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六成农民工选择本地务工
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市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首府全年稳定转移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达32.2万人。其中,有61.2%在本地从事非农务工活动,20.1%在本地从事非农自营活动,18.7%外出从业。农民工收入水平提高,2013年人均月从业收入达3282.1元,比上年增长28.8%。
首府农民工中有六成在本地(本乡镇以内)从事非农务工活动,本地非农务工月均收入2762.9元,同比增长24.6%,收入并不高,但增长较快,加之可以方便照料家庭,因此受到不少务工回流农民的青睐。由于农民工文化程度低,缺乏技术,依靠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找工作仍然是农民工外出就业的重要途径。绝大多数农民工想通过自己的打拼来获得一份有稳定收入的职业,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希望在城市里寻找就业机会,不愿意回农村务农。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民工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方面并未得到保证。
【转变】
越来越多女性加入务工群体
杨玉华在呼和浩特市一家单位食堂工作。她告诉记者,她和丈夫离婚后,没了经济来源,为了供儿子读书,她从土左旗来到呼和浩特,在朋友的介绍下,顺利进入这家事业单位的食堂工作,每个月工资2000元左右,足够娘俩生活。
和杨玉华一起在食堂工作的有三十多人,其中女性占到了90%。她说,如今村里大部分家庭妇女都外出打工,给家里增添收入。
呼和浩特市亮洁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的于经理说,现在公司里女性比例很大,男性工种却很难招。据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调查队住户专项调查科副科长于伟志介绍,2013年,呼和浩特市农民工,男性占69.9%,女性占30.1%,女性比重同比增加4.1个百分点。女性比重的小幅增加,意味着女性就业观念正在发生转变。
【现状一】
工作换得勤
格尔图村的赵二白已经数不清自己在多少地方干过活。垒墙、修路、挖坑、当小工……哪里有活干,他就去哪里。而这些工作都干不长久,工程一结束,他就卷铺盖回家,继续四处打听活儿。
“干了几十年临时工,谁让我只有小学文化呢。”赵二白感慨道。现在,他的儿子和儿媳妇也都在外面打工。“家里一个人才2亩地,靠种地连日常生活都不够,儿子和儿媳妇也都是打零工。儿子只有初中学历,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就在呼和浩特市炼油厂做绿化养护,儿媳妇在呼和浩特市化肥厂运输车间上班。”赵二白接着说。
今年78岁的范兰荷也是格尔图村村民,她有3个儿子,丈夫去世早,3个儿子全靠她一人拉扯长大,3个儿子一天学都没上过,如今,他们个个都在外打工,由于没文化、没技术,只能逮住什么干什么。“1个儿子2亩地,一年连2000块钱的收成都不到。”范兰荷盼着儿子们有更好的出路。
1年时间要换好几份工作,这样的现象在首府外出打工的农民中并不少见。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的特点,这不仅限制了农民工的就业选择,还直接导致农民工从事的行业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工种中,也制约了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提高。
【现状二】
技能培训少
在格尔图村,记者随机采访了20多位外出务工的农民,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他们的就业渠道狭窄,竞争也没有优势。
格尔图村村民王二狗今年54岁,从年轻时起,他就一直外出打工,不外乎帮人盖房、栽树等力气活,还得托关系、四处打听才能找到活儿,1天勉强能挣个100元左右。这两年,他越来越干不动重活了,只能回村种玉米。
张林凤算是格尔图村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女性。她毕业于内蒙古机电技术职业学院数控专业。3年前,她在鄂尔多斯的一家工厂做数控,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婚后,为了照顾家里,她辞职回到格尔图村,开办了一间蔬菜经销部。说起当地外出务工的农民,她说,村里人文化低,好多农民只会种地,他们甚至不知道去哪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许多男同志都出去打短工,女同志则集中在市区的超市、服装店、饭店等服务行业,村民们都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们没有技能。她认为,应该对农民进行一项技能培训,让他们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调查队住户专项调查科副科长于伟志说,目前,呼和浩特市农民工接受培训率明显偏低。数据显示:2013年,呼和浩特市农民工中仅有37.1%接受过各种培训。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62.9%。他说,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且文化偏低成为制约农民工就业的瓶颈之一。
【现状三】
收入差距大
“我没有技术,只能做一些体力活。这有技术和没技术,收入差距很大,焊工一天能拿到280元,而我一天的工资是130元。”王大喜说。而再过个把月,工程完工后,王大喜又面临失业,要重新找活干。
王大喜曾经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工人,企业倒闭后,他买断回家,下岗后,他没有参加过培训,没什么技能,只能四处打零工。由于只有初中学历,也没什么技术,能干的大多都是力气活。他说,家里只有2亩地,连温饱都成问题,出外打工还能挣点钱,但现在打工的活也不太好找,就业渠道不太通畅,农民们只能四处打听。
【现状四】
流动性大
“要招工吗?体力活、木工、瓦工都能干。”“是来找家政收拾卫生的吗?”4月17日,记者刚走到呼和浩特市新华桥桥头,就有一群人围拢上来,他们的年龄大多在45~65岁之间。记者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正规的人才市场找活干,他们都说,人才市场没有适合他们的工作,那是给有文化的人提供的。
【数据】
六成农民工选择本地务工
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市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首府全年稳定转移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达32.2万人。其中,有61.2%在本地从事非农务工活动,20.1%在本地从事非农自营活动,18.7%外出从业。农民工收入水平提高,2013年人均月从业收入达3282.1元,比上年增长28.8%。
首府农民工中有六成在本地(本乡镇以内)从事非农务工活动,本地非农务工月均收入2762.9元,同比增长24.6%,收入并不高,但增长较快,加之可以方便照料家庭,因此受到不少务工回流农民的青睐。由于农民工文化程度低,缺乏技术,依靠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找工作仍然是农民工外出就业的重要途径。绝大多数农民工想通过自己的打拼来获得一份有稳定收入的职业,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希望在城市里寻找就业机会,不愿意回农村务农。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民工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方面并未得到保证。
【转变】
越来越多女性加入务工群体
杨玉华在呼和浩特市一家单位食堂工作。她告诉记者,她和丈夫离婚后,没了经济来源,为了供儿子读书,她从土左旗来到呼和浩特,在朋友的介绍下,顺利进入这家事业单位的食堂工作,每个月工资2000元左右,足够娘俩生活。
和杨玉华一起在食堂工作的有三十多人,其中女性占到了90%。她说,如今村里大部分家庭妇女都外出打工,给家里增添收入。
呼和浩特市亮洁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的于经理说,现在公司里女性比例很大,男性工种却很难招。据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调查队住户专项调查科副科长于伟志介绍,2013年,呼和浩特市农民工,男性占69.9%,女性占30.1%,女性比重同比增加4.1个百分点。女性比重的小幅增加,意味着女性就业观念正在发生转变。
【现状一】
工作换得勤
格尔图村的赵二白已经数不清自己在多少地方干过活。垒墙、修路、挖坑、当小工……哪里有活干,他就去哪里。而这些工作都干不长久,工程一结束,他就卷铺盖回家,继续四处打听活儿。
“干了几十年临时工,谁让我只有小学文化呢。”赵二白感慨道。现在,他的儿子和儿媳妇也都在外面打工。“家里一个人才2亩地,靠种地连日常生活都不够,儿子和儿媳妇也都是打零工。儿子只有初中学历,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就在呼和浩特市炼油厂做绿化养护,儿媳妇在呼和浩特市化肥厂运输车间上班。”赵二白接着说。
今年78岁的范兰荷也是格尔图村村民,她有3个儿子,丈夫去世早,3个儿子全靠她一人拉扯长大,3个儿子一天学都没上过,如今,他们个个都在外打工,由于没文化、没技术,只能逮住什么干什么。“1个儿子2亩地,一年连2000块钱的收成都不到。”范兰荷盼着儿子们有更好的出路。
1年时间要换好几份工作,这样的现象在首府外出打工的农民中并不少见。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的特点,这不仅限制了农民工的就业选择,还直接导致农民工从事的行业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工种中,也制约了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提高。
【现状二】
技能培训少
在格尔图村,记者随机采访了20多位外出务工的农民,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他们的就业渠道狭窄,竞争也没有优势。
格尔图村村民王二狗今年54岁,从年轻时起,他就一直外出打工,不外乎帮人盖房、栽树等力气活,还得托关系、四处打听才能找到活儿,1天勉强能挣个100元左右。这两年,他越来越干不动重活了,只能回村种玉米。
张林凤算是格尔图村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女性。她毕业于内蒙古机电技术职业学院数控专业。3年前,她在鄂尔多斯的一家工厂做数控,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婚后,为了照顾家里,她辞职回到格尔图村,开办了一间蔬菜经销部。说起当地外出务工的农民,她说,村里人文化低,好多农民只会种地,他们甚至不知道去哪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许多男同志都出去打短工,女同志则集中在市区的超市、服装店、饭店等服务行业,村民们都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们没有技能。她认为,应该对农民进行一项技能培训,让他们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调查队住户专项调查科副科长于伟志说,目前,呼和浩特市农民工接受培训率明显偏低。数据显示:2013年,呼和浩特市农民工中仅有37.1%接受过各种培训。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62.9%。他说,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且文化偏低成为制约农民工就业的瓶颈之一。
【现状三】
收入差距大
“我没有技术,只能做一些体力活。这有技术和没技术,收入差距很大,焊工一天能拿到280元,而我一天的工资是130元。”王大喜说。而再过个把月,工程完工后,王大喜又面临失业,要重新找活干。
王大喜曾经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工人,企业倒闭后,他买断回家,下岗后,他没有参加过培训,没什么技能,只能四处打零工。由于只有初中学历,也没什么技术,能干的大多都是力气活。他说,家里只有2亩地,连温饱都成问题,出外打工还能挣点钱,但现在打工的活也不太好找,就业渠道不太通畅,农民们只能四处打听。
【现状四】
流动性大
“要招工吗?体力活、木工、瓦工都能干。”“是来找家政收拾卫生的吗?”4月17日,记者刚走到呼和浩特市新华桥桥头,就有一群人围拢上来,他们的年龄大多在45~65岁之间。记者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正规的人才市场找活干,他们都说,人才市场没有适合他们的工作,那是给有文化的人提供的。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