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不仅干旱严重,而且风蚀和水蚀也较严重,决定了土壤耕作的中心任务是抗旱保墒和抗蚀保土。在长期耕作中形成了既有垄作又有平作的耕作体系。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通行垄作法;秦汉以后则垄作与平作并存。
春秋战国时期的“畎亩法”,即现在的垄作法已传入内蒙古河套地区。当时农民已懂得利用垄作所创造的高低相间的微地形差异,采取高田(上田)种垄沟和低田湿地(下田)种垄台的方法解决防旱和抗涝。而原始的耜耕一直延续到西周,翻土浅,耕地粗放。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耕法,处于初创阶段,也还是比较粗放的局部耕作,但耕具兴起二耜相并的耦法耕作加宽了翻土面和耕地深度,协办开沟作垄,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在河套灌区仍见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二牛抬杠”耕地。实际只有局部松土的功能,尚无深翻土作用。人力耦耕逐渐向畜力犁耕转变,及至汉代牛耕才得到推广。公元916年,辽太祖神丹元年建立契丹国,大量迁徙关内移民,在今赤峰地区垦殖,采用垄作法。这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历史上对垄作最早的记载。
汉武帝时,赵过曾将代田法推广到今河套一带。代田法继承和发展了“畎亩法”开沟作垄的耕作方式,增加了垄沟互换,轮番利用的新内容。当时推广的代田法是以“缦田法”,没有畎亩的平作田作对照来衡量其增产效果的,所以在汉代,内蒙古地区已经形成了垄作和平作两种耕作体系,而平作法的产生和发展,是以推广牛耕和发展耕具为前提的。平作法已经能在耕后配合整地作业,用以摩平地面,摩碎土块的摩(西部叫耱)或劳(东部叫耢)一直延续至今。
1192年金章宗明昌三年,南宋光宗绍熙三年,推广西汉末创造的区田法,是保墒抗旱的耕作法,又叫沟种法,分为带状区田和方形区田。因便于集中管理,是干旱地区的高产栽培法。70年代初,乌盟地区推广的山药丰产坑,实际是从“区田”演变而来。兴和县大囫囵公社铁匠沟大队半号生产队,曾在小面积上创抗旱丰产坑山药亩产万斤的高产记录。1974年推广面积达23万亩。80年代在乌盟和赤峰市南部黄土丘陵区推广的“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抗旱丰产沟),就是历史上带状区田(沟田)和方形区田(坑田)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平作和垄作都有了较大发展。平作耕法形成一套耕、耙、耱三位一体的耕作体系。这种体系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内蒙古西部平作地区。垄作也有不少改进,主要标志是在耕翻基础上的垄作和平作交替使用。不仅现在内蒙古东部垄作区保留了历史上的垄作法,在西部地区蔬菜(如大葱)和苗圃,仍实行垄作。
唐宋以后,内蒙古地区抗旱耕作又有新的发展。主要是耕作时宜和浅耕灭茬与细致耙耢。当时已总结出秋耕为主,春耕为辅;秋耕宜早,春耕宜迟的新经验。耕地前先浅耕灭茬,秋耕地随耕随耙,秋耕秋耙地来年早春细致耙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一直采用这些耕作方法。到本世纪60至70年代,简化成只有一次秋深耕了。东部地区兴安盟和呼盟,除机械化农场实行耕翻、耙茬,小麦实行平作外,广大农民仍采用宽行大垄,不耕翻,还是“掩地表亩”的古老耕作法。也有的仍采用汉代代田法,垄沟逐年互换和翻耕基础上的垄作。关于农作物的中耕管理,早在西周时代就重视中耕作业,逐渐形成耕耨结合的耕作体系,强调锄早锄小和深锄勤锄。这些耕作传统,一直延用到现在,仍然是内蒙古地区抗旱耕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50年代初开始,随着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的成立,各所、站配合政府号召,加强抗旱保墒耕作技术系列的研究和推广,主要针对以下一些问题作了大量有关科研和推广普及工作,断断续续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
一、耙、耱、镇压的保墒作用和应用
1953年,绥远省农事试验场首先在归绥市东郊旱作区罗家营乡乔家营村初步总结了当地在秋耕基础上及时耙耱和“三九” 磙地连续作业的保墒作用。1954~1957年,设点系统研究保墒耕作。明确耙耱有碎土、除茬、平地、保墒的作用,特别是用桦木条编成的耱鱼还有创造上虚下实的表上层,起镇压和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特殊作用,科学地总结了农民重视随耕耙耱和早春顶凌耙耱的保墒机制。明确土壤镇压具有平整土壤、粉碎坷垃、增加表土紧密度、提高春季土壤水分含量,为农作物播种出苗创造有利的土壤条件。同期,热河省农业试验场(今赤峰市农研所)也总结了早春压耢保墒增产作用。从1954年前后开始,农业部门已将耙耱(耢)镇压作业列为抗旱保墒措施,在全区推广应用,乌盟基本上做到秋耕后的耙耱连续作业和冬季磙地。昭盟等垅作地区部分耕地也做到早春压耢或拖茬保墒。
二、秋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级政府就强调秋耕。原来有秋耕习惯的西部地区,到1954年秋翻面积占全部耕地的80~90%。东部垄作地区,没有秋耕翻的习惯。1954年,自治区农业厅组织专业技术干部,在东部哲、呼两盟推广秋翻。当年哲盟秋翻地约200垧(东北地区每垧合15亩),翌年秋翻地增产15~20%。1955年,秋翻面积72779.5响,已占耕地面积的10%左右。1955年和1956年,由自治区农业厅厅长高布泽博两次组织西部地区有秋翻经验的农民共472人去哲、呼两盟现场传授秋翻技术。1956年,自治区农业厅技术干部在布特哈旗和科右前旗等地设点,以指导推广秋耕和缩垅增行为重点的各项增产技术。1956年,哲、呼两盟秋耕约30万垧(呼盟推广麦茬耕翻),东三盟秋耕面积已占播种面积的26%。1957年,哲、呼两盟秋耕面积回落到12万垧。随着机械化农垦农场的扩大,呼盟岭北小麦已全部实行机耕、机(平)播。1974年以后,以夏翻为主,改变了50年代至70年代初以春翻为主的耕作制;哲、昭盟地区水浇地全部实行秋翻。旱地则在春季直接开沟播种。昭盟旱地大都进行挑茬合垅和扛垄。春汇地则春翻。这种耕作体系一直延续至现在。1954~1957年,内蒙古五里营农事场在场内外作了大量秋耕试验,包括不同耕翻方式,如翻土带深松,马尔采夫耕作法(深松30~40厘米),秋翻时间、秋翻深度等,验证了农民早秋耕和深耕的好经验。80年代初,哲盟开鲁县曾一度推广机引深松,时间不长。同期,昭盟农研所对昭盟地区旱地耕作保墒作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当时昭盟地区以挑茬合垄面积最大,也有的村社由于畜力不足扛垄较多。挑茬合垄又分为秋挑秋合和秋挑春合两种,水浇地大多用步犁深翻。挑茬合垄地春天以压耢为主;扛垄地早春进行镇压,步犁扣翻的则以秋季连续耙耢,早春压后起垄,再耢垄顶。有的早春镇压、耙耢后再起垄。早春以旱坡地的扛垄表土含水量高,出苗快,但产量和千粒重都以秋翻的好(谷子)。秋翻后耙耢,播前压耢比其它形式的耕作保墒增产效果都好。由于畜力条件所限,难以做到全部秋挑秋合或全部秋深翻。因而群众根据不同茬口采取不同的耕作方法。1961年,内蒙古农研所在昭盟喀喇沁旗牛营子公社总结研究当地抗旱保墒耕作,取得类似结果。由于赤峰地区旱地仍以谷子为主,现在也是以扛垄的面积最大。1959~1961年,呼盟农研所陆续进行垄平作的试验研究,认为垄作秋耕均比不秋耕的产量高,尤以秋耕秋起垄的好,秋耕平作后起垄增产效果最好。平播平作保墒效果好,在干旱情况下出苗率高,垄作比平作地温高,杂草少。同期,该所还作了垄沟深松试验,一度进行推广,面积不大。195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研所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平作地区作了几种主要作物深耕技术的研究,观察研究了深耕对提高土壤肥力、作物生育、耕翻适宜深度、深耕适期、耕翻与生土熟化以及深耕后效等。提出指导深耕的五条原则。据1959年的统计,自治区1958年秋耕面积4282万亩,其中深耕30厘米以上的817.1万亩。由于深翻都是人工,时间较晚,冻土块很大,不仅影响第二年春季整地播种,而且大量生土翻至耕作层严重影响作物生长。1960年,深翻运动迅即消失。70年代末,巴盟农研所在河套灌区通过试验也证明早耕比晚耕好,深耕比浅耕好,秋耕三次好于二次和一次。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内蒙古农科院和兴安盟、赤峰市农研所等单位,对垄作和平作地区不同耕作方法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作了大量观察分析。1987~1989年,兴安盟科右前旗大坝沟旱地科研基点提出秋深松旧垄沟、秋施肥、秋起垄为核心的深松垄作耕作法。在科右前旗推广面积较大。同期,对乌盟后山、伊盟东胜等地都作过一些少耕轮耕或免耕深松等试验。现在岭北农垦企业已实行夏翻为主,深松耙茬相结合的耕作方法。赤峰市农研所研究提出的定向耕翻和缓坡梯田等耕作方法,在赤峰市旱坡地有了较大面积的推广,80年代中期,已成为当地综合治理中低产田和抗旱耕作的主要方法之一。
三、压青休闲
在西周时期已出现间歇休耕的“轮荒制”。周秦时期,在肥地上才实行连种。内蒙古各地,尤其在半农半牧区,多采取轮歇的耕作法,实际是古代轮荒制的延续。呼盟岭北1917~1932年大批苏侨入境垦荒种地后,由于地多人少,从耕地无定点,发展为种一半休一半的轮耕制,这种耕作制一直延续到现在,但休耕地比例已减少。阴山北麓旱作区,沿袭了一种当地叫压青的休闲制。历史上休压地能占耕地的20%,甚至更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化肥的施用,休青地越来越少,70年代以后,只有10%左右。现在虽仍保留压青休闲习惯,但仍有不断缩小趋势。50年代开始,农业科研、推广等单位,对压青地曾作了不少总结研究工作。结论认为在十年九旱的地区对恢复地力,保墒抗旱起到明显的作用,因而能稳定与提高作物产量。当时已提出人工种植豆科绿肥翻压。1979~1985年,内蒙古农科院又在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定点对压青地的增产作用作了较系统的研究,肯定了压青休闲虽然有增水作用,稳产作用大,在正常降水年,对水的利用率并不高。压青休闲制中一个轮作周期农作物总产量和每毫米降水所生产的籽实都低于连作制。自然压青地的增产作用,远远低于种植豌豆或绿肥(留茬或翻压)的增产作用。因此提出在增施肥料、扩大豆类作物和绿肥牧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逐步缩减压青休闲面积,提高种植指数以利充分利用降水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指出,在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大、投入较少的地区,压青休闲制对稳定产量仍有其特殊作用,今后要向种草压青方向发展。1986~1988年,北京农业大学和内蒙古农科院根据武川县旱农实验区的研究结果,提出应发展三种轮作制:休闲轮作制,即夏季休闲—春小麦—春小麦(或莜麦、胡麻等)轮作制;家豌豆—春小麦—春小麦(或莜麦)轮作制;马铃薯—春小麦—青莜麦(或胡麻)轮作制。他们还提出在武川县或类似地区合理安排粮豆作物与休闲种草的比例,建立种植业结构的“四三三”优化模式,即春小麦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0%,人工牧草和杂粮播种面积各占30%。这种模式可协调各种作物均衡发展,在目前生产水平下可获得最高的粮食产量,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内蒙古地区不仅干旱严重,而且风蚀和水蚀也较严重,决定了土壤耕作的中心任务是抗旱保墒和抗蚀保土。在长期耕作中形成了既有垄作又有平作的耕作体系。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通行垄作法;秦汉以后则垄作与平作并存。
春秋战国时期的“畎亩法”,即现在的垄作法已传入内蒙古河套地区。当时农民已懂得利用垄作所创造的高低相间的微地形差异,采取高田(上田)种垄沟和低田湿地(下田)种垄台的方法解决防旱和抗涝。而原始的耜耕一直延续到西周,翻土浅,耕地粗放。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耕法,处于初创阶段,也还是比较粗放的局部耕作,但耕具兴起二耜相并的耦法耕作加宽了翻土面和耕地深度,协办开沟作垄,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在河套灌区仍见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二牛抬杠”耕地。实际只有局部松土的功能,尚无深翻土作用。人力耦耕逐渐向畜力犁耕转变,及至汉代牛耕才得到推广。公元916年,辽太祖神丹元年建立契丹国,大量迁徙关内移民,在今赤峰地区垦殖,采用垄作法。这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历史上对垄作最早的记载。
汉武帝时,赵过曾将代田法推广到今河套一带。代田法继承和发展了“畎亩法”开沟作垄的耕作方式,增加了垄沟互换,轮番利用的新内容。当时推广的代田法是以“缦田法”,没有畎亩的平作田作对照来衡量其增产效果的,所以在汉代,内蒙古地区已经形成了垄作和平作两种耕作体系,而平作法的产生和发展,是以推广牛耕和发展耕具为前提的。平作法已经能在耕后配合整地作业,用以摩平地面,摩碎土块的摩(西部叫耱)或劳(东部叫耢)一直延续至今。
1192年金章宗明昌三年,南宋光宗绍熙三年,推广西汉末创造的区田法,是保墒抗旱的耕作法,又叫沟种法,分为带状区田和方形区田。因便于集中管理,是干旱地区的高产栽培法。70年代初,乌盟地区推广的山药丰产坑,实际是从“区田”演变而来。兴和县大囫囵公社铁匠沟大队半号生产队,曾在小面积上创抗旱丰产坑山药亩产万斤的高产记录。1974年推广面积达23万亩。80年代在乌盟和赤峰市南部黄土丘陵区推广的“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抗旱丰产沟),就是历史上带状区田(沟田)和方形区田(坑田)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平作和垄作都有了较大发展。平作耕法形成一套耕、耙、耱三位一体的耕作体系。这种体系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内蒙古西部平作地区。垄作也有不少改进,主要标志是在耕翻基础上的垄作和平作交替使用。不仅现在内蒙古东部垄作区保留了历史上的垄作法,在西部地区蔬菜(如大葱)和苗圃,仍实行垄作。
唐宋以后,内蒙古地区抗旱耕作又有新的发展。主要是耕作时宜和浅耕灭茬与细致耙耢。当时已总结出秋耕为主,春耕为辅;秋耕宜早,春耕宜迟的新经验。耕地前先浅耕灭茬,秋耕地随耕随耙,秋耕秋耙地来年早春细致耙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一直采用这些耕作方法。到本世纪60至70年代,简化成只有一次秋深耕了。东部地区兴安盟和呼盟,除机械化农场实行耕翻、耙茬,小麦实行平作外,广大农民仍采用宽行大垄,不耕翻,还是“掩地表亩”的古老耕作法。也有的仍采用汉代代田法,垄沟逐年互换和翻耕基础上的垄作。关于农作物的中耕管理,早在西周时代就重视中耕作业,逐渐形成耕耨结合的耕作体系,强调锄早锄小和深锄勤锄。这些耕作传统,一直延用到现在,仍然是内蒙古地区抗旱耕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50年代初开始,随着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的成立,各所、站配合政府号召,加强抗旱保墒耕作技术系列的研究和推广,主要针对以下一些问题作了大量有关科研和推广普及工作,断断续续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
一、耙、耱、镇压的保墒作用和应用
1953年,绥远省农事试验场首先在归绥市东郊旱作区罗家营乡乔家营村初步总结了当地在秋耕基础上及时耙耱和“三九” 磙地连续作业的保墒作用。1954~1957年,设点系统研究保墒耕作。明确耙耱有碎土、除茬、平地、保墒的作用,特别是用桦木条编成的耱鱼还有创造上虚下实的表上层,起镇压和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特殊作用,科学地总结了农民重视随耕耙耱和早春顶凌耙耱的保墒机制。明确土壤镇压具有平整土壤、粉碎坷垃、增加表土紧密度、提高春季土壤水分含量,为农作物播种出苗创造有利的土壤条件。同期,热河省农业试验场(今赤峰市农研所)也总结了早春压耢保墒增产作用。从1954年前后开始,农业部门已将耙耱(耢)镇压作业列为抗旱保墒措施,在全区推广应用,乌盟基本上做到秋耕后的耙耱连续作业和冬季磙地。昭盟等垅作地区部分耕地也做到早春压耢或拖茬保墒。
二、秋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各级政府就强调秋耕。原来有秋耕习惯的西部地区,到1954年秋翻面积占全部耕地的80~90%。东部垄作地区,没有秋耕翻的习惯。1954年,自治区农业厅组织专业技术干部,在东部哲、呼两盟推广秋翻。当年哲盟秋翻地约200垧(东北地区每垧合15亩),翌年秋翻地增产15~20%。1955年,秋翻面积72779.5响,已占耕地面积的10%左右。1955年和1956年,由自治区农业厅厅长高布泽博两次组织西部地区有秋翻经验的农民共472人去哲、呼两盟现场传授秋翻技术。1956年,自治区农业厅技术干部在布特哈旗和科右前旗等地设点,以指导推广秋耕和缩垅增行为重点的各项增产技术。1956年,哲、呼两盟秋耕约30万垧(呼盟推广麦茬耕翻),东三盟秋耕面积已占播种面积的26%。1957年,哲、呼两盟秋耕面积回落到12万垧。随着机械化农垦农场的扩大,呼盟岭北小麦已全部实行机耕、机(平)播。1974年以后,以夏翻为主,改变了50年代至70年代初以春翻为主的耕作制;哲、昭盟地区水浇地全部实行秋翻。旱地则在春季直接开沟播种。昭盟旱地大都进行挑茬合垅和扛垄。春汇地则春翻。这种耕作体系一直延续至现在。1954~1957年,内蒙古五里营农事场在场内外作了大量秋耕试验,包括不同耕翻方式,如翻土带深松,马尔采夫耕作法(深松30~40厘米),秋翻时间、秋翻深度等,验证了农民早秋耕和深耕的好经验。80年代初,哲盟开鲁县曾一度推广机引深松,时间不长。同期,昭盟农研所对昭盟地区旱地耕作保墒作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当时昭盟地区以挑茬合垄面积最大,也有的村社由于畜力不足扛垄较多。挑茬合垄又分为秋挑秋合和秋挑春合两种,水浇地大多用步犁深翻。挑茬合垄地春天以压耢为主;扛垄地早春进行镇压,步犁扣翻的则以秋季连续耙耢,早春压后起垄,再耢垄顶。有的早春镇压、耙耢后再起垄。早春以旱坡地的扛垄表土含水量高,出苗快,但产量和千粒重都以秋翻的好(谷子)。秋翻后耙耢,播前压耢比其它形式的耕作保墒增产效果都好。由于畜力条件所限,难以做到全部秋挑秋合或全部秋深翻。因而群众根据不同茬口采取不同的耕作方法。1961年,内蒙古农研所在昭盟喀喇沁旗牛营子公社总结研究当地抗旱保墒耕作,取得类似结果。由于赤峰地区旱地仍以谷子为主,现在也是以扛垄的面积最大。1959~1961年,呼盟农研所陆续进行垄平作的试验研究,认为垄作秋耕均比不秋耕的产量高,尤以秋耕秋起垄的好,秋耕平作后起垄增产效果最好。平播平作保墒效果好,在干旱情况下出苗率高,垄作比平作地温高,杂草少。同期,该所还作了垄沟深松试验,一度进行推广,面积不大。195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研所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平作地区作了几种主要作物深耕技术的研究,观察研究了深耕对提高土壤肥力、作物生育、耕翻适宜深度、深耕适期、耕翻与生土熟化以及深耕后效等。提出指导深耕的五条原则。据1959年的统计,自治区1958年秋耕面积4282万亩,其中深耕30厘米以上的817.1万亩。由于深翻都是人工,时间较晚,冻土块很大,不仅影响第二年春季整地播种,而且大量生土翻至耕作层严重影响作物生长。1960年,深翻运动迅即消失。70年代末,巴盟农研所在河套灌区通过试验也证明早耕比晚耕好,深耕比浅耕好,秋耕三次好于二次和一次。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内蒙古农科院和兴安盟、赤峰市农研所等单位,对垄作和平作地区不同耕作方法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作了大量观察分析。1987~1989年,兴安盟科右前旗大坝沟旱地科研基点提出秋深松旧垄沟、秋施肥、秋起垄为核心的深松垄作耕作法。在科右前旗推广面积较大。同期,对乌盟后山、伊盟东胜等地都作过一些少耕轮耕或免耕深松等试验。现在岭北农垦企业已实行夏翻为主,深松耙茬相结合的耕作方法。赤峰市农研所研究提出的定向耕翻和缓坡梯田等耕作方法,在赤峰市旱坡地有了较大面积的推广,80年代中期,已成为当地综合治理中低产田和抗旱耕作的主要方法之一。
三、压青休闲
在西周时期已出现间歇休耕的“轮荒制”。周秦时期,在肥地上才实行连种。内蒙古各地,尤其在半农半牧区,多采取轮歇的耕作法,实际是古代轮荒制的延续。呼盟岭北1917~1932年大批苏侨入境垦荒种地后,由于地多人少,从耕地无定点,发展为种一半休一半的轮耕制,这种耕作制一直延续到现在,但休耕地比例已减少。阴山北麓旱作区,沿袭了一种当地叫压青的休闲制。历史上休压地能占耕地的20%,甚至更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化肥的施用,休青地越来越少,70年代以后,只有10%左右。现在虽仍保留压青休闲习惯,但仍有不断缩小趋势。50年代开始,农业科研、推广等单位,对压青地曾作了不少总结研究工作。结论认为在十年九旱的地区对恢复地力,保墒抗旱起到明显的作用,因而能稳定与提高作物产量。当时已提出人工种植豆科绿肥翻压。1979~1985年,内蒙古农科院又在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定点对压青地的增产作用作了较系统的研究,肯定了压青休闲虽然有增水作用,稳产作用大,在正常降水年,对水的利用率并不高。压青休闲制中一个轮作周期农作物总产量和每毫米降水所生产的籽实都低于连作制。自然压青地的增产作用,远远低于种植豌豆或绿肥(留茬或翻压)的增产作用。因此提出在增施肥料、扩大豆类作物和绿肥牧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逐步缩减压青休闲面积,提高种植指数以利充分利用降水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指出,在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大、投入较少的地区,压青休闲制对稳定产量仍有其特殊作用,今后要向种草压青方向发展。1986~1988年,北京农业大学和内蒙古农科院根据武川县旱农实验区的研究结果,提出应发展三种轮作制:休闲轮作制,即夏季休闲—春小麦—春小麦(或莜麦、胡麻等)轮作制;家豌豆—春小麦—春小麦(或莜麦)轮作制;马铃薯—春小麦—青莜麦(或胡麻)轮作制。他们还提出在武川县或类似地区合理安排粮豆作物与休闲种草的比例,建立种植业结构的“四三三”优化模式,即春小麦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0%,人工牧草和杂粮播种面积各占30%。这种模式可协调各种作物均衡发展,在目前生产水平下可获得最高的粮食产量,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