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全国所有书院改为学堂,设在省城的改为大学堂,设在各府、厅及直隶州的改为中学堂,设在州县的改为小学堂,并要求多设蒙养学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归绥地区的书院先后改为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的谕旨发布后,内蒙古各地开始兴办学堂。清末的学堂,有官学堂、私学堂和教会办的洋学堂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要求学堂设置近代各学科课程,确定修业年限,采用近代学校的教学形式及授课方法。尽管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及“学务纲要”,对修业年限、课程设置,都有明确规定。但因算学、外国语、格致、博物等近代科学的教师一时难以延聘,教科书匮乏,各学堂未能照章执行。绝大多数学堂的管理体制和教学内容仍与书院无异,原书院山长即为学堂堂长,课程仍以读经为主,修业年限及寒暑假期均未执行规定。
至清宣统三年(1911),归绥城区共有中小学堂9所,其中学堂2所、高等小学堂3所、初等小学堂2所、满蒙学堂1所、回部学堂1所。当时主要学堂有:
归绥中学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归绥道台朴寿在古丰书院原址上改建归绥中学堂。初建时,只有学生30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胡孚宸(字公度,湖北孝感人,进士出身,曾任京畿道御史)任归绥道台后,自兼学堂督办,筹集巨款,扩充校舍,学生达百余名(分甲、乙两班,各50人)。规定学制为5年,设修身、文学、经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日文、英文、图画、乐歌、体操课,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20周,每周36节,每节课为45分钟。学校建立规章制度196条,聘请两湖及江浙一带曾在国外留学的人讲授数理化及外语等课程。归化厅籍学生每月得津贴白银3两,外厅籍学生得2.5两,客籍学生不给。
绥远城中学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绥远城将军贻谷到任后,对于城内学务,颇多设置,以谋旗学之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秋,在启秀书院旧址,设立绥远城中学堂。学堂分满文、蒙古文、汉文、外文4科。后又设高等小学堂一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增设初等小学堂1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满文、蒙古文两科合并于“满蒙学堂”;汉文、外文两科,经过考试,选取优秀学生40人组成中学堂甲班,学生发给津贴。小学堂实行新学制,设经学、国文(满文)、算学、英文、格致、图画、修身、科学、博物、历史、地舆、体操,并兼习蒙文。学校定有条规14则,修业年限和寒暑假均未作规定。常年经费白银3600两。民国元年(1912),归绥中学堂与绥远城中学堂裁并于归绥中学(今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
归绥师范学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归绥中学堂增设师范简易科1班,学生40人,时称归绥师范学堂。除中学所设修身、文学、经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图画、乐歌、体操等课程外,增设心理学、教育学、教授法、管理学课,取消日文、英文课。学生获得津贴标准与中学生相同。
归绥高等小学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师范学堂后院附设高等小学堂,开设修身、文学、经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化学、音乐、体操等课。招生40人,学校免费提供午餐。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全国所有书院改为学堂,设在省城的改为大学堂,设在各府、厅及直隶州的改为中学堂,设在州县的改为小学堂,并要求多设蒙养学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归绥地区的书院先后改为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的谕旨发布后,内蒙古各地开始兴办学堂。清末的学堂,有官学堂、私学堂和教会办的洋学堂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要求学堂设置近代各学科课程,确定修业年限,采用近代学校的教学形式及授课方法。尽管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及“学务纲要”,对修业年限、课程设置,都有明确规定。但因算学、外国语、格致、博物等近代科学的教师一时难以延聘,教科书匮乏,各学堂未能照章执行。绝大多数学堂的管理体制和教学内容仍与书院无异,原书院山长即为学堂堂长,课程仍以读经为主,修业年限及寒暑假期均未执行规定。
至清宣统三年(1911),归绥城区共有中小学堂9所,其中学堂2所、高等小学堂3所、初等小学堂2所、满蒙学堂1所、回部学堂1所。当时主要学堂有:
归绥中学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归绥道台朴寿在古丰书院原址上改建归绥中学堂。初建时,只有学生30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胡孚宸(字公度,湖北孝感人,进士出身,曾任京畿道御史)任归绥道台后,自兼学堂督办,筹集巨款,扩充校舍,学生达百余名(分甲、乙两班,各50人)。规定学制为5年,设修身、文学、经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日文、英文、图画、乐歌、体操课,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20周,每周36节,每节课为45分钟。学校建立规章制度196条,聘请两湖及江浙一带曾在国外留学的人讲授数理化及外语等课程。归化厅籍学生每月得津贴白银3两,外厅籍学生得2.5两,客籍学生不给。
绥远城中学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绥远城将军贻谷到任后,对于城内学务,颇多设置,以谋旗学之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秋,在启秀书院旧址,设立绥远城中学堂。学堂分满文、蒙古文、汉文、外文4科。后又设高等小学堂一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增设初等小学堂1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满文、蒙古文两科合并于“满蒙学堂”;汉文、外文两科,经过考试,选取优秀学生40人组成中学堂甲班,学生发给津贴。小学堂实行新学制,设经学、国文(满文)、算学、英文、格致、图画、修身、科学、博物、历史、地舆、体操,并兼习蒙文。学校定有条规14则,修业年限和寒暑假均未作规定。常年经费白银3600两。民国元年(1912),归绥中学堂与绥远城中学堂裁并于归绥中学(今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
归绥师范学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归绥中学堂增设师范简易科1班,学生40人,时称归绥师范学堂。除中学所设修身、文学、经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图画、乐歌、体操等课程外,增设心理学、教育学、教授法、管理学课,取消日文、英文课。学生获得津贴标准与中学生相同。
归绥高等小学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师范学堂后院附设高等小学堂,开设修身、文学、经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化学、音乐、体操等课。招生40人,学校免费提供午餐。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