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城市工业扩散产品,自治区乡镇工业与城市企业联营办起了一批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企业。同时,为适应当时农牧业生产需要,应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一些成规模的企业自力更生,在机械、建材、食品等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当时,技术改造项目多数是以改造设备、优化工艺、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适用产品为主,主要是挖掘内部生产潜力,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有乡、村集体砖厂对砖窑和烧砖工艺、砖坯自然干燥的改造,采取轮窑生产和粉煤灰内燃烧砖新工艺,扩大了机砖产量。1976年,呼和浩特市巧报公社农机修配厂自制成功刮土铲、三用平地铲等12种新式中小农具,实现了农具迈向机械化的一大步。1982年,国家针对乡镇企业人才短缺、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开始整顿乡镇企业,各级政府加大对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各企业也开始重视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工作,采取接受国有大企业的产品扩散、聘请工程技术人员等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赤峰市红山区红庙子乡从沈阳聘请了两名技工,使大桥牌砂轮在1984年达到了部颁标准;哲里木盟仅1984年就从外地聘请了214名工程技术人员,使奈曼旗的梅花大理石当年评为自治区优质产品,通辽县钱家店镇建筑材料厂的防水冷胶料,成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成果获奖项目。至1985年,自治区乡镇企业用于技术改造资金5970多万元,重点用于出口创汇企业中矿产加工设备、农副产品加工设备的改造。
1986年10月,自治区乡镇企业首次参加由自治区经贸委、科委、科协在呼和浩特市举办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二次技术成果交易会和优质产品展销会。全区11个盟市的23家乡镇企业组织、55个优质新产品、300多件展品参展,参加招标和技术转让项目31项。1987年4月,包头市郊区乡镇企业局召开科技信息发布会,从国家、自治区、包头市邀请14个科研院所40多位工程技术人员参会,与科研院所实施横向联合,共同对乡镇企业稀土、轧钢、工业硅、铁合金、炭素制品、化工产品、瓦楞纸、再生牛皮、柠檬酸、乳制品、饮料等100多个项目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改造,有6个项目被评为自治区名优产品。
1988年12月,国家农业部、计委、科委、教委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工作会议,下发会议纪要和《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战略实施大纲》。同年,国家计委、财政部、外经贸部和农业部规定,乡镇企业参加“贸工农”联合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企业技术改造中标企业,技改贷款国家给予贴息。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工作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阶段,科技进步对乡镇企业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1988年,自治区乡镇企业完成茎杆垫压法复合板、葵花杆纤维板、兔皮童装、人造奶油4个列入自治区“星火计划”的项目,投资653.25万元,投产后年创产值1470万元,利润173万元,税金101万元。1989年,包头市郊区乡镇企业又引进水玻璃、人造水晶石、化学试剂等62项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新项目,新增产值4090万元,利税454万元。1991年,通辽市木里图雪航啤酒厂、赤峰市兽药厂、呼和浩特市溶解乙炔厂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先进单位”。1993年,呼和浩特市西菜园什拉门更村网架结构厂生产的网球屋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自治区空白,生产的新产品用于北京亚运村项目建设;呼和浩特电缆厂生产15个系列、54个品种、400多个规格的产品,被定为国家机电产品定点生产企业,该企业分别被国家农业部、自治区评为优质产品;1994年,呼和浩特市青山热水锅炉厂获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分部颁发的“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
1995年4月20日,为加快自治区乡镇企业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使自治区的乡镇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规定》,决定对发明和生产“适销对路、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的新产品,填补国家、自治区空白的重要产品,以及被评为国家和自治区级名牌的产品”的个人和企业给予奖励,“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改新增生产能力实现的利润,给予免征所得税一年的扶持”。1996年1月30日,在全区乡镇企业表彰大会上,自治区主席乌力吉讲道:“加快我区乡镇企业发展,必须增强科技意识,加大科技含量,要坚持以科技开发为先导,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新技术装备企业,加快改造现有企业和传统产业,尽快形成一批高新技术和技术主导型企业。”在资金和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的扶持力度。这一时期成为推动自治区乡镇企业科技进步的黄金时期,为乡镇企业向现代化工业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1996年,当年完成技改项目685个,引进项目144个,共投入资金21.9亿元。其中,合作方投入12.2亿元,涉及到17个省市。乡镇企业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有了明显提升,当年开发新产品116项,其中填补自治区空白41项,填补国家空白10项。创自治区名牌产品72项,创国家名牌1项。1999年,自治区乡镇企业当年开发新产品达到320项,新创产值7.3亿元。到2002年,全区乡镇企业已建立起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研究开发机构1203个。
二、建立科技信息网
自治区乡镇企业始建初期都分布在广大的农村牧区,信息不灵、交流不畅,使企业发展长期滞后于市场需求。1995年,《内蒙古乡镇企业》杂志创刊,设立信息与服务栏目,用来传递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现状和项目介绍,每年发布新项目3O~40项,为广大乡镇企业服务。1996年,自治区乡镇企业局在全区12个盟市和30个重点旗县建立乡镇企业科技信息网。自治区政府从1996年的乡镇企业表彰奖励资金中,安排了50余万元,在全区12盟市配置了微机,建立纵向和横向科技信息网络。自治区乡镇企业局在产业指导处专门建立项目库,储备各类项目2000余项。同时,每年召开一至二次信息发布会。1996年,呼伦贝尔盟率先在自治区乡镇企业中对项目实行联网的现代化管理。三年共建设集体、个体各类大中小项目11 418个,总投资8.4亿元。到1998年,呼和浩特市郊区、土左旗、托县、包头市郊区、土右旗、青山区、赤峰市元宝山区、红山区、松山区、哲里木盟通辽市、奈曼旗、呼伦贝尔盟的13个旗县,巴彦淖尔盟的临河市、五原县等30个旗县区建立信息网和项目储备库,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快捷服务。
三、“星火计划”
“星火计划”是1986年由国家科委提出,经中共中央批准,委托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的中国第一个以振兴农村经济为宗旨的科技计划。“星火计划”是通过把现代科技(主要是先进适用技术)注入农村经济肌体,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工业化,改变农村的经济结构,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的城市化,使农村从自然经济为主的传统经济转上现代经济。1986年自治区乡镇企业系统列入自治区“星火计划”的项目有18个,总投资1867万元。
1992年8月10~13日,由自治区科委、乡镇企业局主办的“星火计划”成果转让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签订意向合同335项,成交额4273万元,有30多家乡镇企业,300多人参加了成果转让会。
“星火计划”的实施,使自治区乡镇企业引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1995年,自治区乡镇企业开发新产品237项,其中填补自治区空白的新产品71项,成为国家名牌产品的282个。1999年,自治区乡镇企业共开发新产品320项,创造产值达7.3亿元。乡镇企业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449家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平均达到70%以上。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19.8亿元中,60%是来自于高新技术产品。
一、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城市工业扩散产品,自治区乡镇工业与城市企业联营办起了一批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企业。同时,为适应当时农牧业生产需要,应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一些成规模的企业自力更生,在机械、建材、食品等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当时,技术改造项目多数是以改造设备、优化工艺、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适用产品为主,主要是挖掘内部生产潜力,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有乡、村集体砖厂对砖窑和烧砖工艺、砖坯自然干燥的改造,采取轮窑生产和粉煤灰内燃烧砖新工艺,扩大了机砖产量。1976年,呼和浩特市巧报公社农机修配厂自制成功刮土铲、三用平地铲等12种新式中小农具,实现了农具迈向机械化的一大步。1982年,国家针对乡镇企业人才短缺、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开始整顿乡镇企业,各级政府加大对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各企业也开始重视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工作,采取接受国有大企业的产品扩散、聘请工程技术人员等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赤峰市红山区红庙子乡从沈阳聘请了两名技工,使大桥牌砂轮在1984年达到了部颁标准;哲里木盟仅1984年就从外地聘请了214名工程技术人员,使奈曼旗的梅花大理石当年评为自治区优质产品,通辽县钱家店镇建筑材料厂的防水冷胶料,成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成果获奖项目。至1985年,自治区乡镇企业用于技术改造资金5970多万元,重点用于出口创汇企业中矿产加工设备、农副产品加工设备的改造。
1986年10月,自治区乡镇企业首次参加由自治区经贸委、科委、科协在呼和浩特市举办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二次技术成果交易会和优质产品展销会。全区11个盟市的23家乡镇企业组织、55个优质新产品、300多件展品参展,参加招标和技术转让项目31项。1987年4月,包头市郊区乡镇企业局召开科技信息发布会,从国家、自治区、包头市邀请14个科研院所40多位工程技术人员参会,与科研院所实施横向联合,共同对乡镇企业稀土、轧钢、工业硅、铁合金、炭素制品、化工产品、瓦楞纸、再生牛皮、柠檬酸、乳制品、饮料等100多个项目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改造,有6个项目被评为自治区名优产品。
1988年12月,国家农业部、计委、科委、教委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工作会议,下发会议纪要和《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战略实施大纲》。同年,国家计委、财政部、外经贸部和农业部规定,乡镇企业参加“贸工农”联合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企业技术改造中标企业,技改贷款国家给予贴息。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工作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阶段,科技进步对乡镇企业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1988年,自治区乡镇企业完成茎杆垫压法复合板、葵花杆纤维板、兔皮童装、人造奶油4个列入自治区“星火计划”的项目,投资653.25万元,投产后年创产值1470万元,利润173万元,税金101万元。1989年,包头市郊区乡镇企业又引进水玻璃、人造水晶石、化学试剂等62项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新项目,新增产值4090万元,利税454万元。1991年,通辽市木里图雪航啤酒厂、赤峰市兽药厂、呼和浩特市溶解乙炔厂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先进单位”。1993年,呼和浩特市西菜园什拉门更村网架结构厂生产的网球屋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自治区空白,生产的新产品用于北京亚运村项目建设;呼和浩特电缆厂生产15个系列、54个品种、400多个规格的产品,被定为国家机电产品定点生产企业,该企业分别被国家农业部、自治区评为优质产品;1994年,呼和浩特市青山热水锅炉厂获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分部颁发的“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
1995年4月20日,为加快自治区乡镇企业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使自治区的乡镇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规定》,决定对发明和生产“适销对路、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的新产品,填补国家、自治区空白的重要产品,以及被评为国家和自治区级名牌的产品”的个人和企业给予奖励,“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改新增生产能力实现的利润,给予免征所得税一年的扶持”。1996年1月30日,在全区乡镇企业表彰大会上,自治区主席乌力吉讲道:“加快我区乡镇企业发展,必须增强科技意识,加大科技含量,要坚持以科技开发为先导,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新技术装备企业,加快改造现有企业和传统产业,尽快形成一批高新技术和技术主导型企业。”在资金和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的扶持力度。这一时期成为推动自治区乡镇企业科技进步的黄金时期,为乡镇企业向现代化工业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1996年,当年完成技改项目685个,引进项目144个,共投入资金21.9亿元。其中,合作方投入12.2亿元,涉及到17个省市。乡镇企业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有了明显提升,当年开发新产品116项,其中填补自治区空白41项,填补国家空白10项。创自治区名牌产品72项,创国家名牌1项。1999年,自治区乡镇企业当年开发新产品达到320项,新创产值7.3亿元。到2002年,全区乡镇企业已建立起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研究开发机构1203个。
二、建立科技信息网
自治区乡镇企业始建初期都分布在广大的农村牧区,信息不灵、交流不畅,使企业发展长期滞后于市场需求。1995年,《内蒙古乡镇企业》杂志创刊,设立信息与服务栏目,用来传递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现状和项目介绍,每年发布新项目3O~40项,为广大乡镇企业服务。1996年,自治区乡镇企业局在全区12个盟市和30个重点旗县建立乡镇企业科技信息网。自治区政府从1996年的乡镇企业表彰奖励资金中,安排了50余万元,在全区12盟市配置了微机,建立纵向和横向科技信息网络。自治区乡镇企业局在产业指导处专门建立项目库,储备各类项目2000余项。同时,每年召开一至二次信息发布会。1996年,呼伦贝尔盟率先在自治区乡镇企业中对项目实行联网的现代化管理。三年共建设集体、个体各类大中小项目11 418个,总投资8.4亿元。到1998年,呼和浩特市郊区、土左旗、托县、包头市郊区、土右旗、青山区、赤峰市元宝山区、红山区、松山区、哲里木盟通辽市、奈曼旗、呼伦贝尔盟的13个旗县,巴彦淖尔盟的临河市、五原县等30个旗县区建立信息网和项目储备库,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快捷服务。
三、“星火计划”
“星火计划”是1986年由国家科委提出,经中共中央批准,委托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的中国第一个以振兴农村经济为宗旨的科技计划。“星火计划”是通过把现代科技(主要是先进适用技术)注入农村经济肌体,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工业化,改变农村的经济结构,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的城市化,使农村从自然经济为主的传统经济转上现代经济。1986年自治区乡镇企业系统列入自治区“星火计划”的项目有18个,总投资1867万元。
1992年8月10~13日,由自治区科委、乡镇企业局主办的“星火计划”成果转让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签订意向合同335项,成交额4273万元,有30多家乡镇企业,300多人参加了成果转让会。
“星火计划”的实施,使自治区乡镇企业引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1995年,自治区乡镇企业开发新产品237项,其中填补自治区空白的新产品71项,成为国家名牌产品的282个。1999年,自治区乡镇企业共开发新产品320项,创造产值达7.3亿元。乡镇企业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449家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平均达到70%以上。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19.8亿元中,60%是来自于高新技术产品。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