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围绕推动乡村振兴,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优先位置,着力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人才、特色乡土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促进返乡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吸引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各类人才在我区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农业科技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要引导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基层,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把论文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大地上,以实际行动促进我区农村牧区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
(二)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农牧民增收致富。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促进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升级,发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就业机会尽可能留在农村牧区、留给农牧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提高农牧民乡村振兴参与意识
乡村建设是为农牧民而建。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农牧民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感受乡村振兴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考虑农牧民感受,维护农牧民切身权益,尊重农牧民主体地位,及时帮助农牧民解决生产生活、增收致富中面临的现实困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农牧民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多措并举,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内蒙古农牧业稳步发展,农村牧区面貌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脱贫攻坚成果显著,全区农牧民生活品质改善
(一)大量农牧民迁入城镇,全区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
伴随自治区现代化进程,大量农村牧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市民化进程稳步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逐年减少。数据显示,2012—2021年全区农牧民从1024.5万人减少到763万人,超过260万农牧民迁入城镇工作或到区外生活,全区城镇化率提高了9.78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
(二)农牧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持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脱贫劳动力就业帮扶,农村牧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全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337元,是10年前的2.3倍。2021年,全区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15691元,同2012年相比增长96.83%,农牧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7.3%降低到2021年的30.1%。
(三)农牧民生活条件显著变好
全区农牧民居住环境持续向好,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全区33.95%的农村牧区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31.78平方米,自来水使用率超过62%,厨房配置率接近90%,清洁能源使用率超过20%,厕所普及率超过69%,洗澡设施配置率超过29%,农村牧区更加宜居宜业。
二、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民深度老龄化
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迁移流动,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农村牧区人口持续减少,坚守农村牧区的多半是老年人和儿童。数据显示,2020年全区农村牧区人口年龄中位数接近50岁,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7%,处于深度老龄化阶段。有人感叹20多年的时间或许能培养出一名博士,但未必能培养出一名从事农牧业生产的行家里手。随着农村牧区青壮年人口流失,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势必影响我区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缺乏特色高效农业
以种植业为例,全区种植业以玉米为主,具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规模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对当地农业带动作用不够,农民增收渠道少。相对于城镇,农村牧区道路、供水、能源、通信、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投入少,基础设施薄弱,不仅制约着农业多种功能拓展,也制约着农村牧区的多元价值有效开发,影响着我区农业全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三)农牧民参与意识有待提高
个别农村牧区,以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边缘化为代表的新“三农”问题突出,留在农村牧区就业的农牧民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相关引导和培训,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精神知之甚少,不了解支农惠农相关内容,相对于政府积极部署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本土“原住民”左右观望;另一方面,有些基层干部为了及时完成工作,过多代办了本该农牧民该办的事情,一些农牧民形成“等、靠、要”思想,诸事依赖政府,参与农村改革意识不强。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围绕推动乡村振兴,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优先位置,着力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人才、特色乡土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促进返乡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吸引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各类人才在我区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农业科技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要引导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基层,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把论文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大地上,以实际行动促进我区农村牧区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
(二)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农牧民增收致富。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促进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升级,发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就业机会尽可能留在农村牧区、留给农牧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提高农牧民乡村振兴参与意识
乡村建设是为农牧民而建。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农牧民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感受乡村振兴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考虑农牧民感受,维护农牧民切身权益,尊重农牧民主体地位,及时帮助农牧民解决生产生活、增收致富中面临的现实困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农牧民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