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初聘请美国土壤学家任技术指导,将美国土壤调查方法和土壤分类系统引入内蒙古地区。1950年,苏联土壤发生学理论传入国内。当时土壤分类系统是苏、美划分方法的混合物,由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科、土系、土种7级组成。1954年,中国土壤分类表全部采用苏联5级分类法,即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土壤类型的命名强调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强调地带性分布。1959年,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开始,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区半农半牧区的土壤分类,尽可能保留了当地群众的土名,力求通俗易懂,但缺乏规范化。60年代初开始,呼伦贝尔盟等局部地区的土壤调查中增加了新的土壤类型,首次提出草原土壤的合理利用途径,提出农区要建设高标准基本田等。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出台,有了统一的分类标准。1979年,全区性第二次土壤普查开始。这次土壤普查查清了内蒙古地区农、林、牧区的全部土壤状况。土壤分类上不仅继承了原有定名,有的区分更细,而且有了新的补充。80年代初,遥感等先进技术开始在区内土壤调查中应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1931年,在彭德尔顿(C·Pendleton,美国人)和常庆隆、陈伟、侯光炯等人在萨拉齐附近,在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范围进行土壤调查。根据土壤表层质地将这一地区的土壤分为四个土系,即绥远系、萨拉齐系、陶思浩系、残留土。
1934年,索普(J·Thorp,美国人)和周昌芸、李庆逵、马溶之等人在绥远省的包头、萨拉齐、托克托、归化,山西省的北部及察哈尔中部和南部(包括河北省北部和锡林格勒盟)作路线调查。用美国分类体系,将调查土壤分为钙层土(分栗钙土、黑钙土和漠境钙土)、盐土、碱土以及淋溶土三大类,但未形成完整的土壤图。
1936年,朱莲对宁夏土壤作了调查,范围包括内蒙古地区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和磴口县的一部分。土壤部分有棕土、盐土及灰钙土,以灰钙土面积最大,棕土次之,盐土只分布在三盛公、磴口和额济纳旗沿河一带。
1925年,日本人沿洮南至满洲里一线,作过包括土壤内容的农业调查。挖剖面,测土壤养分和质地,并绘出土壤图。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9年
1950年,宋达泉、陈恩凤、侯学煜和苏联人高尔捷也夫等人进行了呼纳盟的土壤调查,范围包括海拉尔、满洲里、额尔古纳、新巴尔虎等草原牧区市、旗,牙克石、博克图、兴安等林区和扎兰屯农区旗、县、市。分析化验了土壤样本,绘制了地形图。将调查区的土壤划分为黑钙土、栗钙土、退化黑钙土、准黑钙土、灰化土、灰棕土、盐土、盐碱上、湿土、冲积土、风积土和石质土。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上划分农区、林区、渔牧区和半农牧区,提出了各区发展方向。
1951年,为了调查可能种植橡胶草的土壤,中国科学院土壤所席承藩、王遵亲等调查了绥远省的绥中和绥西地区,撰写了绥远中部土壤概要,绘制了75万分之一土壤概图和土壤性态检索表。基本上按美国土壤分类体系划分为13个土类、27个土系。对比了群众的土壤命名与土系名称,对土壤发育规律作了比较细致的探讨,提出对土壤管理和利用的意见。如根据盐碱土的成因提出减少灌水,建立排水系统和增施肥料等论点。
1953年5月,中国科学院文振旺和汪安球等为全国土壤区划和中华地理志土壤地理卷的编写,对热河省土壤作了调查。调查范围包括赤峰市西拉木伦河以南的全部和以北的克什克腾旗,以西的多伦县和镶黄旗大营子。将调查区土壤划分为8个土类、10个亚类和8个土种。基本上符合1954年暂拟的中国土壤分类表上的土类和亚类名称。但也引进一些新的概念,如将森林棕钙土改为苏联土壤学家格拉西莫夫介绍到中国的名称——褐土。
1956~1957年,文振旺等完成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土壤地理区划,并于1956年7月至10月,在内蒙古西部作了粗略的补空白调查。据此将全区分为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三个土壤气候带和寒温带泰加林地区、温带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区、温带半荒漠和荒漠地区、暖温带旱生森林和灌木森林草原地区共四个生物气候地区。分区叙述了自然条件土壤组合和生产利用改良方向的意见。区划中述及的土壤有12个土类、26个亚类。其中冠以“山地”表示土壤的垂直分布情况。这次区划,清晰地反映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是土壤工作成果的汇总,反映了当时土壤科学的研究水平。
1956~1958年,中科院土壤所熊毅、席承藩率领中国科学院土壤队,在内蒙古土默川地区和河套两大平原做土壤调查,编绘了20万分之一的土壤图、土壤盐渍图、地下水埋深图、地下水矿化度图和地下水质图。将灌区土壤划分浅色草甸土、沼泽化土壤、盐渍土和新沉积物及沙丘。
1959年,全区56个旗县市开展了农区半农半牧区土壤普查。这是全国性的第一次土壤普查,以发掘并总结农民群众认土、用土和改土经验,因而不能说明农田土壤的形成和肥力的发生发展。土壤命名以群众土名为基础。采用土类、亚类、土组和土种4级系统。共划出18个土类、30个亚类、64个土组、123个土种,不符合国家规范化的土壤分类法。以本次普查成果为主,包括1954~1958年和1960~1962年先后在内蒙古地区的荒地土壤调查和国营农牧场土壤概测详测的资料,于1967年编写成《内蒙古农区、半农半牧土壤志》(内部资料)。
三、1960~1978年
通过深入研究,新的土壤类型得到公认。1978年有了全国性的土壤分类暂行草案。这个阶段内蒙古地区比较重要的土壤调查有1959年熊业奇“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土壤”,1973年辽宁省林土研究所昭盟荒地考察队“西拉木伦河中、下游地区土地资源”,1973~1977年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黑龙江队的“黑龙江省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土壤资源”等。1978年对上壤作了补充调查。全区性的土壤调查由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和土壤研究所主持,于1961~1964年进行野外工作,1973年又继续考察,1978年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东北西部地区土壤地理》,这是全面论述内蒙古地区土壤的专著。其分类系统共分25个土类、51个亚类、10个土科、128个土属,对土种和变种未划分。
四、1979年开始,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内蒙古地区直接参加调查的科技人员达5800人,党中央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投资1100万元(不包括盟、市、旗县自筹经费)。通过这次普查,查清了全区土地利用状况、土壤类型分布面积、土壤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和耕地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对宜农土壤资源作出了科学评价。培养了一批土壤干部,建立健全了各级土壤肥料工作站,充实或改善了土肥测试手段。编著了《内蒙古土壤》、《内蒙古土种志》、《内蒙古土壤资源数据册》以及18种150万分之一土壤图件。土壤分类体系按照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于1984年提出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修订稿)”制定。划分了10个土纲、17个亚纲、29个土类、87个亚类、303个土属、660个土种。
1983年在内蒙古草原资源调查中开展了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其中包括全区土壤遥感调查。完成了150万分之一的土壤图和400万分之一的土壤区划图。按国内现行分类系统和命名法将全区土壤划分为30个土类、97个亚类。
20世纪30年代初聘请美国土壤学家任技术指导,将美国土壤调查方法和土壤分类系统引入内蒙古地区。1950年,苏联土壤发生学理论传入国内。当时土壤分类系统是苏、美划分方法的混合物,由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科、土系、土种7级组成。1954年,中国土壤分类表全部采用苏联5级分类法,即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土壤类型的命名强调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强调地带性分布。1959年,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开始,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区半农半牧区的土壤分类,尽可能保留了当地群众的土名,力求通俗易懂,但缺乏规范化。60年代初开始,呼伦贝尔盟等局部地区的土壤调查中增加了新的土壤类型,首次提出草原土壤的合理利用途径,提出农区要建设高标准基本田等。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出台,有了统一的分类标准。1979年,全区性第二次土壤普查开始。这次土壤普查查清了内蒙古地区农、林、牧区的全部土壤状况。土壤分类上不仅继承了原有定名,有的区分更细,而且有了新的补充。80年代初,遥感等先进技术开始在区内土壤调查中应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1931年,在彭德尔顿(C·Pendleton,美国人)和常庆隆、陈伟、侯光炯等人在萨拉齐附近,在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范围进行土壤调查。根据土壤表层质地将这一地区的土壤分为四个土系,即绥远系、萨拉齐系、陶思浩系、残留土。
1934年,索普(J·Thorp,美国人)和周昌芸、李庆逵、马溶之等人在绥远省的包头、萨拉齐、托克托、归化,山西省的北部及察哈尔中部和南部(包括河北省北部和锡林格勒盟)作路线调查。用美国分类体系,将调查土壤分为钙层土(分栗钙土、黑钙土和漠境钙土)、盐土、碱土以及淋溶土三大类,但未形成完整的土壤图。
1936年,朱莲对宁夏土壤作了调查,范围包括内蒙古地区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和磴口县的一部分。土壤部分有棕土、盐土及灰钙土,以灰钙土面积最大,棕土次之,盐土只分布在三盛公、磴口和额济纳旗沿河一带。
1925年,日本人沿洮南至满洲里一线,作过包括土壤内容的农业调查。挖剖面,测土壤养分和质地,并绘出土壤图。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9年
1950年,宋达泉、陈恩凤、侯学煜和苏联人高尔捷也夫等人进行了呼纳盟的土壤调查,范围包括海拉尔、满洲里、额尔古纳、新巴尔虎等草原牧区市、旗,牙克石、博克图、兴安等林区和扎兰屯农区旗、县、市。分析化验了土壤样本,绘制了地形图。将调查区的土壤划分为黑钙土、栗钙土、退化黑钙土、准黑钙土、灰化土、灰棕土、盐土、盐碱上、湿土、冲积土、风积土和石质土。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上划分农区、林区、渔牧区和半农牧区,提出了各区发展方向。
1951年,为了调查可能种植橡胶草的土壤,中国科学院土壤所席承藩、王遵亲等调查了绥远省的绥中和绥西地区,撰写了绥远中部土壤概要,绘制了75万分之一土壤概图和土壤性态检索表。基本上按美国土壤分类体系划分为13个土类、27个土系。对比了群众的土壤命名与土系名称,对土壤发育规律作了比较细致的探讨,提出对土壤管理和利用的意见。如根据盐碱土的成因提出减少灌水,建立排水系统和增施肥料等论点。
1953年5月,中国科学院文振旺和汪安球等为全国土壤区划和中华地理志土壤地理卷的编写,对热河省土壤作了调查。调查范围包括赤峰市西拉木伦河以南的全部和以北的克什克腾旗,以西的多伦县和镶黄旗大营子。将调查区土壤划分为8个土类、10个亚类和8个土种。基本上符合1954年暂拟的中国土壤分类表上的土类和亚类名称。但也引进一些新的概念,如将森林棕钙土改为苏联土壤学家格拉西莫夫介绍到中国的名称——褐土。
1956~1957年,文振旺等完成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土壤地理区划,并于1956年7月至10月,在内蒙古西部作了粗略的补空白调查。据此将全区分为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三个土壤气候带和寒温带泰加林地区、温带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区、温带半荒漠和荒漠地区、暖温带旱生森林和灌木森林草原地区共四个生物气候地区。分区叙述了自然条件土壤组合和生产利用改良方向的意见。区划中述及的土壤有12个土类、26个亚类。其中冠以“山地”表示土壤的垂直分布情况。这次区划,清晰地反映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是土壤工作成果的汇总,反映了当时土壤科学的研究水平。
1956~1958年,中科院土壤所熊毅、席承藩率领中国科学院土壤队,在内蒙古土默川地区和河套两大平原做土壤调查,编绘了20万分之一的土壤图、土壤盐渍图、地下水埋深图、地下水矿化度图和地下水质图。将灌区土壤划分浅色草甸土、沼泽化土壤、盐渍土和新沉积物及沙丘。
1959年,全区56个旗县市开展了农区半农半牧区土壤普查。这是全国性的第一次土壤普查,以发掘并总结农民群众认土、用土和改土经验,因而不能说明农田土壤的形成和肥力的发生发展。土壤命名以群众土名为基础。采用土类、亚类、土组和土种4级系统。共划出18个土类、30个亚类、64个土组、123个土种,不符合国家规范化的土壤分类法。以本次普查成果为主,包括1954~1958年和1960~1962年先后在内蒙古地区的荒地土壤调查和国营农牧场土壤概测详测的资料,于1967年编写成《内蒙古农区、半农半牧土壤志》(内部资料)。
三、1960~1978年
通过深入研究,新的土壤类型得到公认。1978年有了全国性的土壤分类暂行草案。这个阶段内蒙古地区比较重要的土壤调查有1959年熊业奇“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土壤”,1973年辽宁省林土研究所昭盟荒地考察队“西拉木伦河中、下游地区土地资源”,1973~1977年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黑龙江队的“黑龙江省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土壤资源”等。1978年对上壤作了补充调查。全区性的土壤调查由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和土壤研究所主持,于1961~1964年进行野外工作,1973年又继续考察,1978年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东北西部地区土壤地理》,这是全面论述内蒙古地区土壤的专著。其分类系统共分25个土类、51个亚类、10个土科、128个土属,对土种和变种未划分。
四、1979年开始,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内蒙古地区直接参加调查的科技人员达5800人,党中央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投资1100万元(不包括盟、市、旗县自筹经费)。通过这次普查,查清了全区土地利用状况、土壤类型分布面积、土壤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和耕地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对宜农土壤资源作出了科学评价。培养了一批土壤干部,建立健全了各级土壤肥料工作站,充实或改善了土肥测试手段。编著了《内蒙古土壤》、《内蒙古土种志》、《内蒙古土壤资源数据册》以及18种150万分之一土壤图件。土壤分类体系按照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于1984年提出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修订稿)”制定。划分了10个土纲、17个亚纲、29个土类、87个亚类、303个土属、660个土种。
1983年在内蒙古草原资源调查中开展了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其中包括全区土壤遥感调查。完成了150万分之一的土壤图和400万分之一的土壤区划图。按国内现行分类系统和命名法将全区土壤划分为30个土类、97个亚类。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