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的幼儿教育始于20世纪初,最早兴办幼儿教育的是教会。清光绪三十年(1904),外国传教士在萨拉齐县小巴拉盖村办有一处“天主学堂”,内设婴儿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磴口地区由天主教堂设立的女子学校兼办有幼稚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利用包头南海子渡口收费,在萨拉齐和包头设蒙养学堂,收学童20名为定额。20世纪30年代,磴口县各公立小学和教会小学普遍设有幼稚班,因为学校少,上幼稚班的幼儿不多。这一时期,绥远省会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的幼儿教育开始起步。《绥远省教育厅二十年行政报告》中的记载反映当时幼儿教育的情况:“本省风气晚开,方积极于中小学办教育,所有关幼稚教育之幼稚园尚付阙如,亟应加紧筹设,藉补小学教育之不逮,以期正本清源。”民国19年(1930)7月,私立圣家女子小学在归绥市牛桥街东河沿7号附设1个幼稚班,收幼儿13名。民国24年(1935)7月,绥远省立女子小学在归绥市旧城剪子巷附设幼稚园1所,名为归绥市第一幼稚园,招收3~6岁男女幼儿60名。
民国25年(1936),在《绥远省教育厅二十五年行政总报告》中,有省立第一幼稚园的建筑开支情况记载:“省立第一幼稚园——建筑礼堂、教室、游艺室及厨房、宿舍,共用洋四千三百七十余元。”
内蒙古中西部沦陷时期的民国27年(1938),土默特别立小学附设幼稚园1处。该幼稚园有教员2人、夫役3人,全年经费为1074元。1939年,增至2257元。有作业室、游戏室、洗脸房、教员室、小儿厕所各一。据《蒙古》第9卷6号(日文)记载:“在它的影响下,市外旗民聚集区也模仿幼稚园开设了季节性的托儿所。”民国28年(1939)7月,伪厚和特别市(今呼和浩特市)第五小学附设幼稚园1所,招收幼儿25名;9月,市立第七小学在新城东落凤街附设幼稚园,招收幼儿80名,又在西落凤街设幼稚园1所,招收幼儿15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7月,归绥市妇女会出面募集资金,呈省府批准,在归绥市新城东大街30号建立私立复兴幼稚园,设两个班招收幼儿60名。至绥远和平解放时,各小学附设幼稚班先后停办,仅留下复兴幼稚园1处。
内蒙古地区的幼儿教育始于20世纪初,最早兴办幼儿教育的是教会。清光绪三十年(1904),外国传教士在萨拉齐县小巴拉盖村办有一处“天主学堂”,内设婴儿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磴口地区由天主教堂设立的女子学校兼办有幼稚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利用包头南海子渡口收费,在萨拉齐和包头设蒙养学堂,收学童20名为定额。20世纪30年代,磴口县各公立小学和教会小学普遍设有幼稚班,因为学校少,上幼稚班的幼儿不多。这一时期,绥远省会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的幼儿教育开始起步。《绥远省教育厅二十年行政报告》中的记载反映当时幼儿教育的情况:“本省风气晚开,方积极于中小学办教育,所有关幼稚教育之幼稚园尚付阙如,亟应加紧筹设,藉补小学教育之不逮,以期正本清源。”民国19年(1930)7月,私立圣家女子小学在归绥市牛桥街东河沿7号附设1个幼稚班,收幼儿13名。民国24年(1935)7月,绥远省立女子小学在归绥市旧城剪子巷附设幼稚园1所,名为归绥市第一幼稚园,招收3~6岁男女幼儿60名。
民国25年(1936),在《绥远省教育厅二十五年行政总报告》中,有省立第一幼稚园的建筑开支情况记载:“省立第一幼稚园——建筑礼堂、教室、游艺室及厨房、宿舍,共用洋四千三百七十余元。”
内蒙古中西部沦陷时期的民国27年(1938),土默特别立小学附设幼稚园1处。该幼稚园有教员2人、夫役3人,全年经费为1074元。1939年,增至2257元。有作业室、游戏室、洗脸房、教员室、小儿厕所各一。据《蒙古》第9卷6号(日文)记载:“在它的影响下,市外旗民聚集区也模仿幼稚园开设了季节性的托儿所。”民国28年(1939)7月,伪厚和特别市(今呼和浩特市)第五小学附设幼稚园1所,招收幼儿25名;9月,市立第七小学在新城东落凤街附设幼稚园,招收幼儿80名,又在西落凤街设幼稚园1所,招收幼儿15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7月,归绥市妇女会出面募集资金,呈省府批准,在归绥市新城东大街30号建立私立复兴幼稚园,设两个班招收幼儿60名。至绥远和平解放时,各小学附设幼稚班先后停办,仅留下复兴幼稚园1处。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