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力技术的引进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有商人在黑龙江泸膑(今满洲里市)开办我区第一座40千瓦蒸汽直流发电的小电灯厂。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白俄自治会与泸膑官府联合组成电业股份有限公司,双方投资扩建改造原电灯厂,增装2台蒸汽交流发电机组,容量168千瓦。
清宣统元年(1909年),中国官商在黑龙江呼伦城(今海拉尔市)开办一座电灯厂,装机410千瓦,电压440伏,直流供电。
1919年,天津商人沈文炳在绥远省归绥县(今呼和浩特)筹建电灯厂,规模100千瓦,机器设备均为日本造。
1921年,赤峰商界、金融界人士集资办赤峰电灯厂,历时五年,于1926年电厂建成。装有60千瓦蒸汽发电机1台。
1922年,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从美国奇异公司购进全套发电设备和供电器材,在通辽筹办电灯厂,1923年10月建成发电,安装200千瓦发电机1台。1929年又购进美国500千瓦西门子发电机1台。
1929年,绥远省大盛魁经理段履庄锐意独立办电,将原绥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改组更名为绥远塞北第一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购进瑞士新式500千瓦发电机1台。
1936年,满洲株式会社从伪满洲国“新京”拆迁1000千瓦发电机1台,建设扎赉诺尔火力发电厂。
1942年,扎赉诺尔电厂扩建,从牡丹江电厂拆迁2800千瓦机组l台,为1903~1949年内蒙古境内安装的最大机组。
二、火电设备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决定扩建通辽发电所,安装1500千瓦发电机组1台,筹建贝子庙发电厂(锡林浩特发电厂前身),装24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2台。同年,绥远省政府决定恢复集宁发电厂在战火中停产的1台1500千瓦机组,当年6月投产。
1953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发展国民经济“一五”和“二五”计划安排,自治区西部地区扩建呼和浩特发电厂(1×500千瓦,1×2000千瓦)和包头发电厂(1×3000千瓦,l×5000千瓦,1×7000千瓦)。重点是新建包头第一、第二两座高温高压热电厂。东部地区扩建赤峰发电厂(l×800千瓦、1×1500千瓦)、乌兰浩特电厂(l×800千瓦)、扎兰屯发电厂。重点是在昭乌达盟地区建设红山发电厂,装机容量240万千瓦,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1960年后停建下马。
1963~1965年,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内蒙古地区1万千瓦级以上的发电工程都停缓建,重点放在对“二五”期间的简易发电项目进行填平补齐。
1966~1970年,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包头第二热电厂扩建3台国产5万千瓦机组,至此,包头第二热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占当时呼包电网装机总容量50%以上。
在此期间,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方针,选定乌拉山发电厂为呼包电网新的电源点。1969年开始第一期工程2台5万千瓦发电机组建设。
1971~1980年,国民经济建设第四、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内蒙古电力工业开始扩建单机10万千瓦以上的机组,并向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电厂发展。
1973年,包头第一热电厂扩建2台10万千瓦机组。1969~197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呼伦贝尔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分别划归黑龙江、辽宁、吉林省管辖。昭乌达盟元宝山地区建设大型坑口电站——元宝山发电厂,规模90万千瓦。第一台从法国引进的30万千瓦机组于1975年动工,1978年并网发电。1977年通辽新建一座燃烧褐煤的大型火力发电厂,建设规模80万千瓦(4×20万千瓦机组)。
在“四五”、“五五”时期建成投产的500千瓦以上公用火电机组新建和扩建电厂24座,安装机组41台,容量63万千瓦。
1981~1990年国民经济建设第“六五”、“七五”计划时期,电力建设进入大发展时期。
元宝山发电厂二期工程从法国引进1台60万千瓦机组。1981年5月动工,1985年投产。
通辽发电总厂4×20万千瓦机组采用国产设各,分别在1985年8月、1985年12月、1989年12月、1990年12月投产发电。
1986年7月动工兴建丰镇电厂,设计容量120万千瓦。第一期工程装机4×20万千瓦机组,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次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调试的大型发电机组,1989年12月和1990年12月两台机组先后投产发电。1985年5月乌拉山发电厂扩建1台10万千瓦机组开工,1987年8月并网发电。包头第一热电厂于1983年3月建成第二台10千瓦机组之后,于1990年12月又扩建投产第三台10万千瓦机组。包头第二热电厂于1987年开始扩建2台10万千瓦机组,是由自治区集资建设的“短平快”项目,1987年3月动工,2台机组先后于1988年12月和1989年12月正式投产。西部电网到“七五”期末,新增装机容量82.5万千瓦,比1985年的70.5万千瓦增长1.17倍。全区500千瓦以上火力发电厂设备容量达到380.8万千瓦,是1985年的154%。1981~1990年,自治区扩建500千瓦以上公用火电机组电厂13座,安装机组27台,容量250.75万千瓦。
三、水电及柴油发电
l.水电
1955年,自治区水利厅培养了最早的小水电专业技术人员。
1956年,在丰镇县官屯堡、土左旗水磨沟、阿荣旗那吉等地修建了第一批引水式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仅几千瓦至十几千瓦,采用自制的木质反击式水轮机。发电用于当地村民照明和粮食加工。
1959年后,结合水库工程建设,修建了一些坝后式高头小水电站。
70年代以后,在资源较好的旗县修建水电站。数量不多,装机容量一般为100至1000千瓦,多数并网运行。
至1990年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共有小水电站27座,装机容量3万千瓦,年发电量5598万千瓦时。分布14个旗县,其中克什克腾旗和乌审旗小水电的年发电量所占比重较大,是当地供电的主要电源。
2.柴油发电
50年代开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没有电网和小水电厂的旗县城镇和乡(苏木)所在地,安装了柴油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百至几百千瓦,形成小型发电厂;乡(苏木)一般为十至几十千瓦,由乡(苏木)政府派一二名电工负责管理。少数经济富裕的村屯也购置小型柴油机自行发电。
1952年,筹建贝子庙发电厂(今锡林浩特发电厂),安装240千瓦发电机组2台。1954年建成发电,为当时最大的柴油发电机组。
60年代后,有条件的旗县积极兴建输变电工程或小火电厂以取代柴油机发电。
1990年,全区利用柴油发电机组发电的共有近100处,总容量2.2万千瓦。主要是未通电乡村和国营林、牧、农场。
到80年代末,柴油发电供电的旗县仅有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旗发电厂装机4台,容量880千瓦。
一、电力技术的引进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有商人在黑龙江泸膑(今满洲里市)开办我区第一座40千瓦蒸汽直流发电的小电灯厂。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白俄自治会与泸膑官府联合组成电业股份有限公司,双方投资扩建改造原电灯厂,增装2台蒸汽交流发电机组,容量168千瓦。
清宣统元年(1909年),中国官商在黑龙江呼伦城(今海拉尔市)开办一座电灯厂,装机410千瓦,电压440伏,直流供电。
1919年,天津商人沈文炳在绥远省归绥县(今呼和浩特)筹建电灯厂,规模100千瓦,机器设备均为日本造。
1921年,赤峰商界、金融界人士集资办赤峰电灯厂,历时五年,于1926年电厂建成。装有60千瓦蒸汽发电机1台。
1922年,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从美国奇异公司购进全套发电设备和供电器材,在通辽筹办电灯厂,1923年10月建成发电,安装200千瓦发电机1台。1929年又购进美国500千瓦西门子发电机1台。
1929年,绥远省大盛魁经理段履庄锐意独立办电,将原绥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改组更名为绥远塞北第一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购进瑞士新式500千瓦发电机1台。
1936年,满洲株式会社从伪满洲国“新京”拆迁1000千瓦发电机1台,建设扎赉诺尔火力发电厂。
1942年,扎赉诺尔电厂扩建,从牡丹江电厂拆迁2800千瓦机组l台,为1903~1949年内蒙古境内安装的最大机组。
二、火电设备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决定扩建通辽发电所,安装1500千瓦发电机组1台,筹建贝子庙发电厂(锡林浩特发电厂前身),装24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2台。同年,绥远省政府决定恢复集宁发电厂在战火中停产的1台1500千瓦机组,当年6月投产。
1953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发展国民经济“一五”和“二五”计划安排,自治区西部地区扩建呼和浩特发电厂(1×500千瓦,1×2000千瓦)和包头发电厂(1×3000千瓦,l×5000千瓦,1×7000千瓦)。重点是新建包头第一、第二两座高温高压热电厂。东部地区扩建赤峰发电厂(l×800千瓦、1×1500千瓦)、乌兰浩特电厂(l×800千瓦)、扎兰屯发电厂。重点是在昭乌达盟地区建设红山发电厂,装机容量240万千瓦,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1960年后停建下马。
1963~1965年,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内蒙古地区1万千瓦级以上的发电工程都停缓建,重点放在对“二五”期间的简易发电项目进行填平补齐。
1966~1970年,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包头第二热电厂扩建3台国产5万千瓦机组,至此,包头第二热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占当时呼包电网装机总容量50%以上。
在此期间,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方针,选定乌拉山发电厂为呼包电网新的电源点。1969年开始第一期工程2台5万千瓦发电机组建设。
1971~1980年,国民经济建设第四、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内蒙古电力工业开始扩建单机10万千瓦以上的机组,并向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电厂发展。
1973年,包头第一热电厂扩建2台10万千瓦机组。1969~197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呼伦贝尔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分别划归黑龙江、辽宁、吉林省管辖。昭乌达盟元宝山地区建设大型坑口电站——元宝山发电厂,规模90万千瓦。第一台从法国引进的30万千瓦机组于1975年动工,1978年并网发电。1977年通辽新建一座燃烧褐煤的大型火力发电厂,建设规模80万千瓦(4×20万千瓦机组)。
在“四五”、“五五”时期建成投产的500千瓦以上公用火电机组新建和扩建电厂24座,安装机组41台,容量63万千瓦。
1981~1990年国民经济建设第“六五”、“七五”计划时期,电力建设进入大发展时期。
元宝山发电厂二期工程从法国引进1台60万千瓦机组。1981年5月动工,1985年投产。
通辽发电总厂4×20万千瓦机组采用国产设各,分别在1985年8月、1985年12月、1989年12月、1990年12月投产发电。
1986年7月动工兴建丰镇电厂,设计容量120万千瓦。第一期工程装机4×20万千瓦机组,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次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调试的大型发电机组,1989年12月和1990年12月两台机组先后投产发电。1985年5月乌拉山发电厂扩建1台10万千瓦机组开工,1987年8月并网发电。包头第一热电厂于1983年3月建成第二台10千瓦机组之后,于1990年12月又扩建投产第三台10万千瓦机组。包头第二热电厂于1987年开始扩建2台10万千瓦机组,是由自治区集资建设的“短平快”项目,1987年3月动工,2台机组先后于1988年12月和1989年12月正式投产。西部电网到“七五”期末,新增装机容量82.5万千瓦,比1985年的70.5万千瓦增长1.17倍。全区500千瓦以上火力发电厂设备容量达到380.8万千瓦,是1985年的154%。1981~1990年,自治区扩建500千瓦以上公用火电机组电厂13座,安装机组27台,容量250.75万千瓦。
三、水电及柴油发电
l.水电
1955年,自治区水利厅培养了最早的小水电专业技术人员。
1956年,在丰镇县官屯堡、土左旗水磨沟、阿荣旗那吉等地修建了第一批引水式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仅几千瓦至十几千瓦,采用自制的木质反击式水轮机。发电用于当地村民照明和粮食加工。
1959年后,结合水库工程建设,修建了一些坝后式高头小水电站。
70年代以后,在资源较好的旗县修建水电站。数量不多,装机容量一般为100至1000千瓦,多数并网运行。
至1990年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共有小水电站27座,装机容量3万千瓦,年发电量5598万千瓦时。分布14个旗县,其中克什克腾旗和乌审旗小水电的年发电量所占比重较大,是当地供电的主要电源。
2.柴油发电
50年代开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没有电网和小水电厂的旗县城镇和乡(苏木)所在地,安装了柴油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百至几百千瓦,形成小型发电厂;乡(苏木)一般为十至几十千瓦,由乡(苏木)政府派一二名电工负责管理。少数经济富裕的村屯也购置小型柴油机自行发电。
1952年,筹建贝子庙发电厂(今锡林浩特发电厂),安装240千瓦发电机组2台。1954年建成发电,为当时最大的柴油发电机组。
60年代后,有条件的旗县积极兴建输变电工程或小火电厂以取代柴油机发电。
1990年,全区利用柴油发电机组发电的共有近100处,总容量2.2万千瓦。主要是未通电乡村和国营林、牧、农场。
到80年代末,柴油发电供电的旗县仅有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旗发电厂装机4台,容量880千瓦。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