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以后,自治区扶贫工作归自治区农委主管。民政部门的扶贫重点转向立足部门实际,结合救灾进行扶贫工作。主要是根据内蒙古地区十年九旱、年年有灾的特点,从防旱抗旱入手,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帮助开展建设旱涝保收的社会保障田,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生产,保障人民生活,为干旱地区扶贫探索了又一条有效途径。
1990年,自治区民政厅商同有关部门,在察右中旗所属4个乡的20个自然村进行了建设社会保障田扶贫试点工作。民政部门投资35万元,水利部门投资5万元,地方自筹13万元,村民义务投工20万个,共新修机井13眼,维修旧机井37眼,并购置了变压器、高压线等灌溉配套设备,建成旱涝保收的社会保障田3865亩,当年见效,获得好收成,4乡村民人均粮食650公斤。至1993年,人均粮食增至750公斤,人均收入达700元,初步改变了贫困面貌。
此后,建设社会保障田扶贫工作,在许多地方得到卓有成效地推广与发展。翁牛特旗亿合公社北沟门村村民80户、298人,全乡没有1亩水浇地,是有名的贫困村。1991年该旗民政局投资2万元,帮助村民进行水、田、渠、路综合治理,建成社会保障田230亩。粮食亩产由125公斤猛增到350公斤,使31户、130人当年脱贫。翌年投资25万元,在所属7个乡新打机井11眼、小土井46眼,建成水田2870亩,使729户、2999人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1995年,翁牛特旗利用自治区民政厅下拨扶贫资金60万元,在所属格日僧苏木的荒凉草甸上,建成高标准稻田2000亩。开发头一年,虽经旱、霜、冻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水稻亩产仍然达到350公斤以上,当地牧民们破天荒地吃上了自己生产的大米。
阿拉善右旗是一个年平均降雨量百毫米左右的干旱牧区。1992年以来,旗民政局先后动用回收扶贫资金82万元架设10千伏农电线路4300米,380伏低压线路1016米、220伏线路670米,打深机井10眼,并配套了农业机械设备,开发社会保障田,兴建了巴润霍德扶贫种植场,1994年已初具规模,种植小麦933亩,平均亩产350公斤。从贫困地区移来牧民42户、172人,由过去人均收入300元猛增至1000元以上。1995年小麦播种面积扩大为1332亩,平均亩产400公斤,人均收入3000元。其中,贫困户王平和一家6口人,种麦53亩,平均亩产550公斤,农业人均收入3500元,加上养殖业等项收入,人均高达5000元,一跃而成为附近有名的富裕户。
1995年,建设社会保障田扶贫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自治区民政厅投放扶贫资金42万元,扶持国家贫困县之一的奈曼旗,引进哲里木盟农业研究所研究成功的沙地水稻栽培技术,在其所属白音塔拉、昂乃、巴嘎波力和等苏木的13个嘎查,开发沙地水稻保障田420亩,取得成功,当年栽培水稻平均亩产500公斤。贫困户103户、1093人,仅此一项,人均收入403元,一年就摆脱了贫困。
自治区民政厅定点四子王旗承包扶贫,划拨救灾扶贫资金100万元,并派工作组常驻该旗,帮助规划扶贫工作。在旗委、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到1995年底,全部完成了规划的库伦图乡大新地、大井坡乡本坝滩、巨巾号乡海卜子、活福滩乡东卜子及乌兰花乡阿贵扬水站等8项水利工程和建立扶贫流动畜群的工作。共新增灌溉面积3274亩,较好地解决了20个自然村,510户、2800人的温饱问题,并且安置了异地特困户20户、100多人。
此外,自治区民政厅与巴彦淖尔盟民政局在磴口县小关井苏木开发救灾扶贫试验示范基地,全部面积近万亩。第一年开发,种植100多亩小麦和一些瓜菜,初见成效。全部完成开发工作,不但可以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而且能够有效地阻止沙漠内移,发挥保护河套耕地的作用。
在“八五”计划期间,自治区各级民政部门投放有偿扶贫资金700多万元,群众自筹150多万元,加上乡镇部分贷款,在11个盟市的48个乡镇共建设社会保障田11.6万亩,基本上达到旱涝保收的标准,使10万多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可靠的保障。
内蒙古扶贫工作从1979年开始试点。至1995年,全区共投放扶贫资金11 145万元(以下数字不含1987年归口农委后的扶贫款),扶助贫困户319 273户,脱贫176 713户,占被扶助户总数55%。扶贫工作为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改变部分地区贫困面貌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扶贫工作中,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受到国家民政部表彰的有:
一、先进集体:
敖汉旗人民政府;
西乌珠穆沁旗人民政府;
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
兴和县民政局;
奈曼旗白音塔拉苏木人民政府;
准格尔旗乌兰哈达苏木人民政府;
乌拉特前旗朝阳乡人民政府;
新巴尔虎旗民政局。
二、先进个人:
呼和浩特市郊区徐美玲;
土默特右旗党三尧乡苗过兵。
1987年以后,自治区扶贫工作归自治区农委主管。民政部门的扶贫重点转向立足部门实际,结合救灾进行扶贫工作。主要是根据内蒙古地区十年九旱、年年有灾的特点,从防旱抗旱入手,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帮助开展建设旱涝保收的社会保障田,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生产,保障人民生活,为干旱地区扶贫探索了又一条有效途径。
1990年,自治区民政厅商同有关部门,在察右中旗所属4个乡的20个自然村进行了建设社会保障田扶贫试点工作。民政部门投资35万元,水利部门投资5万元,地方自筹13万元,村民义务投工20万个,共新修机井13眼,维修旧机井37眼,并购置了变压器、高压线等灌溉配套设备,建成旱涝保收的社会保障田3865亩,当年见效,获得好收成,4乡村民人均粮食650公斤。至1993年,人均粮食增至750公斤,人均收入达700元,初步改变了贫困面貌。
此后,建设社会保障田扶贫工作,在许多地方得到卓有成效地推广与发展。翁牛特旗亿合公社北沟门村村民80户、298人,全乡没有1亩水浇地,是有名的贫困村。1991年该旗民政局投资2万元,帮助村民进行水、田、渠、路综合治理,建成社会保障田230亩。粮食亩产由125公斤猛增到350公斤,使31户、130人当年脱贫。翌年投资25万元,在所属7个乡新打机井11眼、小土井46眼,建成水田2870亩,使729户、2999人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1995年,翁牛特旗利用自治区民政厅下拨扶贫资金60万元,在所属格日僧苏木的荒凉草甸上,建成高标准稻田2000亩。开发头一年,虽经旱、霜、冻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水稻亩产仍然达到350公斤以上,当地牧民们破天荒地吃上了自己生产的大米。
阿拉善右旗是一个年平均降雨量百毫米左右的干旱牧区。1992年以来,旗民政局先后动用回收扶贫资金82万元架设10千伏农电线路4300米,380伏低压线路1016米、220伏线路670米,打深机井10眼,并配套了农业机械设备,开发社会保障田,兴建了巴润霍德扶贫种植场,1994年已初具规模,种植小麦933亩,平均亩产350公斤。从贫困地区移来牧民42户、172人,由过去人均收入300元猛增至1000元以上。1995年小麦播种面积扩大为1332亩,平均亩产400公斤,人均收入3000元。其中,贫困户王平和一家6口人,种麦53亩,平均亩产550公斤,农业人均收入3500元,加上养殖业等项收入,人均高达5000元,一跃而成为附近有名的富裕户。
1995年,建设社会保障田扶贫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自治区民政厅投放扶贫资金42万元,扶持国家贫困县之一的奈曼旗,引进哲里木盟农业研究所研究成功的沙地水稻栽培技术,在其所属白音塔拉、昂乃、巴嘎波力和等苏木的13个嘎查,开发沙地水稻保障田420亩,取得成功,当年栽培水稻平均亩产500公斤。贫困户103户、1093人,仅此一项,人均收入403元,一年就摆脱了贫困。
自治区民政厅定点四子王旗承包扶贫,划拨救灾扶贫资金100万元,并派工作组常驻该旗,帮助规划扶贫工作。在旗委、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到1995年底,全部完成了规划的库伦图乡大新地、大井坡乡本坝滩、巨巾号乡海卜子、活福滩乡东卜子及乌兰花乡阿贵扬水站等8项水利工程和建立扶贫流动畜群的工作。共新增灌溉面积3274亩,较好地解决了20个自然村,510户、2800人的温饱问题,并且安置了异地特困户20户、100多人。
此外,自治区民政厅与巴彦淖尔盟民政局在磴口县小关井苏木开发救灾扶贫试验示范基地,全部面积近万亩。第一年开发,种植100多亩小麦和一些瓜菜,初见成效。全部完成开发工作,不但可以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而且能够有效地阻止沙漠内移,发挥保护河套耕地的作用。
在“八五”计划期间,自治区各级民政部门投放有偿扶贫资金700多万元,群众自筹150多万元,加上乡镇部分贷款,在11个盟市的48个乡镇共建设社会保障田11.6万亩,基本上达到旱涝保收的标准,使10万多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可靠的保障。
内蒙古扶贫工作从1979年开始试点。至1995年,全区共投放扶贫资金11 145万元(以下数字不含1987年归口农委后的扶贫款),扶助贫困户319 273户,脱贫176 713户,占被扶助户总数55%。扶贫工作为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改变部分地区贫困面貌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扶贫工作中,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受到国家民政部表彰的有:
一、先进集体:
敖汉旗人民政府;
西乌珠穆沁旗人民政府;
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
兴和县民政局;
奈曼旗白音塔拉苏木人民政府;
准格尔旗乌兰哈达苏木人民政府;
乌拉特前旗朝阳乡人民政府;
新巴尔虎旗民政局。
二、先进个人:
呼和浩特市郊区徐美玲;
土默特右旗党三尧乡苗过兵。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