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置
内蒙古地区的书院建立较晚。清朝以来,内蒙古地区设立的书院主要有以下几处。
赤峰书院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乌兰哈达厅改为赤峰县,同年在赤峰街文庙处建立赤峰书院。书院修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竣工于道光元年(1821),是赤峰地区唯一的书院。书院设山长1人,主持讲学;首士1人,管理生员生活事务;学长1人(从生员中选),办理有关学习事宜。学院按月发给生员“膏火”(伙食补助)1~3两。书院经费来源于县衙和学田收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赤峰书院改为赤峰高等小学堂。
长白书院 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绥远城定安将军督劝八旗官兵捐建长白书院于绥远城内南街。主要培养八旗子弟,规定蒙汉人等自愿应学者均准考入。书院教授四书、五经,无学制规定,每月“官课”(大考)2次,“堂课”(小考)2次,教学甚为严格。清光绪五年(1879),将军瑞联以“长白”二字似乎专为旗人,非一视同仁之义,遂改为启秀书院。书院招收满族八旗、蒙古八旗子弟和汉民子弟读书习礼,办学经费来自捐款及利息。《归绥县志》载:“同治十一年(1872年),绥远城将军定安督劝八旗官兵捐建,名为长白书院。以余款五千两发商生息,作为经费。光绪三年(1877年),将军庆春又以余款两千两发商生息。光绪五年(1879年),将军瑞联复饬归绥道阿克达春集商捐银四千两,充备公费。”书院的日常经费就主要来自这11000两银所生的利息,“其常年经费,于创始之时,募集捐款,生息动用”。清光绪三十年(1904),改名为绥远中学堂。
兴化书院 由当时的多伦县知县和少数举人及留日回国的学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在县城(当时称兴化)创建,隶属于多伦诺尔厅。书院后期以培养师资为主,招收熟读“四书”“五经”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学习后分配到各学堂任教。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该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
古丰书院 清光绪十一年(1885),归绥道安详在官绅商民资助之下创立,位于归化城太平召东南,聘山西崞县举人申际昌为山长。古丰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利息,而息本共有4宗,计白银16997.4两。其中两宗是借押荒银1万两。据《归化城厅志》记载,另有一宗6000两系“原借四旗租厂采买米石款两千四百两,并本厅闲款三千八百余两,共六千二百余两。除二百余两作杂费外,自十一年五月初一日,发交乡耆,按月一分生息”。所得息银,充书院经费。延请院长(山长)经课士子,每月集当地廪、增、附生及文童,课文4次。住院童生额20名。自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改定月考课程,废止八股文、试帖诗。
启运书院 清光绪十二年(1886),土默特旗官学更名为“启运书院”,寓含“启边疆文运”之意。书院共设2个班,学生60人。因启运书院的学生全部是蒙古族,所以当时人们又称“蒙学”,也叫南文庙。教习及学生各给膳费,按月向土默特旗旗库请领。学生成绩较优者,则挑选其优,拨入兵户两司署当差。
育才书院 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院址在萨拉齐县城关帝庙之东。由萨拉齐厅同知文山暨当地绅商李联香、韩吉元等人用办团防建筑围堡所节余经费6000串(制钱)发商生息,作为育才书院办学经费。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萨拉齐厅同知清治呈准,另觅地址设立蒙汉两等学堂,即将学院办学经费移作学堂经费,书院随之停办。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长白书院、启运书院在教学方面,均重视民族语言授课,重视翻译课程,强调骑射。在培养目标上,启运书院也不同于清代大部分书院,专习满、蒙古文,主要培养土默特本部的管理人才。其所定课程,除满蒙文籍外,《圣谕广训》亦为必修之科。程度较高者,则授以汉、满、蒙三合四书文等。
古丰书院主要招收归绥道各厅汉族子弟入学。学习课程以儒学为主,不设骑射。延聘院长,以课士子。每月集当地廪、增、附生及文童,课文4次。初一、十五两日为大课,初一由归绥道、十五日由归化厅命题考试。率为经史论议、时务条对等。考试形式相对灵活,“或限日缴卷送阅,或临时扃试,无定例也”,“初六、二十为小课,由院长命题试之”。汉籍学生的书院所肄之业为“四书”“五经”、八股文、五言八韵诗等。清道光年间,书院课业变为以经史为主。学习方法为:于《十三经注疏》及《史记》《汉书》《后汉书》《文选》《杜诗》《朱子大全》中任选一书研习,或评校,或著述。清光绪年间,又研习经、史、文、算等业。
内蒙古地区清代岁科进士简表
(一)设置
内蒙古地区的书院建立较晚。清朝以来,内蒙古地区设立的书院主要有以下几处。
赤峰书院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乌兰哈达厅改为赤峰县,同年在赤峰街文庙处建立赤峰书院。书院修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竣工于道光元年(1821),是赤峰地区唯一的书院。书院设山长1人,主持讲学;首士1人,管理生员生活事务;学长1人(从生员中选),办理有关学习事宜。学院按月发给生员“膏火”(伙食补助)1~3两。书院经费来源于县衙和学田收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赤峰书院改为赤峰高等小学堂。
长白书院 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绥远城定安将军督劝八旗官兵捐建长白书院于绥远城内南街。主要培养八旗子弟,规定蒙汉人等自愿应学者均准考入。书院教授四书、五经,无学制规定,每月“官课”(大考)2次,“堂课”(小考)2次,教学甚为严格。清光绪五年(1879),将军瑞联以“长白”二字似乎专为旗人,非一视同仁之义,遂改为启秀书院。书院招收满族八旗、蒙古八旗子弟和汉民子弟读书习礼,办学经费来自捐款及利息。《归绥县志》载:“同治十一年(1872年),绥远城将军定安督劝八旗官兵捐建,名为长白书院。以余款五千两发商生息,作为经费。光绪三年(1877年),将军庆春又以余款两千两发商生息。光绪五年(1879年),将军瑞联复饬归绥道阿克达春集商捐银四千两,充备公费。”书院的日常经费就主要来自这11000两银所生的利息,“其常年经费,于创始之时,募集捐款,生息动用”。清光绪三十年(1904),改名为绥远中学堂。
兴化书院 由当时的多伦县知县和少数举人及留日回国的学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在县城(当时称兴化)创建,隶属于多伦诺尔厅。书院后期以培养师资为主,招收熟读“四书”“五经”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学习后分配到各学堂任教。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该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
古丰书院 清光绪十一年(1885),归绥道安详在官绅商民资助之下创立,位于归化城太平召东南,聘山西崞县举人申际昌为山长。古丰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利息,而息本共有4宗,计白银16997.4两。其中两宗是借押荒银1万两。据《归化城厅志》记载,另有一宗6000两系“原借四旗租厂采买米石款两千四百两,并本厅闲款三千八百余两,共六千二百余两。除二百余两作杂费外,自十一年五月初一日,发交乡耆,按月一分生息”。所得息银,充书院经费。延请院长(山长)经课士子,每月集当地廪、增、附生及文童,课文4次。住院童生额20名。自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改定月考课程,废止八股文、试帖诗。
启运书院 清光绪十二年(1886),土默特旗官学更名为“启运书院”,寓含“启边疆文运”之意。书院共设2个班,学生60人。因启运书院的学生全部是蒙古族,所以当时人们又称“蒙学”,也叫南文庙。教习及学生各给膳费,按月向土默特旗旗库请领。学生成绩较优者,则挑选其优,拨入兵户两司署当差。
育才书院 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院址在萨拉齐县城关帝庙之东。由萨拉齐厅同知文山暨当地绅商李联香、韩吉元等人用办团防建筑围堡所节余经费6000串(制钱)发商生息,作为育才书院办学经费。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萨拉齐厅同知清治呈准,另觅地址设立蒙汉两等学堂,即将学院办学经费移作学堂经费,书院随之停办。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长白书院、启运书院在教学方面,均重视民族语言授课,重视翻译课程,强调骑射。在培养目标上,启运书院也不同于清代大部分书院,专习满、蒙古文,主要培养土默特本部的管理人才。其所定课程,除满蒙文籍外,《圣谕广训》亦为必修之科。程度较高者,则授以汉、满、蒙三合四书文等。
古丰书院主要招收归绥道各厅汉族子弟入学。学习课程以儒学为主,不设骑射。延聘院长,以课士子。每月集当地廪、增、附生及文童,课文4次。初一、十五两日为大课,初一由归绥道、十五日由归化厅命题考试。率为经史论议、时务条对等。考试形式相对灵活,“或限日缴卷送阅,或临时扃试,无定例也”,“初六、二十为小课,由院长命题试之”。汉籍学生的书院所肄之业为“四书”“五经”、八股文、五言八韵诗等。清道光年间,书院课业变为以经史为主。学习方法为:于《十三经注疏》及《史记》《汉书》《后汉书》《文选》《杜诗》《朱子大全》中任选一书研习,或评校,或著述。清光绪年间,又研习经、史、文、算等业。
内蒙古地区清代岁科进士简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