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境内阿木古郎牧场,一声声报道唤醒了黎明前的草原。“飞船调姿”、“轨道舱分离”、“制动开始”、“推进舱分离”、“再入大气层”,遍布在各地的测控站、测控船发出的一条条调度口令在着陆场站指挥部里清晰响起。显示屏上的数据表明,飞船已顺利完成返回动作,开始进入我国境内。
距离地面不到100公里时,返回舱开始处于无动力飞行状态,高速进入40公里的黑障区。因飞船表面与大气层剧烈摩擦,产生等离子层,形成电磁屏障,致使地面与飞船通信暂时中断。留给回收部队捕获目标的距离越来越短,时间越来越少。着陆场暂时变得异常寂静。
6时08分,“回收一号发现目标!”,着陆区前置雷达站在飞船刚出黑障区时就准确捕捉到了目标,激动的报告声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根据回收一号提供的引导数据,着陆场测量站的雷达天线稳稳地跟上了目标。
当飞船距地面30多公里时,测量站操作员果断地向飞船发出“回收主电源接通”的重要指令———这又是一个关键的时刻,“神舟”五号返回舱的回收主电源能否在此时打开,直接关系到飞船能否顺利着陆、回收。人们又一次屏住了呼吸。
“主电源接通,回收着陆程序启动。”
时间一分一秒地向“零时”逼近,飞船与地面的距离越来越近。
一场完美的太空接力,终于传向了最后一棒。
“空中搜索开始”,着陆场指挥长夏长法下达了命令。
大草原上顿时沸腾了起来。
5架直升机发出嗡嗡轰鸣,在落区上空形成5点布阵,14台特种车辆在理论着陆点一线展开,一张立体搜索网,在广阔天地间展开。
每架直升机都携带了相关的返回舱现场处置工具和医监医保、医疗救护人员,只要发现目标,就会立即降落,对航天员实施现场救护。
6时12分,天空一声鸣响———“抛伞舱盖了!”尽管天幕仍是深深的墨蓝,大家还是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空中,急切地搜寻着那面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降落伞。
“一号直升机发现目标!”着陆场指挥长夏长法的声音传来。直升机上的测向仪收到了返回舱上信标机传来的信号。
此时搜索指挥车内的“着陆场搜索态势系统”准确地显示出空中分队、地面分队的行进情况以及落区地形、地貌等各种信息。电子地图上,代表5架直升机的5色
曲线开始向落点会聚。
“看见了,我们看见飞船了!”“在那里,在那里!”“‘神舟’回来了!”
“我是‘神舟’五号,我已着陆。”指挥车听到了航天员杨利伟沉稳的报告声。
直升机停落返回舱着陆点附近的开阔地上。搜索分队的官兵跳下直升机,箭一般冲向返回舱。
舱体外表在穿越大气层时变成了深褐色,伸手触摸,余热尚存。
搜索队员迅速架起处置平台,熟练地打开舱门,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从返回舱中神采奕奕探头出来,把面罩向上一推,微笑着向迎接他回家的人们挥手致意。一时间,草原上掌声雷动,许多人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杨利伟顺着滑梯缓缓走向地面,在航天医学专家的协助下,进行短暂的重力适应,记者们抓紧时间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时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指派总装备部副政委朱增泉前往着陆场迎接首飞航天员杨利伟。
8时许,杨利伟搭上直升机飞离着陆场。
此刻,天边刚刚露出第一缕朝霞,激动的人们久久凝望着直升机飞去的方向。
记住这个伟大的日子———2003年10月16日。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成为现实,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新华社记者徐壮志(新华社四子王旗(内蒙古)10月16日电)
聚焦载人航天
“神舟”飞船完全中国造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周晓飞16日表示,“神舟”飞船是我国独立设计和研制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
周晓飞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6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作此表示的。他说,研制飞船是掌握高技术的一个标志,表示一个国家具有综合的高技术能力。目前,世界上能够独立实现载人航天的,没有几个国家。
载人航天锁定3大目标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谢名苞16日表示,按照我国政府10年前确定的载人航天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将继续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实现在太空的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空间飞行器的交汇对接技术;建立空间实验室。
谢名苞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6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作此表示的。他在评价“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形成功的意义时说,这次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完成和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计划和目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飞行活动的国家。
“神六”一两年内发射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谢名苞16日在谈到“神舟”六号飞船的发射时间时表示,按照过去发射“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时间来看,基本上是一年一次。“神舟”五号发射以后,我们要好好总结一下经验。预计“神舟”六号将在一年到两年之内发射升空。
谢名苞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6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作此表示的。据介绍,谢名苞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初期论证、组织工作,是载人航天工程4次无人飞行试验和本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具体组织领导者之一。
谢名苞表示,目前我国没有研制和发射航天飞机的计划。另据周晓飞透露,“神舟”六号没有出舱行走的计划。
发射“神五”花费不到10亿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谢名苞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共组织了5次“神舟”飞船发射,前4次每次直接消耗大约为8亿元人民币;第5次发射,因为是载人飞行,费用稍多,但也不到10亿元人民币。
谢名苞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6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作此表示的。他说,载人航天飞行计划的预算是经过国家批准的。到现在为止,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开展10多年,使用资金约为180亿元人民币。这些资金的使用分两部分:一部分形成了现在的产品,如飞船、火箭、电子设备、应用设备等,大部分产品在每次飞行试验时被消耗;另一部分则形成了研制载人航天器的各种技术基础设施,如已经建成的航天城、载人航天发射场以及加工设备、测试设备等固定资产,这些技术基础设施投资费用大约为80多亿元。
飞船将成往返天地“公共汽车”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中国未来建成空间站后,‘神舟’飞船将成为往返于天地之间的‘公共汽车’。”展望“神舟”飞船的应用前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用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
戚发轫说,将首名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只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第一步的开端,飞船的最终目的是要成为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为未来的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服务。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下一步任务是解决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向太空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则是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解决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问题。“普通旅游者未来也能登上这辆‘公共汽车’。”戚发轫充满信心地说,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国人实现乘坐自己的飞船到太空观光的梦想不会太遥远了。
航天员中心设有“中药茶房”
传统中医在航天医学中发挥独有作用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多年的研究成果显示,中医在航天医学中能够发挥独有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把中医学运用到航天医学中,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专门组织人员对航天医学与中医学的切入点进行研究。他们根据载人航天过程中不同时相人的不同反应,提出相关中医病机假说、拟定干预原则、筛选方药。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整体还是器官,方子的有效性都得到了证实,很多方子取得了西医无法达到的效果。航天员的体能、心肺储备功能、返回耐力等指标都显示,服用中药与不服用的差别很大。
据航天员医监医保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中医专家李勇枝介绍,分系统专门为每名航天员建立了中医保健档案,进行辩证分型。每年三次的体检,中医都要对航天员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对航天员整体功能状态全面进行评价、判断,并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实施整体调理。他说,虽然航天员的身体都非常优秀,但是大负荷的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有时会使他们身体出现某种功能的紊乱,比如疲劳、睡眠不好、血压波动等,这时中药的调理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从1998年至今,航天员中心设立了“中药茶房”,很受航天员欢迎。
在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境内阿木古郎牧场,一声声报道唤醒了黎明前的草原。“飞船调姿”、“轨道舱分离”、“制动开始”、“推进舱分离”、“再入大气层”,遍布在各地的测控站、测控船发出的一条条调度口令在着陆场站指挥部里清晰响起。显示屏上的数据表明,飞船已顺利完成返回动作,开始进入我国境内。
距离地面不到100公里时,返回舱开始处于无动力飞行状态,高速进入40公里的黑障区。因飞船表面与大气层剧烈摩擦,产生等离子层,形成电磁屏障,致使地面与飞船通信暂时中断。留给回收部队捕获目标的距离越来越短,时间越来越少。着陆场暂时变得异常寂静。
6时08分,“回收一号发现目标!”,着陆区前置雷达站在飞船刚出黑障区时就准确捕捉到了目标,激动的报告声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根据回收一号提供的引导数据,着陆场测量站的雷达天线稳稳地跟上了目标。
当飞船距地面30多公里时,测量站操作员果断地向飞船发出“回收主电源接通”的重要指令———这又是一个关键的时刻,“神舟”五号返回舱的回收主电源能否在此时打开,直接关系到飞船能否顺利着陆、回收。人们又一次屏住了呼吸。
“主电源接通,回收着陆程序启动。”
时间一分一秒地向“零时”逼近,飞船与地面的距离越来越近。
一场完美的太空接力,终于传向了最后一棒。
“空中搜索开始”,着陆场指挥长夏长法下达了命令。
大草原上顿时沸腾了起来。
5架直升机发出嗡嗡轰鸣,在落区上空形成5点布阵,14台特种车辆在理论着陆点一线展开,一张立体搜索网,在广阔天地间展开。
每架直升机都携带了相关的返回舱现场处置工具和医监医保、医疗救护人员,只要发现目标,就会立即降落,对航天员实施现场救护。
6时12分,天空一声鸣响———“抛伞舱盖了!”尽管天幕仍是深深的墨蓝,大家还是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空中,急切地搜寻着那面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降落伞。
“一号直升机发现目标!”着陆场指挥长夏长法的声音传来。直升机上的测向仪收到了返回舱上信标机传来的信号。
此时搜索指挥车内的“着陆场搜索态势系统”准确地显示出空中分队、地面分队的行进情况以及落区地形、地貌等各种信息。电子地图上,代表5架直升机的5色
曲线开始向落点会聚。
“看见了,我们看见飞船了!”“在那里,在那里!”“‘神舟’回来了!”
“我是‘神舟’五号,我已着陆。”指挥车听到了航天员杨利伟沉稳的报告声。
直升机停落返回舱着陆点附近的开阔地上。搜索分队的官兵跳下直升机,箭一般冲向返回舱。
舱体外表在穿越大气层时变成了深褐色,伸手触摸,余热尚存。
搜索队员迅速架起处置平台,熟练地打开舱门,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从返回舱中神采奕奕探头出来,把面罩向上一推,微笑着向迎接他回家的人们挥手致意。一时间,草原上掌声雷动,许多人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杨利伟顺着滑梯缓缓走向地面,在航天医学专家的协助下,进行短暂的重力适应,记者们抓紧时间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时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指派总装备部副政委朱增泉前往着陆场迎接首飞航天员杨利伟。
8时许,杨利伟搭上直升机飞离着陆场。
此刻,天边刚刚露出第一缕朝霞,激动的人们久久凝望着直升机飞去的方向。
记住这个伟大的日子———2003年10月16日。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成为现实,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新华社记者徐壮志(新华社四子王旗(内蒙古)10月16日电)
聚焦载人航天
“神舟”飞船完全中国造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周晓飞16日表示,“神舟”飞船是我国独立设计和研制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
周晓飞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6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作此表示的。他说,研制飞船是掌握高技术的一个标志,表示一个国家具有综合的高技术能力。目前,世界上能够独立实现载人航天的,没有几个国家。
载人航天锁定3大目标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谢名苞16日表示,按照我国政府10年前确定的载人航天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将继续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实现在太空的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空间飞行器的交汇对接技术;建立空间实验室。
谢名苞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6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作此表示的。他在评价“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形成功的意义时说,这次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完成和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计划和目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飞行活动的国家。
“神六”一两年内发射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谢名苞16日在谈到“神舟”六号飞船的发射时间时表示,按照过去发射“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时间来看,基本上是一年一次。“神舟”五号发射以后,我们要好好总结一下经验。预计“神舟”六号将在一年到两年之内发射升空。
谢名苞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6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作此表示的。据介绍,谢名苞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初期论证、组织工作,是载人航天工程4次无人飞行试验和本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具体组织领导者之一。
谢名苞表示,目前我国没有研制和发射航天飞机的计划。另据周晓飞透露,“神舟”六号没有出舱行走的计划。
发射“神五”花费不到10亿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谢名苞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共组织了5次“神舟”飞船发射,前4次每次直接消耗大约为8亿元人民币;第5次发射,因为是载人飞行,费用稍多,但也不到10亿元人民币。
谢名苞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6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作此表示的。他说,载人航天飞行计划的预算是经过国家批准的。到现在为止,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开展10多年,使用资金约为180亿元人民币。这些资金的使用分两部分:一部分形成了现在的产品,如飞船、火箭、电子设备、应用设备等,大部分产品在每次飞行试验时被消耗;另一部分则形成了研制载人航天器的各种技术基础设施,如已经建成的航天城、载人航天发射场以及加工设备、测试设备等固定资产,这些技术基础设施投资费用大约为80多亿元。
飞船将成往返天地“公共汽车”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中国未来建成空间站后,‘神舟’飞船将成为往返于天地之间的‘公共汽车’。”展望“神舟”飞船的应用前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用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
戚发轫说,将首名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只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第一步的开端,飞船的最终目的是要成为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为未来的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服务。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下一步任务是解决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向太空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则是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解决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问题。“普通旅游者未来也能登上这辆‘公共汽车’。”戚发轫充满信心地说,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国人实现乘坐自己的飞船到太空观光的梦想不会太遥远了。
航天员中心设有“中药茶房”
传统中医在航天医学中发挥独有作用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多年的研究成果显示,中医在航天医学中能够发挥独有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把中医学运用到航天医学中,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专门组织人员对航天医学与中医学的切入点进行研究。他们根据载人航天过程中不同时相人的不同反应,提出相关中医病机假说、拟定干预原则、筛选方药。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整体还是器官,方子的有效性都得到了证实,很多方子取得了西医无法达到的效果。航天员的体能、心肺储备功能、返回耐力等指标都显示,服用中药与不服用的差别很大。
据航天员医监医保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中医专家李勇枝介绍,分系统专门为每名航天员建立了中医保健档案,进行辩证分型。每年三次的体检,中医都要对航天员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对航天员整体功能状态全面进行评价、判断,并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实施整体调理。他说,虽然航天员的身体都非常优秀,但是大负荷的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有时会使他们身体出现某种功能的紊乱,比如疲劳、睡眠不好、血压波动等,这时中药的调理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从1998年至今,航天员中心设立了“中药茶房”,很受航天员欢迎。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