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攻关计划
为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1982年国家开始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983年在全国铺开。攻关计划的宗旨,是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实现科学技术的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要办的大事,需要科技发挥先导作用解决的重大课题;二是抓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带有方向性、基础性、综合性的重大课题,集中力量攻关。
自治区1983年,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编制,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依靠、面向”以及自治区“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建设方针,以形成生产力为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为主,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研究解决经济建设中关键的科学技术课题。
在1983年,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计划中,根据国家计委、经委、科委共同商定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选择原则,结合自治区的实际情况,选定了5个方面、14个攻关项目。这批攻关项目在“六五”后三年陆续拿出成果,并加以实际应用。
1984年,全区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共安排217项。其中,重点项目36项,一般项目181项,在重点项目中,农、牧、林方面的项目17项,为农、牧、林服务的项目3项;能源2项,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项目5项,微机应用研究项目1项,其它方面的项目8项。
1984年,科技计划管理继续认真贯彻执行“专项管理,分级负责,同行评议,签订合同”的科技研究项目的管理办法。自治区科委负责管理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的组织、论证、检查、鉴定、验收、总结及经费划拨一律由归口部门或盟市负责进行。各归口部门或盟市定期向自治区科委提出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和科研工作总结。
1984年,自治区科学技术攻关项目试行滚动计划,计划分两批下达。
1985年,共安排51个重点攻关项目。仍为滚动计划,分两批下达。
1986年,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共安排了16个方面,108个项目,191个研究课题。在经费管理上实行“匹配拨款”制度,由主持部门共同承担对项目的资助和管理。
1987年,科学技术攻关项目,为落实自治区党委“念草木经,兴畜牧业”的发展经济方针,主攻饲料及饲料生产、加工;畜禽养殖技术,畜禽产品加工,以及为畜牧业服务和相关行业的技术开发与推广课题130个。
二、自然科学基金计划
1986年,成立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由自治区科委领导。
自然科学基金来源于自治区科委科技三项费用,每年50万元,同时接受有关方面的赞助和捐赠。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用于资助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择优支持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特别是结合自治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基础研究课题。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由自治区学术水平较高、知识面广、有名望的专家、学者组成,实行任期聘任制,每届三年,首届基金委员会主任为内蒙古大学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自然科学基金采取个人申请,同行评议和基金委员会审定的办法,凡区内大专院校及研究院所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均可提出申请,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初级技术人员申请时,须有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推荐。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的评审工作由基金委员会委员承担,按专业分成6个学科组,即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医药和畜牧兽医。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基金办公室,挂靠自治区科委科研计划处。处理基金委员会日常事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评审、批准程序如下:首先由申请单位提交项目申请书一式15份,交基金办公室汇总,然后按学科分发给各学科组评审,由学科组提出本学科组对申请项目的初步审查意见,经基金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报自治区科委批准后即可实施。
1986年,接受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6项,申请经费金额538万元,批准项目87项,资助金额为50万元。
1987年,接受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申请经费金额146万元,批准项目23项,资助金额50万元。
1986~1987年,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申请项目110项,其中高等院校占五分之四,科研机构占五分之一。
三、新能源发展计划
70年代末,自治区风力发电中试项目列入国家科委中试计划,并在锡盟设立了两个点。1980年起,自治区科委将新能源开发利用作为重点项目列入了自治区科技计划。根据自治区的实际,计划确定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目标,优先发展户用小型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及配套产品。本着“使用可靠、维护方便,牧民买得起”的新产品研制原则,在科研和示范试点阶段,坚持以“小型为主,生活用能为主,民办为主,生产生活相结合;国家在产品研制和示范推广中要给予经济扶持”的方针进行试点。为解决广大牧区和边远地区的能源问题,加强对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导,统一规划,协同攻关,使科研、生产、推广有机衔接,1980年11月,正式成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新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委。1984年机构改革后,新能源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新能源办公室作为单独机构,由自治区科委代管。
1980—1987年,在自治区年度科技计划中,新能源开发利用共安排了65个项目,涉及风能、太阳能、沼气、节能等4个领域。包括风力发电、风力提水、太阳能光电组件及系统、太阳能采暖及热利用系统、配套机具及测试、控制器等。科研攻关的重点放在风能、太阳能供电系统及储能装置方面。新能源办公室组织区内外专家联合攻关,使风力发电机从50瓦到5000瓦形成系列。风力提水机、太阳能电池、太阳房、太阳能集热器、太阳灶、蓄电池、逆变控制器、配套用电器等均取得实用性成果,其中多项获国家或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四、星火计划
星火计划是由国家科委提出经国务院批准的依靠科学技术振兴农村经济的计划。它的宗旨是紧紧围绕振兴农村经济,把科学技术的火种撒向广阔的农村,引导推动农村牧区以科技为支柱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星火项目的生长点,以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农村和乡镇企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1985年,开始编制星火计划,1986年开始在自治区实施。1986~1987年,共安排星火项目56项(国家级22项,自治区级34项),其中乡镇企业项目18项。
星火计划的实施,吸引了广大农牧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增强了农牧民科技意识,通过星火培训,造就了一批青年星火带头人,农民企业家和一支实施星火计划的专业技术队伍。两年来,全区有1968名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牧区,培训农牧民42 510人次,经过培训的农牧民成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骨干。
星火计划向乡镇企业注入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星火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自治区乡镇企业的兴起。两年来,共安排由乡镇企业承担的项目18项。星火计划通过乡镇企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了自治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软科学研究计划
20世纪80年代初,自治区一些政策研究、情报研究和经济社会研究机构及研究人员分散选题,自筹经费,松散进行软科学研究。研究项目主要是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面临的工作以及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而进行的一些专题性、应急性、局部性、实用性的研究。与此同时,一些带有全区性、综合性的软科学研究也初见端倪。
此后,自治区科委成立了自治区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筹备组。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正式成立了自治区科学学、人才学、未来学研究会(简称“三学”研究会),先后聘请国内知名软科学专家来自治区讲学,举办全区性的科学管理培训班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适应自治区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和扶持全区软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自治区科委在科技三项费用中,安排了一些软科学研究项目。最大的软科学研究项目是,1985年自治区科委会同计委、经委、农委组织编制的“七五”科技发展规划,拨款35万元,完成了16个行业的软科学研究报告。同年,将软科学研究成果的奖励纳入了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奖励范围。1987年开始,投入了专项经费,单设软科学研究计划,并制订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委软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由自治区科委规划调研室负责编制。1987年,自治区科委共投入软科学研究经费21.9万元,安排软科学研究项目27项。研究的主要范围包括:地区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立法和科技管理等。
自治区科委在主持和管理全区的软科学研究工作中,注意结合自治区的民族、地区特点,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自治区科学技术事业的实际进行选题、立项、研究及其管理。同时,对立项的软科学研究项目进行了追踪调查。
一、科技攻关计划
为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1982年国家开始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983年在全国铺开。攻关计划的宗旨,是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实现科学技术的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要办的大事,需要科技发挥先导作用解决的重大课题;二是抓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带有方向性、基础性、综合性的重大课题,集中力量攻关。
自治区1983年,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编制,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依靠、面向”以及自治区“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建设方针,以形成生产力为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为主,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研究解决经济建设中关键的科学技术课题。
在1983年,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计划中,根据国家计委、经委、科委共同商定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选择原则,结合自治区的实际情况,选定了5个方面、14个攻关项目。这批攻关项目在“六五”后三年陆续拿出成果,并加以实际应用。
1984年,全区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共安排217项。其中,重点项目36项,一般项目181项,在重点项目中,农、牧、林方面的项目17项,为农、牧、林服务的项目3项;能源2项,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项目5项,微机应用研究项目1项,其它方面的项目8项。
1984年,科技计划管理继续认真贯彻执行“专项管理,分级负责,同行评议,签订合同”的科技研究项目的管理办法。自治区科委负责管理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的组织、论证、检查、鉴定、验收、总结及经费划拨一律由归口部门或盟市负责进行。各归口部门或盟市定期向自治区科委提出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和科研工作总结。
1984年,自治区科学技术攻关项目试行滚动计划,计划分两批下达。
1985年,共安排51个重点攻关项目。仍为滚动计划,分两批下达。
1986年,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共安排了16个方面,108个项目,191个研究课题。在经费管理上实行“匹配拨款”制度,由主持部门共同承担对项目的资助和管理。
1987年,科学技术攻关项目,为落实自治区党委“念草木经,兴畜牧业”的发展经济方针,主攻饲料及饲料生产、加工;畜禽养殖技术,畜禽产品加工,以及为畜牧业服务和相关行业的技术开发与推广课题130个。
二、自然科学基金计划
1986年,成立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由自治区科委领导。
自然科学基金来源于自治区科委科技三项费用,每年50万元,同时接受有关方面的赞助和捐赠。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用于资助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择优支持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特别是结合自治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基础研究课题。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由自治区学术水平较高、知识面广、有名望的专家、学者组成,实行任期聘任制,每届三年,首届基金委员会主任为内蒙古大学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自然科学基金采取个人申请,同行评议和基金委员会审定的办法,凡区内大专院校及研究院所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均可提出申请,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初级技术人员申请时,须有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推荐。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的评审工作由基金委员会委员承担,按专业分成6个学科组,即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医药和畜牧兽医。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基金办公室,挂靠自治区科委科研计划处。处理基金委员会日常事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评审、批准程序如下:首先由申请单位提交项目申请书一式15份,交基金办公室汇总,然后按学科分发给各学科组评审,由学科组提出本学科组对申请项目的初步审查意见,经基金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报自治区科委批准后即可实施。
1986年,接受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6项,申请经费金额538万元,批准项目87项,资助金额为50万元。
1987年,接受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申请经费金额146万元,批准项目23项,资助金额50万元。
1986~1987年,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申请项目110项,其中高等院校占五分之四,科研机构占五分之一。
三、新能源发展计划
70年代末,自治区风力发电中试项目列入国家科委中试计划,并在锡盟设立了两个点。1980年起,自治区科委将新能源开发利用作为重点项目列入了自治区科技计划。根据自治区的实际,计划确定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目标,优先发展户用小型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及配套产品。本着“使用可靠、维护方便,牧民买得起”的新产品研制原则,在科研和示范试点阶段,坚持以“小型为主,生活用能为主,民办为主,生产生活相结合;国家在产品研制和示范推广中要给予经济扶持”的方针进行试点。为解决广大牧区和边远地区的能源问题,加强对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导,统一规划,协同攻关,使科研、生产、推广有机衔接,1980年11月,正式成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新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委。1984年机构改革后,新能源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新能源办公室作为单独机构,由自治区科委代管。
1980—1987年,在自治区年度科技计划中,新能源开发利用共安排了65个项目,涉及风能、太阳能、沼气、节能等4个领域。包括风力发电、风力提水、太阳能光电组件及系统、太阳能采暖及热利用系统、配套机具及测试、控制器等。科研攻关的重点放在风能、太阳能供电系统及储能装置方面。新能源办公室组织区内外专家联合攻关,使风力发电机从50瓦到5000瓦形成系列。风力提水机、太阳能电池、太阳房、太阳能集热器、太阳灶、蓄电池、逆变控制器、配套用电器等均取得实用性成果,其中多项获国家或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四、星火计划
星火计划是由国家科委提出经国务院批准的依靠科学技术振兴农村经济的计划。它的宗旨是紧紧围绕振兴农村经济,把科学技术的火种撒向广阔的农村,引导推动农村牧区以科技为支柱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星火项目的生长点,以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农村和乡镇企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1985年,开始编制星火计划,1986年开始在自治区实施。1986~1987年,共安排星火项目56项(国家级22项,自治区级34项),其中乡镇企业项目18项。
星火计划的实施,吸引了广大农牧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增强了农牧民科技意识,通过星火培训,造就了一批青年星火带头人,农民企业家和一支实施星火计划的专业技术队伍。两年来,全区有1968名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牧区,培训农牧民42 510人次,经过培训的农牧民成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骨干。
星火计划向乡镇企业注入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星火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自治区乡镇企业的兴起。两年来,共安排由乡镇企业承担的项目18项。星火计划通过乡镇企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了自治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软科学研究计划
20世纪80年代初,自治区一些政策研究、情报研究和经济社会研究机构及研究人员分散选题,自筹经费,松散进行软科学研究。研究项目主要是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面临的工作以及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而进行的一些专题性、应急性、局部性、实用性的研究。与此同时,一些带有全区性、综合性的软科学研究也初见端倪。
此后,自治区科委成立了自治区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筹备组。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正式成立了自治区科学学、人才学、未来学研究会(简称“三学”研究会),先后聘请国内知名软科学专家来自治区讲学,举办全区性的科学管理培训班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适应自治区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和扶持全区软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自治区科委在科技三项费用中,安排了一些软科学研究项目。最大的软科学研究项目是,1985年自治区科委会同计委、经委、农委组织编制的“七五”科技发展规划,拨款35万元,完成了16个行业的软科学研究报告。同年,将软科学研究成果的奖励纳入了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奖励范围。1987年开始,投入了专项经费,单设软科学研究计划,并制订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委软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由自治区科委规划调研室负责编制。1987年,自治区科委共投入软科学研究经费21.9万元,安排软科学研究项目27项。研究的主要范围包括:地区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立法和科技管理等。
自治区科委在主持和管理全区的软科学研究工作中,注意结合自治区的民族、地区特点,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自治区科学技术事业的实际进行选题、立项、研究及其管理。同时,对立项的软科学研究项目进行了追踪调查。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