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2015,展望2016,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满怀希望,党的好政策让草原百姓安居乐业,一项项惠民举措像清泉一样滋润着每一个老百姓的心田,新的一年里,又有哪些民生福祉值得我们期待呢,一起来看看吧!
在通辽市甘旗卡镇束力古台嘎查,自治区党委书记
“十个全覆盖”迎来关键一年,承载百姓幸福家园梦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两年来,有力改善了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面貌,有力拉动了农村牧区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力促进了贫困农牧民收入增长,得到了各族群众的真心拥护。
2015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及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数据显示,内蒙古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两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700亿元,1.93万个嘎查村开展工程建设,完成了包括2400多个贫困嘎查村在内的9400个嘎查村建设任务,84.4%的行政嘎查村实现全覆盖,广大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住上敞亮房,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广电有节目,活动有场所,户户通上电,校舍保安全,购物家门前,小病不出村,老来有保险”。这是农牧民对小康生活的意愿表达,已经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生动呈现。
记者从2015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了解到,下一步,“十个全覆盖”工程将大体分两步走:一是打好攻坚战,确保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全面完成所有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的建设任务。二是打好持久战,瞄准全面小康目标,统筹推进其他自然村、林区垦区和边远牧区的建设,切实体现全覆盖、均等化,确保工程覆盖所有贫困人口。
2016年是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的冲刺之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内蒙古各族农牧民的生活将迎来新的变化和改善,百姓的幸福家园梦将不再遥远。
贫困地区富起来
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党委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各项决策部署,制定了一系列力度大、针对性强的重大举措,贫困人口脱贫步伐明显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区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258万减少到2014年的98万,贫困发生率由19.7%下降到7.3%,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67元,全区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内蒙古党委书记
能不能顺利实现这一目标,2016年的扶贫工作至关重要,让贫困地区真正富起来,让贫困地区百姓钱包鼓起来、腰杆子硬起来,是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
棚户区百姓安居有保障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启动实施了包头北梁、赤峰铁南等一批重点棚户区改造工程。2011年以来,全自治区已经累计改造城市、国有工矿、国有林区等各类棚户区132.6万户,共惠及棚户区居民530多万人。
据记者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了解到的消息显示,“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将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其中,2016年计划实施至少22万户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预计货币化安置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
2016年,棚户区百姓欢欢喜喜住新房的心愿将继续兑现。
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让百姓无后顾之忧
近年来,内蒙古城乡低保、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标准逐年提高,均排在全国前列。低收入农牧户享受到冬季取暖一吨煤救助,城乡低保家庭当年考录的大学新生享受到一次性3—4万元的资助金,住建部门对城市低保对象实施住房救助,对农村牧区困难群众进行危房改造。此外,城乡低保对象还可享受惠民殡葬、高龄津贴和用水用电、有线电视等多项惠民政策。社会救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何将这些零散但有效的“碎片化”救助制度进行整合,更好地服务内蒙古百姓呢?
与此同时,自治区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切实解决残疾人生活困难和照护困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也将于2016年2月1日起施行,满足了居住在家庭的老年人的社会化服务需求;从2016年1月1日起,内蒙古还将会把进城落户农牧民完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到2016年,内蒙古将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到全区所有盟市和旗县(市、区),使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体职工和适龄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本全覆盖所有法定群体……
2016年,注定是让百姓感到无比温暖和踏实的一年。
草原绿起来、环境好起来
内蒙古横跨“三北”、毗邻八省,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让百姓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需求,就成了自治区党委政府需要面临的迫切任务。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了一大批节能环保重大工程,生态环境实现“整体恶化趋缓,治理区明显好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步入2016年,内蒙古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自治区实际,描绘了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从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措施等几大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举全区之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的美好家园。
让草原更绿、让空气更清新、让环境更宜居,2016年,我们拭目以待。
创业就业不再难
2016年伊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就为创业者们送出了第一个新年“大礼包”,即“创业内蒙古”行动计划(2016年~2020年)。从今年起,内蒙古将全面实施6项计划,力争到2020年,全区新增注册创业企业30万户以上,带动就业100万人以上。同时,使全区创业扶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业环境全面优化,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效应愈加凸显。
内蒙古在实施的青年创业计划中,支持青年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青年创业规模得到扩大、创业成功比例逐步提高。在返乡农牧民工创业计划中,相应的创业指导措施、创业扶持政策、财政支持力度及各项优惠福利也将为有志回乡创业的农民工送上新年红包。
同时,对于就业困难人群,重新修订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规定,从2016年1月1日起,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并已进行失业登记的7类就业困难人员可获得相关援助;内蒙古还制定出台了《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办法》,为有效解决困难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内蒙古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放宽了失业登记条件,允许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在常住地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
2016年,只要你满怀壮志,创业和就业的路就不再艰难。
城市落户不再难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内蒙古户籍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实施意见》就进一步推进内蒙古户籍制度改革提出3方面14条具体政策措施。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和内蒙古人口迁出多于迁入,特别是城镇人口机械增长速度慢等实际情况,内蒙古户口迁移政策总的原则是“能放则放、应放尽放”。具体体现在自有产权房屋落户没有任何其他条件限制、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和城镇租赁房屋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落户条件、合法稳定就业人员落户城镇不受住所条件的限制、逐步分类解决无户口人员落户问题等五个方面。
目前,相关部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在研究制定配套改革措施,努力让广大群众在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
2016年,咱在城市落户再也不是啥难事儿了。
宜居城市建设造就美丽新家园
近年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推进城市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体系逐步健全,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有力带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力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内蒙古全区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工作,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进一步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2016年,我们的城市将更加美丽宜居。(人民网呼和浩特
走过2015,展望2016,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满怀希望,党的好政策让草原百姓安居乐业,一项项惠民举措像清泉一样滋润着每一个老百姓的心田,新的一年里,又有哪些民生福祉值得我们期待呢,一起来看看吧!
在通辽市甘旗卡镇束力古台嘎查,自治区党委书记
“十个全覆盖”迎来关键一年,承载百姓幸福家园梦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两年来,有力改善了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面貌,有力拉动了农村牧区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力促进了贫困农牧民收入增长,得到了各族群众的真心拥护。
2015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及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数据显示,内蒙古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两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700亿元,1.93万个嘎查村开展工程建设,完成了包括2400多个贫困嘎查村在内的9400个嘎查村建设任务,84.4%的行政嘎查村实现全覆盖,广大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住上敞亮房,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广电有节目,活动有场所,户户通上电,校舍保安全,购物家门前,小病不出村,老来有保险”。这是农牧民对小康生活的意愿表达,已经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生动呈现。
记者从2015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了解到,下一步,“十个全覆盖”工程将大体分两步走:一是打好攻坚战,确保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全面完成所有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的建设任务。二是打好持久战,瞄准全面小康目标,统筹推进其他自然村、林区垦区和边远牧区的建设,切实体现全覆盖、均等化,确保工程覆盖所有贫困人口。
2016年是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的冲刺之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内蒙古各族农牧民的生活将迎来新的变化和改善,百姓的幸福家园梦将不再遥远。
贫困地区富起来
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党委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各项决策部署,制定了一系列力度大、针对性强的重大举措,贫困人口脱贫步伐明显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区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258万减少到2014年的98万,贫困发生率由19.7%下降到7.3%,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67元,全区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内蒙古党委书记
能不能顺利实现这一目标,2016年的扶贫工作至关重要,让贫困地区真正富起来,让贫困地区百姓钱包鼓起来、腰杆子硬起来,是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
棚户区百姓安居有保障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启动实施了包头北梁、赤峰铁南等一批重点棚户区改造工程。2011年以来,全自治区已经累计改造城市、国有工矿、国有林区等各类棚户区132.6万户,共惠及棚户区居民530多万人。
据记者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了解到的消息显示,“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将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其中,2016年计划实施至少22万户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预计货币化安置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
2016年,棚户区百姓欢欢喜喜住新房的心愿将继续兑现。
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让百姓无后顾之忧
近年来,内蒙古城乡低保、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标准逐年提高,均排在全国前列。低收入农牧户享受到冬季取暖一吨煤救助,城乡低保家庭当年考录的大学新生享受到一次性3—4万元的资助金,住建部门对城市低保对象实施住房救助,对农村牧区困难群众进行危房改造。此外,城乡低保对象还可享受惠民殡葬、高龄津贴和用水用电、有线电视等多项惠民政策。社会救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何将这些零散但有效的“碎片化”救助制度进行整合,更好地服务内蒙古百姓呢?
与此同时,自治区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切实解决残疾人生活困难和照护困难;《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也将于2016年2月1日起施行,满足了居住在家庭的老年人的社会化服务需求;从2016年1月1日起,内蒙古还将会把进城落户农牧民完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到2016年,内蒙古将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到全区所有盟市和旗县(市、区),使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体职工和适龄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本全覆盖所有法定群体……
2016年,注定是让百姓感到无比温暖和踏实的一年。
草原绿起来、环境好起来
内蒙古横跨“三北”、毗邻八省,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让百姓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需求,就成了自治区党委政府需要面临的迫切任务。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了一大批节能环保重大工程,生态环境实现“整体恶化趋缓,治理区明显好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步入2016年,内蒙古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自治区实际,描绘了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从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措施等几大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举全区之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的美好家园。
让草原更绿、让空气更清新、让环境更宜居,2016年,我们拭目以待。
创业就业不再难
2016年伊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就为创业者们送出了第一个新年“大礼包”,即“创业内蒙古”行动计划(2016年~2020年)。从今年起,内蒙古将全面实施6项计划,力争到2020年,全区新增注册创业企业30万户以上,带动就业100万人以上。同时,使全区创业扶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业环境全面优化,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效应愈加凸显。
内蒙古在实施的青年创业计划中,支持青年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青年创业规模得到扩大、创业成功比例逐步提高。在返乡农牧民工创业计划中,相应的创业指导措施、创业扶持政策、财政支持力度及各项优惠福利也将为有志回乡创业的农民工送上新年红包。
同时,对于就业困难人群,重新修订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规定,从2016年1月1日起,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并已进行失业登记的7类就业困难人员可获得相关援助;内蒙古还制定出台了《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办法》,为有效解决困难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内蒙古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放宽了失业登记条件,允许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在常住地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
2016年,只要你满怀壮志,创业和就业的路就不再艰难。
城市落户不再难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内蒙古户籍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实施意见》就进一步推进内蒙古户籍制度改革提出3方面14条具体政策措施。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和内蒙古人口迁出多于迁入,特别是城镇人口机械增长速度慢等实际情况,内蒙古户口迁移政策总的原则是“能放则放、应放尽放”。具体体现在自有产权房屋落户没有任何其他条件限制、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和城镇租赁房屋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落户条件、合法稳定就业人员落户城镇不受住所条件的限制、逐步分类解决无户口人员落户问题等五个方面。
目前,相关部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在研究制定配套改革措施,努力让广大群众在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
2016年,咱在城市落户再也不是啥难事儿了。
宜居城市建设造就美丽新家园
近年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推进城市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体系逐步健全,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有力带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力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内蒙古全区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工作,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进一步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2016年,我们的城市将更加美丽宜居。(人民网呼和浩特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