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乔灌草治沙
自治区成立后至1957年,磴口县、杭锦后旗和乌拉特后旗共同营造了长176公里、平均宽约300米的大型防沙林带,阻止了乌兰布和沙漠的东侵;杭锦后旗民建村牛二旦引导群众造林治沙,将400多公顷沙海变为绿洲;赤峰县当铺地村陈洪恩带领村民营造防护林,使300公顷白沙变为良田。
1957~1960年,中国科学院综考队沙漠考察队到自治区各沙区进行考察,同时在毛乌素、库布齐、乌兰布和、浑善达克等沙区建立磴口、城川、二道川、展旦召、什拉召、贝力克等国营治沙站,担任定位治沙试验任务。除磴口试验站为综合性试验站外,其他站均以植物固沙为重点。
1958年10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呼和浩特市联合召开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内蒙古6省区治沙规划会议,确定治沙工作方针,强调“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大量造林种草与保护巩固现有植被相结合”。
1958~1978年,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所张敬业、田有昌与达拉特旗展旦召治沙站刘德安等在展旦召进行“治沙造林成效的研究”。探讨库布齐沙漠东段流沙的移动规律,开展沙地水分、沙生灌木观察测定,试种乔、灌、草及果树32种,经过二十年的工作,使研究区形成蜿蜒数10公里、面积达334公顷的固沙林,试验区内中、小型流动沙丘被固定或拉平,林木覆盖率达40~76%,原来的流沙形成结皮,逐渐向成土过程发育。
1965~1976年,伊盟治沙造林研究所与鄂托克旗羊场壕大队林场采取“前挡后拉,逐步推进”的技术措施开展乔灌草结合治理流沙。即在沙区移动方向的落沙坡前营造乔、灌木阻挡流沙前移(“前挡”),在沙丘的迎风坡种植草、灌木使流沙扩散(“后拉”),经过二至三年重复进行(“逐步推进”),拉平和固定了流沙。随后,伊盟农牧民广泛采用这种方法固定流沙,树种主要有小叶杨、旱柳、沙柳、沙蒿和草木樨等。
1972~198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林业科学研究院与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场从事“毛乌素沙地引种樟子松试验研究”。试验地选择在林场的流动沙丘及丘间低地,先在流动沙丘迎风坡部位栽植沙蒿、沙柳、紫穗槐等灌木,构成防风固沙带,然后在平茬复壮的固沙带中栽植三至四年生樟子松苗木,栽后十年的樟子松已开花结实。
70年代初期至1982年,阿拉善左旗在流沙地带腰坝滩通过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种草,形成一条长130公里、宽3~15公里的防沙林带,使60年代每年以5米速度前移的流沙基本得到固定,产草量由60年代的每亩2.5公斤增加到70公斤,成为阿拉善盟最大的饲草饲料基地。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13个国家的沙漠考察团到腰坝滩考察,认为这是“世界治沙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1974~1978年,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寇振武等在翁牛特旗东部与当地格日僧治沙站协作,在西拉木伦河南岸沙丘起伏连绵、流动及半流动沙丘的地段开展流沙治理试验,采取生物措施(造林)和工程措施(造林前栽植植物沙障)相结合的方法,在站内治理流沙134公顷。植被覆盖度由5%提高到70%。
1982年,敖汉旗林业局完成京通线敖汉段铁路防沙林营造技术研究。采用乔灌结合、带片结合的方法,在98.5公里的铁路线上营造防护林,阻挡了流沙,保障了铁路、公路畅通。
1976~1983年,内蒙古林科院完成沙梁地植松技术的研究。
1976~1985年,翁牛特旗林业局完成幸福河牧场防风固沙护岸林带的营造,林带长88公里,沿河每侧宽约100米,造林面积1800公顷,成活率达90.5%。
1985年,阿拉善盟荒漠研究中心完成沙生灌木容器育苗应用于干旱造林的试验。育苗容器造林成活率比不用容器栽植的提高25%。
1982~1987年,内蒙古林学院治沙系在毛乌素沙地经过调查和定位研究,查明柳湾林大面积死亡和绝迹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干旱,其次为过度放牧,流动沙丘吞噬林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增加,食物链失调等。采取复壮、合理利用深层地下水等措施使柳湾林得到发展。
1986年,伊盟林业处完成伊克昭盟沙柳种植利用技术推广,完善了沙柳插条、压条、移植等造林方法,使沙柳人工林在伊盟境内发展到21.2万公顷,为柳编创汇提供了物质基础。
1984~1987年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针对当地草场退化、沙化、牲畜草料不足的问题,把草场补播作为提高草场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开展草木樨、沙打旺、披碱草、碱茅、老芒麦、拂子茅等草种补播试验,效果良好。其中草木樨补播635公顷,草场产草量比播前增长20~30倍,比封育草场产草量增长7~11倍。
二、飞机播种
50年代末至70年代后期,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林业局等部门先后在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多次进行飞播治沙,由于缺乏经验,基本失败。
1978~1983年,伊盟治沙造林研究所等8个单位总结以前的经验,在毛乌素沙地联合从事飞播造林种草治沙试验获得成功。试区面积1 591公顷,其中流沙占80%以上,多为小型沙丘,植被覆盖度7~10%,年雨量350毫米左右。1978年飞播后实生苗保存面积为36.2%,1980年飞播后实生苗保存面积增长到53.7%。1983年,试验区的流沙变为固定和半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达到65%,成为良好的打草场和种源基地。
毛乌素沙地大中型流沙占全部流沙面积的40.2%。1984~1985年,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连续对大中型流沙地段进行飞播试验,试验区面积1820公顷,1987年完成。试验结果:植株保存面积分别为38.6%和20%,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1987年,伊克昭盟治沙造林研究所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飞播治沙技术经验要点:年雨量270毫米以上的流沙和硬梁地飞播可以获得成功。在植被覆盖度3~10%、地下水位5~10米、沙丘高度10~13米、沙丘密度0.6~0.8的立地条件下,飞播保存率可达30~73.5%。适宜飞播的植物种为杨柴、籽蒿、草木樨、沙打旺、花棒。最佳飞播期为6月上、中旬。每公顷播种量7.5公斤。
一、乔灌草治沙
自治区成立后至1957年,磴口县、杭锦后旗和乌拉特后旗共同营造了长176公里、平均宽约300米的大型防沙林带,阻止了乌兰布和沙漠的东侵;杭锦后旗民建村牛二旦引导群众造林治沙,将400多公顷沙海变为绿洲;赤峰县当铺地村陈洪恩带领村民营造防护林,使300公顷白沙变为良田。
1957~1960年,中国科学院综考队沙漠考察队到自治区各沙区进行考察,同时在毛乌素、库布齐、乌兰布和、浑善达克等沙区建立磴口、城川、二道川、展旦召、什拉召、贝力克等国营治沙站,担任定位治沙试验任务。除磴口试验站为综合性试验站外,其他站均以植物固沙为重点。
1958年10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呼和浩特市联合召开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内蒙古6省区治沙规划会议,确定治沙工作方针,强调“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大量造林种草与保护巩固现有植被相结合”。
1958~1978年,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所张敬业、田有昌与达拉特旗展旦召治沙站刘德安等在展旦召进行“治沙造林成效的研究”。探讨库布齐沙漠东段流沙的移动规律,开展沙地水分、沙生灌木观察测定,试种乔、灌、草及果树32种,经过二十年的工作,使研究区形成蜿蜒数10公里、面积达334公顷的固沙林,试验区内中、小型流动沙丘被固定或拉平,林木覆盖率达40~76%,原来的流沙形成结皮,逐渐向成土过程发育。
1965~1976年,伊盟治沙造林研究所与鄂托克旗羊场壕大队林场采取“前挡后拉,逐步推进”的技术措施开展乔灌草结合治理流沙。即在沙区移动方向的落沙坡前营造乔、灌木阻挡流沙前移(“前挡”),在沙丘的迎风坡种植草、灌木使流沙扩散(“后拉”),经过二至三年重复进行(“逐步推进”),拉平和固定了流沙。随后,伊盟农牧民广泛采用这种方法固定流沙,树种主要有小叶杨、旱柳、沙柳、沙蒿和草木樨等。
1972~198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林业科学研究院与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场从事“毛乌素沙地引种樟子松试验研究”。试验地选择在林场的流动沙丘及丘间低地,先在流动沙丘迎风坡部位栽植沙蒿、沙柳、紫穗槐等灌木,构成防风固沙带,然后在平茬复壮的固沙带中栽植三至四年生樟子松苗木,栽后十年的樟子松已开花结实。
70年代初期至1982年,阿拉善左旗在流沙地带腰坝滩通过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种草,形成一条长130公里、宽3~15公里的防沙林带,使60年代每年以5米速度前移的流沙基本得到固定,产草量由60年代的每亩2.5公斤增加到70公斤,成为阿拉善盟最大的饲草饲料基地。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13个国家的沙漠考察团到腰坝滩考察,认为这是“世界治沙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1974~1978年,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寇振武等在翁牛特旗东部与当地格日僧治沙站协作,在西拉木伦河南岸沙丘起伏连绵、流动及半流动沙丘的地段开展流沙治理试验,采取生物措施(造林)和工程措施(造林前栽植植物沙障)相结合的方法,在站内治理流沙134公顷。植被覆盖度由5%提高到70%。
1982年,敖汉旗林业局完成京通线敖汉段铁路防沙林营造技术研究。采用乔灌结合、带片结合的方法,在98.5公里的铁路线上营造防护林,阻挡了流沙,保障了铁路、公路畅通。
1976~1983年,内蒙古林科院完成沙梁地植松技术的研究。
1976~1985年,翁牛特旗林业局完成幸福河牧场防风固沙护岸林带的营造,林带长88公里,沿河每侧宽约100米,造林面积1800公顷,成活率达90.5%。
1985年,阿拉善盟荒漠研究中心完成沙生灌木容器育苗应用于干旱造林的试验。育苗容器造林成活率比不用容器栽植的提高25%。
1982~1987年,内蒙古林学院治沙系在毛乌素沙地经过调查和定位研究,查明柳湾林大面积死亡和绝迹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干旱,其次为过度放牧,流动沙丘吞噬林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增加,食物链失调等。采取复壮、合理利用深层地下水等措施使柳湾林得到发展。
1986年,伊盟林业处完成伊克昭盟沙柳种植利用技术推广,完善了沙柳插条、压条、移植等造林方法,使沙柳人工林在伊盟境内发展到21.2万公顷,为柳编创汇提供了物质基础。
1984~1987年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针对当地草场退化、沙化、牲畜草料不足的问题,把草场补播作为提高草场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开展草木樨、沙打旺、披碱草、碱茅、老芒麦、拂子茅等草种补播试验,效果良好。其中草木樨补播635公顷,草场产草量比播前增长20~30倍,比封育草场产草量增长7~11倍。
二、飞机播种
50年代末至70年代后期,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林业局等部门先后在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多次进行飞播治沙,由于缺乏经验,基本失败。
1978~1983年,伊盟治沙造林研究所等8个单位总结以前的经验,在毛乌素沙地联合从事飞播造林种草治沙试验获得成功。试区面积1 591公顷,其中流沙占80%以上,多为小型沙丘,植被覆盖度7~10%,年雨量350毫米左右。1978年飞播后实生苗保存面积为36.2%,1980年飞播后实生苗保存面积增长到53.7%。1983年,试验区的流沙变为固定和半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达到65%,成为良好的打草场和种源基地。
毛乌素沙地大中型流沙占全部流沙面积的40.2%。1984~1985年,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连续对大中型流沙地段进行飞播试验,试验区面积1820公顷,1987年完成。试验结果:植株保存面积分别为38.6%和20%,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1987年,伊克昭盟治沙造林研究所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飞播治沙技术经验要点:年雨量270毫米以上的流沙和硬梁地飞播可以获得成功。在植被覆盖度3~10%、地下水位5~10米、沙丘高度10~13米、沙丘密度0.6~0.8的立地条件下,飞播保存率可达30~73.5%。适宜飞播的植物种为杨柴、籽蒿、草木樨、沙打旺、花棒。最佳飞播期为6月上、中旬。每公顷播种量7.5公斤。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