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0年,随着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内蒙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内蒙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区常住人口受教育情况持续提高。全区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22年提高至10.08年,提高0.86年,提升幅度高于全国水平(9.91年)0.17年。
一、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加大
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内蒙古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教育事业发展得到有力支持。2020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为853.62亿元,比2010年(414.99亿元)增长1.06倍,年均增长7.5%。
二、基础教育得到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十年间,内蒙古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发展学前教育,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保障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020年,全区有幼儿园4428所,专任教师4.81万人,在园幼儿61.1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1.17倍、1.66倍和60.45%。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2020年共有小学1652所、普通初中711所、普通高中305所,在校生分别为138.15万人、66.16万人和40.59万人,专任教师分别为10.52万人、6.08万人和3.75万人。
内蒙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中,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6.27万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14.33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68.2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三、高等教育保持稳步发展
不断发展的内蒙古高等教育事业为自治区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2020年,全区共有各类普通高校54所,比2010年增加10所。涵盖综合、理工、农业、医药、师范、语文、财经、政法、体育和艺术十大类高等教育专业。共有专任教师2.80万人,其中正、副教授1.26万人,比2010年增长40%;在校学生48.66万人,比2010年增长31.02%。
在本专科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研究生教育也增长较快,2020年在学研究生2.97万人,比2010年的1.40万人增长1.12倍,年均增长7.8%。
截至2021年10月,高等学校拥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87个,其中自然科学类研究机构42个、人文社会类研究机构45个。拥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1.04万人,其中研究人员0.95人,占高校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总数91.35%。高等学校已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01个,承担一半以上的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国家工程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
内蒙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49.43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0208人上升为18688人,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08人增加8480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出3221人,位列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第四。
四、民族教育得到优先发展
作为全国模范自治区,内蒙古始终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的工作方针,认真落实民族教育各项优惠政策,深入实施“民族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和“民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民族教育得到优先发展,教育水平、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20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中有少数民族学生93.82万人,比2010年增长10.87%。其中,小学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占31.32%,普通初中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占30.55%,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占31.90%,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占27.43%,分别比2010年提高6.57个、6.99个、3.53个和0.42个百分点。民族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为自治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五、全区人口文盲率大幅下降
十年来,自治区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各级各类教育实现稳定发展,同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持续加大扫盲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内蒙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区文盲人口大幅减少,常住人口文盲率大幅下降。全区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79.31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1.20万人,下降21.10%;文盲率由4.07%下降为3.30%,下降0.77个百分点。
六、各盟市受教育年限不同程度提高
十年来,12个盟市平均受教育年限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均有所提高,与全区平均水平相比,高于和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盟市各占一半。其中,最高的呼和浩特市达到11.30年,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22年。最低的乌兰察布市为9.03年,比全区平均水平低1.05年。最高的呼和浩特市与最低的乌兰察布市相比,相差2.27年,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差2.02年又有所扩大,扩大0.25年。
12个盟市中,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幅度最大的盟市为鄂尔多斯市,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21年提高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2年,提高1.01年,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位居全区第七位上升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五位。提高幅度最低的通辽市,仅提高0.65年。
2010—2020年,随着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内蒙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内蒙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区常住人口受教育情况持续提高。全区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22年提高至10.08年,提高0.86年,提升幅度高于全国水平(9.91年)0.17年。
一、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加大
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内蒙古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教育事业发展得到有力支持。2020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为853.62亿元,比2010年(414.99亿元)增长1.06倍,年均增长7.5%。
二、基础教育得到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十年间,内蒙古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发展学前教育,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保障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020年,全区有幼儿园4428所,专任教师4.81万人,在园幼儿61.1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1.17倍、1.66倍和60.45%。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2020年共有小学1652所、普通初中711所、普通高中305所,在校生分别为138.15万人、66.16万人和40.59万人,专任教师分别为10.52万人、6.08万人和3.75万人。
内蒙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中,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6.27万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14.33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68.2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三、高等教育保持稳步发展
不断发展的内蒙古高等教育事业为自治区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2020年,全区共有各类普通高校54所,比2010年增加10所。涵盖综合、理工、农业、医药、师范、语文、财经、政法、体育和艺术十大类高等教育专业。共有专任教师2.80万人,其中正、副教授1.26万人,比2010年增长40%;在校学生48.66万人,比2010年增长31.02%。
在本专科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研究生教育也增长较快,2020年在学研究生2.97万人,比2010年的1.40万人增长1.12倍,年均增长7.8%。
截至2021年10月,高等学校拥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87个,其中自然科学类研究机构42个、人文社会类研究机构45个。拥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1.04万人,其中研究人员0.95人,占高校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总数91.35%。高等学校已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01个,承担一半以上的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国家工程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
内蒙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49.43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0208人上升为18688人,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08人增加8480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出3221人,位列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第四。
四、民族教育得到优先发展
作为全国模范自治区,内蒙古始终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的工作方针,认真落实民族教育各项优惠政策,深入实施“民族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和“民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民族教育得到优先发展,教育水平、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20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中有少数民族学生93.82万人,比2010年增长10.87%。其中,小学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占31.32%,普通初中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占30.55%,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占31.90%,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占27.43%,分别比2010年提高6.57个、6.99个、3.53个和0.42个百分点。民族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为自治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五、全区人口文盲率大幅下降
十年来,自治区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各级各类教育实现稳定发展,同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持续加大扫盲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内蒙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区文盲人口大幅减少,常住人口文盲率大幅下降。全区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79.31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1.20万人,下降21.10%;文盲率由4.07%下降为3.30%,下降0.77个百分点。
六、各盟市受教育年限不同程度提高
十年来,12个盟市平均受教育年限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均有所提高,与全区平均水平相比,高于和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盟市各占一半。其中,最高的呼和浩特市达到11.30年,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22年。最低的乌兰察布市为9.03年,比全区平均水平低1.05年。最高的呼和浩特市与最低的乌兰察布市相比,相差2.27年,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差2.02年又有所扩大,扩大0.25年。
12个盟市中,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幅度最大的盟市为鄂尔多斯市,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21年提高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2年,提高1.01年,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位居全区第七位上升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五位。提高幅度最低的通辽市,仅提高0.65年。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