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耶稣教会学校
清同治十三年(1874),外国传教士德玉明开始涉足阿拉善定远营。民国14年(1925),瑞典传教士溥博爱在定远营创办了传播基督教的“福音堂”,并在福音堂内开设了定远营最早的教会学校(俗称“洋学堂”)——“博爱小学”,招收贫民和教徒子弟30多人。课本、文具均由学校无偿供给,免收学费,许多贫民争先恐后送子弟上教会学校,这引起封建王公极大恐慌。阿拉善旗官方以侵害阿拉善主权为由,强令停学,迫使溥博爱离开定远营。
清光绪三年(1877),敖汉旗贝子府耶稣教堂建立,课程内容有《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和“四书”、《圣经》以及书法。
清光绪三十年(1904),耶稣教在萨拉齐镇耶稣教堂办起婴儿院和学堂。清宣统三年(1911),男女分校,形成育英学校与三妙女校两所。
清宣统三年(1911),耶稣教人士在包头吕祖庙街创办恩育小学,后迁至西门大街。民国35年(1946)春,耶稣教在包头富三元巷(今东河区和平路)创办新光小学,1950年后改为包头市第二初级小学。
(三)清真学堂
民国2年(1913),包头回族俱进会购置福徵寺西侧地皮及两间房屋为校址,办起包头镇清真学堂,招收回族、蒙古族、汉族学生。民国12年(1923),改名为包头清真两等学堂,1946年又更名为召拐子小学。
民国2年(1913)4月,萨拉齐清真小学堂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萨拉齐回族小学。
从民国14年(1925)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注册的教会学校,包头镇8所,学生441名;萨拉齐县50所,学生2932名;固阳县7所,学生460名。
民国22年(1933),万国道德会包头分会创办了万国道德会小学,后改名为据德女子小学。学校设在今东河区财神庙三道巷5号,有正房8间、东西房各4间。办学经费来自道德会会员捐款。
民国32年(1943),一贯道曾在包头镇内办起忠恕小学,1950年更名为求实小学。
二、教学及管理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内蒙古地区各级各类教会学校在学制、课程、教法上逐步与公立学校趋于一致,日渐成为公办教育的补充。
(一)学制及教学内容
统一执行国家颁布的学制与课程标准。绥远地区教会学校的学制各自酌定,如教会中学的学制四年、五年不等。民国11年(1922)国家颁布新学制后,教会中学实行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六年制。绥远私立培英中学于民国12年(1923)便改旧制为“三、三制”的中学校。
辛亥革命前,教会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是神学知识,有《圣经》《天主经》《圣母经》《圣号经》《感谢经》《信经》《悔罪经》《求恩经》和《基督教诗歌》。另外,也传授一部分历史和医学知识,兼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中华民国成立后,教会学校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学生仍然每日早晚要集队进教堂诵经祈祷,每周由神甫上一节《圣经》课。教会学校严格执行分年级教学,课程除宗教课外,高级部有党义、国语、历史、地理、自然、卫生、算术、工作、美术、体育、音乐、农业,每周36节;初级部课程有党义、国语、常识、算术、工作、美术、体育、音乐,每周36节。有些学校加学“四书”“五经”、唐宋八大家诗文等。
教会学校执行民国18年(1929)8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在诸项课程中,教会学校开始注重国文教授,认为本土化“必须从注重国文始”,“今后高级中学的课程,除英文特科外,最好均以华文教授为要”。有的教会中学还按照新学制中“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的规定,增设了职业科目。如绥远私立圣家女中学除规定课程外,另设英语、法语、风琴、钢琴、图画五项。“凡有补习意者,均可随意选择。”
民国初期,政府对教学等事宜不加干涉。伪满统治期间,日本侵略者为其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不受影响,开始禁止教会校在正课时间上宗教课,宗教活动只允许在课外时间进行。
进行训育和党义教育则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会,演讲中华固有的道德和知识,提倡、鼓励身体力行,以期发挥光大修己而利社会的作用。每逢纪念日,悬挂国旗,演讲本纪念日事迹。此外,于每星期日让学生轮流演说,研究学义,以资熟练。
学校纪律极严。有明确的作息时间,由教师监督执行。学生必须遵守修会式的生活组织纪律,稍有违拗,便施以惩罚。
教会学校的办学目的主要是向儿童少年传播基督教教义,等到他们已坚信了教义,就给他们一种预备,使他们能把福音再传给别人。因此,所有基督教学校都将传播基督教徒的人生观作为教学内容,学习《圣经》是必修课程之一。
(二)教会学校的管理
各级各类教会学校的设立,必须经本教区主教府的批准。办学经费由教堂承担,一般免收学生学费和食宿费。教师多聘请当地或外地的知识分子,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仿照西方教育模式。较正规的学校主要招收教徒子女,并保送“品学兼优的学生”(必须是忠实信徒)去国外深造,学生过着类似修士的生活:早5点起床后,先进教室念早课经,望弥撒(宣讲基督教义),念谢圣体经,然后到自习室自习。8点上课。早、午、晚三餐要念饮前、饭后经。逢“主日”(星期日)和占礼日,要举行早“弥撒”、过午的“拜苦路”(纪念耶稣受难的全过程,是祈祷的一种形式)和晚饭前的“圣体降福”。
三、学校改革
20世纪20年代,在国内“非基督教运动及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影响下,内蒙古地区的教会学校也开始了世俗化、本土化改革。
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所有教会学校向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注册立案。从民国14年(1925)开始,当时的绥远都统公署依照中华民国政府颁布的《外人在华设立学校认可办法》,分别对其所辖区域内的各级各类教会学校履行了注册手续,并由中国人做校长,更改校名,即在原校名前冠以“私立”二字。从此,教会学校便成为内蒙古地区私立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当时的归绥教会女子中学,民国11年(1922)由白祥出任校长,民国14年(1925)向政府注册立案,更名为绥远私立圣家女子中学。
教会小学注册立案的,绥远地区有131所,其中归绥县7所,学生293名;和林格尔县8所,学生337名;清水河县2所,学生54名;托克托县15所,学生269名;萨拉齐县50所,学生2932名;包头县8所,学生441名;固阳县7所,学生460名;武川县13所,学生620名;丰镇县15所;集宁县3所,学生270名;凉城县2所,学生400名;陶林县1所,学生90名。
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赤峰地区的教会学校大部分关闭,有的转为公办学校。到1951年,内蒙古地区所有的教会学校或关闭,或转为公办学校。
(二)耶稣教会学校
清同治十三年(1874),外国传教士德玉明开始涉足阿拉善定远营。民国14年(1925),瑞典传教士溥博爱在定远营创办了传播基督教的“福音堂”,并在福音堂内开设了定远营最早的教会学校(俗称“洋学堂”)——“博爱小学”,招收贫民和教徒子弟30多人。课本、文具均由学校无偿供给,免收学费,许多贫民争先恐后送子弟上教会学校,这引起封建王公极大恐慌。阿拉善旗官方以侵害阿拉善主权为由,强令停学,迫使溥博爱离开定远营。
清光绪三年(1877),敖汉旗贝子府耶稣教堂建立,课程内容有《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和“四书”、《圣经》以及书法。
清光绪三十年(1904),耶稣教在萨拉齐镇耶稣教堂办起婴儿院和学堂。清宣统三年(1911),男女分校,形成育英学校与三妙女校两所。
清宣统三年(1911),耶稣教人士在包头吕祖庙街创办恩育小学,后迁至西门大街。民国35年(1946)春,耶稣教在包头富三元巷(今东河区和平路)创办新光小学,1950年后改为包头市第二初级小学。
(三)清真学堂
民国2年(1913),包头回族俱进会购置福徵寺西侧地皮及两间房屋为校址,办起包头镇清真学堂,招收回族、蒙古族、汉族学生。民国12年(1923),改名为包头清真两等学堂,1946年又更名为召拐子小学。
民国2年(1913)4月,萨拉齐清真小学堂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萨拉齐回族小学。
从民国14年(1925)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注册的教会学校,包头镇8所,学生441名;萨拉齐县50所,学生2932名;固阳县7所,学生460名。
民国22年(1933),万国道德会包头分会创办了万国道德会小学,后改名为据德女子小学。学校设在今东河区财神庙三道巷5号,有正房8间、东西房各4间。办学经费来自道德会会员捐款。
民国32年(1943),一贯道曾在包头镇内办起忠恕小学,1950年更名为求实小学。
二、教学及管理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内蒙古地区各级各类教会学校在学制、课程、教法上逐步与公立学校趋于一致,日渐成为公办教育的补充。
(一)学制及教学内容
统一执行国家颁布的学制与课程标准。绥远地区教会学校的学制各自酌定,如教会中学的学制四年、五年不等。民国11年(1922)国家颁布新学制后,教会中学实行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六年制。绥远私立培英中学于民国12年(1923)便改旧制为“三、三制”的中学校。
辛亥革命前,教会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是神学知识,有《圣经》《天主经》《圣母经》《圣号经》《感谢经》《信经》《悔罪经》《求恩经》和《基督教诗歌》。另外,也传授一部分历史和医学知识,兼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中华民国成立后,教会学校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学生仍然每日早晚要集队进教堂诵经祈祷,每周由神甫上一节《圣经》课。教会学校严格执行分年级教学,课程除宗教课外,高级部有党义、国语、历史、地理、自然、卫生、算术、工作、美术、体育、音乐、农业,每周36节;初级部课程有党义、国语、常识、算术、工作、美术、体育、音乐,每周36节。有些学校加学“四书”“五经”、唐宋八大家诗文等。
教会学校执行民国18年(1929)8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在诸项课程中,教会学校开始注重国文教授,认为本土化“必须从注重国文始”,“今后高级中学的课程,除英文特科外,最好均以华文教授为要”。有的教会中学还按照新学制中“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的规定,增设了职业科目。如绥远私立圣家女中学除规定课程外,另设英语、法语、风琴、钢琴、图画五项。“凡有补习意者,均可随意选择。”
民国初期,政府对教学等事宜不加干涉。伪满统治期间,日本侵略者为其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不受影响,开始禁止教会校在正课时间上宗教课,宗教活动只允许在课外时间进行。
进行训育和党义教育则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会,演讲中华固有的道德和知识,提倡、鼓励身体力行,以期发挥光大修己而利社会的作用。每逢纪念日,悬挂国旗,演讲本纪念日事迹。此外,于每星期日让学生轮流演说,研究学义,以资熟练。
学校纪律极严。有明确的作息时间,由教师监督执行。学生必须遵守修会式的生活组织纪律,稍有违拗,便施以惩罚。
教会学校的办学目的主要是向儿童少年传播基督教教义,等到他们已坚信了教义,就给他们一种预备,使他们能把福音再传给别人。因此,所有基督教学校都将传播基督教徒的人生观作为教学内容,学习《圣经》是必修课程之一。
(二)教会学校的管理
各级各类教会学校的设立,必须经本教区主教府的批准。办学经费由教堂承担,一般免收学生学费和食宿费。教师多聘请当地或外地的知识分子,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仿照西方教育模式。较正规的学校主要招收教徒子女,并保送“品学兼优的学生”(必须是忠实信徒)去国外深造,学生过着类似修士的生活:早5点起床后,先进教室念早课经,望弥撒(宣讲基督教义),念谢圣体经,然后到自习室自习。8点上课。早、午、晚三餐要念饮前、饭后经。逢“主日”(星期日)和占礼日,要举行早“弥撒”、过午的“拜苦路”(纪念耶稣受难的全过程,是祈祷的一种形式)和晚饭前的“圣体降福”。
三、学校改革
20世纪20年代,在国内“非基督教运动及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影响下,内蒙古地区的教会学校也开始了世俗化、本土化改革。
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所有教会学校向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注册立案。从民国14年(1925)开始,当时的绥远都统公署依照中华民国政府颁布的《外人在华设立学校认可办法》,分别对其所辖区域内的各级各类教会学校履行了注册手续,并由中国人做校长,更改校名,即在原校名前冠以“私立”二字。从此,教会学校便成为内蒙古地区私立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当时的归绥教会女子中学,民国11年(1922)由白祥出任校长,民国14年(1925)向政府注册立案,更名为绥远私立圣家女子中学。
教会小学注册立案的,绥远地区有131所,其中归绥县7所,学生293名;和林格尔县8所,学生337名;清水河县2所,学生54名;托克托县15所,学生269名;萨拉齐县50所,学生2932名;包头县8所,学生441名;固阳县7所,学生460名;武川县13所,学生620名;丰镇县15所;集宁县3所,学生270名;凉城县2所,学生400名;陶林县1所,学生90名。
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赤峰地区的教会学校大部分关闭,有的转为公办学校。到1951年,内蒙古地区所有的教会学校或关闭,或转为公办学校。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