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三河牛(简称三河牛)
三河牛起源于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右旗三河道地区及滨洲铁路沿线,为1898年开始由民间自发长期对蒙古牛进行多品种杂交,又经有计划的培育所形成的乳肉兼用型品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初期,三河牛体型外貌参差不齐,毛色杂乱,牛奶单产仅900公斤。自治区成立后开展了同品种选育提高工作。
1.制定育种指标和品种标准
1953~1954年、1955~1959年、1963年,国家、自治区畜牧部门,会同科研、农牧院校多次组织区内外专家、学者对三河牛进行调查、考察,制定了以本品种选育为主,导入外血为辅的育种方针和育种指标。1966年颁布自治区三河牛企业标准。1973年,呼伦贝尔盟农牧场管理局制定农垦系统三河牛育种方案。1975年,呼伦贝尔盟召开三河牛育种会议,成立三河牛育种协作组,制定三河牛育种方案。1981年,制定三河牛地方标准。1983年、1985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先后召开三河牛国家标准预审会和审定会,并通过三河牛国家标准。
2.建立种畜场开展品系繁育
1954~1956年,呼伦贝尔盟在收购离境苏侨优良奶牛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以三河牛为主的国营牧场进行繁育,以谢尔塔拉种牛场为种畜供应基地。
3.开展冷冻精液配种
提高优秀种公牛的利用效率,同时严格实行选种选配,选优去劣,施行定向培育,开展良种登记工作,建立巩固的饲料基地,加强饲养管理。
经过30多年选育后的三河牛,在保持耐寒、耐粗放、适应性强的同时,生产性能显著提高,体躯结构有所改善,毛色、类型也逐渐趋向一致。
1986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对三河牛正式命名验收,当时总头数为8.5万头。1987年底发展到8.8万头。
二、三河马
三河马起源于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右旗三河道地区,并广泛分布于陈巴尔虎旗及滨州铁路沿线一带。1904年开始,在民间长期对蒙古海拉尔马进行多品种复杂杂交的基础上,又经以后有计划的培育逐渐形成了一个乘挽兼用型品种。
自治区成立前,三河马在管理上病健不分,公母混群,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背腰过长,尻短斜,后肢外向,腰尻结合不良,毛色混杂等缺点。
自治区成立后,对三河马开展自群繁育提高。1955年,国家农业部组织三河马调查队提出,“今后三河马应向乘挽兼用型发展”和“目前对三河马应采取本品种内选育的育种方针”。1954~1956年,在收购离境苏侨优良种马的基础上专门分别建立了大雁、三河2个三河马种马场。1960~1969年,自治区家畜(禽)育种规划明确了三河马的育种方向、方针和育种指标。
1964年,自治区农牧场管理局邀请区内外专家对三河种马场的三河马进行鉴定。于1966年4月,由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三河马企业标准。
1972年6月,呼伦贝尔盟农牧场管理局、黑龙江省共同组织三河马调查组,对呼伦贝尔盟的三河马进行调查,鉴定成年公马113匹、成年母马1590匹,结果,成年种公马体高提高6.5厘米、成年种母马体高提高3厘米。
1974年,呼伦贝尔盟农牧场管理局成立畜(禽)育种委员会,下设三河马育种领导小组。
1981~1985年,海拉尔市农牧场管理局对部分农牧场的三河马进行调查,成年公母马体高均有增长。
1986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对三河马正式验收命名,当时总头数为1.74万匹。1987年底发展到1.8万匹。
三、阿拉善双峰驼
阿拉善双峰驼产于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及伊克昭盟的部分旗县。其近祖是伊克昭盟乌审旗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地层中出土的更新世晚期的“诺氏驼”化石。
远在唐虞时代,内蒙古地区就饲养骆驼,被中原视为“奇畜”。北魏时期河西地区有骆驼100余万峰。
自治区建立初期,阿拉善盟有骆驼5.6万峰。
1976年、1977年、1981年,分别在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盟举办3次种公驼评比会和选育现场会。
1980年,成立阿拉善盟骆驼研究所。1982年,成立阿拉善盟骆驼育种委员会。
选育由阿拉善右旗塔木苏公社团结大队试点,由全队2300峰骆驼中选出93峰理想型母驼组建2个核心群。1980年,阿拉善盟骆驼选育群和核心群达118群,选育驼数达11759峰,峰均产毛量较其他群高0.5~1.0公斤。
阿拉善双峰驼分戈壁驼和沙漠驼。1987年底共有14.8万峰。
四、乌珠穆沁羊
乌珠穆沁羊产于锡林郭勒盟的东乌珠穆沁旗和西乌珠穆沁旗。南宋时(12~13世纪)有“羊生鞑靼者大如驴,尾巨而厚,类扇”的记载。
1959年,在自治区畜禽品种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对乌珠穆沁羊开始去劣留优,整群鉴定,选种选配。1963年,选育范围发展到10个公社的44个选育群。1965年,自治区畜牧厅和锡林郭勒盟畜牧局通过实际整群鉴定,初步提出乌珠穆沁羊的3个类型和四级鉴定标准。
1977年,对乌珠穆沁羊又一次进行联合调查,提出选育意见。1979年,东乌珠穆沁旗家畜改良站建立和完善了选育体系,并对繁殖性能、生长发育、肥羔生产、畜群周转等进行调查研究。同年,进行了万只羔羊的肥育屠宰试验。1982年8月,国家农业部和标准计量局审定《乌珠穆沁羊》标准,1983年颁发《乌珠穆沁羊国家标准》。1986年10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对乌珠穆沁羊正式验收命名。
乌珠穆沁羊中心产区有核心群117个,羊47198只;选育群506个,羊17.9万只;种公羊3804只。1983年开始,连续5年向科威特出口乌珠穆沁羊活羊246156只。1987年底,有乌珠穆沁羊150万只。
五、滩羊
滩羊主要产于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伊克昭盟鄂托克前旗有少量分布。
滩羊是蒙古羊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经过长期的选育形成的裘皮用绵羊品种。
1974年,阿拉善左旗成立滩羊育种委员会,建立滩羊选育点,组建种羊群2个,羊376只;选育核心群10个,羊2 140只。1981年,阿拉善左旗建立滩羊育种工作站。内蒙古与宁夏、陕西等省区联合召开了6次滩羊育种协作会。经过选育的滩羊,最优花穗一串子花占82.2%,次优花穗一软大花占17.7%;母羔串子花占61.1%,软大花占38.8%。
六、内蒙古白绒山羊(简称白绒山羊)
白绒山羊是在伊克昭盟“阿尔巴斯”、巴彦淖尔盟“二郎山”、阿拉善盟“阿拉善”白绒山羊的基础上,经过28年的选育形成的新型白绒山羊品种。主要产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杭锦旗等5个旗,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中、后等4个旗县和阿拉善盟全境。1987年,育种区山羊总数为313.1万只。其中达到育种指标的等级羊为163.5万只,特、一级羊占39.78%。
自治区成立前,当地山羊群体质量不高,个体差异很大,毛色混杂,体型外貌参差不齐,个体产绒量仅150~200克。1959年,自治区进行畜种资源调查。1960年,在鄂托克、乌拉特中、阿拉善左等旗开展选育试点示范工作。70年代,制定选育规划和育种方案。1979年,在伊克昭盟鄂托克等4旗和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中两旗以及阿拉善盟阿拉善左、右两旗共8个旗全面开展了育种工作。山羊质量逐年提高,个体产绒量:成年公羊平均385.3克,成年母羊平均298.7克;羊绒细度为14.23~15.65微米。所产白绒,羊绒细、纤维长、光泽好、强度大,在国际上被誉为“白如雪、轻如云、软如棉、光如丝”,是世界上第一流产品。1985~1987年,连续三年获意大利柴格那国际山羊绒金奖。白绒山羊剪毛后平均体重:公羊32.6公斤,母羊23公斤;屠宰率平均46%;净肉率37.3%;产羔率为105~110%。
七、河套大耳猪
河套大耳猪产于巴盟河套平原,自治区西部曾出上了新石器时代家猪的骨骼。100多年前陕西、山西等省移民进入河套带来一些地方猪种。各个地方品种之间的杂交,对于河套大耳猪的早期形成有很大影响。
河套大耳猪肉脂兼用,产仔多、适应性强、晚熟,为河套地区地方良种。1979年,自治区家畜改良站等单位组成河套大耳猪育种协作组,在塔尔湖猪场进行保种选育,扩大该品种群体基因库。通过群体谱系的分析,由1980年的4个不同血系公猪、母猪21个小群体33头猪组成的保种群,增加到1981年的5个不同血系公猪、母猪26个小群体49头猪组成的保种群,1987年底河套大耳猪有500头。
八、边鸡
清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年)朝廷官吏将大骨鸡带入宣宁县(今凉城、卓资县一带),经过驯化繁衍,成为现今的边鸡品种。主要分布在乌兰察布盟的凉城、卓资、察右中等旗县。
1960~1973年、1977~1979年、1981年,自治区有关部门对凉城、卓资、察右中、四子王等旗县的边鸡进行调查,进行鸡体尺测量及屠宰率测定。
80年代,凉城、卓资、察右中等旗县分别建立了种鸡场或选育核心群,开展过边鸡的选优提纯工作。后由于边鸡的急剧减少而停顿。
一、内蒙古三河牛(简称三河牛)
三河牛起源于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右旗三河道地区及滨洲铁路沿线,为1898年开始由民间自发长期对蒙古牛进行多品种杂交,又经有计划的培育所形成的乳肉兼用型品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初期,三河牛体型外貌参差不齐,毛色杂乱,牛奶单产仅900公斤。自治区成立后开展了同品种选育提高工作。
1.制定育种指标和品种标准
1953~1954年、1955~1959年、1963年,国家、自治区畜牧部门,会同科研、农牧院校多次组织区内外专家、学者对三河牛进行调查、考察,制定了以本品种选育为主,导入外血为辅的育种方针和育种指标。1966年颁布自治区三河牛企业标准。1973年,呼伦贝尔盟农牧场管理局制定农垦系统三河牛育种方案。1975年,呼伦贝尔盟召开三河牛育种会议,成立三河牛育种协作组,制定三河牛育种方案。1981年,制定三河牛地方标准。1983年、1985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先后召开三河牛国家标准预审会和审定会,并通过三河牛国家标准。
2.建立种畜场开展品系繁育
1954~1956年,呼伦贝尔盟在收购离境苏侨优良奶牛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以三河牛为主的国营牧场进行繁育,以谢尔塔拉种牛场为种畜供应基地。
3.开展冷冻精液配种
提高优秀种公牛的利用效率,同时严格实行选种选配,选优去劣,施行定向培育,开展良种登记工作,建立巩固的饲料基地,加强饲养管理。
经过30多年选育后的三河牛,在保持耐寒、耐粗放、适应性强的同时,生产性能显著提高,体躯结构有所改善,毛色、类型也逐渐趋向一致。
1986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对三河牛正式命名验收,当时总头数为8.5万头。1987年底发展到8.8万头。
二、三河马
三河马起源于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右旗三河道地区,并广泛分布于陈巴尔虎旗及滨州铁路沿线一带。1904年开始,在民间长期对蒙古海拉尔马进行多品种复杂杂交的基础上,又经以后有计划的培育逐渐形成了一个乘挽兼用型品种。
自治区成立前,三河马在管理上病健不分,公母混群,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背腰过长,尻短斜,后肢外向,腰尻结合不良,毛色混杂等缺点。
自治区成立后,对三河马开展自群繁育提高。1955年,国家农业部组织三河马调查队提出,“今后三河马应向乘挽兼用型发展”和“目前对三河马应采取本品种内选育的育种方针”。1954~1956年,在收购离境苏侨优良种马的基础上专门分别建立了大雁、三河2个三河马种马场。1960~1969年,自治区家畜(禽)育种规划明确了三河马的育种方向、方针和育种指标。
1964年,自治区农牧场管理局邀请区内外专家对三河种马场的三河马进行鉴定。于1966年4月,由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三河马企业标准。
1972年6月,呼伦贝尔盟农牧场管理局、黑龙江省共同组织三河马调查组,对呼伦贝尔盟的三河马进行调查,鉴定成年公马113匹、成年母马1590匹,结果,成年种公马体高提高6.5厘米、成年种母马体高提高3厘米。
1974年,呼伦贝尔盟农牧场管理局成立畜(禽)育种委员会,下设三河马育种领导小组。
1981~1985年,海拉尔市农牧场管理局对部分农牧场的三河马进行调查,成年公母马体高均有增长。
1986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对三河马正式验收命名,当时总头数为1.74万匹。1987年底发展到1.8万匹。
三、阿拉善双峰驼
阿拉善双峰驼产于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及伊克昭盟的部分旗县。其近祖是伊克昭盟乌审旗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地层中出土的更新世晚期的“诺氏驼”化石。
远在唐虞时代,内蒙古地区就饲养骆驼,被中原视为“奇畜”。北魏时期河西地区有骆驼100余万峰。
自治区建立初期,阿拉善盟有骆驼5.6万峰。
1976年、1977年、1981年,分别在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盟举办3次种公驼评比会和选育现场会。
1980年,成立阿拉善盟骆驼研究所。1982年,成立阿拉善盟骆驼育种委员会。
选育由阿拉善右旗塔木苏公社团结大队试点,由全队2300峰骆驼中选出93峰理想型母驼组建2个核心群。1980年,阿拉善盟骆驼选育群和核心群达118群,选育驼数达11759峰,峰均产毛量较其他群高0.5~1.0公斤。
阿拉善双峰驼分戈壁驼和沙漠驼。1987年底共有14.8万峰。
四、乌珠穆沁羊
乌珠穆沁羊产于锡林郭勒盟的东乌珠穆沁旗和西乌珠穆沁旗。南宋时(12~13世纪)有“羊生鞑靼者大如驴,尾巨而厚,类扇”的记载。
1959年,在自治区畜禽品种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对乌珠穆沁羊开始去劣留优,整群鉴定,选种选配。1963年,选育范围发展到10个公社的44个选育群。1965年,自治区畜牧厅和锡林郭勒盟畜牧局通过实际整群鉴定,初步提出乌珠穆沁羊的3个类型和四级鉴定标准。
1977年,对乌珠穆沁羊又一次进行联合调查,提出选育意见。1979年,东乌珠穆沁旗家畜改良站建立和完善了选育体系,并对繁殖性能、生长发育、肥羔生产、畜群周转等进行调查研究。同年,进行了万只羔羊的肥育屠宰试验。1982年8月,国家农业部和标准计量局审定《乌珠穆沁羊》标准,1983年颁发《乌珠穆沁羊国家标准》。1986年10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对乌珠穆沁羊正式验收命名。
乌珠穆沁羊中心产区有核心群117个,羊47198只;选育群506个,羊17.9万只;种公羊3804只。1983年开始,连续5年向科威特出口乌珠穆沁羊活羊246156只。1987年底,有乌珠穆沁羊150万只。
五、滩羊
滩羊主要产于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伊克昭盟鄂托克前旗有少量分布。
滩羊是蒙古羊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经过长期的选育形成的裘皮用绵羊品种。
1974年,阿拉善左旗成立滩羊育种委员会,建立滩羊选育点,组建种羊群2个,羊376只;选育核心群10个,羊2 140只。1981年,阿拉善左旗建立滩羊育种工作站。内蒙古与宁夏、陕西等省区联合召开了6次滩羊育种协作会。经过选育的滩羊,最优花穗一串子花占82.2%,次优花穗一软大花占17.7%;母羔串子花占61.1%,软大花占38.8%。
六、内蒙古白绒山羊(简称白绒山羊)
白绒山羊是在伊克昭盟“阿尔巴斯”、巴彦淖尔盟“二郎山”、阿拉善盟“阿拉善”白绒山羊的基础上,经过28年的选育形成的新型白绒山羊品种。主要产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杭锦旗等5个旗,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中、后等4个旗县和阿拉善盟全境。1987年,育种区山羊总数为313.1万只。其中达到育种指标的等级羊为163.5万只,特、一级羊占39.78%。
自治区成立前,当地山羊群体质量不高,个体差异很大,毛色混杂,体型外貌参差不齐,个体产绒量仅150~200克。1959年,自治区进行畜种资源调查。1960年,在鄂托克、乌拉特中、阿拉善左等旗开展选育试点示范工作。70年代,制定选育规划和育种方案。1979年,在伊克昭盟鄂托克等4旗和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中两旗以及阿拉善盟阿拉善左、右两旗共8个旗全面开展了育种工作。山羊质量逐年提高,个体产绒量:成年公羊平均385.3克,成年母羊平均298.7克;羊绒细度为14.23~15.65微米。所产白绒,羊绒细、纤维长、光泽好、强度大,在国际上被誉为“白如雪、轻如云、软如棉、光如丝”,是世界上第一流产品。1985~1987年,连续三年获意大利柴格那国际山羊绒金奖。白绒山羊剪毛后平均体重:公羊32.6公斤,母羊23公斤;屠宰率平均46%;净肉率37.3%;产羔率为105~110%。
七、河套大耳猪
河套大耳猪产于巴盟河套平原,自治区西部曾出上了新石器时代家猪的骨骼。100多年前陕西、山西等省移民进入河套带来一些地方猪种。各个地方品种之间的杂交,对于河套大耳猪的早期形成有很大影响。
河套大耳猪肉脂兼用,产仔多、适应性强、晚熟,为河套地区地方良种。1979年,自治区家畜改良站等单位组成河套大耳猪育种协作组,在塔尔湖猪场进行保种选育,扩大该品种群体基因库。通过群体谱系的分析,由1980年的4个不同血系公猪、母猪21个小群体33头猪组成的保种群,增加到1981年的5个不同血系公猪、母猪26个小群体49头猪组成的保种群,1987年底河套大耳猪有500头。
八、边鸡
清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年)朝廷官吏将大骨鸡带入宣宁县(今凉城、卓资县一带),经过驯化繁衍,成为现今的边鸡品种。主要分布在乌兰察布盟的凉城、卓资、察右中等旗县。
1960~1973年、1977~1979年、1981年,自治区有关部门对凉城、卓资、察右中、四子王等旗县的边鸡进行调查,进行鸡体尺测量及屠宰率测定。
80年代,凉城、卓资、察右中等旗县分别建立了种鸡场或选育核心群,开展过边鸡的选优提纯工作。后由于边鸡的急剧减少而停顿。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