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搞改革、谋发展,都是为了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
对于内蒙古人来说,从温暖和感动开始的2014年,是内蒙古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福祉大于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内蒙古贯穿全年的重要工作之一。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实施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坚持富民优先的工作导向,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重中之重,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用浓墨重彩的大手笔,描绘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风景线。
2014年,民生工作成为亮点中的亮点:扶贫更精准,投入创新高,各级财政扶贫专项投入居西部省区市之首;“十个全覆盖”重大民生工程启动,从根本上改善农牧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万元助学金、一吨“暖心煤”、零就业家庭一人稳定就业等举措,让困难群众的生活更有希望。
新常态下,民生改善提速;新常态下,居民收入一路走高:2014年我区继续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各级财政民生支出244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3%。城乡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1%,快于经济增速。
把握民生脉动,这是民生兜底更扎实的一年——解民忧,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系心间
1月8日下午,阿尔山市林海街兴林社区,记者一行走进郭永财和老伴冯秀华的新家,第一眼就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老两口的合影。阳光从窗户洒进来,暖意融融的房间里亮亮堂堂。
“咋样,新房子好住不?”
“舒坦着呢,暖乎!你看这穿的,要搁以前那得穿多厚啊!”冯秀华指着自己身上那件薄薄的红色针织衫说,“和以前比,真是天上地下,这都是总书记给我们带来的福气呀!”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家中看望,详细了解一家人的生活,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总书记的嘱托,很快就在林区棚改工作的加速推进中变成了现实。2014年8月,郭永财一家告别了“板夹泥”房,住进盼望已久的楼房,居住面积也从不到30平方米变成了47平方米,还得到了32万多元的附属设施补助。
“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幸福!”郭永财很激动。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都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都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困难群众,对全区党员干部殷切嘱咐。
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成为内蒙古民生改善的重中之重;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成为民生工程的当务之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握民生脉动,扎实民生底线。
这一年,头号民生工程当属脱贫攻坚,40万贫困人口一举摘掉“穷帽子”。领导干部联系贫困点、“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金融扶贫等各项举措“大显身手”,扶贫投入超过100亿元。
通过金融扶贫,通辽市科尔沁区胡力海一村村民鲍伟光养起了羊,前几天卖羔子挣了4万多元,加上种地所得,收入比上年翻了近5倍。四子王旗实施“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确定了马铃薯、杜泊肉羊两大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1万多人稳定脱贫。武川县被列入自治区重点扶贫开发规划,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旱地种上了青草、坡地养起了肉羊、蘑菇卖到了超市,靠天吃饭的经济模式正在经历变革。
这一年,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下大力解决刻不容缓。一组社会事业工程让农村牧区受惠“十个全覆盖”,一吨“暖心煤”让百姓既暖炕头又暖心头,一万元助学金让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一人稳定就业让零就业家庭生活更有保障——“四个一”重点民生工程强力推进,全面奔小康的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年终的成绩单特别亮眼:3495个嘎查村完成“十个全覆盖”建设任务;336.7万户农牧民领到1吨取暖煤;1.8万名大学新生每年受助1万元就学补助并一次性补贴到位;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并保持了动态清零。
有了水、电、路、网,锡林郭勒草原牧民呼格吉勒图实现了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他的马文化主题旅游景点建起来了。
通过压减“三公经费”发放的1吨暖心煤,让常常没钱买煤、靠捡玉米棒子柴火棍子取暖做饭的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困难群众刘三三,连过了两个温暖的冬天。有了每年1万元助学金,鄂伦春自治旗20岁的葛阿娟走进了自己理想的大学校园。3年后,她将更有能力担负起照顾全家生活的重任。
“零就业家庭”一人稳定就业政策,让锡盟太仆寺旗的郭伟璐在换过20份工作后,终于有了稳定的工作。
民生政策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更改变了一个家庭的未来。
增进民生福祉,这是百姓日子更红火的一年——顺民心,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巴彦淖尔嘎查牧民玛吉格家中看望。老人向总书记反映当地有的牧户在用电、通行上还有些困难,总书记要求当地党委、政府作出规划,努力加以解决。一年过去了,走进巴彦淖尔嘎查牧民白相瑞家,只见她轻轻合上井房里的电闸,一股“清泉”从水管子流进长长的水槽,羊群立即围了过来。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白相瑞家原有一口浅井,水不够用,拉水要走三四里地,每年光油就得烧6桶多。“不用拉水了,一年能省下万数块油钱,还省了劳力。”白相瑞说。变化就发生在习总
书记考察内蒙古的2014年,从30多公里外拉来的电线让这户草原人家通了电,得到扶助项目支持的120多米深的机井也出了水。
一年来,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让巴彦淖尔嘎查发生了巨变:39户无网电牧户成功通电,13公里水泥路通往嘎查文化站,新打的6眼机井解决了20户牧民家的人畜安全饮水问题……
“我在这片草原上生活了快70年,牧民生活的变化从来没有这么快,都是公家给的补贴帮了大忙!”已进城养老、入住每年总费用不到5000元的“养老育幼园”的玛吉格老人感叹。
锡林郭勒盟委书记于永泉说:“‘十个全覆盖’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对于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十个全覆盖’工程落到实处。”
一年来,在广袤的锡林郭勒草原上,“十个全覆盖”工程加速推进,所有嘎查村正在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宜居、更加便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强调:“要顺应农牧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帮助农牧民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起来。”
——把日子过得更红火。2014年,各项利好政策支撑下,内蒙古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9976元,农牧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把日子过得更红火。顺应农牧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2014年全区最大综合性民生工程——“十个全覆盖”深入扎实实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巴彦淖尔嘎查的故事在全区成千上万个嘎查村上演。
不仅是农牧民,2014年,城乡居民的日子都过得更加红火。4月23日,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打响脱贫攻坚、创业就业、百姓安居、平安创建等重点民生工程攻坚战,各项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各族人民。
2014年,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了7.6%,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创业工程着力推进,全区新增城镇就业27.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农牧民转移就业250万人,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就业14.5万人。
住房是民生之要。百姓安居工程深入实施,全区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4万套、基本建成22.9万套,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17万户,超过国家下达任务的1倍。包头北梁、赤峰铁南、兴安盟阿尔山等重点棚户区改造进展顺利。
社保是民生之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人均月增191元,实现10年“十连涨”。城乡低保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国内第6位。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人均标准提高到320元,参合人数、参合率均超额完成国家目标要求。
夯实民生基础,这是保障制度更完善的一年——厚民生,好事办好让制度为幸福护航
“叔叔好!阿姨好!”一进门,小萌和小影就迎上来,用不太清楚的口齿打起了招呼。看着两个孩子的礼貌表现,“妈妈”景凤英的脸上笑开了花儿。
1月13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的模拟家庭。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到来时的情景,景凤英笑得更灿烂了:“那是这辈子最美好的回忆!”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儿童福利院时,看到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生活很欣慰,充分肯定了模拟家庭的抚养方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下,2014年福利院扩大了这种模式,还将模拟家庭“妈妈”们的工资涨到了每月2000元,保教条件也改善很大,让更多的孩子回归家庭温暖。
“想跟总书记汇报:一年了,孩子们长大了,也更懂事儿了!”景凤英动情地说。窗外寒风凛冽,福利院里却温暖如春。这一年,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作为全国民政行业管理标准化试点单位,管理水平又上新台阶,孩子们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下快乐成长,感受着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民生投入越大,相关部门权力和资源越大,就越要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规范化,增强责任心,切实把好事办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强调。
从完善制度机制、改善工作作风抓起,内蒙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夯实民生基础工作,让好制度为幸福护航。
——把好事办好,我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下发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建立校舍安全年检制度,完善校舍安全预警机制。
——把好事办好,我区加快医改步伐,扩大旗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并在全国较早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把好事办好,我区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改革创新新突破,17项社会救助政策、联席会议制度和6项工作机制,使社会救助真正做到了托底线、救急难、补短板、扫盲区。
——把好事办好,创新性的好制度让扶贫工作告别了底数不清的“漫灌”,转向精准到户的“滴灌”。2014年,从自治区层面,我区把原有13类扶贫项目精简整合为“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等4项,资金项目直接到村到户,结束了近20年来扶贫项目由自治区审批的历史。精准扶贫项目由嘎查村自主确定,驻村工作队等审核把关,2834个贫困嘎查受益。创新扶贫工作机制,让百姓积极性更高,扶贫成效更好,扶贫工作“输血”变“造血”。
——把好事办好,宽松的鼓励政策,使百姓创业劲头更足,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2014年,内蒙古降低创业资金扶持门槛,发放创业贷款3.7万笔,单笔贷款额度平均6万元以上。而对于科技类、IT类项目,扶持力度单笔最高甚至达到50万元以上。累计创业带动就业16.3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26%。
社会和谐,民生为大;民生问题,幸福为本。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后的这一年,内蒙古以浓墨重彩的民生大手笔,让各族群众收获了温暖、收获了感动、收获了希望,绘就了一幅和谐稳定、民族团结、生活幸福的美丽画卷。(记者 许晓岚)
评论:不负重托的民生答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区考察时时刻关注的问题。他要求我区要努力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做好民生基础工作,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4年,阿尔山棚户区的困难群众搬进新房,锡林郭勒草原牧民生活大变样,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里欢声笑语、温暖如春……从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地方到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处处洋溢着幸福的味道。我区交上了一份不负重托的民生答卷。
2014年,我区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富民优先,下决心解决老百姓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实际问题,让各族群众有活干,有钱挣,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夯实民生基础,我区从完善制度机制、改进工作作风抓起,各部门、各领域纷纷出台新政策、完善新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民生工作规范化水平,用好制度让群众的幸福生活长长久久。把握民生脉动,2014年,“四个一”重点民生工程深入推进,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系心间,因地因事制宜,认真调研,精准扶贫,让困难群众再无后顾之忧。增进民生福祉,新常态下,民生改善提速,居民收入一路走高,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常态,群众对于过上更好生活也有了新期待。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为回应群众的新期待,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5年,要深入推进创业就业、扶贫开发和百姓安居等重点民生工程,大力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这既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新一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施政安排,也是掷地有声的民生承诺。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4,我区民生工作硕果累累,让群众看到了自己生活脚踏实地向好的方向发展,见证着党和政府深厚的民生情怀;2015,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将继续用行动彰显责任、用成果兑现承诺,让全区各族人民收获更多温暖,绽放更多精彩!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搞改革、谋发展,都是为了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
对于内蒙古人来说,从温暖和感动开始的2014年,是内蒙古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福祉大于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内蒙古贯穿全年的重要工作之一。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实施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坚持富民优先的工作导向,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重中之重,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用浓墨重彩的大手笔,描绘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风景线。
2014年,民生工作成为亮点中的亮点:扶贫更精准,投入创新高,各级财政扶贫专项投入居西部省区市之首;“十个全覆盖”重大民生工程启动,从根本上改善农牧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万元助学金、一吨“暖心煤”、零就业家庭一人稳定就业等举措,让困难群众的生活更有希望。
新常态下,民生改善提速;新常态下,居民收入一路走高:2014年我区继续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各级财政民生支出244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3%。城乡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1%,快于经济增速。
把握民生脉动,这是民生兜底更扎实的一年——解民忧,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系心间
1月8日下午,阿尔山市林海街兴林社区,记者一行走进郭永财和老伴冯秀华的新家,第一眼就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老两口的合影。阳光从窗户洒进来,暖意融融的房间里亮亮堂堂。
“咋样,新房子好住不?”
“舒坦着呢,暖乎!你看这穿的,要搁以前那得穿多厚啊!”冯秀华指着自己身上那件薄薄的红色针织衫说,“和以前比,真是天上地下,这都是总书记给我们带来的福气呀!”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家中看望,详细了解一家人的生活,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总书记的嘱托,很快就在林区棚改工作的加速推进中变成了现实。2014年8月,郭永财一家告别了“板夹泥”房,住进盼望已久的楼房,居住面积也从不到30平方米变成了47平方米,还得到了32万多元的附属设施补助。
“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幸福!”郭永财很激动。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都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都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困难群众,对全区党员干部殷切嘱咐。
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成为内蒙古民生改善的重中之重;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成为民生工程的当务之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握民生脉动,扎实民生底线。
这一年,头号民生工程当属脱贫攻坚,40万贫困人口一举摘掉“穷帽子”。领导干部联系贫困点、“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金融扶贫等各项举措“大显身手”,扶贫投入超过100亿元。
通过金融扶贫,通辽市科尔沁区胡力海一村村民鲍伟光养起了羊,前几天卖羔子挣了4万多元,加上种地所得,收入比上年翻了近5倍。四子王旗实施“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确定了马铃薯、杜泊肉羊两大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1万多人稳定脱贫。武川县被列入自治区重点扶贫开发规划,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旱地种上了青草、坡地养起了肉羊、蘑菇卖到了超市,靠天吃饭的经济模式正在经历变革。
这一年,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下大力解决刻不容缓。一组社会事业工程让农村牧区受惠“十个全覆盖”,一吨“暖心煤”让百姓既暖炕头又暖心头,一万元助学金让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一人稳定就业让零就业家庭生活更有保障——“四个一”重点民生工程强力推进,全面奔小康的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年终的成绩单特别亮眼:3495个嘎查村完成“十个全覆盖”建设任务;336.7万户农牧民领到1吨取暖煤;1.8万名大学新生每年受助1万元就学补助并一次性补贴到位;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并保持了动态清零。
有了水、电、路、网,锡林郭勒草原牧民呼格吉勒图实现了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他的马文化主题旅游景点建起来了。
通过压减“三公经费”发放的1吨暖心煤,让常常没钱买煤、靠捡玉米棒子柴火棍子取暖做饭的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困难群众刘三三,连过了两个温暖的冬天。有了每年1万元助学金,鄂伦春自治旗20岁的葛阿娟走进了自己理想的大学校园。3年后,她将更有能力担负起照顾全家生活的重任。
“零就业家庭”一人稳定就业政策,让锡盟太仆寺旗的郭伟璐在换过20份工作后,终于有了稳定的工作。
民生政策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更改变了一个家庭的未来。
增进民生福祉,这是百姓日子更红火的一年——顺民心,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巴彦淖尔嘎查牧民玛吉格家中看望。老人向总书记反映当地有的牧户在用电、通行上还有些困难,总书记要求当地党委、政府作出规划,努力加以解决。一年过去了,走进巴彦淖尔嘎查牧民白相瑞家,只见她轻轻合上井房里的电闸,一股“清泉”从水管子流进长长的水槽,羊群立即围了过来。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白相瑞家原有一口浅井,水不够用,拉水要走三四里地,每年光油就得烧6桶多。“不用拉水了,一年能省下万数块油钱,还省了劳力。”白相瑞说。变化就发生在习总
书记考察内蒙古的2014年,从30多公里外拉来的电线让这户草原人家通了电,得到扶助项目支持的120多米深的机井也出了水。
一年来,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让巴彦淖尔嘎查发生了巨变:39户无网电牧户成功通电,13公里水泥路通往嘎查文化站,新打的6眼机井解决了20户牧民家的人畜安全饮水问题……
“我在这片草原上生活了快70年,牧民生活的变化从来没有这么快,都是公家给的补贴帮了大忙!”已进城养老、入住每年总费用不到5000元的“养老育幼园”的玛吉格老人感叹。
锡林郭勒盟委书记于永泉说:“‘十个全覆盖’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对于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十个全覆盖’工程落到实处。”
一年来,在广袤的锡林郭勒草原上,“十个全覆盖”工程加速推进,所有嘎查村正在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宜居、更加便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强调:“要顺应农牧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帮助农牧民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起来。”
——把日子过得更红火。2014年,各项利好政策支撑下,内蒙古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9976元,农牧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把日子过得更红火。顺应农牧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2014年全区最大综合性民生工程——“十个全覆盖”深入扎实实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巴彦淖尔嘎查的故事在全区成千上万个嘎查村上演。
不仅是农牧民,2014年,城乡居民的日子都过得更加红火。4月23日,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打响脱贫攻坚、创业就业、百姓安居、平安创建等重点民生工程攻坚战,各项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各族人民。
2014年,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了7.6%,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创业工程着力推进,全区新增城镇就业27.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农牧民转移就业250万人,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就业14.5万人。
住房是民生之要。百姓安居工程深入实施,全区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4万套、基本建成22.9万套,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17万户,超过国家下达任务的1倍。包头北梁、赤峰铁南、兴安盟阿尔山等重点棚户区改造进展顺利。
社保是民生之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人均月增191元,实现10年“十连涨”。城乡低保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国内第6位。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人均标准提高到320元,参合人数、参合率均超额完成国家目标要求。
夯实民生基础,这是保障制度更完善的一年——厚民生,好事办好让制度为幸福护航
“叔叔好!阿姨好!”一进门,小萌和小影就迎上来,用不太清楚的口齿打起了招呼。看着两个孩子的礼貌表现,“妈妈”景凤英的脸上笑开了花儿。
1月13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的模拟家庭。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到来时的情景,景凤英笑得更灿烂了:“那是这辈子最美好的回忆!”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儿童福利院时,看到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生活很欣慰,充分肯定了模拟家庭的抚养方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下,2014年福利院扩大了这种模式,还将模拟家庭“妈妈”们的工资涨到了每月2000元,保教条件也改善很大,让更多的孩子回归家庭温暖。
“想跟总书记汇报:一年了,孩子们长大了,也更懂事儿了!”景凤英动情地说。窗外寒风凛冽,福利院里却温暖如春。这一年,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作为全国民政行业管理标准化试点单位,管理水平又上新台阶,孩子们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下快乐成长,感受着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民生投入越大,相关部门权力和资源越大,就越要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规范化,增强责任心,切实把好事办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强调。
从完善制度机制、改善工作作风抓起,内蒙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夯实民生基础工作,让好制度为幸福护航。
——把好事办好,我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下发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建立校舍安全年检制度,完善校舍安全预警机制。
——把好事办好,我区加快医改步伐,扩大旗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并在全国较早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把好事办好,我区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改革创新新突破,17项社会救助政策、联席会议制度和6项工作机制,使社会救助真正做到了托底线、救急难、补短板、扫盲区。
——把好事办好,创新性的好制度让扶贫工作告别了底数不清的“漫灌”,转向精准到户的“滴灌”。2014年,从自治区层面,我区把原有13类扶贫项目精简整合为“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等4项,资金项目直接到村到户,结束了近20年来扶贫项目由自治区审批的历史。精准扶贫项目由嘎查村自主确定,驻村工作队等审核把关,2834个贫困嘎查受益。创新扶贫工作机制,让百姓积极性更高,扶贫成效更好,扶贫工作“输血”变“造血”。
——把好事办好,宽松的鼓励政策,使百姓创业劲头更足,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2014年,内蒙古降低创业资金扶持门槛,发放创业贷款3.7万笔,单笔贷款额度平均6万元以上。而对于科技类、IT类项目,扶持力度单笔最高甚至达到50万元以上。累计创业带动就业16.3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26%。
社会和谐,民生为大;民生问题,幸福为本。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后的这一年,内蒙古以浓墨重彩的民生大手笔,让各族群众收获了温暖、收获了感动、收获了希望,绘就了一幅和谐稳定、民族团结、生活幸福的美丽画卷。(记者 许晓岚)
评论:不负重托的民生答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区考察时时刻关注的问题。他要求我区要努力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做好民生基础工作,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4年,阿尔山棚户区的困难群众搬进新房,锡林郭勒草原牧民生活大变样,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里欢声笑语、温暖如春……从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地方到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处处洋溢着幸福的味道。我区交上了一份不负重托的民生答卷。
2014年,我区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富民优先,下决心解决老百姓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实际问题,让各族群众有活干,有钱挣,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夯实民生基础,我区从完善制度机制、改进工作作风抓起,各部门、各领域纷纷出台新政策、完善新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民生工作规范化水平,用好制度让群众的幸福生活长长久久。把握民生脉动,2014年,“四个一”重点民生工程深入推进,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系心间,因地因事制宜,认真调研,精准扶贫,让困难群众再无后顾之忧。增进民生福祉,新常态下,民生改善提速,居民收入一路走高,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常态,群众对于过上更好生活也有了新期待。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为回应群众的新期待,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5年,要深入推进创业就业、扶贫开发和百姓安居等重点民生工程,大力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这既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新一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施政安排,也是掷地有声的民生承诺。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4,我区民生工作硕果累累,让群众看到了自己生活脚踏实地向好的方向发展,见证着党和政府深厚的民生情怀;2015,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将继续用行动彰显责任、用成果兑现承诺,让全区各族人民收获更多温暖,绽放更多精彩!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