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小麦
1975年,内蒙古农研所提出内蒙古西部六个生态区(河套平原黄灌区、土默川平原灌区、沿山平原井灌区、阴山前山丘陵山区、阴山后山高寒丘陵区和鄂尔多斯高原灌区)小麦品种选育和引进对熟性和性状要求。1977年,巴盟农研所提出巴盟黄灌区小麦育种目标是“四抗一高”(抗盐碱、抗病虫、抗青枯早衰、抗倒伏、高产稳产)。同时提出了八个主要性状指标(熟性、株高、丰产、抗青枯早衰、抗病虫、秆强、整齐度和千粒重)和四个类型(高产、中产、特早熟和抗盐碱)的要求。乌盟农研所明确当地需要抗秆锈病菌生理小种,提出小麦分蘖到拔节期短的品种才能减轻麦秆蝇的危害。1980年,内蒙古农研所和内蒙古种子公司提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小麦生态区划与品种布局,全区划分为三个生态主区和十个副区,分别提出适应各区的小麦品种类型,对其特征特性等提出了具体要求。198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科学研究院(1980年前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科学研究所)发表《不同生态区域小麦性状表现和育种引种及其与区域试验的关系》一文。
1957年,内蒙古农研所在系统选育为主的同时,进行了普通小麦种间和属间杂交的尝试。50年代末,杭锦后旗杨继武曾以小麦和披碱草杂交,取得变异的后代种子。60年代初,内蒙古农研所开始射线辐射处理,开展小麦育种。自治区各级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先后进入以杂交育种为主的阶段。70年代中后期,巴盟、伊盟等农研所相继开展小麦单倍体育种,哲盟农研所获新品系65个。1979年,巴盟农研所提出:加强品种资源研究鉴定工作是搞好小麦育种的基础,主张扩大亲本材料来源;杂交组合配置以单交为主,品种间杂交为主;提高杂交后代的选择效率应立足于当地选择为主,而异地育种以加代鉴定为主,选择为辅。杂种第二代(F2)群体应适当加大,但选择要严格。特优品系要扩大后代种植群体;利用南方育种和当地夏播加代,实现一年三代;灵活运用育种程序,超级提升。以多点代替多年,缩短育种年限。1981年,内蒙古农牧学院提出:选育早熟或中早熟而又丰产的品种是解决小麦主产区河套平原黄灌区、土默川平原等地高产稳产品种的捷径;以常规育种为基础,辐射和复式杂交结合;广泛搜集和深入研究原始材料是育种的关键;做好鉴定工作,提高选择效果是育种工作的重要一环。内蒙古农科院总结南方繁育经验,1984年提出在南繁基地加代时,对小麦主要性状的选择应注意的问题,1980年提出农作物品种性状编号在育种上的应用。1982年,内蒙古农科院开始引进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观察和转育,至1985年共转育回交470个组合。在小黑麦育种工作中也转育了一批桥梁不育材料和小麦×黑麦的不育材料。利用不育材料作杂交亲本,几乎节省全部整穗、去雄工作,提高工效,而且能提高杂种质量和结实率。转育的不育材料还可供连续利用进行轮选。
二、莜麦(裸燕麦)
1969年,内蒙古农科所主持全国燕麦育种栽培协作组,开展六倍体皮、裸燕麦种间杂交及其在裸燕麦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内蒙古农科院、内蒙古农牧学院、乌盟农科所等单位育成一批适宜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的高产、高蛋白、高亚油酸、高赖氨酸和抗黑穗病、秆锈病和极早熟的新品系、新品种。1983年,内蒙古农科院提出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莜麦品种划分为3个生态区划。
三、小黑麦
1973年,内蒙古农研所引进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材料进行观察试验。1976年开展以品种(系)间杂交为主的育种工作,开始以克服小黑麦生育期过长、株高过高(饲用型除外)、饱满度差、千粒重和成穗率低等缺点。并充分利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小麦和黑麦品种资源,开展远缘杂交,人工合成新原始品系。到1983年已育成三批春性新品系,并在人工合成原始品系上取得经验,80%以上的品系不感染叶锈病。
四、谷子
50年代初,昭盟农研所系统总结了该盟谷子品种选育工作经验。1975年,内蒙古农研所总结昭盟农研所多年谷子育种经验,提出系统选育是谷子育种的基本途径。在系统选育方法上,采用单株选择法(一穗传)或多次单株选择法。但此法遗传基础窄,适应性较差,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群体,则可采用集团选择。为了创造新类型品种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应采取杂交育种。提出选择亲本的原则是双亲主要性状必须符合育种目标,优缺点能互补,要选择亲缘关系远、生态型差异较大的亲本。1976~1980年,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公社农科站用温汤杀雄接触授粉方法育成红岩谷1号,总结出温汤杀雄的温度和时间。1979年,内蒙古农研所整理分析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地区180个谷子地方品种的主要性状。将内蒙古西部地区划分为五个类型区(阴山以南、土默川平原灌区、河套灌区、鄂尔多斯高原和阴山以北高寒新谷区)分别提出了各区对谷子的不同要求和代表性品种类型。1979~1983年,该所用粳性谷毛谷2号和糯性谷酒谷杂交培育成毛谷2号。同期,昭盟农研所研究谷子子代抽穗期的相关性和早熟品种的选择。该所从谷子远缘杂交后代中发现谷子显性雄性核不育株为世界首例。1988年,赤峰市农研所总结了谷子常规育种工作经验。曾将1979年在昭谷1号大田发现的一株农艺性状较好的变异矮株的后代,按高矮分别选留经6个世代选择,矮株始终分离,难以稳定。1984年在小区中分离出叶片宽、短、厚、茎穗节和穗子短、农艺性状较好的矮秆植株,得到较稳定的矮秆型植株。1988年该所实现谷子的核型3系配套后,为了使核不育基因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选出强优势结合,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和分析方法,对赤峰地区和引进的优良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赤峰市80年代谷子育种目标是高产、多抗、优质,赤谷4号和赤谷5号为新品种代表。
五、糜黍
1975年,伊盟准格尔旗良种场系统研究了糜黍花器构造、开花习性、有性杂交的去雄技术和授粉方法,提出人工温水杀雄的水温、浸泡时间和授粉方法。1979年,该场研究糜黍皮壳率的结果表明,粒色与皮壳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认为皮壳率是影响制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应作为一个重要鉴定项目。1979年,巴盟农科所分析不同穗型类群的主要生态特性后,提出不同穗形应是重要性状指标之一。1984年,伊盟农研所研究内蒙古黍稷(糜)品种生态型。根据自然条件将内蒙古黍稷产区分为七大区,提出各区黍翟品种的主要性状表现。
六、玉米
50年代中期,内蒙古地区开始玉米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50年代末60年代初,内蒙古和昭盟农研所总结了品种间杂交亲本选择等方面的经验。70年代初,自治区农业科研单位开始转入自交系配制杂交种为主的育种方法。1973年,赤峰市农科所以γ射线处理品种间杂交种的不育株,育成雄不育双26(赤型)。1976年,内蒙古农研所用一母多父的方法从二环系中选出隐性纯合矮秆自交系配制单交组合。1976~1977年,昭盟农研所进行玉米品质育种,培育出适用于当地种植的中早熟和中晚熟高赖氨酸(LYS)和高色氨酸(TYP)自交系和杂交种。系统地取得了品质育种的方法和经验。选育高赖氨酸系时,有选择地利用综合花粉选系,利用二环系方式选系,为既快又好的方式。
七、高粱
高粱育种工作主要集中在哲盟、昭盟农研所。50年代初开始,到1957年已选出哲盟地区的4种高粱类型,并提出了5种类型的5个选育种目标。昭盟通过混合选择从地方品种中选出几个良种。1973~1974年,内蒙古农牧学院观察测定了高粱花粉生活力和存活时间,认为开花前一天去雄为宜。同期,内蒙古农研所提出生产上种植的7个高粱杂交种的繁殖制种技术,列出了父母本适宜播期和根据叶数预测的花期指标。1969~1974年,赤峰市农研所从不育系3197B(♀)和当地小青米(♂)杂交后代分离育成高粱不育系赤不育10号A。1981年,利用引进和自选不孕系育成的新组合已在生产上推广普及,采取边杂交边稳定品种,边回交转育成一批不育系和恢复系。
八、马铃薯
50年代末60年代初,内蒙古农研所开始进行马铃薯实生薯利用和杂交育种工作。随后马铃薯育种工作转移到乌盟农研所。1964年开始,乌盟农研所在马铃薯实生薯(TPS)利用和杂交育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70~1972年,该所提出实生薯就地留种的新途径,采取有性和无性世代交替的繁殖方法,在云贵川高寒山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解决晚疫病和退化方面收到一定效果,但在内蒙古地区推广使用面积不大。一度开展群众性实生薯选用,实行“以繁带育,繁育结合,以用为主,边用边选”,简化了育种和繁育程序,缩短了时间。Kuannae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也是中国最早选育的自交实生薯。丰镇市等地曾选出一些优良品系。70年代开始,杂交育种已成为马铃薯主产区(如呼盟和伊盟)农业科研单位主要育种途径。并由单一亲本变为多亲复式杂交。1977年,伊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37-1为母本,福禄多×黄3号为父本,于1986年育成内薯6号。呼盟农研所利用近缘栽培种已筛选成功新栽培种如H1等单交种。1986~1988年,内蒙古农科院和呼市郊区农牧站通过试验分析,提出采用回归系数和离回归方差两个参数分析品种产量的稳定性。80年代中后期,内蒙古地区在品种试验上,已普遍采用产量稳定性分析。80年代末,内蒙古农科院完成马铃薯杂种优势利用和实生种子筛选课题。
九、荞麦
70年代末,内蒙古农科所开始荞麦选育工作。1979~1984年,从搜集地方品种入手,根据地方品种大量存在同名异种、异名同种等混杂情况,制订出归并和分离标准。1981年,内蒙古农科院经过荞麦花器构造的观察,证明一般认为“同型(同种)异株授粉才能授精结实”的结论,只适用于普通荞麦,而鞑靼荞麦和有翅荞麦及米荞等苦荞型荞麦,均属花丝与柱头长的自花授粉授精结实型,并非天然异交授粉。
十、甜菜
1952年开始直~60年代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甜菜品种都以引种鉴定和系选为主。当时的选择目标是块根产量和糖分含量,生育期间块根重量,含糖量,产糖量增长速度,幼苗抗冻性,抗褐斑病性和适应性。以单位面积上产糖量决定品种的优劣。50年代末~60年代初,内蒙古特种作物研究所在系选为主的同时,首先开展甜菜杂交育种工作,包括两倍体3系选育。60年代末,巴盟狼山甜菜育种站、呼市郊区太平庄和毕克齐甜菜育种站也相继开展多倍体和杂交优势利用等育种工作。呼和浩特市糖厂甜菜育种试验站则从70年代中期开始。70年代初,内蒙古农研所研究三种授粉方法对甜菜系统选种的效果,认为应根据栽培条件和育种目标选择授粉方式。同期,该所在总结甜菜两倍体三系选育的几个问题中从雄性不育育性的分级,育性的3期观察,不育株与授粉株成对杂交,授粉株自交后代育性变化和利用,不育株及其后代选择方法以及加速繁殖和增加种子等方面作了具体介绍。1981年,内蒙古农科院提出单粒种的选育途径、指标和方法。该所采用选用两倍体单粒不育系的育种途径,选育的标准包括发芽率、单粒率、不育率和配合力4项,与国际标准相近。在育种方法上,采用三种方法获得单粒不育系及保持系。同期,该院从国外三个不同品种内选育出三个品系,再杂交选育成两倍体标准型和高糖型新品种。1983~1984年,内蒙古农科院提出在甜菜育种小区褐斑病调查中,绘制动态测定图和动态病性指数比较法。1985年,该院采用甜菜遗传型适应性分析,解决一个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80年代中后期,呼和浩特市糖厂甜菜育种试验站根据多年采用四、两倍体材料配制杂交组合的经验,提出甜菜多倍体杂交优势和亲本选择的关系,以及杂交优势和杂交率、配合力、组合数量的关系。
十一、胡麻(亚麻)
50年代初,内蒙古西部地区引进油纤两用亚麻,育种工作一直以引进和系选为主。1973年,内蒙古农研所首次发现显性雄性单基因控制的亚麻植株后,经杂交、连续回交转育带有Fmsd基因的基础材料,已选出优良基础材料400份,其中不育材料100份,经过多次互交轮选,综合性状改善。80年代初,内蒙古农牧学院开展了以抗旱为目标的亚麻杂交育种工作。
十二、向日葵
1956年,内蒙古农研所开始向日葵良种选育工作。1975年,转入以杂交优势利用为主,确定的育种总目标以油用为主,兼顾食用。要求耐盐碱、抗病,对皮壳率、籽实含油率、增产率等都作了具体要求。1981年完成质核雄不育“三系”配套。1987年,育成优良杂交组合内蒙葵杂1号和2号。80年代,内蒙葵杂1号已在巴盟等地广泛种植,并被列为国家100项适用增产技术之一。内蒙葵杂2号杂交种的杂交制种技术获国家级发明专利。两个杂交种均已在山西、宁夏、甘肃和新疆等省区应用。
十三、蓖麻
蓖麻育种工作主要由哲盟农研所进行。早期通过整理农家品种和系统选育的方法,侧重抓高产育种。70年代末,该所通过大量农艺性状间相关关系的研究,提出蓖麻育种的具体目标。1977年,在科左中旗从杂交后代中发现单性雌株蓖麻,雌花发育良好。1979年,进行单性雌株蓖麻的选育。到1984年,雌株率已稳定在50%,而且经济性状良好。80年代中后期,哲盟农研所开始杂交育种和杂交优势的利用,并利用杂种第三代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提出选择标准。1987年,该所研究蓖麻杂种优势和子代产量关系,认为可利用杂交优势提高产籽量。通过一些遗传规律的研究,为亲本选择标准和提高育种效率提供了依据。
十四、大豆
内蒙古地区豆类育种工作起步较晚。60年代末70年代初,呼盟农研所在引种鉴定和系选的同时开展了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都以早熟和中早熟、耐旱、丰产稳产为育种目标,适宜于呼盟、兴安盟岭东南地区种植。70年代初和80年代初,兴安盟和乌盟农研所也开始了大豆的系选和杂交育种工作。1983~1986年,呼盟农研所开展大豆辐射育种工作,以选择早熟型为主。同时研究了辐射对大豆性状的诱变效应。在辐射材料的选择上,主张选用综合性状好的推广品种,只改变熟期或其它一两个性状,易于定向培育。
一、春小麦
1975年,内蒙古农研所提出内蒙古西部六个生态区(河套平原黄灌区、土默川平原灌区、沿山平原井灌区、阴山前山丘陵山区、阴山后山高寒丘陵区和鄂尔多斯高原灌区)小麦品种选育和引进对熟性和性状要求。1977年,巴盟农研所提出巴盟黄灌区小麦育种目标是“四抗一高”(抗盐碱、抗病虫、抗青枯早衰、抗倒伏、高产稳产)。同时提出了八个主要性状指标(熟性、株高、丰产、抗青枯早衰、抗病虫、秆强、整齐度和千粒重)和四个类型(高产、中产、特早熟和抗盐碱)的要求。乌盟农研所明确当地需要抗秆锈病菌生理小种,提出小麦分蘖到拔节期短的品种才能减轻麦秆蝇的危害。1980年,内蒙古农研所和内蒙古种子公司提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小麦生态区划与品种布局,全区划分为三个生态主区和十个副区,分别提出适应各区的小麦品种类型,对其特征特性等提出了具体要求。198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科学研究院(1980年前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科学研究所)发表《不同生态区域小麦性状表现和育种引种及其与区域试验的关系》一文。
1957年,内蒙古农研所在系统选育为主的同时,进行了普通小麦种间和属间杂交的尝试。50年代末,杭锦后旗杨继武曾以小麦和披碱草杂交,取得变异的后代种子。60年代初,内蒙古农研所开始射线辐射处理,开展小麦育种。自治区各级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先后进入以杂交育种为主的阶段。70年代中后期,巴盟、伊盟等农研所相继开展小麦单倍体育种,哲盟农研所获新品系65个。1979年,巴盟农研所提出:加强品种资源研究鉴定工作是搞好小麦育种的基础,主张扩大亲本材料来源;杂交组合配置以单交为主,品种间杂交为主;提高杂交后代的选择效率应立足于当地选择为主,而异地育种以加代鉴定为主,选择为辅。杂种第二代(F2)群体应适当加大,但选择要严格。特优品系要扩大后代种植群体;利用南方育种和当地夏播加代,实现一年三代;灵活运用育种程序,超级提升。以多点代替多年,缩短育种年限。1981年,内蒙古农牧学院提出:选育早熟或中早熟而又丰产的品种是解决小麦主产区河套平原黄灌区、土默川平原等地高产稳产品种的捷径;以常规育种为基础,辐射和复式杂交结合;广泛搜集和深入研究原始材料是育种的关键;做好鉴定工作,提高选择效果是育种工作的重要一环。内蒙古农科院总结南方繁育经验,1984年提出在南繁基地加代时,对小麦主要性状的选择应注意的问题,1980年提出农作物品种性状编号在育种上的应用。1982年,内蒙古农科院开始引进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观察和转育,至1985年共转育回交470个组合。在小黑麦育种工作中也转育了一批桥梁不育材料和小麦×黑麦的不育材料。利用不育材料作杂交亲本,几乎节省全部整穗、去雄工作,提高工效,而且能提高杂种质量和结实率。转育的不育材料还可供连续利用进行轮选。
二、莜麦(裸燕麦)
1969年,内蒙古农科所主持全国燕麦育种栽培协作组,开展六倍体皮、裸燕麦种间杂交及其在裸燕麦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内蒙古农科院、内蒙古农牧学院、乌盟农科所等单位育成一批适宜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的高产、高蛋白、高亚油酸、高赖氨酸和抗黑穗病、秆锈病和极早熟的新品系、新品种。1983年,内蒙古农科院提出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莜麦品种划分为3个生态区划。
三、小黑麦
1973年,内蒙古农研所引进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材料进行观察试验。1976年开展以品种(系)间杂交为主的育种工作,开始以克服小黑麦生育期过长、株高过高(饲用型除外)、饱满度差、千粒重和成穗率低等缺点。并充分利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小麦和黑麦品种资源,开展远缘杂交,人工合成新原始品系。到1983年已育成三批春性新品系,并在人工合成原始品系上取得经验,80%以上的品系不感染叶锈病。
四、谷子
50年代初,昭盟农研所系统总结了该盟谷子品种选育工作经验。1975年,内蒙古农研所总结昭盟农研所多年谷子育种经验,提出系统选育是谷子育种的基本途径。在系统选育方法上,采用单株选择法(一穗传)或多次单株选择法。但此法遗传基础窄,适应性较差,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群体,则可采用集团选择。为了创造新类型品种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应采取杂交育种。提出选择亲本的原则是双亲主要性状必须符合育种目标,优缺点能互补,要选择亲缘关系远、生态型差异较大的亲本。1976~1980年,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公社农科站用温汤杀雄接触授粉方法育成红岩谷1号,总结出温汤杀雄的温度和时间。1979年,内蒙古农研所整理分析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地区180个谷子地方品种的主要性状。将内蒙古西部地区划分为五个类型区(阴山以南、土默川平原灌区、河套灌区、鄂尔多斯高原和阴山以北高寒新谷区)分别提出了各区对谷子的不同要求和代表性品种类型。1979~1983年,该所用粳性谷毛谷2号和糯性谷酒谷杂交培育成毛谷2号。同期,昭盟农研所研究谷子子代抽穗期的相关性和早熟品种的选择。该所从谷子远缘杂交后代中发现谷子显性雄性核不育株为世界首例。1988年,赤峰市农研所总结了谷子常规育种工作经验。曾将1979年在昭谷1号大田发现的一株农艺性状较好的变异矮株的后代,按高矮分别选留经6个世代选择,矮株始终分离,难以稳定。1984年在小区中分离出叶片宽、短、厚、茎穗节和穗子短、农艺性状较好的矮秆植株,得到较稳定的矮秆型植株。1988年该所实现谷子的核型3系配套后,为了使核不育基因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选出强优势结合,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和分析方法,对赤峰地区和引进的优良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赤峰市80年代谷子育种目标是高产、多抗、优质,赤谷4号和赤谷5号为新品种代表。
五、糜黍
1975年,伊盟准格尔旗良种场系统研究了糜黍花器构造、开花习性、有性杂交的去雄技术和授粉方法,提出人工温水杀雄的水温、浸泡时间和授粉方法。1979年,该场研究糜黍皮壳率的结果表明,粒色与皮壳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认为皮壳率是影响制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应作为一个重要鉴定项目。1979年,巴盟农科所分析不同穗型类群的主要生态特性后,提出不同穗形应是重要性状指标之一。1984年,伊盟农研所研究内蒙古黍稷(糜)品种生态型。根据自然条件将内蒙古黍稷产区分为七大区,提出各区黍翟品种的主要性状表现。
六、玉米
50年代中期,内蒙古地区开始玉米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50年代末60年代初,内蒙古和昭盟农研所总结了品种间杂交亲本选择等方面的经验。70年代初,自治区农业科研单位开始转入自交系配制杂交种为主的育种方法。1973年,赤峰市农科所以γ射线处理品种间杂交种的不育株,育成雄不育双26(赤型)。1976年,内蒙古农研所用一母多父的方法从二环系中选出隐性纯合矮秆自交系配制单交组合。1976~1977年,昭盟农研所进行玉米品质育种,培育出适用于当地种植的中早熟和中晚熟高赖氨酸(LYS)和高色氨酸(TYP)自交系和杂交种。系统地取得了品质育种的方法和经验。选育高赖氨酸系时,有选择地利用综合花粉选系,利用二环系方式选系,为既快又好的方式。
七、高粱
高粱育种工作主要集中在哲盟、昭盟农研所。50年代初开始,到1957年已选出哲盟地区的4种高粱类型,并提出了5种类型的5个选育种目标。昭盟通过混合选择从地方品种中选出几个良种。1973~1974年,内蒙古农牧学院观察测定了高粱花粉生活力和存活时间,认为开花前一天去雄为宜。同期,内蒙古农研所提出生产上种植的7个高粱杂交种的繁殖制种技术,列出了父母本适宜播期和根据叶数预测的花期指标。1969~1974年,赤峰市农研所从不育系3197B(♀)和当地小青米(♂)杂交后代分离育成高粱不育系赤不育10号A。1981年,利用引进和自选不孕系育成的新组合已在生产上推广普及,采取边杂交边稳定品种,边回交转育成一批不育系和恢复系。
八、马铃薯
50年代末60年代初,内蒙古农研所开始进行马铃薯实生薯利用和杂交育种工作。随后马铃薯育种工作转移到乌盟农研所。1964年开始,乌盟农研所在马铃薯实生薯(TPS)利用和杂交育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70~1972年,该所提出实生薯就地留种的新途径,采取有性和无性世代交替的繁殖方法,在云贵川高寒山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解决晚疫病和退化方面收到一定效果,但在内蒙古地区推广使用面积不大。一度开展群众性实生薯选用,实行“以繁带育,繁育结合,以用为主,边用边选”,简化了育种和繁育程序,缩短了时间。Kuannae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也是中国最早选育的自交实生薯。丰镇市等地曾选出一些优良品系。70年代开始,杂交育种已成为马铃薯主产区(如呼盟和伊盟)农业科研单位主要育种途径。并由单一亲本变为多亲复式杂交。1977年,伊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37-1为母本,福禄多×黄3号为父本,于1986年育成内薯6号。呼盟农研所利用近缘栽培种已筛选成功新栽培种如H1等单交种。1986~1988年,内蒙古农科院和呼市郊区农牧站通过试验分析,提出采用回归系数和离回归方差两个参数分析品种产量的稳定性。80年代中后期,内蒙古地区在品种试验上,已普遍采用产量稳定性分析。80年代末,内蒙古农科院完成马铃薯杂种优势利用和实生种子筛选课题。
九、荞麦
70年代末,内蒙古农科所开始荞麦选育工作。1979~1984年,从搜集地方品种入手,根据地方品种大量存在同名异种、异名同种等混杂情况,制订出归并和分离标准。1981年,内蒙古农科院经过荞麦花器构造的观察,证明一般认为“同型(同种)异株授粉才能授精结实”的结论,只适用于普通荞麦,而鞑靼荞麦和有翅荞麦及米荞等苦荞型荞麦,均属花丝与柱头长的自花授粉授精结实型,并非天然异交授粉。
十、甜菜
1952年开始直~60年代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甜菜品种都以引种鉴定和系选为主。当时的选择目标是块根产量和糖分含量,生育期间块根重量,含糖量,产糖量增长速度,幼苗抗冻性,抗褐斑病性和适应性。以单位面积上产糖量决定品种的优劣。50年代末~60年代初,内蒙古特种作物研究所在系选为主的同时,首先开展甜菜杂交育种工作,包括两倍体3系选育。60年代末,巴盟狼山甜菜育种站、呼市郊区太平庄和毕克齐甜菜育种站也相继开展多倍体和杂交优势利用等育种工作。呼和浩特市糖厂甜菜育种试验站则从70年代中期开始。70年代初,内蒙古农研所研究三种授粉方法对甜菜系统选种的效果,认为应根据栽培条件和育种目标选择授粉方式。同期,该所在总结甜菜两倍体三系选育的几个问题中从雄性不育育性的分级,育性的3期观察,不育株与授粉株成对杂交,授粉株自交后代育性变化和利用,不育株及其后代选择方法以及加速繁殖和增加种子等方面作了具体介绍。1981年,内蒙古农科院提出单粒种的选育途径、指标和方法。该所采用选用两倍体单粒不育系的育种途径,选育的标准包括发芽率、单粒率、不育率和配合力4项,与国际标准相近。在育种方法上,采用三种方法获得单粒不育系及保持系。同期,该院从国外三个不同品种内选育出三个品系,再杂交选育成两倍体标准型和高糖型新品种。1983~1984年,内蒙古农科院提出在甜菜育种小区褐斑病调查中,绘制动态测定图和动态病性指数比较法。1985年,该院采用甜菜遗传型适应性分析,解决一个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80年代中后期,呼和浩特市糖厂甜菜育种试验站根据多年采用四、两倍体材料配制杂交组合的经验,提出甜菜多倍体杂交优势和亲本选择的关系,以及杂交优势和杂交率、配合力、组合数量的关系。
十一、胡麻(亚麻)
50年代初,内蒙古西部地区引进油纤两用亚麻,育种工作一直以引进和系选为主。1973年,内蒙古农研所首次发现显性雄性单基因控制的亚麻植株后,经杂交、连续回交转育带有Fmsd基因的基础材料,已选出优良基础材料400份,其中不育材料100份,经过多次互交轮选,综合性状改善。80年代初,内蒙古农牧学院开展了以抗旱为目标的亚麻杂交育种工作。
十二、向日葵
1956年,内蒙古农研所开始向日葵良种选育工作。1975年,转入以杂交优势利用为主,确定的育种总目标以油用为主,兼顾食用。要求耐盐碱、抗病,对皮壳率、籽实含油率、增产率等都作了具体要求。1981年完成质核雄不育“三系”配套。1987年,育成优良杂交组合内蒙葵杂1号和2号。80年代,内蒙葵杂1号已在巴盟等地广泛种植,并被列为国家100项适用增产技术之一。内蒙葵杂2号杂交种的杂交制种技术获国家级发明专利。两个杂交种均已在山西、宁夏、甘肃和新疆等省区应用。
十三、蓖麻
蓖麻育种工作主要由哲盟农研所进行。早期通过整理农家品种和系统选育的方法,侧重抓高产育种。70年代末,该所通过大量农艺性状间相关关系的研究,提出蓖麻育种的具体目标。1977年,在科左中旗从杂交后代中发现单性雌株蓖麻,雌花发育良好。1979年,进行单性雌株蓖麻的选育。到1984年,雌株率已稳定在50%,而且经济性状良好。80年代中后期,哲盟农研所开始杂交育种和杂交优势的利用,并利用杂种第三代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提出选择标准。1987年,该所研究蓖麻杂种优势和子代产量关系,认为可利用杂交优势提高产籽量。通过一些遗传规律的研究,为亲本选择标准和提高育种效率提供了依据。
十四、大豆
内蒙古地区豆类育种工作起步较晚。60年代末70年代初,呼盟农研所在引种鉴定和系选的同时开展了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都以早熟和中早熟、耐旱、丰产稳产为育种目标,适宜于呼盟、兴安盟岭东南地区种植。70年代初和80年代初,兴安盟和乌盟农研所也开始了大豆的系选和杂交育种工作。1983~1986年,呼盟农研所开展大豆辐射育种工作,以选择早熟型为主。同时研究了辐射对大豆性状的诱变效应。在辐射材料的选择上,主张选用综合性状好的推广品种,只改变熟期或其它一两个性状,易于定向培育。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