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蒙兽医的发展
13~16世纪,蒙兽医学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不断发展提高,又吸引了汉、藏医学精华,形成了“赫已、希拉、巴达干”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明末清初,在大的喇嘛庙里存有蒙文版的《干朱尔》、《丹朱尔》经。此间蒙人锡昌在研究《本草纲目》后写出蒙文摘要版本。在收集到的《马经医相合录》经卷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以马为主(包括牛、驼)的疾病诊断、治疗和方剂等。从民间收集到的蒙兽医古典著作有:蒙文木刻版《新译各种配方全益经》(附有汉、蒙、藏文药名对照)、蒙文手抄本《马的各种疾病的治则经》、蒙文木刻版《马的百病治疗集》等。1840年,在巴林草原和科尔沁草原上流传有加注作者自己经验的《元享疗马集72症》蒙译抄本。1851~1862年,鄂尔多斯高原蒙兽医达拉吉著有《疗马集》,以蒙药为主治疗马病,药名用满语拼音。1939年,绥远省政府转发了《奖励国药兽医有效良方暂行规则》共6章26条,并列有70种中外病名主要症候对照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内蒙古地区中蒙兽医学术的发掘研究和发展工作。1955年,首次调查研究中药治疗骆驼青干病(锥虫病)及中蒙兽医熏羊防制疫病的验方。1957年,开展了全区性的以搜集中蒙兽医秘方、验方、偏方为主的“采风”运动。当时,将所搜集中蒙兽医学术资料、经验良方等进行分析整理后,由内蒙人民出版社出版《内蒙古中兽医治疗经验集》(一)、(二),之后又出版了《内蒙古中兽医治疗经验》三集。内蒙古农牧学院、自治区畜研所也都整理印刷了《中兽医验方汇编》。
1958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兽医系设中兽医教研组,开始了中兽医专业的教学。同年,自治区畜研所设立中兽医研究室,开展中蒙兽医学术的研究工作,并应用《白术止泻散》,对当时发病率极高的羔羊痢疾进行治疗试验,治愈率达90%以上。1960年,又对马疝病、牛前胃疾病进行治疗研究,提出了疗效明显的治疗冷痛(痉挛疝)、牛宿草不转(瘤胃驰缓)方剂。自治区畜研所普通病研究室应用上述方剂,治愈率达99.3%。
随着中蒙兽医学术研究与诊疗活动的开展,总结和积累大量的中蒙兽医诊疗经验,并编著了部分理论书籍。1962年5月,自治区兽医局编译出版了蒙文版《兽医针灸学》。从1963年起15年间,呼和浩特市研究“翻胃吐草、胎风、胎气与软骨症的关系及防治办法”,首次从理论上对明代兽医经典著作《元亨疗马集》中的有关记载,提出了不同见解。1973年7月至9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局、内蒙古农牧学院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中蒙兽医研究班,发掘整理了才道尔(蒙古族)、杨万福、徐银宝、李润来、刁树贵、田炳焕、赵智信、武德荣、周志伦、王锡魁、王守仁等11位老中蒙兽医的医疗经验。其间自治区兽医站兽医师研究了自开展“采风”以来所搜集到的资料,用汤头歌诀形式提出《内蒙古兽医中药应用规律的初步探讨》,发掘并提炼因时、因病制宜的药物加减法。1975年4月,自治区兽医站、伊盟兽医站参加了全国第一部《兽医中药规范》的编写。该规范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兽医药典》(第二部)正式出版发行。
1977年,自治区兽医站主编绘制出版《兽医针灸图册》,部分内容被《中国针灸荟萃》收录。1979年,内蒙古农牧学院系统整理了著名中兽医杨万福两代祖传的医畜经验,抢救了内蒙古西部地区一部分珍贵的中兽医学术遗产。1987年4月,内蒙古农牧学院兽医系总结赵阳生两代家传技术,编著《中国家畜保定法》。同年5月,该院又编译出版了蒙文版的《中兽医诊断学》。9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兽医学会中蒙兽医研究会在呼和浩特成立。
二、中蒙西兽医结合
50年代,中蒙兽医与西兽医在临床上开始技术结合。当时治疗后腿寒痛(风湿性跛行),在内服中蒙药方剂同时,根据病情在百会穴、大胯穴、汗沟穴等处,用0.25%的奴夫卡因注射之,一般病畜症状很快减轻或痊愈。1960年12月,自治区畜研所发表《电针灸在兽医临床上应用》,介绍了治疗的各种疝痛病例,其效果优于火针。电针灸治疗冷痛和单纯性肠鼓气,不用药物,可单独治愈。对肠鼓气和牛宿草不转等,有助于气体和胃肠积滞物的排出。1972年,宁城县兽医院与沈阳药学院协作,研究使用线麻叶注射用针剂治疗马、骡结症,临床治愈率达82%以上。1983年1月,自治区牧科院、北京农业大学在达茂、四子王旗及红旗、乌兰牧场,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法,防制羔羊痢疾,治疗1851例羔羊,总有效率达到83.6%;预防对比,羔羊发病率降低27.6%。同年11月,内蒙古农牧学院以中西兽医技术对照方法,对典型外科病畜的疗效进行观察,证明中西结合疗法,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降低医疗费用。1985年,自治区牧科院开始用氦氖激光照射交巢穴,治疗奶牛机能性不孕症和保胎试验,对不孕症有效率达到94.9%;防止母牛早期流产有效率达86.7%。同年8月,全国第二次中西兽医结合学术交流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年末,内蒙古农牧学院又参与完成了《元亨疗马集》的重编校正和注解选释工作。
三、中蒙兽医的继承
历代民间中蒙兽医均系以师带徒或祖传的方式传授技术,且多游动行医。1740年以来,先后在多伦诺尔、萨拉齐以及归绥等地,有十多家中兽医立桩开业,对诊治当地畜疾起到一定作用。广大农村牧区还有少数游动的中蒙兽医人员行医,其中以河北省饶阳地区的中兽医为多。他们先是春来冬回,后是定居内蒙古,防治畜病,对我区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清朝至中华民国的300多年间,兽医受到歧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蒙兽医事业,方得以继承和发展。1950年8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部制定了第一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兽医暂行条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保护并鼓励中蒙兽医事业。195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厅颁发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旗县市畜牧兽医协会组织章程》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间兽医联合诊疗所组织办法》。同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届中蒙兽医代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会议号召中蒙兽医开展“两管”(管饲养管理、繁殖改良)、“三要”(要报告疫情、公开秘方、互相学习)、“四会”(会防疫、治疗、消毒、选留种畜)活动。9月,自治区人民委员会还下达了《关于加强民间兽医工作的指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团结、使用、教育、提高”的民间兽医政策,加强对民间兽医工作的领导,实行看槽保畜,巡回检查防治畜病,允许老年或残疾中蒙兽医个体开业行医。从业的中蒙兽医人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数十人,增加到1952年的507人,1961年已发展到5756人。1987年,全自治区已有评定各种职称的中蒙兽医人员5000多人。
一、中蒙兽医的发展
13~16世纪,蒙兽医学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不断发展提高,又吸引了汉、藏医学精华,形成了“赫已、希拉、巴达干”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明末清初,在大的喇嘛庙里存有蒙文版的《干朱尔》、《丹朱尔》经。此间蒙人锡昌在研究《本草纲目》后写出蒙文摘要版本。在收集到的《马经医相合录》经卷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以马为主(包括牛、驼)的疾病诊断、治疗和方剂等。从民间收集到的蒙兽医古典著作有:蒙文木刻版《新译各种配方全益经》(附有汉、蒙、藏文药名对照)、蒙文手抄本《马的各种疾病的治则经》、蒙文木刻版《马的百病治疗集》等。1840年,在巴林草原和科尔沁草原上流传有加注作者自己经验的《元享疗马集72症》蒙译抄本。1851~1862年,鄂尔多斯高原蒙兽医达拉吉著有《疗马集》,以蒙药为主治疗马病,药名用满语拼音。1939年,绥远省政府转发了《奖励国药兽医有效良方暂行规则》共6章26条,并列有70种中外病名主要症候对照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内蒙古地区中蒙兽医学术的发掘研究和发展工作。1955年,首次调查研究中药治疗骆驼青干病(锥虫病)及中蒙兽医熏羊防制疫病的验方。1957年,开展了全区性的以搜集中蒙兽医秘方、验方、偏方为主的“采风”运动。当时,将所搜集中蒙兽医学术资料、经验良方等进行分析整理后,由内蒙人民出版社出版《内蒙古中兽医治疗经验集》(一)、(二),之后又出版了《内蒙古中兽医治疗经验》三集。内蒙古农牧学院、自治区畜研所也都整理印刷了《中兽医验方汇编》。
1958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兽医系设中兽医教研组,开始了中兽医专业的教学。同年,自治区畜研所设立中兽医研究室,开展中蒙兽医学术的研究工作,并应用《白术止泻散》,对当时发病率极高的羔羊痢疾进行治疗试验,治愈率达90%以上。1960年,又对马疝病、牛前胃疾病进行治疗研究,提出了疗效明显的治疗冷痛(痉挛疝)、牛宿草不转(瘤胃驰缓)方剂。自治区畜研所普通病研究室应用上述方剂,治愈率达99.3%。
随着中蒙兽医学术研究与诊疗活动的开展,总结和积累大量的中蒙兽医诊疗经验,并编著了部分理论书籍。1962年5月,自治区兽医局编译出版了蒙文版《兽医针灸学》。从1963年起15年间,呼和浩特市研究“翻胃吐草、胎风、胎气与软骨症的关系及防治办法”,首次从理论上对明代兽医经典著作《元亨疗马集》中的有关记载,提出了不同见解。1973年7月至9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局、内蒙古农牧学院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中蒙兽医研究班,发掘整理了才道尔(蒙古族)、杨万福、徐银宝、李润来、刁树贵、田炳焕、赵智信、武德荣、周志伦、王锡魁、王守仁等11位老中蒙兽医的医疗经验。其间自治区兽医站兽医师研究了自开展“采风”以来所搜集到的资料,用汤头歌诀形式提出《内蒙古兽医中药应用规律的初步探讨》,发掘并提炼因时、因病制宜的药物加减法。1975年4月,自治区兽医站、伊盟兽医站参加了全国第一部《兽医中药规范》的编写。该规范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兽医药典》(第二部)正式出版发行。
1977年,自治区兽医站主编绘制出版《兽医针灸图册》,部分内容被《中国针灸荟萃》收录。1979年,内蒙古农牧学院系统整理了著名中兽医杨万福两代祖传的医畜经验,抢救了内蒙古西部地区一部分珍贵的中兽医学术遗产。1987年4月,内蒙古农牧学院兽医系总结赵阳生两代家传技术,编著《中国家畜保定法》。同年5月,该院又编译出版了蒙文版的《中兽医诊断学》。9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兽医学会中蒙兽医研究会在呼和浩特成立。
二、中蒙西兽医结合
50年代,中蒙兽医与西兽医在临床上开始技术结合。当时治疗后腿寒痛(风湿性跛行),在内服中蒙药方剂同时,根据病情在百会穴、大胯穴、汗沟穴等处,用0.25%的奴夫卡因注射之,一般病畜症状很快减轻或痊愈。1960年12月,自治区畜研所发表《电针灸在兽医临床上应用》,介绍了治疗的各种疝痛病例,其效果优于火针。电针灸治疗冷痛和单纯性肠鼓气,不用药物,可单独治愈。对肠鼓气和牛宿草不转等,有助于气体和胃肠积滞物的排出。1972年,宁城县兽医院与沈阳药学院协作,研究使用线麻叶注射用针剂治疗马、骡结症,临床治愈率达82%以上。1983年1月,自治区牧科院、北京农业大学在达茂、四子王旗及红旗、乌兰牧场,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法,防制羔羊痢疾,治疗1851例羔羊,总有效率达到83.6%;预防对比,羔羊发病率降低27.6%。同年11月,内蒙古农牧学院以中西兽医技术对照方法,对典型外科病畜的疗效进行观察,证明中西结合疗法,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降低医疗费用。1985年,自治区牧科院开始用氦氖激光照射交巢穴,治疗奶牛机能性不孕症和保胎试验,对不孕症有效率达到94.9%;防止母牛早期流产有效率达86.7%。同年8月,全国第二次中西兽医结合学术交流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年末,内蒙古农牧学院又参与完成了《元亨疗马集》的重编校正和注解选释工作。
三、中蒙兽医的继承
历代民间中蒙兽医均系以师带徒或祖传的方式传授技术,且多游动行医。1740年以来,先后在多伦诺尔、萨拉齐以及归绥等地,有十多家中兽医立桩开业,对诊治当地畜疾起到一定作用。广大农村牧区还有少数游动的中蒙兽医人员行医,其中以河北省饶阳地区的中兽医为多。他们先是春来冬回,后是定居内蒙古,防治畜病,对我区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清朝至中华民国的300多年间,兽医受到歧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蒙兽医事业,方得以继承和发展。1950年8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部制定了第一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兽医暂行条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保护并鼓励中蒙兽医事业。195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厅颁发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旗县市畜牧兽医协会组织章程》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间兽医联合诊疗所组织办法》。同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届中蒙兽医代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会议号召中蒙兽医开展“两管”(管饲养管理、繁殖改良)、“三要”(要报告疫情、公开秘方、互相学习)、“四会”(会防疫、治疗、消毒、选留种畜)活动。9月,自治区人民委员会还下达了《关于加强民间兽医工作的指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团结、使用、教育、提高”的民间兽医政策,加强对民间兽医工作的领导,实行看槽保畜,巡回检查防治畜病,允许老年或残疾中蒙兽医个体开业行医。从业的中蒙兽医人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数十人,增加到1952年的507人,1961年已发展到5756人。1987年,全自治区已有评定各种职称的中蒙兽医人员5000多人。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