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绥回部学堂 清宣统二年(1910),回族绅商集资在归绥东顺城街建立回部学堂,专收回族子弟入学。民国元年(1912),归绥回部学堂改为归绥回部小学。
绥远城高等小学堂 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附设于绥远城中学堂内。有学生1班计50人,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有经学、国文、算学、格致、图画、历史、修身、地舆、体操、科学等课程。教习由中学堂人员兼办,不另支薪银,只添有书手3人,夫役4人。
绥远城初等小学堂 在蒙养学堂的基础上,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建而成。校长乔桐荫,学生共40人,成绩优异之前10名,每月给津贴银1两5钱。学制为3年,期满合格者,升入高等小学堂。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设教习3人、司事3人、夫役5人、厨夫2人。教习薪银14~30两不等。学堂有严格的规条制度,其中考试章程7则,斋舍规条7则,讲堂规条12则,体操规条3则,礼仪规条6则,放假规条6则,赏罚规条10则。该学堂常年经费为1320两银。
绥远城左、右翼五路蒙养学堂 在5所蒙养小学堂的基础上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建而成。左翼五路蒙养学堂承办人是哈布尔札布、额尔德蒙额。其中有东北路高等蒙养学堂,学生18人;东北路次等蒙养学堂,学生20人;中路高等蒙养学堂,学生20人;东南路次等蒙养学堂,学生21人;东南路高等蒙养学堂,学生16人;半日学堂,学生60人。教习5人,司事2人。教习薪银6~10两不等。右翼五路蒙养学堂有:西北路高等蒙养学堂,学生12人;西北路次等蒙养学堂,学生18人;中路次等蒙养学堂,学生18人;西南路次等蒙养学堂,学生18人;西南路高等蒙养学堂,学生12人;半日学堂,学生60人。每翼教习5人,司事2人,夫役6人。教习薪银6~10两不等。两翼12所分学堂课程相同,共有经学、修身、历史、地舆、算学等5门课程。常年经费共2400两白银。
满蒙学堂 亦称清文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绥远城将军贻谷奏准,独立成校,是一所满、蒙古文专修馆。分四斋,第一斋学满文,学生37人;第二、第三、第四斋,学生均为36人。课程有3门:四书、满文、蒙古文。普祥、哈希尔扎布、吉兰为承办人。教习8人,司事2人,夫役4人。教习薪银3~4两不等。每月经费37两5钱。辛亥革命后停办。
绥远武备学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绥远将军信恪建绥远武备学堂。初建时堂址在旧城孔庙院东面。将军贻谷到任后,迁其校址于今新城东街小学处,也叫新城文庙。该学堂学生多为旗人,又称满学。编制1个班,学生60人。文化课学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算学、格致、图画;军事课学德、日两国的军事课程和训练规程。除开设正式课外,还练扒墙、上房、滚、爬、单杠等,还开展跳高、跳远、赛跑、拔绳、各项球类等课余游戏活动。该校教习5人,帮教习2人,学长2人,提调1人,司事4人,稽查6人,书手1人,乐兵3人,差役9人,教习月薪银10~20两不等。年经费白银5053两。1906年,更名为陆军小学堂。
土默特小学堂 清光绪三十年(1904)创设,校址在归绥旧城(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有监督1人,学生40人,每名月给津贴银1两2钱。汉文教习1员,满蒙1人,司事1人,常年经费银900两。
土默特蒙养学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设,校址在归绥旧城(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有学生50人,经费由都统筹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将军贻谷复奏准,以蒙旗欧脱(今鄂托克地区)地,并达拉特旗四成地之收入,作为公费。
归绥回部学堂 清宣统二年(1910),回族绅商集资在归绥东顺城街建立回部学堂,专收回族子弟入学。民国元年(1912),归绥回部学堂改为归绥回部小学。
绥远城高等小学堂 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附设于绥远城中学堂内。有学生1班计50人,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有经学、国文、算学、格致、图画、历史、修身、地舆、体操、科学等课程。教习由中学堂人员兼办,不另支薪银,只添有书手3人,夫役4人。
绥远城初等小学堂 在蒙养学堂的基础上,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建而成。校长乔桐荫,学生共40人,成绩优异之前10名,每月给津贴银1两5钱。学制为3年,期满合格者,升入高等小学堂。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设教习3人、司事3人、夫役5人、厨夫2人。教习薪银14~30两不等。学堂有严格的规条制度,其中考试章程7则,斋舍规条7则,讲堂规条12则,体操规条3则,礼仪规条6则,放假规条6则,赏罚规条10则。该学堂常年经费为1320两银。
绥远城左、右翼五路蒙养学堂 在5所蒙养小学堂的基础上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建而成。左翼五路蒙养学堂承办人是哈布尔札布、额尔德蒙额。其中有东北路高等蒙养学堂,学生18人;东北路次等蒙养学堂,学生20人;中路高等蒙养学堂,学生20人;东南路次等蒙养学堂,学生21人;东南路高等蒙养学堂,学生16人;半日学堂,学生60人。教习5人,司事2人。教习薪银6~10两不等。右翼五路蒙养学堂有:西北路高等蒙养学堂,学生12人;西北路次等蒙养学堂,学生18人;中路次等蒙养学堂,学生18人;西南路次等蒙养学堂,学生18人;西南路高等蒙养学堂,学生12人;半日学堂,学生60人。每翼教习5人,司事2人,夫役6人。教习薪银6~10两不等。两翼12所分学堂课程相同,共有经学、修身、历史、地舆、算学等5门课程。常年经费共2400两白银。
满蒙学堂 亦称清文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绥远城将军贻谷奏准,独立成校,是一所满、蒙古文专修馆。分四斋,第一斋学满文,学生37人;第二、第三、第四斋,学生均为36人。课程有3门:四书、满文、蒙古文。普祥、哈希尔扎布、吉兰为承办人。教习8人,司事2人,夫役4人。教习薪银3~4两不等。每月经费37两5钱。辛亥革命后停办。
绥远武备学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绥远将军信恪建绥远武备学堂。初建时堂址在旧城孔庙院东面。将军贻谷到任后,迁其校址于今新城东街小学处,也叫新城文庙。该学堂学生多为旗人,又称满学。编制1个班,学生60人。文化课学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算学、格致、图画;军事课学德、日两国的军事课程和训练规程。除开设正式课外,还练扒墙、上房、滚、爬、单杠等,还开展跳高、跳远、赛跑、拔绳、各项球类等课余游戏活动。该校教习5人,帮教习2人,学长2人,提调1人,司事4人,稽查6人,书手1人,乐兵3人,差役9人,教习月薪银10~20两不等。年经费白银5053两。1906年,更名为陆军小学堂。
土默特小学堂 清光绪三十年(1904)创设,校址在归绥旧城(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有监督1人,学生40人,每名月给津贴银1两2钱。汉文教习1员,满蒙1人,司事1人,常年经费银900两。
土默特蒙养学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设,校址在归绥旧城(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有学生50人,经费由都统筹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将军贻谷复奏准,以蒙旗欧脱(今鄂托克地区)地,并达拉特旗四成地之收入,作为公费。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