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以前,内蒙古地区城乡蔬菜瓜类的栽培采用传统粗放的露地栽培技术。除大、中、小城郊有个别土木油纸简易温室外,很少有保护地栽培。多数地区露地直播全部耐寒性蔬菜和喜温性的瓜类、豆类和茄果类蔬菜,不育苗,只有呼、包、赤峰等较大城市郊区才有少量茄果类和黄瓜等蔬菜利用阳畦育苗,技术设施简陋,一般都是切块移栽、不分苗,多为小苗、弱苗和晚苗。菜地是小平畦,用水戽和小水车浇灌。基肥施用畜粪,追肥用人粪尿,开始施用少量硫酸铵。耕作靠人和畜力。春菜上市晚,多集中在夏季。秋菜下市早,淡季长,多为大路菜。1955~1965年,引进北京温室和栽培管理技术,蔬菜种类和产量有了重大变化,向全年均衡供应迈进了一步。1965~1970年,高性能、单屋面温室逐步完善,并在全自治区推广应用。温室栽培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露地栽培技术基本形成系列化。70年代,开始从东北引进塑料大棚,到70年代末塑料大棚得到较快发展。集宁市等地出现大棚黄瓜的全国高产记录,温室结构和性能得到迅速改进和提高。新型单屋面高性能温室定型并推广应用,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80年代后,保护地栽培从城市近郊向远郊和农村牧区发展。简易温室和大小拱棚等保护地的结构,趋向合理。蔬菜工厂化育苗、提早和延后等栽培技术的配套应用,形成温室一大、中、小棚一风障阳畦一地膜覆盖一露地栽培。加上部分蔬菜的贮藏,基本上实现了大、中城市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
一、露地栽培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耐寒性蔬菜和喜温性蔬菜大都是露地直播,只有茄类和黄瓜甘蓝、芹菜等蔬菜利用阳畦育苗。栽培地均为数平方米的小平畦,铁锹深翻小水浇灌。阳畦育苗出苗后间苗2~3次,切土块带坨或不带坨移栽,不分苗。春季4、5月直至6月中旬首先是羊角葱,随后三菠(老根、寄籽和火叶菠菜)陆续上市,跟着是小白菜、水萝卜、韭菜上市,还有少量夏萝卜、夏芹菜和极少量的扣盆西葫芦上市;7、8月茄果类蔬菜和黄瓜上市;9月和10月不包心的长白菜、中熟种秋甘蓝、秋萝卜、芥菜、秋菠菜、大葱上市。4、7、9三个月是小淡季。冬季主菜为晚熟球茎甘蓝,占总供应量的80%左右,其余为长白菜和葫萝卜。
1963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等单位引进北京大白菜4行播种机,在呼市西菜园和大台什两个大队召开现场会示范推广。1965年,全部采用拢作大白菜。1964~1966年,全区推广使用拖拉机起垅,播种机条播,使大白菜播种间苗效率大大提高,产量提高20~30%。过去沿用的小畦种菜的习惯也逐渐改成中畦。浇水改用水泵。种植方式向合理密植方向发展。
50年代末,开始研究推广露地蔬菜间复套种栽培技术。195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引进早甘蓝金早生早熟栽培,6月初即可上市,为秋菜复种提供了条件。1960~1961年,呼和浩特市郊区农研所研究早、晚熟甘蓝间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研所为了延长秋白菜生长期,麦收后种植结球白菜,采用育苗移栽,结球率和产量比直播显著提高。当时还利用麦茬复种早熟萝卜和芥菜,均获得成功。1962年,呼和浩特市郊区农研所试验秋白菜(北京小白口)春播(秧畦育苗)成功,可以获得和秋白菜一样的结球白菜。1975年,呼和浩特市郊区巧儿报公社农科站试验推广大瓜套豌豆,豌豆茬复种大白菜均获得成功。60年代以后,城郊农民已较普遍地在水地小麦田间套种黄萝卜。伊盟达旗小麦套种马铃薯,麦茬复种早熟萝卜和芥菜等蔬菜。呼市、包头市和赤峰市等城郊菜区已普遍实行一年两茬,两年三茬和一年三茬。80年代中期,赤峰市敖汉旗已大面积利用麦茬移栽芹菜。1987年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农科站复种晋菜3号大白菜亩产达到1万公斤,经济效益显著。80年代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研究新引进美国西芹密度对产量和净菜率的影响。1979~1980年,引进试验地膜覆盖蔬菜栽培技术。1982~1983年,大面积示范推广。黑膜适用于覆盖果菜类及秋甘蓝;透明膜成本低,增温快,适于覆盖早熟叶菜。1980~1987年,乌兰察布盟多种经营站等单位利用地膜覆盖栽培西瓜,将西瓜栽培区域扩大到从来不能种西瓜的后山高寒干旱地区。1987年,研究地膜加拱棚双膜覆盖在西瓜上的应用。
二、保护地栽培技术
历史上内蒙古地区早有采用各种简易覆盖和风障等,保护越冬和促进早熟的蔬菜栽培。40年代就已在城市郊区出现油纸土温室。1942年,海拉尔市(奋斗乡)出现当地第一个单屋面土木斜立油纸温室。1954年,呼和浩特市郊区开始建立简易油纸土温室,生产韭菜和蒜黄等少数叶菜,或用作果菜类育苗。1955年,呼市郊区首先引进北京改良温室。1957年,自治区农业厅邀请中国农科院蒋名川和北京市劳模四季青农业合作社社长李墨林,在呼、包二市考察指导温室蔬菜生产。1958年10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针对北京改良温室操作不便,光能利用率低,耗热量大和保温差等缺点,建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个改良型的单屋面温室。全区各种形式的蔬菜保护地生产,从大中城市城郊菜区开始,逐渐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发展。1972年,呼市郊区建设温室、大棚、小棚、风障、阳畦等各类保护地共1498.1亩,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个拥有1000亩以上保护地的旗县级城市。1987年到1988年,全区蔬菜保护地达1.9万亩,比1985年增加3.2倍,其中温室6195.4亩,塑料大棚8813亩,中、小棚3979.5亩。保护地年生产提供鲜菜11343万公斤,对缓解城市冬春淡季鲜菜供应的紧张状况起到重要作用,并有效地增加了广大菜农的经济收入。
1.保护地的发展
第一阶段,50年代初以前。城郊菜区育苗秧畦利用露地直播覆盖土、马粪、秸杆、瓦盆或苇帘及设置风障(风墙)。
第二阶段,1955年至60年代初。引进并发展了北京式改良温室(燃煤加温),玻璃阳畦和韭菜立窗温室。
第三阶段,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引进了东北日光温室,发展了塑料薄膜覆盖的阳畦,代替了玻璃阳畦。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呼市郊区菜农根据本地特点,研究改革了北京和东北式温室,出现了适合本地区的温室结构和形式。
第四阶段,70年代。1972年呼和浩特、包头和集宁3市引进多立柱竹木结构塑料大棚1亩,1974年达到80亩。以后又引进西宁、太原市的悬梁吊柱空心棚,改革成水泥铸铁少立柱的钢架空心棚等。建筑材料由竹木改为钢筋拱梁,向空心棚和少柱形发展。棚群形式由单棚向双联棚和多联棚发展。197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设计的新型单屋面高性能温室基本定型。
第五阶段,80年代。保护地栽培迅速发展,简易日光温室向远郊发展。多连栋大棚停止发展。单棚向组装式钢筋拱架发展。80年代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建立国内兴起的多种类型大棚供教学用,并在呼、包、乌海3市和部队推广各地所需的类型大棚。部队则由内蒙古军区统一加工组装件。后又和鞍山市协作加工大批量组装件供应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84年,呼市巧儿报乡建起加工大棚的工厂,供应区内外。80年代中后期,呼市等城郊大棚面积基本稳定,结构定型。HD815型基本代替了其它棚型。温室再次得到改进,一种性能好的塑料半园拱形温室大量发展。在呼伦贝尔盟的海拉尔、满洲里、牙克石和扎兰屯等高寒地区,也都建立了适合当地的棚室,形成棚室多层膜覆,工厂化育苗,早春晚秋加温,提早延后栽培等多种类型蔬菜配套生产技术。部分老菜区已建立育苗中心和育苗专业户,向专业化、工厂化和商品化发展。
2.育苗技术
50年代以前,蔬菜一般多在阳畦育苗。60年代,由于保护地的发展,除在阳畦育苗外,部分采用温室。70年代,开展各种方式的护根育苗,增加以大中小棚育苗分苗。80年代初,进行无土快速育苗,以后又开始地热线育苗,阳畦分苗。1980年,蔬菜育苗工厂化协作攻关项目内蒙古协作组,经两年筹备,在呼市西菜园公社建立1座面积为1亩的育苗温室,隔分为催生苗、绿化、第一分苗、第二分苗和第三分苗5个车间。1984年,将单屋温室与拱棚结合,将农民自建一面坡薄膜温室改成拱架式并以钢架和铝合金管架为主。1982~1983年,包头市农研所对茄果类蔬菜育苗基质进行筛选试验,观测和研究了不同基质的理化性状和秧苗生长情况。同期,还研究了播种密度、喷液及浇水次数对番茄秧苗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包头市用草炭做无土分苗的添加剂,减少浇水和喷肥次数,提高秧苗素质。198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试验有土和无土分苗对番茄幼苗素质的影响,无土优于有土苗。80年代中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在包头市农研所研究不同营养面积分苗和不同苗龄生理大苗对番茄秧苗素质的影响,观测分析了成苗生长、苗质和伤流量,求得壮苗指数。198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还做了农用荧光灯和补光育苗的研究。80年代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开始研究使用炉渣为育苗基质,1984年,在乌兰浩特市召开现场会,向全区推广炉渣混合有机质为育苗基质。同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研究了不同配方营养液喷施、时期、次数对番茄秧苗素质的影响和应用不同浓度的矮壮素对黄瓜幼苗素质的影响。80年代中后期,育苗基质、播种密度、营养液配方等技术和运输问题都已得到解决。蔬菜无土快速育苗配套技术在大中城市菜区广泛被采用,居全国领先水平。1985年,全国第三次蔬菜育苗工厂化协作攻关会在乌兰浩特市召开。1986年,华北协作组在包头市首次召开现场会,同期,自治区农委多种经营站召开了全区现场会。
80年代末,哲盟农研所作了无土、有土无土综合法和床土法3种育苗方法的比较,认为全过程无土育苗法在培育壮苗、提高幼苗质量、缩短苗龄方面有良好的作用,综合法次之。
3.阳畦、温室和大棚的利用
保护地较快发展后,如何合理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各地进行了大量探索。1957~195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研所开始研究蔬菜阳畦的周年利用,此项技术未在生产上得到广泛运用。70年代中期,呼和浩特市巧报公社等曾采用寒流期在塑料大棚内设置炉火,堆积马粪,燃烧柴堆和赤磷,给幼苗覆盖纸被等,使黄瓜提早一周定植。1977年,引进天津郊区利用烧煤热风炉加温的经验。改进后的热风炉和电热风炉补热在巧报等几个公社试验效果良好。果菜类定植期可比习惯定植期提早20~25天,提早上市20天左右。1979年,呼和浩特市郊区蔬菜研究所在大台什大队第二队露地青椒上扣棚研究延后栽培成功,但需改进大棚结构。1981~198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学校在该校农场连续进行7年塑料大棚蔬菜多茬次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认为一年可种4至5茬,对所采用各类菜的品种,播种和栽植期,播种栽植方法,栽培管理等技术都已配套。1986年开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研究了塑料大棚内覆盖地膜小棚效应。小棚黄瓜比不扣小棚采收期提前15天。198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林维申介绍了温室的“三用四育”和小棚隔畦套种多用技术。
80年代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对利用日光温室延后栽培花椰菜的几个问题作了探讨。呼和浩特市蔬菜研究所提出了保护地番茄秋季延后栽培管理技术。
1984年4月,全国蔬菜工厂化育苗设施与技术攻关协作组到海拉尔市和大雁矿区推广区考察,提出了工厂化育苗体系模式的建议。1988年全国塑料棚蔬菜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北方协作组代表考察了呼市郊区塑料大棚高产黄瓜、包头市沙尔沁乡拱园型日光温室和包头市共青农场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
三、主要蔬菜综合丰产栽培技术
1.大白菜
1959年,呼市郊区提出大白菜丰产的四大关键技术措施。1974年又提出一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系列化技术措施。1976年,包头市农研所总结了1974~1975年包头市郊区秋白菜大面积超5000公斤和1万公斤的高产经验。同年内蒙古农研所总结研究了秋白菜“长炮弹”在呼和浩特市郊区平均亩产7500公斤和9000公斤的高产经验。1977年,呼和浩特市郊区巧报公社总结了4702亩秋白菜平均亩产近5000公斤,最高亩产9000公斤的栽培经验。197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研所针对产量不稳定的问题,提出呼和浩特市夺取大白菜高产丰收的3个关键措施。80年代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阐述了大白菜稳产高产的理论与稳产高产技术规程。
80年代末,呼和浩特市蔬菜研究所提出呼市大白菜生产中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指出品种上存在品种混杂退化,类型单一和主栽品种生育期偏大;栽培管理上存在底肥不足,追肥太迟,密度过大,忽视苗期管理和日趋严重的病虫害防治。
2.黄瓜
1975年乌盟集宁市红卫公社武家村生产队在乌盟农研所的指导下,4个栽培北京小刺黄瓜的大棚,面积3.5亩,总产6.795万公斤,平均亩产1.65万公斤,其中两个棚(面积分别为1.018亩和0.996亩)分别达到1.86万公斤和1.82万公斤的高产记录。
1986年开始,呼和浩特市郊区西把栅乡前不塔气村大棚黄瓜生产,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和呼和浩特市蔬菜局指导下连年获得高产。12~21亩的大棚种植津杂1号黄瓜平均亩产分别达到18731公斤、13787公斤(受冻)和16500公斤。菜农乔柱柱亩产曾创23004公斤的高产记录。
3.番茄
80年代后期,呼和浩特市蔬菜研究所总结研究大棚番茄早熟丰产技术。栽植1986年引进的早熟番茄821早红和丽春大棚春种,亩产量分别达到4500公斤和3500公斤。同期,内蒙古农牧学院探讨了番茄越冬栽培中的5个问题。
4.菜豆
70年代末,齐品一通过对4个品种矮生菜豆主要性状的观察,明确矮生菜豆封顶节位和着生第一花序节位低,决定其早熟性。认为早熟就不易丰产而必须利用其“早”的特性,改变栽培方式,提早或延晚播种,变一季为两季。根据生育特性提出四条增产增值栽培技术措施。198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研究了磷酸缓冲液对菜豆幼苗耐冻力的生理效益。
四、食用菌等的研究和应用
1.食用菌类生产
1987年,呼和浩特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用甜菜废丝加小麦秸杆代替棉子壳作培养基质获得成功。生产的平菇和风尾菇周期短、品质好,生物效率高,原料来源广和成本低。随后内蒙古农科院用马铃薯渣代替棉籽壳培养平菇,为加工马铃薯淀粉的企业发展食用菌提高效益提供了途径。80年代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在简易温室内黄瓜行内间作平菇获得成功。在黄瓜产量基本无影响的情况下,净收入增加64%。
同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园艺科学研究所利用呼和浩特市制药厂废弃的甘草渣代替棉子壳作为基质栽培黑木耳获得成功。
198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以锯末、菜豆荚壳、胡麻籽壳、胡麻饼粉为培养料,筛选适于金针菇生长出菇的培养料配方。在胡麻籽壳配制的培养料中金针菇菌丝生长较快。
2.蔬菜的组织培养
1983~198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进行了石刁柏(芦笋)离体组织培养与培养基筛选,对培养条件、取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985~1990年,呼和浩特市蔬菜研究所和内蒙古农牧学院园艺系协作,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将花椰菜的下胚轴接种在筛选出的培养基上,40天左右形成完整植株,再切段在另一种配方的培养基上,25天形成整株。同样,培养甘蓝下胚轴(同时生根长芽)和番茄茎尖(带一个叶原茎)均获得成功。番茄经组培脱毒率达75%。
3.微肥、气肥、菌根和植物激素等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过去,菜区农民有用硫酸亚铁(黑)加入大粪坑“沤肥”随粪施入菜地的习惯。50年代中期一度在番茄上使用2·4-D丁酯和在马铃薯上使用赤霉素。80年代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利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甜菜制糖工业研究所研制的复合微肥中华一号,研究在黄瓜、结球莴苣和结球甘蓝上的应用效应。结论表明对3种蔬菜均有增产效果。
198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用灭火器作气源,研究番茄苗施用二氧化碳时期的研究,结果是施用时期愈早愈好,最好在子叶期开始。
1985~198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研究VA菌根(真菌和高等植物的根联合而成的共生体)对白皮蒜的生长影响和对韭菜光合作用和抗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提高韭菜生长量、光合强度和抗寒力都有良好的作用。
1955年以前,内蒙古地区城乡蔬菜瓜类的栽培采用传统粗放的露地栽培技术。除大、中、小城郊有个别土木油纸简易温室外,很少有保护地栽培。多数地区露地直播全部耐寒性蔬菜和喜温性的瓜类、豆类和茄果类蔬菜,不育苗,只有呼、包、赤峰等较大城市郊区才有少量茄果类和黄瓜等蔬菜利用阳畦育苗,技术设施简陋,一般都是切块移栽、不分苗,多为小苗、弱苗和晚苗。菜地是小平畦,用水戽和小水车浇灌。基肥施用畜粪,追肥用人粪尿,开始施用少量硫酸铵。耕作靠人和畜力。春菜上市晚,多集中在夏季。秋菜下市早,淡季长,多为大路菜。1955~1965年,引进北京温室和栽培管理技术,蔬菜种类和产量有了重大变化,向全年均衡供应迈进了一步。1965~1970年,高性能、单屋面温室逐步完善,并在全自治区推广应用。温室栽培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露地栽培技术基本形成系列化。70年代,开始从东北引进塑料大棚,到70年代末塑料大棚得到较快发展。集宁市等地出现大棚黄瓜的全国高产记录,温室结构和性能得到迅速改进和提高。新型单屋面高性能温室定型并推广应用,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80年代后,保护地栽培从城市近郊向远郊和农村牧区发展。简易温室和大小拱棚等保护地的结构,趋向合理。蔬菜工厂化育苗、提早和延后等栽培技术的配套应用,形成温室一大、中、小棚一风障阳畦一地膜覆盖一露地栽培。加上部分蔬菜的贮藏,基本上实现了大、中城市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
一、露地栽培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耐寒性蔬菜和喜温性蔬菜大都是露地直播,只有茄类和黄瓜甘蓝、芹菜等蔬菜利用阳畦育苗。栽培地均为数平方米的小平畦,铁锹深翻小水浇灌。阳畦育苗出苗后间苗2~3次,切土块带坨或不带坨移栽,不分苗。春季4、5月直至6月中旬首先是羊角葱,随后三菠(老根、寄籽和火叶菠菜)陆续上市,跟着是小白菜、水萝卜、韭菜上市,还有少量夏萝卜、夏芹菜和极少量的扣盆西葫芦上市;7、8月茄果类蔬菜和黄瓜上市;9月和10月不包心的长白菜、中熟种秋甘蓝、秋萝卜、芥菜、秋菠菜、大葱上市。4、7、9三个月是小淡季。冬季主菜为晚熟球茎甘蓝,占总供应量的80%左右,其余为长白菜和葫萝卜。
1963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等单位引进北京大白菜4行播种机,在呼市西菜园和大台什两个大队召开现场会示范推广。1965年,全部采用拢作大白菜。1964~1966年,全区推广使用拖拉机起垅,播种机条播,使大白菜播种间苗效率大大提高,产量提高20~30%。过去沿用的小畦种菜的习惯也逐渐改成中畦。浇水改用水泵。种植方式向合理密植方向发展。
50年代末,开始研究推广露地蔬菜间复套种栽培技术。195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引进早甘蓝金早生早熟栽培,6月初即可上市,为秋菜复种提供了条件。1960~1961年,呼和浩特市郊区农研所研究早、晚熟甘蓝间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研所为了延长秋白菜生长期,麦收后种植结球白菜,采用育苗移栽,结球率和产量比直播显著提高。当时还利用麦茬复种早熟萝卜和芥菜,均获得成功。1962年,呼和浩特市郊区农研所试验秋白菜(北京小白口)春播(秧畦育苗)成功,可以获得和秋白菜一样的结球白菜。1975年,呼和浩特市郊区巧儿报公社农科站试验推广大瓜套豌豆,豌豆茬复种大白菜均获得成功。60年代以后,城郊农民已较普遍地在水地小麦田间套种黄萝卜。伊盟达旗小麦套种马铃薯,麦茬复种早熟萝卜和芥菜等蔬菜。呼市、包头市和赤峰市等城郊菜区已普遍实行一年两茬,两年三茬和一年三茬。80年代中期,赤峰市敖汉旗已大面积利用麦茬移栽芹菜。1987年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农科站复种晋菜3号大白菜亩产达到1万公斤,经济效益显著。80年代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研究新引进美国西芹密度对产量和净菜率的影响。1979~1980年,引进试验地膜覆盖蔬菜栽培技术。1982~1983年,大面积示范推广。黑膜适用于覆盖果菜类及秋甘蓝;透明膜成本低,增温快,适于覆盖早熟叶菜。1980~1987年,乌兰察布盟多种经营站等单位利用地膜覆盖栽培西瓜,将西瓜栽培区域扩大到从来不能种西瓜的后山高寒干旱地区。1987年,研究地膜加拱棚双膜覆盖在西瓜上的应用。
二、保护地栽培技术
历史上内蒙古地区早有采用各种简易覆盖和风障等,保护越冬和促进早熟的蔬菜栽培。40年代就已在城市郊区出现油纸土温室。1942年,海拉尔市(奋斗乡)出现当地第一个单屋面土木斜立油纸温室。1954年,呼和浩特市郊区开始建立简易油纸土温室,生产韭菜和蒜黄等少数叶菜,或用作果菜类育苗。1955年,呼市郊区首先引进北京改良温室。1957年,自治区农业厅邀请中国农科院蒋名川和北京市劳模四季青农业合作社社长李墨林,在呼、包二市考察指导温室蔬菜生产。1958年10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针对北京改良温室操作不便,光能利用率低,耗热量大和保温差等缺点,建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个改良型的单屋面温室。全区各种形式的蔬菜保护地生产,从大中城市城郊菜区开始,逐渐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发展。1972年,呼市郊区建设温室、大棚、小棚、风障、阳畦等各类保护地共1498.1亩,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个拥有1000亩以上保护地的旗县级城市。1987年到1988年,全区蔬菜保护地达1.9万亩,比1985年增加3.2倍,其中温室6195.4亩,塑料大棚8813亩,中、小棚3979.5亩。保护地年生产提供鲜菜11343万公斤,对缓解城市冬春淡季鲜菜供应的紧张状况起到重要作用,并有效地增加了广大菜农的经济收入。
1.保护地的发展
第一阶段,50年代初以前。城郊菜区育苗秧畦利用露地直播覆盖土、马粪、秸杆、瓦盆或苇帘及设置风障(风墙)。
第二阶段,1955年至60年代初。引进并发展了北京式改良温室(燃煤加温),玻璃阳畦和韭菜立窗温室。
第三阶段,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引进了东北日光温室,发展了塑料薄膜覆盖的阳畦,代替了玻璃阳畦。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呼市郊区菜农根据本地特点,研究改革了北京和东北式温室,出现了适合本地区的温室结构和形式。
第四阶段,70年代。1972年呼和浩特、包头和集宁3市引进多立柱竹木结构塑料大棚1亩,1974年达到80亩。以后又引进西宁、太原市的悬梁吊柱空心棚,改革成水泥铸铁少立柱的钢架空心棚等。建筑材料由竹木改为钢筋拱梁,向空心棚和少柱形发展。棚群形式由单棚向双联棚和多联棚发展。197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设计的新型单屋面高性能温室基本定型。
第五阶段,80年代。保护地栽培迅速发展,简易日光温室向远郊发展。多连栋大棚停止发展。单棚向组装式钢筋拱架发展。80年代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建立国内兴起的多种类型大棚供教学用,并在呼、包、乌海3市和部队推广各地所需的类型大棚。部队则由内蒙古军区统一加工组装件。后又和鞍山市协作加工大批量组装件供应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84年,呼市巧儿报乡建起加工大棚的工厂,供应区内外。80年代中后期,呼市等城郊大棚面积基本稳定,结构定型。HD815型基本代替了其它棚型。温室再次得到改进,一种性能好的塑料半园拱形温室大量发展。在呼伦贝尔盟的海拉尔、满洲里、牙克石和扎兰屯等高寒地区,也都建立了适合当地的棚室,形成棚室多层膜覆,工厂化育苗,早春晚秋加温,提早延后栽培等多种类型蔬菜配套生产技术。部分老菜区已建立育苗中心和育苗专业户,向专业化、工厂化和商品化发展。
2.育苗技术
50年代以前,蔬菜一般多在阳畦育苗。60年代,由于保护地的发展,除在阳畦育苗外,部分采用温室。70年代,开展各种方式的护根育苗,增加以大中小棚育苗分苗。80年代初,进行无土快速育苗,以后又开始地热线育苗,阳畦分苗。1980年,蔬菜育苗工厂化协作攻关项目内蒙古协作组,经两年筹备,在呼市西菜园公社建立1座面积为1亩的育苗温室,隔分为催生苗、绿化、第一分苗、第二分苗和第三分苗5个车间。1984年,将单屋温室与拱棚结合,将农民自建一面坡薄膜温室改成拱架式并以钢架和铝合金管架为主。1982~1983年,包头市农研所对茄果类蔬菜育苗基质进行筛选试验,观测和研究了不同基质的理化性状和秧苗生长情况。同期,还研究了播种密度、喷液及浇水次数对番茄秧苗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包头市用草炭做无土分苗的添加剂,减少浇水和喷肥次数,提高秧苗素质。198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试验有土和无土分苗对番茄幼苗素质的影响,无土优于有土苗。80年代中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在包头市农研所研究不同营养面积分苗和不同苗龄生理大苗对番茄秧苗素质的影响,观测分析了成苗生长、苗质和伤流量,求得壮苗指数。198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还做了农用荧光灯和补光育苗的研究。80年代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开始研究使用炉渣为育苗基质,1984年,在乌兰浩特市召开现场会,向全区推广炉渣混合有机质为育苗基质。同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研究了不同配方营养液喷施、时期、次数对番茄秧苗素质的影响和应用不同浓度的矮壮素对黄瓜幼苗素质的影响。80年代中后期,育苗基质、播种密度、营养液配方等技术和运输问题都已得到解决。蔬菜无土快速育苗配套技术在大中城市菜区广泛被采用,居全国领先水平。1985年,全国第三次蔬菜育苗工厂化协作攻关会在乌兰浩特市召开。1986年,华北协作组在包头市首次召开现场会,同期,自治区农委多种经营站召开了全区现场会。
80年代末,哲盟农研所作了无土、有土无土综合法和床土法3种育苗方法的比较,认为全过程无土育苗法在培育壮苗、提高幼苗质量、缩短苗龄方面有良好的作用,综合法次之。
3.阳畦、温室和大棚的利用
保护地较快发展后,如何合理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各地进行了大量探索。1957~195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研所开始研究蔬菜阳畦的周年利用,此项技术未在生产上得到广泛运用。70年代中期,呼和浩特市巧报公社等曾采用寒流期在塑料大棚内设置炉火,堆积马粪,燃烧柴堆和赤磷,给幼苗覆盖纸被等,使黄瓜提早一周定植。1977年,引进天津郊区利用烧煤热风炉加温的经验。改进后的热风炉和电热风炉补热在巧报等几个公社试验效果良好。果菜类定植期可比习惯定植期提早20~25天,提早上市20天左右。1979年,呼和浩特市郊区蔬菜研究所在大台什大队第二队露地青椒上扣棚研究延后栽培成功,但需改进大棚结构。1981~198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学校在该校农场连续进行7年塑料大棚蔬菜多茬次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认为一年可种4至5茬,对所采用各类菜的品种,播种和栽植期,播种栽植方法,栽培管理等技术都已配套。1986年开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研究了塑料大棚内覆盖地膜小棚效应。小棚黄瓜比不扣小棚采收期提前15天。198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林维申介绍了温室的“三用四育”和小棚隔畦套种多用技术。
80年代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对利用日光温室延后栽培花椰菜的几个问题作了探讨。呼和浩特市蔬菜研究所提出了保护地番茄秋季延后栽培管理技术。
1984年4月,全国蔬菜工厂化育苗设施与技术攻关协作组到海拉尔市和大雁矿区推广区考察,提出了工厂化育苗体系模式的建议。1988年全国塑料棚蔬菜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北方协作组代表考察了呼市郊区塑料大棚高产黄瓜、包头市沙尔沁乡拱园型日光温室和包头市共青农场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
三、主要蔬菜综合丰产栽培技术
1.大白菜
1959年,呼市郊区提出大白菜丰产的四大关键技术措施。1974年又提出一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系列化技术措施。1976年,包头市农研所总结了1974~1975年包头市郊区秋白菜大面积超5000公斤和1万公斤的高产经验。同年内蒙古农研所总结研究了秋白菜“长炮弹”在呼和浩特市郊区平均亩产7500公斤和9000公斤的高产经验。1977年,呼和浩特市郊区巧报公社总结了4702亩秋白菜平均亩产近5000公斤,最高亩产9000公斤的栽培经验。197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研所针对产量不稳定的问题,提出呼和浩特市夺取大白菜高产丰收的3个关键措施。80年代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阐述了大白菜稳产高产的理论与稳产高产技术规程。
80年代末,呼和浩特市蔬菜研究所提出呼市大白菜生产中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指出品种上存在品种混杂退化,类型单一和主栽品种生育期偏大;栽培管理上存在底肥不足,追肥太迟,密度过大,忽视苗期管理和日趋严重的病虫害防治。
2.黄瓜
1975年乌盟集宁市红卫公社武家村生产队在乌盟农研所的指导下,4个栽培北京小刺黄瓜的大棚,面积3.5亩,总产6.795万公斤,平均亩产1.65万公斤,其中两个棚(面积分别为1.018亩和0.996亩)分别达到1.86万公斤和1.82万公斤的高产记录。
1986年开始,呼和浩特市郊区西把栅乡前不塔气村大棚黄瓜生产,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和呼和浩特市蔬菜局指导下连年获得高产。12~21亩的大棚种植津杂1号黄瓜平均亩产分别达到18731公斤、13787公斤(受冻)和16500公斤。菜农乔柱柱亩产曾创23004公斤的高产记录。
3.番茄
80年代后期,呼和浩特市蔬菜研究所总结研究大棚番茄早熟丰产技术。栽植1986年引进的早熟番茄821早红和丽春大棚春种,亩产量分别达到4500公斤和3500公斤。同期,内蒙古农牧学院探讨了番茄越冬栽培中的5个问题。
4.菜豆
70年代末,齐品一通过对4个品种矮生菜豆主要性状的观察,明确矮生菜豆封顶节位和着生第一花序节位低,决定其早熟性。认为早熟就不易丰产而必须利用其“早”的特性,改变栽培方式,提早或延晚播种,变一季为两季。根据生育特性提出四条增产增值栽培技术措施。198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研究了磷酸缓冲液对菜豆幼苗耐冻力的生理效益。
四、食用菌等的研究和应用
1.食用菌类生产
1987年,呼和浩特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用甜菜废丝加小麦秸杆代替棉子壳作培养基质获得成功。生产的平菇和风尾菇周期短、品质好,生物效率高,原料来源广和成本低。随后内蒙古农科院用马铃薯渣代替棉籽壳培养平菇,为加工马铃薯淀粉的企业发展食用菌提高效益提供了途径。80年代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在简易温室内黄瓜行内间作平菇获得成功。在黄瓜产量基本无影响的情况下,净收入增加64%。
同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园艺科学研究所利用呼和浩特市制药厂废弃的甘草渣代替棉子壳作为基质栽培黑木耳获得成功。
198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以锯末、菜豆荚壳、胡麻籽壳、胡麻饼粉为培养料,筛选适于金针菇生长出菇的培养料配方。在胡麻籽壳配制的培养料中金针菇菌丝生长较快。
2.蔬菜的组织培养
1983~198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进行了石刁柏(芦笋)离体组织培养与培养基筛选,对培养条件、取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985~1990年,呼和浩特市蔬菜研究所和内蒙古农牧学院园艺系协作,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将花椰菜的下胚轴接种在筛选出的培养基上,40天左右形成完整植株,再切段在另一种配方的培养基上,25天形成整株。同样,培养甘蓝下胚轴(同时生根长芽)和番茄茎尖(带一个叶原茎)均获得成功。番茄经组培脱毒率达75%。
3.微肥、气肥、菌根和植物激素等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过去,菜区农民有用硫酸亚铁(黑)加入大粪坑“沤肥”随粪施入菜地的习惯。50年代中期一度在番茄上使用2·4-D丁酯和在马铃薯上使用赤霉素。80年代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利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甜菜制糖工业研究所研制的复合微肥中华一号,研究在黄瓜、结球莴苣和结球甘蓝上的应用效应。结论表明对3种蔬菜均有增产效果。
198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用灭火器作气源,研究番茄苗施用二氧化碳时期的研究,结果是施用时期愈早愈好,最好在子叶期开始。
1985~198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学院研究VA菌根(真菌和高等植物的根联合而成的共生体)对白皮蒜的生长影响和对韭菜光合作用和抗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提高韭菜生长量、光合强度和抗寒力都有良好的作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