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化德县以“百企进百村”为契机,坚持政府主导、村委会主体、企业经营、贫困户参与、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的模式,充分发挥服装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积极引导有责任担当的企业到贫困村进行合作帮扶,将“服装脱贫车间”开到贫困户的家门口,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有了产业支撑,加快了贫困户脱贫步伐。
“脱贫车间”由县政府统一规划,并为每个车间投资10万元购买设备,作为启动资金;村委会利用闲置房屋为车间提供厂房等基础设施,设备和厂房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企业提供流动资金、原料、技术,负责员工的培训、产品销售等日常经营,盈利由村委会和企业按股份比例分成。
“脱贫车间”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贫困人口不出村庄就能就业,收入稳定、兑现及时,培训还发补助,忙时务农,闲时打工,就业务农两不误。一个女机工年人均纯收入至少在1.5万元以上,按照今年3345元的贫困线标准,超出贫困线近4.5倍,贫困家庭可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
“脱贫车间”为村集体经济增添了活力。村委会把闲置的村办公用房作为固定资产入股车间,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壮大了集体经济。初步测算,入股“脱贫车间”的村委会,车间建成当年就可获得5万元的红利,且随着机工熟练度的提高,逐年有3%~5%的涨幅递增。
“脱贫车间”有效缓解了服装企业城镇用工困难。据调查,化德县现有大小服装企业250多家,满负荷生产至少需要1.5万机工,但城镇一线机工只有9000多人,其中熟练工不足6000人,各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劳动力,相互挖人,城镇用工难现象严重。如今企业把“脱贫车间”设立在老百姓的家门口,规模可大可小,人多时大批量生产,人少时也能正常生产,使企业摆脱了劳动力短缺的困扰。
“脱贫车间”为易地扶贫移民和小村整合提供了就业保障。该县选择“近水、靠路、有产业”的中心村,建成集中安置点19处,转移973户、306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85户、1525人。经过整合的中心村贫困人口多,剩余劳动力也多,仅凭单一的农牧业生产脱贫明显动力不足。“脱贫车间”根据每个工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岗位,女劳力在车间从事服装加工,男劳力也可从事其他无技术含量的体力活,使他们能够充分就业,既有效解决了服装企业用工紧缺的问题,又为易地扶贫移民和小村整合搭建了就业平台。
截至目前,全县已在6个乡镇选择人口相对集中、交通条件较好的中心村设立了就业脱贫车间26个,报名农牧民575人,其中贫困人口85人。
2017年以来,化德县以“百企进百村”为契机,坚持政府主导、村委会主体、企业经营、贫困户参与、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的模式,充分发挥服装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积极引导有责任担当的企业到贫困村进行合作帮扶,将“服装脱贫车间”开到贫困户的家门口,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有了产业支撑,加快了贫困户脱贫步伐。
“脱贫车间”由县政府统一规划,并为每个车间投资10万元购买设备,作为启动资金;村委会利用闲置房屋为车间提供厂房等基础设施,设备和厂房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企业提供流动资金、原料、技术,负责员工的培训、产品销售等日常经营,盈利由村委会和企业按股份比例分成。
“脱贫车间”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贫困人口不出村庄就能就业,收入稳定、兑现及时,培训还发补助,忙时务农,闲时打工,就业务农两不误。一个女机工年人均纯收入至少在1.5万元以上,按照今年3345元的贫困线标准,超出贫困线近4.5倍,贫困家庭可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
“脱贫车间”为村集体经济增添了活力。村委会把闲置的村办公用房作为固定资产入股车间,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壮大了集体经济。初步测算,入股“脱贫车间”的村委会,车间建成当年就可获得5万元的红利,且随着机工熟练度的提高,逐年有3%~5%的涨幅递增。
“脱贫车间”有效缓解了服装企业城镇用工困难。据调查,化德县现有大小服装企业250多家,满负荷生产至少需要1.5万机工,但城镇一线机工只有9000多人,其中熟练工不足6000人,各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劳动力,相互挖人,城镇用工难现象严重。如今企业把“脱贫车间”设立在老百姓的家门口,规模可大可小,人多时大批量生产,人少时也能正常生产,使企业摆脱了劳动力短缺的困扰。
“脱贫车间”为易地扶贫移民和小村整合提供了就业保障。该县选择“近水、靠路、有产业”的中心村,建成集中安置点19处,转移973户、306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85户、1525人。经过整合的中心村贫困人口多,剩余劳动力也多,仅凭单一的农牧业生产脱贫明显动力不足。“脱贫车间”根据每个工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岗位,女劳力在车间从事服装加工,男劳力也可从事其他无技术含量的体力活,使他们能够充分就业,既有效解决了服装企业用工紧缺的问题,又为易地扶贫移民和小村整合搭建了就业平台。
截至目前,全县已在6个乡镇选择人口相对集中、交通条件较好的中心村设立了就业脱贫车间26个,报名农牧民575人,其中贫困人口85人。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