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后期,全区进入了改良育种并进新阶段。1959年全国家畜(禽)育种工作会议召开。1960年自治区家畜(禽)育种会议做了全面部署,加快了育种工作的进程。到1987年,共培育出草原红牛、细毛羊等10个新品种(品种群)。
一、内蒙古毛肉兼用细毛羊(简称内蒙古细毛羊)
1952年开始在锡林郭勒盟正蓝、太仆寺等7个旗、县和“五一”、白音希勒等牧场引进苏联美利奴、高加索、新疆等细毛种公羊,对当地蒙古母羊进行杂交改良。1955年以后,逐步扩大,1958年全面开展。
1963年转入横交固定。1963年,开始在二代杂种羊中选出理想型公母羊进行横交试验,随后又在三、四代杂种羊中选择理想型公、母羊,进行横交试验,发现以四代横交和四代与三代横交最为理想,既能产生较大比例的同质细毛羊,又保持了蒙古羊对当地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
1968年以后,转入自群繁育,选育提高。
1976年11月,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正式验收命名内蒙古毛肉兼用细毛羊新品种。当时总头数为7.2万只(基础母羊3.5万只),1987年底,发展到90万只。
二、敖汉毛肉兼用细毛羊(简称敖汉细毛羊)
1952年开始,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的敖汉等5个旗县及敖汉种羊场,引进苏联美利奴、高加索、斯达夫等细毛种公羊与当地蒙古母羊进行杂交改良。1955年开始,以苏联美利奴公羊为主进行杂交。1956年,选出外貌和生产性能符合理想型要求的杂种公母羊进行互交,然后逐渐扩大横交羊数。
1959年转入横交为主。到1983年,经横交的各代基础母羊达3100只,剪毛后体重平均46.37公斤,剪毛量达5.39公斤。
1964年转入自群繁育提高。在遗传性能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针对羊毛偏短和腹毛短稀的问题。1969年引用波尔华斯品种公羊导入杂交。1972年又引用澳洲美利奴公羊导入杂交,导血量均不超过25%。经过十多年的选育和导血,羊只被毛长度、腹毛着生、弯曲等得到改善,同时仍保持了敖汉细毛羊原有外貌和体大,繁殖率高以及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
1982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敖汉毛肉兼用细毛羊新品种。当时总头数为30万只(基础母羊11万只),1987年底发展到60万只。
三、内蒙古黑猪(品种群)
1963年开始,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郊区等6个盟市和内蒙古农牧学院教学牧场、武川县种猪场,引进定县、巴克夏等种猪对马身猪进行杂交改良。
1974年转入横交。1975年修订内蒙古黑猪育种方案,提出7项选育技术措施,对猪种进行生产性能测定。
1977年,初步形成良种繁育体系,并通过亲缘和性能建系的方式固定其遗传性能。育种核心群保持了5个公猪系统,14个母猪亲缘群。1988年开始,对猪群8个方面的遗传性、特性系统进行测定研究,加速猪群繁育,扩大数量,集中推广。育种过程中,除创造比较稳定的饲养管理条件外,采取从横交开始,结合集中推广种猪建立基点;缩短世代间隔;加快猪群更新;种猪采用以本身表型选择为主和后裔表现相结合的选种方法。
1983年8月,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验收命名内蒙古黑猪(品种群)。当时育种核心群有猪500头(基础母猪270头)。1987年,分布在各地的种猪约有8000余头。
四、内蒙古草原红牛(简称草原红牛)
1953年开始,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的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和锡林郭勒盟的正蓝旗以及“五一”、海金山等牧场引用新西兰、加拿大乳用短角公牛,对当地蒙古母牛进行杂交改良。所产一代杂种牛,其体重、体尺均较原母牛增加和提高;二代杂种牛,体型外貌接近父本;三代杂种牛提高有限;四代杂种牛出现退化现象。为此确定三代或二代为横交代数,不再继续级进。
1966年转入横交固定。三代公牛进行特殊培育,并与合乎理想型的二代或三代母牛进行横交,二代母牛毛色深红或红的占80%以上,属乳肉兼用型牛。1972年转入自群繁育。并推广了牛的冷冻精液人工授精配种技术。
1984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内蒙古草原红牛新品种。当时总头数为1.6万头(基础母牛7500头)。1987年底达1.8万头。
五、鄂尔多斯毛用细毛羊(简称郑尔多斯细毛羊)
1952年开始,在伊克昭盟的乌审、鄂托克前等5个旗引进新疆、苏联美利奴、高加索等细毛种公羊,对当地蒙古母羊进行杂交改良。1958年,伊克昭盟全面开展,并推广绵羊人工授精新技术。1964年开始,引入新疆细毛种公羊为主要父本进行杂交改良,以保持体大、适应性强等特点,规定杂交后代新疆细毛羊血液不得低于50%。1969年,为了提高羊毛长度、改善毛丛形态,又引入波尔华斯公羊进行导入杂交,但为了避免导血过多,后代体重、体尺下降,规定导血不超过25%。
1972年转入横交固定。在育种点用3只高代杂种公羊与304只杂交母羊进行横交试验,所生后代周岁时鉴定成绩和母代周岁时鉴定成绩相比,一级羊比例提高26.5~35.2%,剪毛量、毛长、剪毛后体重均有提高。
1976年以后,逐步转入自群繁育,提高质量,扩大数量。1977年对鄂尔多斯细毛羊进行全面的普查鉴定。1981年修改了育种规划和鉴定标准。1983年,对羊毛长度指标做了适当提高。1984年,对伊克昭盟全盟的鄂尔多斯细毛羊进行普查鉴定。
1985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鄂尔多斯毛用细毛羊新品种。当时总头数为25万只(基础母羊9万只)。1987年底发展到40万只。
六、乌兰哈达猪
1950年开始,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的赤峰市郊区、宁城等6个旗、县和国营育种场引进巴克夏种公猪与当地民猪进行杂交改良。在杂交过程中,曾小部分引用过吉林黑猪和新金猪血液,级进杂交到四代。
1958年转入横交固定。从1958年起,进行杂种三代公母猪或杂种三代公猪与杂种二代母猪横交试验,效果良好。产仔数多,仔猪生活力强,生长发育快。
1963年转入自群繁育。对横交繁育的后代严加选择,同质选配,猪群质量逐渐提高。
1972年本品种列入全国培育品种。同年,又以巴克夏公猪和本地母猪级进杂交的二代母猪和本品种种公猪交配,其后代产仔数增加,后躯发育丰满。1978年,又在部分乌兰哈达猪中引进了四分之一的长白猪血液,以增加产仔数和身腰长度。1984年开始,组建3个品系,即产仔多、窝重大品系;早熟、易肥品系;身长、臀宽、多肉品系,进行品系繁育。乌兰哈达猪属肉脂兼用型。
1985年7月,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委员会正式验收命名乌兰哈达猪新品种。当时总头数为2.2万头(基础母猪2100头)。1987年底,发展到2.3万头。
七、中国美利奴羊(科尔沁型,原名内蒙古良种细毛羊)
中国美利奴羊是以澳洲美利奴羊为父本,波尔华斯羊为母本,采用级进杂交的方法,在哲盟嘎达苏种畜场育成的。
1966~1968年,国家农业部从澳大利亚引入波尔华斯羊,用以改良原有细毛羊,提高羊毛长度。1972年和1979年,国家农林部分别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引进澳洲美利奴公羊,与波尔华斯母羊杂交,获得的后代,其体型结构较好,羊毛品质明显表现向澳毛转化,有可能培育世界水平的新品种细毛羊。1975年制定了育种方案。
1978年,嘎达苏种畜场已有澳波杂种羊3384只,其中一代2411只,二代843只,三代97只,四代33只。高代杂种羊的体型外貌、被毛形态、毛丛结构和匀度良好,体质结实,放牧性能好。同年,开始互交试验,并确定以杂交三代和杂交二代公羊为主进行互交进入自群繁育。
1980年转入横交固定阶段,确定系祖,开始品系繁育。先进行半血同质交配,近亲系数为25%,以后减少近亲系数,经几年闭锁繁育,形成两个亲缘群。
1986年3月,国家经济委员会农业局正式验收命名中国美利奴羊(科尔沁型)新品种,当时总头数为10444只(基础母羊4 375只)。
八、中国黑白花奶牛(简称黑白花奶牛)
1955年开始,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郊区、工矿区及铁路沿线,利用三河牛自群繁育。同时,引入部分黑白花母牛和犊牛进行繁育。1958年开始群众性黄牛杂交改良。1964年,在呼和浩特市大黑河奶牛场和包头市黄河奶牛场,引用荷兰系黑白花种公牛、北京黑白花种公牛与原有的本地奶牛和三河牛进行杂交改良。
1974年,加入了中国黑白花奶牛育种协作组(北方组),使用同一种公牛精液、同一育种方案,全国统一定名为中国黑白花奶牛。1974年各育种场和育种区严格了育种措施,改善了饲养管理,并广泛推广应用冷冻精液配种。
1985年,进行全面普查,根据中国黑白花奶牛国家标准,选出497头进行良种牛登记造册。1986年3月,由丹麦引进丹麦黑白花奶牛380头(其中公牛2头)。
1987年3月,中国黑白花奶牛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命名中国黑白花奶牛新品种,当时内蒙古地区有5万头(基础母牛3万头)。
九、科尔沁毛用细毛羊(简称科尔沁细毛羊)
1956年,在哲里木盟的奈曼、开鲁等6个旗县和高林屯、奈曼旗等种羊场,引用新疆、阿斯卡尼、斯达夫等细毛种公羊对当地蒙古母羊进行杂交改良。1958年全盟铺开。1971年,奈曼旗细毛羊已占改良羊的45.86%,平均毛长6.48厘米,产毛5.23公斤,剪毛后体重37.18公斤。
1972年转入横交育种。1970年选出理想型公母羊进行横交试验。根据横交试验结果制定了育种规划和育种方案。1973年,鉴定横交育成母羊67只,进级64只,占试验羊后代的95.52%。
1976年以后,开始引血提高。1976年,育种区已有科尔沁细毛羊近20万只,经过几年横交和不断选育,群体质量有了提高,但羊毛偏短,净毛率偏低,因此用含澳血的中国美利奴公羊引血提高毛长和净毛量。在此期间,修订了鉴定标准,逐步转入自群繁育。
1987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科尔沁毛用细毛羊新品种。当时总头数为24.8万只(基础母羊10.2万只)。
十、锡林郭勒马
1952年,在锡林郭勒盟的正蓝、多伦等3个旗县和“五一”、白音希勒牧场,引用卡巴金、苏高血、顿河等种公马,对当地蒙古母马进行杂交改良。杂交改良初期,曾少量引用过苏纯血、阿哈、三河等品种公马,杂交一代母马比蒙古母马体高增加10.4厘米,体长增加8.6厘米,胸围增加7.6厘米,管围增加0.7厘米。杂交一代母马继续用良种公马改良,杂交二代母马体尺进一步提高,体型外貌进一步改进,出现大量的理想型公母马,体尺指数达到了乘挽兼用型马的要求。
1964年转入横交。1972年发现三代杂种马虽然体尺增加,但体型轻化,且不适合高寒群牧条件。为此,1964年、1968年开始进行横交,以二代理想型杂种公母马互交为主。
1972年转为自群繁育。以群牧群配为主,技术工作着重鉴定整群和群配公马的选择。1980~1981年,进行锡林郭勒马品种补充调查。1985~1986年,进行锡林郭勒马分布、数量和品种现状调查。
1987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锡林郭勒马新品种。当时总头数为14175匹(基础母马3224匹)。
十一、内蒙古半细毛羊(正在培育中)
1952年开始,在大青山、乌拉山以北的察右后、察右中、武川等11个旗县引进茨盖公羊与当地蒙古母羊杂交。1958年引进新疆、苏联美利奴等细毛种公羊和杂种羊与蒙古母羊杂交。1973年,自治区确定在上述地区和境内的国营种羊场、站为培育半细毛羊基地。1973年,自治区畜牧局和有关单位进行了半细毛羊育种的多次试验示范,确定以林肯、罗姆尼等长毛种公羊为父本,同质细杂、半细杂母羊为母本,培育内蒙古半细毛羊。
1977年,选择一部分外貌特征相对一致,生产性能接近或达到理想指标要求的杂种公母羊进行横交固定。1980年后形成了半细毛羊群体。1986年后形成半细毛羊品种群,符合等级的半细毛羊已达31703只,其中特、一级羊占34.36%。
1987年,育种区的良种改良种羊发展到175万只。
十二、中国美利奴式新型细毛羊(正在培育中)
1983年,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委员会决定,将“提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细毛羊生产性能和建立繁殖体系的研究”,列为自治区1983~1991年科技发展计划的攻关课题。决定大规模引进澳洲美利奴羊和中国美利奴羊的有益基因,将区内原有旧型细毛羊逐步改造成为中国美利奴式的新型细毛羊,在保留原品种优点的同时,使羊毛综合品质达到或接近中等澳毛水平。
该项推广工作由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和自治区家畜改良工作站共同主持,并由内蒙古农牧学院,自治区农牧场管理局、牧工商联合公司等单位参加。攻关地区是细毛羊比较集中的赤峰市、兴安盟、哲里木盟、锡林郭勒盟、伊克昭盟的27个旗县和11个种畜(羊)场。
采取的技术路线:引用澳美公羊的有益基因,改进和提高细毛羊羊毛品质和产量;应用客观测试方法,严格选种选配;加强饲养管理,改进细毛羊营养。
1983年开始,大批推广中国美利奴公羊,广泛进行杂交改良。1983~1986年,在攻关区内共引进中国美利奴羊1500余只。1985年又两批引进澳洲美利奴羊237只。
1987年12月末,攻关区含澳血后代羊存栏2630172只(其中基础母羊1077843只),占全区可引血数的43.13%,占攻关区可引血数的56.8%。导血羊平均每只产毛4.42公斤,比1985年的3.98公斤提高13.62%。毛长改进幅度可达0.5~1厘米,净毛率提高幅度一般为5~10个百分点。腹毛明显改善,油汗基本变白。
50年代后期,全区进入了改良育种并进新阶段。1959年全国家畜(禽)育种工作会议召开。1960年自治区家畜(禽)育种会议做了全面部署,加快了育种工作的进程。到1987年,共培育出草原红牛、细毛羊等10个新品种(品种群)。
一、内蒙古毛肉兼用细毛羊(简称内蒙古细毛羊)
1952年开始在锡林郭勒盟正蓝、太仆寺等7个旗、县和“五一”、白音希勒等牧场引进苏联美利奴、高加索、新疆等细毛种公羊,对当地蒙古母羊进行杂交改良。1955年以后,逐步扩大,1958年全面开展。
1963年转入横交固定。1963年,开始在二代杂种羊中选出理想型公母羊进行横交试验,随后又在三、四代杂种羊中选择理想型公、母羊,进行横交试验,发现以四代横交和四代与三代横交最为理想,既能产生较大比例的同质细毛羊,又保持了蒙古羊对当地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
1968年以后,转入自群繁育,选育提高。
1976年11月,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正式验收命名内蒙古毛肉兼用细毛羊新品种。当时总头数为7.2万只(基础母羊3.5万只),1987年底,发展到90万只。
二、敖汉毛肉兼用细毛羊(简称敖汉细毛羊)
1952年开始,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的敖汉等5个旗县及敖汉种羊场,引进苏联美利奴、高加索、斯达夫等细毛种公羊与当地蒙古母羊进行杂交改良。1955年开始,以苏联美利奴公羊为主进行杂交。1956年,选出外貌和生产性能符合理想型要求的杂种公母羊进行互交,然后逐渐扩大横交羊数。
1959年转入横交为主。到1983年,经横交的各代基础母羊达3100只,剪毛后体重平均46.37公斤,剪毛量达5.39公斤。
1964年转入自群繁育提高。在遗传性能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针对羊毛偏短和腹毛短稀的问题。1969年引用波尔华斯品种公羊导入杂交。1972年又引用澳洲美利奴公羊导入杂交,导血量均不超过25%。经过十多年的选育和导血,羊只被毛长度、腹毛着生、弯曲等得到改善,同时仍保持了敖汉细毛羊原有外貌和体大,繁殖率高以及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
1982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敖汉毛肉兼用细毛羊新品种。当时总头数为30万只(基础母羊11万只),1987年底发展到60万只。
三、内蒙古黑猪(品种群)
1963年开始,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郊区等6个盟市和内蒙古农牧学院教学牧场、武川县种猪场,引进定县、巴克夏等种猪对马身猪进行杂交改良。
1974年转入横交。1975年修订内蒙古黑猪育种方案,提出7项选育技术措施,对猪种进行生产性能测定。
1977年,初步形成良种繁育体系,并通过亲缘和性能建系的方式固定其遗传性能。育种核心群保持了5个公猪系统,14个母猪亲缘群。1988年开始,对猪群8个方面的遗传性、特性系统进行测定研究,加速猪群繁育,扩大数量,集中推广。育种过程中,除创造比较稳定的饲养管理条件外,采取从横交开始,结合集中推广种猪建立基点;缩短世代间隔;加快猪群更新;种猪采用以本身表型选择为主和后裔表现相结合的选种方法。
1983年8月,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验收命名内蒙古黑猪(品种群)。当时育种核心群有猪500头(基础母猪270头)。1987年,分布在各地的种猪约有8000余头。
四、内蒙古草原红牛(简称草原红牛)
1953年开始,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的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和锡林郭勒盟的正蓝旗以及“五一”、海金山等牧场引用新西兰、加拿大乳用短角公牛,对当地蒙古母牛进行杂交改良。所产一代杂种牛,其体重、体尺均较原母牛增加和提高;二代杂种牛,体型外貌接近父本;三代杂种牛提高有限;四代杂种牛出现退化现象。为此确定三代或二代为横交代数,不再继续级进。
1966年转入横交固定。三代公牛进行特殊培育,并与合乎理想型的二代或三代母牛进行横交,二代母牛毛色深红或红的占80%以上,属乳肉兼用型牛。1972年转入自群繁育。并推广了牛的冷冻精液人工授精配种技术。
1984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内蒙古草原红牛新品种。当时总头数为1.6万头(基础母牛7500头)。1987年底达1.8万头。
五、鄂尔多斯毛用细毛羊(简称郑尔多斯细毛羊)
1952年开始,在伊克昭盟的乌审、鄂托克前等5个旗引进新疆、苏联美利奴、高加索等细毛种公羊,对当地蒙古母羊进行杂交改良。1958年,伊克昭盟全面开展,并推广绵羊人工授精新技术。1964年开始,引入新疆细毛种公羊为主要父本进行杂交改良,以保持体大、适应性强等特点,规定杂交后代新疆细毛羊血液不得低于50%。1969年,为了提高羊毛长度、改善毛丛形态,又引入波尔华斯公羊进行导入杂交,但为了避免导血过多,后代体重、体尺下降,规定导血不超过25%。
1972年转入横交固定。在育种点用3只高代杂种公羊与304只杂交母羊进行横交试验,所生后代周岁时鉴定成绩和母代周岁时鉴定成绩相比,一级羊比例提高26.5~35.2%,剪毛量、毛长、剪毛后体重均有提高。
1976年以后,逐步转入自群繁育,提高质量,扩大数量。1977年对鄂尔多斯细毛羊进行全面的普查鉴定。1981年修改了育种规划和鉴定标准。1983年,对羊毛长度指标做了适当提高。1984年,对伊克昭盟全盟的鄂尔多斯细毛羊进行普查鉴定。
1985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鄂尔多斯毛用细毛羊新品种。当时总头数为25万只(基础母羊9万只)。1987年底发展到40万只。
六、乌兰哈达猪
1950年开始,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的赤峰市郊区、宁城等6个旗、县和国营育种场引进巴克夏种公猪与当地民猪进行杂交改良。在杂交过程中,曾小部分引用过吉林黑猪和新金猪血液,级进杂交到四代。
1958年转入横交固定。从1958年起,进行杂种三代公母猪或杂种三代公猪与杂种二代母猪横交试验,效果良好。产仔数多,仔猪生活力强,生长发育快。
1963年转入自群繁育。对横交繁育的后代严加选择,同质选配,猪群质量逐渐提高。
1972年本品种列入全国培育品种。同年,又以巴克夏公猪和本地母猪级进杂交的二代母猪和本品种种公猪交配,其后代产仔数增加,后躯发育丰满。1978年,又在部分乌兰哈达猪中引进了四分之一的长白猪血液,以增加产仔数和身腰长度。1984年开始,组建3个品系,即产仔多、窝重大品系;早熟、易肥品系;身长、臀宽、多肉品系,进行品系繁育。乌兰哈达猪属肉脂兼用型。
1985年7月,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委员会正式验收命名乌兰哈达猪新品种。当时总头数为2.2万头(基础母猪2100头)。1987年底,发展到2.3万头。
七、中国美利奴羊(科尔沁型,原名内蒙古良种细毛羊)
中国美利奴羊是以澳洲美利奴羊为父本,波尔华斯羊为母本,采用级进杂交的方法,在哲盟嘎达苏种畜场育成的。
1966~1968年,国家农业部从澳大利亚引入波尔华斯羊,用以改良原有细毛羊,提高羊毛长度。1972年和1979年,国家农林部分别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引进澳洲美利奴公羊,与波尔华斯母羊杂交,获得的后代,其体型结构较好,羊毛品质明显表现向澳毛转化,有可能培育世界水平的新品种细毛羊。1975年制定了育种方案。
1978年,嘎达苏种畜场已有澳波杂种羊3384只,其中一代2411只,二代843只,三代97只,四代33只。高代杂种羊的体型外貌、被毛形态、毛丛结构和匀度良好,体质结实,放牧性能好。同年,开始互交试验,并确定以杂交三代和杂交二代公羊为主进行互交进入自群繁育。
1980年转入横交固定阶段,确定系祖,开始品系繁育。先进行半血同质交配,近亲系数为25%,以后减少近亲系数,经几年闭锁繁育,形成两个亲缘群。
1986年3月,国家经济委员会农业局正式验收命名中国美利奴羊(科尔沁型)新品种,当时总头数为10444只(基础母羊4 375只)。
八、中国黑白花奶牛(简称黑白花奶牛)
1955年开始,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郊区、工矿区及铁路沿线,利用三河牛自群繁育。同时,引入部分黑白花母牛和犊牛进行繁育。1958年开始群众性黄牛杂交改良。1964年,在呼和浩特市大黑河奶牛场和包头市黄河奶牛场,引用荷兰系黑白花种公牛、北京黑白花种公牛与原有的本地奶牛和三河牛进行杂交改良。
1974年,加入了中国黑白花奶牛育种协作组(北方组),使用同一种公牛精液、同一育种方案,全国统一定名为中国黑白花奶牛。1974年各育种场和育种区严格了育种措施,改善了饲养管理,并广泛推广应用冷冻精液配种。
1985年,进行全面普查,根据中国黑白花奶牛国家标准,选出497头进行良种牛登记造册。1986年3月,由丹麦引进丹麦黑白花奶牛380头(其中公牛2头)。
1987年3月,中国黑白花奶牛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命名中国黑白花奶牛新品种,当时内蒙古地区有5万头(基础母牛3万头)。
九、科尔沁毛用细毛羊(简称科尔沁细毛羊)
1956年,在哲里木盟的奈曼、开鲁等6个旗县和高林屯、奈曼旗等种羊场,引用新疆、阿斯卡尼、斯达夫等细毛种公羊对当地蒙古母羊进行杂交改良。1958年全盟铺开。1971年,奈曼旗细毛羊已占改良羊的45.86%,平均毛长6.48厘米,产毛5.23公斤,剪毛后体重37.18公斤。
1972年转入横交育种。1970年选出理想型公母羊进行横交试验。根据横交试验结果制定了育种规划和育种方案。1973年,鉴定横交育成母羊67只,进级64只,占试验羊后代的95.52%。
1976年以后,开始引血提高。1976年,育种区已有科尔沁细毛羊近20万只,经过几年横交和不断选育,群体质量有了提高,但羊毛偏短,净毛率偏低,因此用含澳血的中国美利奴公羊引血提高毛长和净毛量。在此期间,修订了鉴定标准,逐步转入自群繁育。
1987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科尔沁毛用细毛羊新品种。当时总头数为24.8万只(基础母羊10.2万只)。
十、锡林郭勒马
1952年,在锡林郭勒盟的正蓝、多伦等3个旗县和“五一”、白音希勒牧场,引用卡巴金、苏高血、顿河等种公马,对当地蒙古母马进行杂交改良。杂交改良初期,曾少量引用过苏纯血、阿哈、三河等品种公马,杂交一代母马比蒙古母马体高增加10.4厘米,体长增加8.6厘米,胸围增加7.6厘米,管围增加0.7厘米。杂交一代母马继续用良种公马改良,杂交二代母马体尺进一步提高,体型外貌进一步改进,出现大量的理想型公母马,体尺指数达到了乘挽兼用型马的要求。
1964年转入横交。1972年发现三代杂种马虽然体尺增加,但体型轻化,且不适合高寒群牧条件。为此,1964年、1968年开始进行横交,以二代理想型杂种公母马互交为主。
1972年转为自群繁育。以群牧群配为主,技术工作着重鉴定整群和群配公马的选择。1980~1981年,进行锡林郭勒马品种补充调查。1985~1986年,进行锡林郭勒马分布、数量和品种现状调查。
1987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锡林郭勒马新品种。当时总头数为14175匹(基础母马3224匹)。
十一、内蒙古半细毛羊(正在培育中)
1952年开始,在大青山、乌拉山以北的察右后、察右中、武川等11个旗县引进茨盖公羊与当地蒙古母羊杂交。1958年引进新疆、苏联美利奴等细毛种公羊和杂种羊与蒙古母羊杂交。1973年,自治区确定在上述地区和境内的国营种羊场、站为培育半细毛羊基地。1973年,自治区畜牧局和有关单位进行了半细毛羊育种的多次试验示范,确定以林肯、罗姆尼等长毛种公羊为父本,同质细杂、半细杂母羊为母本,培育内蒙古半细毛羊。
1977年,选择一部分外貌特征相对一致,生产性能接近或达到理想指标要求的杂种公母羊进行横交固定。1980年后形成了半细毛羊群体。1986年后形成半细毛羊品种群,符合等级的半细毛羊已达31703只,其中特、一级羊占34.36%。
1987年,育种区的良种改良种羊发展到175万只。
十二、中国美利奴式新型细毛羊(正在培育中)
1983年,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委员会决定,将“提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细毛羊生产性能和建立繁殖体系的研究”,列为自治区1983~1991年科技发展计划的攻关课题。决定大规模引进澳洲美利奴羊和中国美利奴羊的有益基因,将区内原有旧型细毛羊逐步改造成为中国美利奴式的新型细毛羊,在保留原品种优点的同时,使羊毛综合品质达到或接近中等澳毛水平。
该项推广工作由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和自治区家畜改良工作站共同主持,并由内蒙古农牧学院,自治区农牧场管理局、牧工商联合公司等单位参加。攻关地区是细毛羊比较集中的赤峰市、兴安盟、哲里木盟、锡林郭勒盟、伊克昭盟的27个旗县和11个种畜(羊)场。
采取的技术路线:引用澳美公羊的有益基因,改进和提高细毛羊羊毛品质和产量;应用客观测试方法,严格选种选配;加强饲养管理,改进细毛羊营养。
1983年开始,大批推广中国美利奴公羊,广泛进行杂交改良。1983~1986年,在攻关区内共引进中国美利奴羊1500余只。1985年又两批引进澳洲美利奴羊237只。
1987年12月末,攻关区含澳血后代羊存栏2630172只(其中基础母羊1077843只),占全区可引血数的43.13%,占攻关区可引血数的56.8%。导血羊平均每只产毛4.42公斤,比1985年的3.98公斤提高13.62%。毛长改进幅度可达0.5~1厘米,净毛率提高幅度一般为5~10个百分点。腹毛明显改善,油汗基本变白。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