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方(府、州、县)官学
1.清代以前的地方官学。汉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兴办学校。边郡也不例外。西汉时期今呼和浩特地区的行政建制,包括当时云中郡所属的11个县中的6个,定襄郡所属的12个县中的1个,人口达10万余众。官学、私学都具有一定规模,只是史籍极少,难以详考。北魏天安初年(466年)立乡学,郡置博士2人,助教1人,学生60人。北齐诸郡并立学,置博士、助教授经。唐代的盐州、胜州、丰州都督府学生各50人,上县40人,中下县各35人。
据《宋史》载,宋兴国七年(982年),番汉都指挥王承美破契丹于丰州,追至青冢百余里,明年复击败之于丰州,遂于丰州置孔子庙(距归化城南二里许),后废。
辽中期以后,仿唐制设立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和县学,为科举考试服务。府、州、县学设博士1人,助教数人。博士分经学博士和医学博士,每科各设1人。助教也分经学和医学两科,每科1~2人。学生均为契丹贵族和当地府、州、县官员的子弟,入学后全部在校住宿,国家给予一定的“膏火”补助。根据人口多少,将府、州、县学分为上中下3个等级,招生人数视等级而定。学习内容为契丹文字和经学、医学。府学、州学开设经学、医学两科,县学只开设经学。经学教材有《孝经》《论语》及“五经”等书;医学分医科、针科等科,教材有《本草纲目》《脉经》《黄帝针经》等。唐宋诗词也是主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金大定十三年(1173),金朝在22个府州设置女真府学,选择猛安谋克内良家子弟为学生,聘请新进士为教授,以女真文的经书和诗赋为主要教学内容。内蒙古地区当时就有丰州(今呼和浩特市区、郊区)、云内州(今托克托县北、土默特左旗)和东胜州(今托克托县西北)的建制。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有节镇学23处、防御州学21处,云内州、东胜州各设学1处,学生皆10人。据《归绥道志》载,辽、金两代,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有多人考中进士。
内蒙古地区辽、金、元时期岁科进士简表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县设教谕1员,云内州、东胜州、丰州各学设学正1员。据考古发现,净州路古城(今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北的城卜子村)曾经有文庙。表明长期在此驻牧的汪古部的儒学已有一定的规模。集宁路故城(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巴彦塔拉乡土城子)发现集宁路文宣庙遗址,通过元皇庆元年(1312)镌刻的“集宁文宣庙学碑”碑文及相关史料,可知在当时集宁路儒学曾经有过1名教授、1名学正(女真族)、1名学录、1名教谕。这说明其时集宁路的儒学达到相当的程度。
考古工作者还在元应昌路(今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南)发现一组较大的建筑物,专家通过对出土碑文上的“应昌路新建儒学记”考证,认为这是应昌路儒学遗址。史学家通过历史文献考证:耶律楚材途经砂井(今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所在地)、云中(绥远各县、四子部落、鄂尔多斯左翼)、丰州故城(今呼和浩特东郊)、青冢(今呼和浩特昭君坟)、武川(今武川县)、天山(今四子王旗西北,亦称阴山)、天德(今乌拉特旗西北)、东胜州故城(今托克托县西北)等地所记录的资料和他在《云中重修宣圣庙》《重修宣圣庙疏》的诗句,都客观地反映当地农牧经济发达,官民修文庙、兴儒学的景象。就连地处戈壁荒滩的元亦集乃路(今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东南)的儒学也有一定名额的师儒和生徒。《黑城出土文书》中有至少5名教授的名字。在出土的亦集乃路儒学学籍档案里,共有20名学生的名字。从亦集乃路建有三皇庙和惠民药物局等机构来看,该路已有医学教育机构。从《黑城出土文书》中发现的《堪舆地理书》《占卜秘术》等残片中,可考证亦集乃路的阴阳学也较发达。
16世纪20年代,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土默川地区。明朝隆庆五年(1571),阿勒坦汗与明朝廷议和后,数万名汉族农民、手工业者和回族商人从山西、河北、宁夏、陕西等地闯关,到此谋生,出现“开云内、丰州地万顷,连村数百”的局面,使土默川由游牧经济快速进入半农半牧经济社会。阿勒坦汗实施偃武修文、崇尚黄教的政策,在土默川建造库库和屯(明廷赐名“归化”),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也为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地方(府、州、县)官学
1.清代以前的地方官学。汉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兴办学校。边郡也不例外。西汉时期今呼和浩特地区的行政建制,包括当时云中郡所属的11个县中的6个,定襄郡所属的12个县中的1个,人口达10万余众。官学、私学都具有一定规模,只是史籍极少,难以详考。北魏天安初年(466年)立乡学,郡置博士2人,助教1人,学生60人。北齐诸郡并立学,置博士、助教授经。唐代的盐州、胜州、丰州都督府学生各50人,上县40人,中下县各35人。
据《宋史》载,宋兴国七年(982年),番汉都指挥王承美破契丹于丰州,追至青冢百余里,明年复击败之于丰州,遂于丰州置孔子庙(距归化城南二里许),后废。
辽中期以后,仿唐制设立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和县学,为科举考试服务。府、州、县学设博士1人,助教数人。博士分经学博士和医学博士,每科各设1人。助教也分经学和医学两科,每科1~2人。学生均为契丹贵族和当地府、州、县官员的子弟,入学后全部在校住宿,国家给予一定的“膏火”补助。根据人口多少,将府、州、县学分为上中下3个等级,招生人数视等级而定。学习内容为契丹文字和经学、医学。府学、州学开设经学、医学两科,县学只开设经学。经学教材有《孝经》《论语》及“五经”等书;医学分医科、针科等科,教材有《本草纲目》《脉经》《黄帝针经》等。唐宋诗词也是主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金大定十三年(1173),金朝在22个府州设置女真府学,选择猛安谋克内良家子弟为学生,聘请新进士为教授,以女真文的经书和诗赋为主要教学内容。内蒙古地区当时就有丰州(今呼和浩特市区、郊区)、云内州(今托克托县北、土默特左旗)和东胜州(今托克托县西北)的建制。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有节镇学23处、防御州学21处,云内州、东胜州各设学1处,学生皆10人。据《归绥道志》载,辽、金两代,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有多人考中进士。
内蒙古地区辽、金、元时期岁科进士简表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县设教谕1员,云内州、东胜州、丰州各学设学正1员。据考古发现,净州路古城(今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北的城卜子村)曾经有文庙。表明长期在此驻牧的汪古部的儒学已有一定的规模。集宁路故城(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巴彦塔拉乡土城子)发现集宁路文宣庙遗址,通过元皇庆元年(1312)镌刻的“集宁文宣庙学碑”碑文及相关史料,可知在当时集宁路儒学曾经有过1名教授、1名学正(女真族)、1名学录、1名教谕。这说明其时集宁路的儒学达到相当的程度。
考古工作者还在元应昌路(今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南)发现一组较大的建筑物,专家通过对出土碑文上的“应昌路新建儒学记”考证,认为这是应昌路儒学遗址。史学家通过历史文献考证:耶律楚材途经砂井(今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所在地)、云中(绥远各县、四子部落、鄂尔多斯左翼)、丰州故城(今呼和浩特东郊)、青冢(今呼和浩特昭君坟)、武川(今武川县)、天山(今四子王旗西北,亦称阴山)、天德(今乌拉特旗西北)、东胜州故城(今托克托县西北)等地所记录的资料和他在《云中重修宣圣庙》《重修宣圣庙疏》的诗句,都客观地反映当地农牧经济发达,官民修文庙、兴儒学的景象。就连地处戈壁荒滩的元亦集乃路(今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东南)的儒学也有一定名额的师儒和生徒。《黑城出土文书》中有至少5名教授的名字。在出土的亦集乃路儒学学籍档案里,共有20名学生的名字。从亦集乃路建有三皇庙和惠民药物局等机构来看,该路已有医学教育机构。从《黑城出土文书》中发现的《堪舆地理书》《占卜秘术》等残片中,可考证亦集乃路的阴阳学也较发达。
16世纪20年代,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土默川地区。明朝隆庆五年(1571),阿勒坦汗与明朝廷议和后,数万名汉族农民、手工业者和回族商人从山西、河北、宁夏、陕西等地闯关,到此谋生,出现“开云内、丰州地万顷,连村数百”的局面,使土默川由游牧经济快速进入半农半牧经济社会。阿勒坦汗实施偃武修文、崇尚黄教的政策,在土默川建造库库和屯(明廷赐名“归化”),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也为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