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4月,在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以下简称“乌盟”)行署所在地固阳成立的“乌盟中学”,附设了蒙授师训班,先后招收3个班。
1972年,为了解决乌盟中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建校,成立了乌盟师训班,并开设了蒙文专业,学生在校学习1年,实习1年,毕业后分配在各旗中小学任教。
1973年11月,乌盟师训班改为乌盟师范学校。1975年,在察右前旗黄旗海畔,即乌盟耕读师范的校址上办起了直属分校,当时的蒙授班师生也在黄旗海分校上课。
1979年9月,乌盟行政公署决定成立乌盟民族师范学校,校址选在解放路136号。占地9000平方米,建起了教学楼、办公室、学生宿舍、实验室为一体的主楼,建起了礼堂(兼食堂)、锅炉房等配套设施,建筑面积共4000余平方米。当年招收了3个班(1个日语班,2个普师班)共130名学生,分配和调入教职工20余人,加上从乌盟师范蒙授部转来的10余名教师和43名学生,开始正式挂出乌盟民族师范学校校牌。
1987年9月,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乌盟蒙古族师范学校”。
从建校初期到90年代,乌盟蒙古族师范学校为区内外培养了2000余名民族中小学教师。为民族教育的振兴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完善,原有的民族教育体制也相应受到冲击。其生存受到考验,生源枯竭,就业困难,师资过剩等诸多矛盾日益突出。1995年3月,新的校领导班子提出了创造性的办学思路:将乌盟蒙古族师范学校由一所普通民族中师改办为一所全区招生的民族艺术师范专科学校。从1995年起,乌盟蒙古族师范学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平均维持在150名左右,1999年,招生数为239名,主要招收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制为三年(1995年至1998年分别招收过一部分预科生)。学校设有奖学金,主要用来激励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教学规模及专业设置方面,乌盟蒙古族师范学校根据河南漯河艺术师范的经验,重点规定了课程设置方案。按照“坚持师范性、突出民族性、强化艺术性、保证基础性”的要求,将专业课和文化课比例设置为一年级时为46;二年级时45;三年级时64。
1999年,学校有在职教职工163人,专任教师90名,其中高级讲师16名,讲师30名,助理讲师41名,大专以上学历占98%,各学科都有高级讲师作为学科带头人。音乐、美术专业教师总数已达45名。
学校有钢琴26架,手风琴100余台,加上电子琴、管弦乐器等价值20余万元。美术教具各种类型石膏约有千件。图书室订购各种图书报刊200种,藏书40000余册。生物化学仪器及有关实验器材总价值约10万元,电教设备价值60多万元,有电脑60台,有总价值约30万元的“微格”系统1套。学校艺术楼占地共1580余平方米,并从1999年下半年租借了北京4636部队驻集宁地区高炮团的闲置营房作为校舍。
1952年4月,在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以下简称“乌盟”)行署所在地固阳成立的“乌盟中学”,附设了蒙授师训班,先后招收3个班。
1972年,为了解决乌盟中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建校,成立了乌盟师训班,并开设了蒙文专业,学生在校学习1年,实习1年,毕业后分配在各旗中小学任教。
1973年11月,乌盟师训班改为乌盟师范学校。1975年,在察右前旗黄旗海畔,即乌盟耕读师范的校址上办起了直属分校,当时的蒙授班师生也在黄旗海分校上课。
1979年9月,乌盟行政公署决定成立乌盟民族师范学校,校址选在解放路136号。占地9000平方米,建起了教学楼、办公室、学生宿舍、实验室为一体的主楼,建起了礼堂(兼食堂)、锅炉房等配套设施,建筑面积共4000余平方米。当年招收了3个班(1个日语班,2个普师班)共130名学生,分配和调入教职工20余人,加上从乌盟师范蒙授部转来的10余名教师和43名学生,开始正式挂出乌盟民族师范学校校牌。
1987年9月,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乌盟蒙古族师范学校”。
从建校初期到90年代,乌盟蒙古族师范学校为区内外培养了2000余名民族中小学教师。为民族教育的振兴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完善,原有的民族教育体制也相应受到冲击。其生存受到考验,生源枯竭,就业困难,师资过剩等诸多矛盾日益突出。1995年3月,新的校领导班子提出了创造性的办学思路:将乌盟蒙古族师范学校由一所普通民族中师改办为一所全区招生的民族艺术师范专科学校。从1995年起,乌盟蒙古族师范学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平均维持在150名左右,1999年,招生数为239名,主要招收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制为三年(1995年至1998年分别招收过一部分预科生)。学校设有奖学金,主要用来激励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教学规模及专业设置方面,乌盟蒙古族师范学校根据河南漯河艺术师范的经验,重点规定了课程设置方案。按照“坚持师范性、突出民族性、强化艺术性、保证基础性”的要求,将专业课和文化课比例设置为一年级时为46;二年级时45;三年级时64。
1999年,学校有在职教职工163人,专任教师90名,其中高级讲师16名,讲师30名,助理讲师41名,大专以上学历占98%,各学科都有高级讲师作为学科带头人。音乐、美术专业教师总数已达45名。
学校有钢琴26架,手风琴100余台,加上电子琴、管弦乐器等价值20余万元。美术教具各种类型石膏约有千件。图书室订购各种图书报刊200种,藏书40000余册。生物化学仪器及有关实验器材总价值约10万元,电教设备价值60多万元,有电脑60台,有总价值约30万元的“微格”系统1套。学校艺术楼占地共1580余平方米,并从1999年下半年租借了北京4636部队驻集宁地区高炮团的闲置营房作为校舍。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