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文献《辉煌的内蒙古》刊登专题《国民经济体系日趋合理主要比例关系趋于协调》。该文章对1949年之后内蒙古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系统概况总结。
《内蒙古2001年经济增长特征及2002年的展望》一文,对全区经济运行环境进行了准确把握与全面分析,为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政策依据,获得了全区统计系统优秀统计分析报告二等奖。
在第五届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年会上,《投入产出供需平衡模型建立及在计划编制中的应用》一文,运用地区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供需平衡模型,测定一个地区供给和需求的总量结构,分析二者之间的余缺状况,从而对五年计划指标做出模拟预测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收录于2001年《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一书中。
《从可持续发展看地区环境经济核算的必要性》一文,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短期行为和意识正被维护环境的长期概念所取代,在这一概念的内涵中,加以维护并长期保持完好的环境不仅是实现自然环境平衡的需要,也是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地应用于人类的保证。环境经济核算就是以货币化的方法揭示自然资源及环境与经济的特定关系,并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测度提供基本的数据依据。刊登于《内蒙古环境经济保护》2002年第4期。
2003年,针对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关系的分析与预测》一文,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关系,并与全国的情况进行了对比,测算了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在今后20年的走势。该分析获得当年全区优秀统计分析报告一等奖,并刊载于《北方经济》杂志2003年第7期。
《服务业部分行业核算方法探索》,通过对全区服务业核算统计现状,研究探索改进服务业统计数据的搜集方式,进而提出了改进服务业的常规年度核算方法,该报告获得当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论文三等奖,自治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论文一等奖。
2003年,针对自治区政府领导对内蒙古人均GDP与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位次差距较大的疑问,及时写出《对内蒙古人均GDP与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位次之差的成因分析》,获得领导肯定,刊载于《内蒙古统计》杂志2003年第3期。
2003年,《对建立GDP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对初步建立全区GDP核算评估制度及盟市GDP下算一级制度的必要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刊载于《内蒙古统计》杂志2003年第6期。
2004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自治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内蒙古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一文,通过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分析1985—2001年期间自治区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对自治区就业增长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较为重要的政策参考,该论文发表在《人口与经济》杂志2004年第2期。
《内蒙古县域经济类型的划分及发展模式选择》,按照自治区各旗县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用新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科学分类,并通过对其形成、发展过程的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未来旗县发展的不同思路模式,对发展壮大内蒙古县域经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论文发表于《北方经济》杂志2004年第11期。
2005年,《区域经济动态发展水平的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利用时序立体数据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自治区各盟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该论文是全国统计科研2002年度计划项目课题,刊载在《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版)2005年第1期,是统计分析充分利用数理模型进行分析预测的优秀典范。
2006年,根据全区第一次经济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对反映全区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指标进行了对比和测算,撰写《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内蒙古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统计报告提出了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出了政策建议,该报告为自治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全面了解全区所有制结构变化情况,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9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核算方法滞后于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健全和完善内蒙古第三产业统计核算制度》一文,通过总结回顾自治区第三产业统计核算工作,提出了健全和完善第三产业统计核算制度的一些建议,对自治区核算制度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刊载在经济日报出版社《新时期基层工作创新与和谐社会理论实践》和《内蒙古统计》杂志2009年第1期。
2009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内蒙古资源型产业的困境及出路》一文,对自治区资源型产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做了深刻剖析,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自治区资源型产业的思路与政策措施。该论文对自治区资源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模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有益探讨,对自治区制定产业政策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文在《税务与经济》杂志2009年第6期发表。
《西部大开发十年内蒙古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文,分析了两大支柱力量对自治区GDP增长的贡献情况,该报告获得全区统计系统2009年度优秀统计报告一等奖。
2010年,为准确预测“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增长目标,结合全区具体实际情况,辅之于计量经济模型,形成《关于内蒙古“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建议》,该文列举了经济增长目标测算的各项依据,提出了统计局观点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测目标。该报告为全区制定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10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任亚平对该报告做出批示:“此件先送发改委研究。请春华书记(自治区党委书记)、巴主席(自治区主席)阅。”
2010年,《质疑〈各省区市含金量排名出炉:上海最高内蒙古最低〉评判的科学性》。该报告从GDP的行业划分、指标设置的科学性等方面,逐一批判了一些学者推出的“含金量”这一称呼的不科学性,为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区情提供了重要依据。该报告为党委政府、局领导多次提及,其中的观点多有引用。
近年来,党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GDP中所占份额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党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重要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011年12月,为了深入分析自治区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现状,自治区统计局撰写了《内蒙古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统计分析报告,报告从内蒙古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现状、内蒙古收入分配格局与其他省份比较、收入分配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内蒙古劳动报酬比重现状的认识和判断、优化内蒙古收入分配格局的几点建议等方面进行的深入分析。
2013年,为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科学指导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自治区统计局密切跟踪全区经济形势变化及时做好分析研判工作。3月,自治区统计局撰写了《对一季度全区GDP增长的预测情况》的统计专报(2013年第3期)报自治区主要领导后,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对统计专报做出重要批示:“转巴特尔同志阅。专报预测今年一季度全区经济指标不如预期。政府相关部门要作认真分析,寻求对策,指标下滑大的盟市要加大工作力度,保证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随着内蒙古经济近十年来的快速增长,全区经济总量显著壮大,经济综合实力步入全国中上水平,全区人民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但是纵观全区,居民收入水平仍存在一些问题,需在今后的改革发展中引起重视,为确保内蒙古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攻坚战。12月,自治区统计局撰写《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统计分析报告,报告从目前内蒙古居民收入水平现状、内蒙古居民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决定、对内蒙古在平衡收入方面的政策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文献《辉煌的内蒙古》刊登专题《国民经济体系日趋合理主要比例关系趋于协调》。该文章对1949年之后内蒙古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系统概况总结。
《内蒙古2001年经济增长特征及2002年的展望》一文,对全区经济运行环境进行了准确把握与全面分析,为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政策依据,获得了全区统计系统优秀统计分析报告二等奖。
在第五届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年会上,《投入产出供需平衡模型建立及在计划编制中的应用》一文,运用地区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供需平衡模型,测定一个地区供给和需求的总量结构,分析二者之间的余缺状况,从而对五年计划指标做出模拟预测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收录于2001年《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一书中。
《从可持续发展看地区环境经济核算的必要性》一文,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短期行为和意识正被维护环境的长期概念所取代,在这一概念的内涵中,加以维护并长期保持完好的环境不仅是实现自然环境平衡的需要,也是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地应用于人类的保证。环境经济核算就是以货币化的方法揭示自然资源及环境与经济的特定关系,并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测度提供基本的数据依据。刊登于《内蒙古环境经济保护》2002年第4期。
2003年,针对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关系的分析与预测》一文,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关系,并与全国的情况进行了对比,测算了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在今后20年的走势。该分析获得当年全区优秀统计分析报告一等奖,并刊载于《北方经济》杂志2003年第7期。
《服务业部分行业核算方法探索》,通过对全区服务业核算统计现状,研究探索改进服务业统计数据的搜集方式,进而提出了改进服务业的常规年度核算方法,该报告获得当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论文三等奖,自治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论文一等奖。
2003年,针对自治区政府领导对内蒙古人均GDP与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位次差距较大的疑问,及时写出《对内蒙古人均GDP与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位次之差的成因分析》,获得领导肯定,刊载于《内蒙古统计》杂志2003年第3期。
2003年,《对建立GDP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对初步建立全区GDP核算评估制度及盟市GDP下算一级制度的必要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刊载于《内蒙古统计》杂志2003年第6期。
2004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自治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内蒙古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一文,通过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分析1985—2001年期间自治区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对自治区就业增长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较为重要的政策参考,该论文发表在《人口与经济》杂志2004年第2期。
《内蒙古县域经济类型的划分及发展模式选择》,按照自治区各旗县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用新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科学分类,并通过对其形成、发展过程的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未来旗县发展的不同思路模式,对发展壮大内蒙古县域经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论文发表于《北方经济》杂志2004年第11期。
2005年,《区域经济动态发展水平的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利用时序立体数据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自治区各盟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该论文是全国统计科研2002年度计划项目课题,刊载在《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版)2005年第1期,是统计分析充分利用数理模型进行分析预测的优秀典范。
2006年,根据全区第一次经济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对反映全区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指标进行了对比和测算,撰写《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内蒙古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统计报告提出了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出了政策建议,该报告为自治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全面了解全区所有制结构变化情况,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9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核算方法滞后于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健全和完善内蒙古第三产业统计核算制度》一文,通过总结回顾自治区第三产业统计核算工作,提出了健全和完善第三产业统计核算制度的一些建议,对自治区核算制度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刊载在经济日报出版社《新时期基层工作创新与和谐社会理论实践》和《内蒙古统计》杂志2009年第1期。
2009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内蒙古资源型产业的困境及出路》一文,对自治区资源型产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做了深刻剖析,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自治区资源型产业的思路与政策措施。该论文对自治区资源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模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有益探讨,对自治区制定产业政策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文在《税务与经济》杂志2009年第6期发表。
《西部大开发十年内蒙古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文,分析了两大支柱力量对自治区GDP增长的贡献情况,该报告获得全区统计系统2009年度优秀统计报告一等奖。
2010年,为准确预测“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增长目标,结合全区具体实际情况,辅之于计量经济模型,形成《关于内蒙古“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建议》,该文列举了经济增长目标测算的各项依据,提出了统计局观点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测目标。该报告为全区制定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10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任亚平对该报告做出批示:“此件先送发改委研究。请春华书记(自治区党委书记)、巴主席(自治区主席)阅。”
2010年,《质疑〈各省区市含金量排名出炉:上海最高内蒙古最低〉评判的科学性》。该报告从GDP的行业划分、指标设置的科学性等方面,逐一批判了一些学者推出的“含金量”这一称呼的不科学性,为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区情提供了重要依据。该报告为党委政府、局领导多次提及,其中的观点多有引用。
近年来,党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GDP中所占份额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党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重要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011年12月,为了深入分析自治区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现状,自治区统计局撰写了《内蒙古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统计分析报告,报告从内蒙古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现状、内蒙古收入分配格局与其他省份比较、收入分配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内蒙古劳动报酬比重现状的认识和判断、优化内蒙古收入分配格局的几点建议等方面进行的深入分析。
2013年,为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科学指导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自治区统计局密切跟踪全区经济形势变化及时做好分析研判工作。3月,自治区统计局撰写了《对一季度全区GDP增长的预测情况》的统计专报(2013年第3期)报自治区主要领导后,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对统计专报做出重要批示:“转巴特尔同志阅。专报预测今年一季度全区经济指标不如预期。政府相关部门要作认真分析,寻求对策,指标下滑大的盟市要加大工作力度,保证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随着内蒙古经济近十年来的快速增长,全区经济总量显著壮大,经济综合实力步入全国中上水平,全区人民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但是纵观全区,居民收入水平仍存在一些问题,需在今后的改革发展中引起重视,为确保内蒙古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攻坚战。12月,自治区统计局撰写《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统计分析报告,报告从目前内蒙古居民收入水平现状、内蒙古居民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决定、对内蒙古在平衡收入方面的政策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