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小麦
1972~1982年,内蒙古农牧学院研究相关性、遗传力和选择指数。1979年开始,内蒙古农研所作了春小麦若干性状遗传力的研究。
二、莜麦(裸燕麦)
70年代初,内蒙古和乌盟等农研所开始了裸燕麦(莜麦)和普通燕麦(皮燕麦)的种间杂交工作。1977~1982年,内蒙古农科院和河北省察北牧场实验站合作研究皮、裸燕麦种间杂交外稃性状遗传规律。1987年后,内蒙古农牧学院陆续观察研究了不同类型燕麦的染色体倍性并作显微照相。
三、小黑麦
80年代末,内蒙古农科院对8个品系小黑麦后代的减数分裂观察。结果是:品系内花粉母细胞出现比例不等的混倍率,混倍率越高,后代越不整齐。
四、谷子
1975年,内蒙古农研所系统总结了谷子品种间杂交育种主要性状传递表现,对熟性、秆高、穗长、穗形、粒重、幼茎刺毛、籽粒颜色等的遗传变异作了总结,对真假杂种的识别,杂种后代的培育方法,辐射育种处理谷子后代的变异幅度和雄性不育株的选择方法作了说明。1977年,该所研究谷子抽穗期的遗传与早熟性选育问题,对亲本和后代抽穗期的关系,不同世代抽穗期的分布作出统计分析,为亲本选择和世代的选择提供了依据。1978~1984年,赤峰市农研所统计分析了谷子亲代和子代抽穗期的分布情况,为亲本和子代选择提出了依据。1979年,该所利用大田发现的一株天然变异矮秆植株,经六代自交分离选择,未获纯合矮秆群体。
五、糜黍
1974~1986年,伊盟农研所利用大量杂交组合和亲本研究糜黍杂交种8个主要性状的遗传和分离情况(籽粒粳糯性、小穗结实粒数、花序颜色、穗形、籽粒颜色、生育期、千粒重和秆高)。1978~1979年,该所在准格尔旗良种场对糜子F2F3主要性状遗传力采用广义狭义二法遗传进度和性状相关研究。
六、玉米
1956年,内蒙古农研所通过玉米品种间杂交,总结了杂交种和亲本在一些性状上的差异。同期,昭盟农研所研究玉米晚熟品种在杂交组合中的作用。分析了晚熟品种配制的杂交组合对后代生育阶段、株高、穗高、有效穗数、果穗类型和产量的影响,认为晚熟品种遗传传递力较强。1972年开始,内蒙古农牧学院研究雌株玉米的植物学形态、生长发育特性、生产、饲用和抗逆性能,认为雌雄异株可能是玉米的一大进化。1985年,该院测定雌株玉米茎秆含糖量的消长动态,探讨其利用的可能。1979~1980年,内蒙古农研所研究自选的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力。1987~1990年,内蒙古农牧学院研究小麦DNA导入玉米引起的性状变异。
七、高粱
1983~1990年,哲盟农研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协作开展新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对双色绒毛草(野生高粱)×YS25O1(双色A)不育系作同工酶分析,表明该不育系的遗传背景与A1、A2、A3型不育系完全不同,应属何种类型不育系尚待研究分析。
八、胡麻(亚麻)
1981~1982年,内蒙古农牧学院探讨相关遗传力在胡麻育种中的应用。分别估算了胡麻的两个杂交组合中7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遗传力,进而估算了各性状间的相关遗传变异贡献率、相关遗传进度、相对效率,同时又做了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讨论了相关遗传力在育种中的应用价值,认为遗传变异贡献率高的性状如株高、工艺长度等早代选择有效,而相对效率大于直接效率的性状可以用间接选择为主的选择方法。70年代中后期,内蒙古农研所研究了雄性显性核不育亚麻的遗传现象和不育基因的表达方式等。
一、春小麦
1972~1982年,内蒙古农牧学院研究相关性、遗传力和选择指数。1979年开始,内蒙古农研所作了春小麦若干性状遗传力的研究。
二、莜麦(裸燕麦)
70年代初,内蒙古和乌盟等农研所开始了裸燕麦(莜麦)和普通燕麦(皮燕麦)的种间杂交工作。1977~1982年,内蒙古农科院和河北省察北牧场实验站合作研究皮、裸燕麦种间杂交外稃性状遗传规律。1987年后,内蒙古农牧学院陆续观察研究了不同类型燕麦的染色体倍性并作显微照相。
三、小黑麦
80年代末,内蒙古农科院对8个品系小黑麦后代的减数分裂观察。结果是:品系内花粉母细胞出现比例不等的混倍率,混倍率越高,后代越不整齐。
四、谷子
1975年,内蒙古农研所系统总结了谷子品种间杂交育种主要性状传递表现,对熟性、秆高、穗长、穗形、粒重、幼茎刺毛、籽粒颜色等的遗传变异作了总结,对真假杂种的识别,杂种后代的培育方法,辐射育种处理谷子后代的变异幅度和雄性不育株的选择方法作了说明。1977年,该所研究谷子抽穗期的遗传与早熟性选育问题,对亲本和后代抽穗期的关系,不同世代抽穗期的分布作出统计分析,为亲本选择和世代的选择提供了依据。1978~1984年,赤峰市农研所统计分析了谷子亲代和子代抽穗期的分布情况,为亲本和子代选择提出了依据。1979年,该所利用大田发现的一株天然变异矮秆植株,经六代自交分离选择,未获纯合矮秆群体。
五、糜黍
1974~1986年,伊盟农研所利用大量杂交组合和亲本研究糜黍杂交种8个主要性状的遗传和分离情况(籽粒粳糯性、小穗结实粒数、花序颜色、穗形、籽粒颜色、生育期、千粒重和秆高)。1978~1979年,该所在准格尔旗良种场对糜子F2F3主要性状遗传力采用广义狭义二法遗传进度和性状相关研究。
六、玉米
1956年,内蒙古农研所通过玉米品种间杂交,总结了杂交种和亲本在一些性状上的差异。同期,昭盟农研所研究玉米晚熟品种在杂交组合中的作用。分析了晚熟品种配制的杂交组合对后代生育阶段、株高、穗高、有效穗数、果穗类型和产量的影响,认为晚熟品种遗传传递力较强。1972年开始,内蒙古农牧学院研究雌株玉米的植物学形态、生长发育特性、生产、饲用和抗逆性能,认为雌雄异株可能是玉米的一大进化。1985年,该院测定雌株玉米茎秆含糖量的消长动态,探讨其利用的可能。1979~1980年,内蒙古农研所研究自选的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力。1987~1990年,内蒙古农牧学院研究小麦DNA导入玉米引起的性状变异。
七、高粱
1983~1990年,哲盟农研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协作开展新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对双色绒毛草(野生高粱)×YS25O1(双色A)不育系作同工酶分析,表明该不育系的遗传背景与A1、A2、A3型不育系完全不同,应属何种类型不育系尚待研究分析。
八、胡麻(亚麻)
1981~1982年,内蒙古农牧学院探讨相关遗传力在胡麻育种中的应用。分别估算了胡麻的两个杂交组合中7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遗传力,进而估算了各性状间的相关遗传变异贡献率、相关遗传进度、相对效率,同时又做了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讨论了相关遗传力在育种中的应用价值,认为遗传变异贡献率高的性状如株高、工艺长度等早代选择有效,而相对效率大于直接效率的性状可以用间接选择为主的选择方法。70年代中后期,内蒙古农研所研究了雄性显性核不育亚麻的遗传现象和不育基因的表达方式等。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