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地区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间作、套作(包括混种)的习惯。有大豆与谷子间混作,大豆与麻子间混作,葱与胡姜间作等。河套灌区历来就有小麦混种扁豆的习惯(俗称禾禾),乌盟后山也有豌扁豆和胡麻、菜籽混种的习惯。前山等地有谷子混高粱,谷子、高粱带大豆,东部玉米带番豆等,所带作物均不占地。直到现在后山面积最大的旱地小麦品种小红麦,实际是一个包含多种生态类型的复合群体。在生态条件较差而又粗放经营单产较低的条件下,混种确有稳产的作用。城镇郊区利用小麦茬复种大白菜、球茎甘蓝和各种蔬菜间、套、复种的形式较多。50年代以后,随着栽培条件的改善和品种的更新,混种已逐渐被淘汰。西部地区大面积谷子、高粱和玉米等杂粮带豆子。在玉米地堰子上点种马铃薯的习惯则随着水浇地面积的扩大和密植的推行已逐渐消失。局部地区存在的小麦套大豆,小麦茬复种小糜黍和荞麦等,但面积都很小。1966年,河套灌区首次在杭锦后旗和临河县有组织地示范推广小麦宽垅田,实际是小麦套种玉米、豆子或高粱等秋作物,一般比单作田增产30%以上。这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农作制的一大变革,标志着在一年一熟地区以套种方式得到一年两熟。60年代后期,土默川一带水浇地套种玉米、高粱,莜麦面积大大缩小。为了解决农民吃莜面的习惯,也推动了莜麦套玉米的发展。以西部为主,直至70年代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掀起一个以小麦套玉米、小麦套马铃薯为主,包括粮粮、粮油、粮菜和粮草套种等形式的高潮。当时河套灌区小麦套玉米的面积已占小麦面积的10%左右。1976年,杭锦后旗小麦套玉米面积占小麦面积的14.3%,80年代初达到79%左右。实际上是采用套种的方法扩大了玉米种植面积。1975年前后至70年代末,伊盟达拉特旗和包头市郊区水浇地小麦以套玉米和马铃薯为主,乌盟和林县等地以小麦套玉米为主,呼包二市郊区以小麦套胡萝卜为主等,各种形式的套种逐步形成。80年代以后,伊盟达拉特旗和呼包地区大部分小麦都套种了向日葵。70年代初,亩产超500公斤的大都是小麦套玉米。1975年夏冬,自治区农林局两次召开间套复种经验交流会和技术研讨会,确定杭锦后旗、达拉特旗、托县、和林县、包头市郊区和土左旗为示范点。提出增效好的10个方式作为西部地区推广间混套复的基本模式。1976年,和林县农科所曾创8亩小麦套玉米,亩产达到733.8公斤的高产记录。当时和林县和土左旗等地已经比较细致地总结了各种间套种形式的优劣、作物搭配原则、高产栽培技术和增产机制等。1974~1976年,内蒙古气象科研所农牧气候室在土左旗研究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途径,连续三年春小麦间套种玉米、黄豆、黍子亩产均在500公斤以上,光温利用率分别达到0.9~1.7%和49.7~74.8%。
70年代掀起的间套复种技术高潮,具备以下一些特点:总面积约100多万亩,主要集中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地区;全自治区种植形式繁多,据当时统计约有40多种,但生产上面积较大的种植形式是以小麦为主,套种玉米、马铃薯、向日葵和间套高粱等(莜麦也是套玉米);大面积集中在水浇地,但已向丘陵旱作区发展;农民自发搞间套种的多,因而无固定规格,同样的作物在不同地方播种方法,株行距和品种等都不一致。
80年代初开始,巴盟灌区的小麦套玉米已成为当地增产粮食的重大技术措施。但套种形式、适宜品种等仍在探索改进。对小麦套种玉米的增产机制和套种形式等方面已开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1983年,巴盟农业气象试验站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科院在杭锦后旗观察研究了套种的光能利用和稳产性分析,提出应采用中熟和中晚熟玉米杂交种,适当加大密度等改进措施。这一阶段以哲盟开鲁县为主的小麦茬复种小黍子,一度面积曾达到10万亩左右。
80年代中期,以小麦套玉米的间套形式开始向东部哲盟和赤峰市等地区推广。198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技推广站分别在巴盟和通辽召开全区玉米覆膜和玉米高产攻关协作会,都把小麦套种覆膜玉米作为攻关内容,形成内蒙古第二个间套种高潮。到1990年,内蒙古各地各种形式的间套种面积达到200万亩左右。这一阶段内蒙古地区间套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以下特点:东部西辽河灌区随着小麦面积的扩大,以小麦套玉米为主的立体种植,仅在赤峰市、哲盟两地推广面积就达到100万亩;西部地区以巴盟灌区为主,包括伊盟达拉特旗和土默川地区水浇地小麦大面积套种玉米和间套种向日葵;以巴盟为主小麦套覆膜玉米迅速得到广泛应用,1987年小麦套玉米30.5万亩,其中套覆膜玉米27.8万亩;全区立体种植多种多样,形成粮粮、粮油、粮菜、粮食等各种形式的间套种,1987年仅巴盟除小麦套玉米外,小麦套葵花61.4万亩,套绿肥15.5万亩,哲盟已总结出百种方式;以小麦套种玉米为主的带田向规范化发展,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站从80年代初开始,组织各地农业科技人员总结研究间套作经验,1986年开始示范推广带田,1986年和1989年两次编制修改全区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图集,巴盟、赤峰市、兴安盟等盟市已经分别绘制出小麦套种覆膜玉米亩产吨粮、750公斤和650公斤的栽培技术图等,栽培方式日趋成熟;大面积套种田大幅度增产、增效,内蒙古的亩产吨粮田首先出现在巴盟小麦套覆膜玉米田,到1990年巴盟灌区260万亩小麦,套种玉米87万亩、葵花66万亩,套种甜菜最多曾达24万亩,小麦茬复种秋菜30万亩左右,复种草木樨等绿肥牧草50万亩左右,套作发展到小麦套西瓜、蔬菜等7~8种作物,还有玉米套大蒜和马铃薯,西瓜与甘草等多种间套复种形式。
随着小麦覆膜玉米带田的推广,各地对其增产作用和机理的总结研究工作也越来越深入。1988年,杭锦后旗农技推广中心研究了小麦套覆膜玉米不同带结构对产量的影响,观察研究不同带型小麦和玉米的边行效应和亩产效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该旗在2.833米带型下各片的小麦和玉米的适宜搭配品种。1989年,巴盟小麦套种覆膜玉米带田52.6万亩,平均亩产691.95公斤。1990年,巴盟农技推广中心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技推广站共同调查结果,认为比较科学合理并定型配套的有7种。还系统总结了栽培管理25字技术关键,即土肥是基础,品种是关键,密度作保证,管理巧促控,规格高标准。小麦套种的推广,推动了辽河灌区小麦面积的扩大。1988~1989年,巴盟农业气象科研所等单位在杭锦后旗跃进乡团结二社研究农田复合立体种植生态效应。通过小麦玉米蘑菇套种,小麦收获后复种毛苕或尖叶菠菜,既可克服热量不足,又可大大提高光热水资源的利用率,亩纯经济效益高达2166.5~3342.6元。1988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在乌盟凉城县六苏木乡示范推广小麦套种玉米78亩,亩产达到640公斤,全县推广面积逐年成倍增长,1990年全县套种面积达到4.5万亩,亩产527公斤,是全县粮食平均产量的3倍。该院总结分析了当地小麦套种覆膜玉米栽培模式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对推动乌盟地区的小麦套种玉米起到一定作用。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地区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间作、套作(包括混种)的习惯。有大豆与谷子间混作,大豆与麻子间混作,葱与胡姜间作等。河套灌区历来就有小麦混种扁豆的习惯(俗称禾禾),乌盟后山也有豌扁豆和胡麻、菜籽混种的习惯。前山等地有谷子混高粱,谷子、高粱带大豆,东部玉米带番豆等,所带作物均不占地。直到现在后山面积最大的旱地小麦品种小红麦,实际是一个包含多种生态类型的复合群体。在生态条件较差而又粗放经营单产较低的条件下,混种确有稳产的作用。城镇郊区利用小麦茬复种大白菜、球茎甘蓝和各种蔬菜间、套、复种的形式较多。50年代以后,随着栽培条件的改善和品种的更新,混种已逐渐被淘汰。西部地区大面积谷子、高粱和玉米等杂粮带豆子。在玉米地堰子上点种马铃薯的习惯则随着水浇地面积的扩大和密植的推行已逐渐消失。局部地区存在的小麦套大豆,小麦茬复种小糜黍和荞麦等,但面积都很小。1966年,河套灌区首次在杭锦后旗和临河县有组织地示范推广小麦宽垅田,实际是小麦套种玉米、豆子或高粱等秋作物,一般比单作田增产30%以上。这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农作制的一大变革,标志着在一年一熟地区以套种方式得到一年两熟。60年代后期,土默川一带水浇地套种玉米、高粱,莜麦面积大大缩小。为了解决农民吃莜面的习惯,也推动了莜麦套玉米的发展。以西部为主,直至70年代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掀起一个以小麦套玉米、小麦套马铃薯为主,包括粮粮、粮油、粮菜和粮草套种等形式的高潮。当时河套灌区小麦套玉米的面积已占小麦面积的10%左右。1976年,杭锦后旗小麦套玉米面积占小麦面积的14.3%,80年代初达到79%左右。实际上是采用套种的方法扩大了玉米种植面积。1975年前后至70年代末,伊盟达拉特旗和包头市郊区水浇地小麦以套玉米和马铃薯为主,乌盟和林县等地以小麦套玉米为主,呼包二市郊区以小麦套胡萝卜为主等,各种形式的套种逐步形成。80年代以后,伊盟达拉特旗和呼包地区大部分小麦都套种了向日葵。70年代初,亩产超500公斤的大都是小麦套玉米。1975年夏冬,自治区农林局两次召开间套复种经验交流会和技术研讨会,确定杭锦后旗、达拉特旗、托县、和林县、包头市郊区和土左旗为示范点。提出增效好的10个方式作为西部地区推广间混套复的基本模式。1976年,和林县农科所曾创8亩小麦套玉米,亩产达到733.8公斤的高产记录。当时和林县和土左旗等地已经比较细致地总结了各种间套种形式的优劣、作物搭配原则、高产栽培技术和增产机制等。1974~1976年,内蒙古气象科研所农牧气候室在土左旗研究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途径,连续三年春小麦间套种玉米、黄豆、黍子亩产均在500公斤以上,光温利用率分别达到0.9~1.7%和49.7~74.8%。
70年代掀起的间套复种技术高潮,具备以下一些特点:总面积约100多万亩,主要集中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地区;全自治区种植形式繁多,据当时统计约有40多种,但生产上面积较大的种植形式是以小麦为主,套种玉米、马铃薯、向日葵和间套高粱等(莜麦也是套玉米);大面积集中在水浇地,但已向丘陵旱作区发展;农民自发搞间套种的多,因而无固定规格,同样的作物在不同地方播种方法,株行距和品种等都不一致。
80年代初开始,巴盟灌区的小麦套玉米已成为当地增产粮食的重大技术措施。但套种形式、适宜品种等仍在探索改进。对小麦套种玉米的增产机制和套种形式等方面已开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1983年,巴盟农业气象试验站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科院在杭锦后旗观察研究了套种的光能利用和稳产性分析,提出应采用中熟和中晚熟玉米杂交种,适当加大密度等改进措施。这一阶段以哲盟开鲁县为主的小麦茬复种小黍子,一度面积曾达到10万亩左右。
80年代中期,以小麦套玉米的间套形式开始向东部哲盟和赤峰市等地区推广。198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技推广站分别在巴盟和通辽召开全区玉米覆膜和玉米高产攻关协作会,都把小麦套种覆膜玉米作为攻关内容,形成内蒙古第二个间套种高潮。到1990年,内蒙古各地各种形式的间套种面积达到200万亩左右。这一阶段内蒙古地区间套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以下特点:东部西辽河灌区随着小麦面积的扩大,以小麦套玉米为主的立体种植,仅在赤峰市、哲盟两地推广面积就达到100万亩;西部地区以巴盟灌区为主,包括伊盟达拉特旗和土默川地区水浇地小麦大面积套种玉米和间套种向日葵;以巴盟为主小麦套覆膜玉米迅速得到广泛应用,1987年小麦套玉米30.5万亩,其中套覆膜玉米27.8万亩;全区立体种植多种多样,形成粮粮、粮油、粮菜、粮食等各种形式的间套种,1987年仅巴盟除小麦套玉米外,小麦套葵花61.4万亩,套绿肥15.5万亩,哲盟已总结出百种方式;以小麦套种玉米为主的带田向规范化发展,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站从80年代初开始,组织各地农业科技人员总结研究间套作经验,1986年开始示范推广带田,1986年和1989年两次编制修改全区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图集,巴盟、赤峰市、兴安盟等盟市已经分别绘制出小麦套种覆膜玉米亩产吨粮、750公斤和650公斤的栽培技术图等,栽培方式日趋成熟;大面积套种田大幅度增产、增效,内蒙古的亩产吨粮田首先出现在巴盟小麦套覆膜玉米田,到1990年巴盟灌区260万亩小麦,套种玉米87万亩、葵花66万亩,套种甜菜最多曾达24万亩,小麦茬复种秋菜30万亩左右,复种草木樨等绿肥牧草50万亩左右,套作发展到小麦套西瓜、蔬菜等7~8种作物,还有玉米套大蒜和马铃薯,西瓜与甘草等多种间套复种形式。
随着小麦覆膜玉米带田的推广,各地对其增产作用和机理的总结研究工作也越来越深入。1988年,杭锦后旗农技推广中心研究了小麦套覆膜玉米不同带结构对产量的影响,观察研究不同带型小麦和玉米的边行效应和亩产效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该旗在2.833米带型下各片的小麦和玉米的适宜搭配品种。1989年,巴盟小麦套种覆膜玉米带田52.6万亩,平均亩产691.95公斤。1990年,巴盟农技推广中心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技推广站共同调查结果,认为比较科学合理并定型配套的有7种。还系统总结了栽培管理25字技术关键,即土肥是基础,品种是关键,密度作保证,管理巧促控,规格高标准。小麦套种的推广,推动了辽河灌区小麦面积的扩大。1988~1989年,巴盟农业气象科研所等单位在杭锦后旗跃进乡团结二社研究农田复合立体种植生态效应。通过小麦玉米蘑菇套种,小麦收获后复种毛苕或尖叶菠菜,既可克服热量不足,又可大大提高光热水资源的利用率,亩纯经济效益高达2166.5~3342.6元。1988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在乌盟凉城县六苏木乡示范推广小麦套种玉米78亩,亩产达到640公斤,全县推广面积逐年成倍增长,1990年全县套种面积达到4.5万亩,亩产527公斤,是全县粮食平均产量的3倍。该院总结分析了当地小麦套种覆膜玉米栽培模式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对推动乌盟地区的小麦套种玉米起到一定作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